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仲景经方——教我们如何保护胃气!

胃气在人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的生长发育及抗病愈病能力皆赖于胃气。在临床遣方用药中,顾护胃气是必须要遵循的一个法度,仲景经方中始终体现着这一思想。想知道仲景经方中是如何顾护胃气的吗?且听实力派经方临床家毛进军教授为我们讲解。

Q:

老师,这个小患者的奶奶说曾在别的医院开过10剂汤药,只服了5剂,就因为药量大,吃药后胃里难受、干呕,现在还不想吃饭,这是不是不对症?还是伤到了胃?您这方子里也没有白术、砂仁等治胃的药呀?

A:

这个问题很好,等空闲时我给大家好好说说这个事儿。

大家要注意,给这个小患者用药切记不要伤及胃气,我们中医给任何人治病都要处处顾护胃气,这是医圣张仲景时时告诫我们的一个重要法度。

在这之前患者服过的药中,不是说一个药罐子几乎填满了吗?这说明药味多、药量大,所以伤及胃气,服后就会感到胃中难受、干呕、不想吃饭。中药开的量过大,疗效并不一定好,吃中药主要在于帮助人体从阴阳整体来通闭解结、燮理人体阴阳气机,反之于平。这就是说,人自身的阴阳气机平衡调畅了,病邪就会靠人体自我修复能力来由里出表,由阴转阳,阴阳自和而自己痊愈。这里面起关键作用的就是胃气。

《灵枢·海论》说:“胃者,水谷之海。”《素问·玉机真脏论》也说:“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金元医家李杲在《脾胃论》中讲“人以胃气为本。”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提到:“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

这些论述都说明,胃气根于先天之本真阳,是人生命机能的依托,为五脏六腑之气的后天本源,人身之气有赖于胃气而生化。胃气担负着人体的运化给养功能,关系到人体正气的强弱,营卫气血的生成运行输布,是人身生长发育及抗病愈病之能源,须时时顾护。

保胃气,仲景经方是典范,《伤寒论》六经辨治始终都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为什么《伤寒论》经方用药少而精且配伍严谨?少则1味(甘草汤),多是3~6味,大多不超过10味药,除针对证机准确外,其主旨就是最大限度地顾护人的胃气不受药物伤害,以助于人体自我修复调节机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伤寒论》58条:“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无论什么病,过于发汗、误吐、误下,这都是攻法,攻法用得不当,都会伤损胃气。胃气不仅是人生长发育的基础,更是人体愈病的基础,胃气一伤,肯定影响疾病痊愈,甚至会导致病情加重。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这个“毒”,就是药物的偏性。因为药是以药的偏性,也就是药物所含的“毒”来克病,就是我们常说的“以毒攻毒”。而任何药物的“毒”,对于人体中土,即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的胃气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中药不可杂乱无章地加大药味或药量滥用,否则会伤及胃气

我发现,很多中医用药,开方唯恐不大,药味唯恐不多,常见十七八味甚则三十余味以上者。原意是唯恐漏了症状,想大撒网般地将患者的病证一网打尽,心是好的,但开方药味太杂,多是胸无定见。见一个症状加一味药,阴阳不辨,寒热不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法度不严,杂药乱投……这样不仅剂大功少,疗效难明,而且伤损胃气,增加胃肠道副反应,以至于患者对服中药深感畏惧,实有损中医声誉,更是有悖仲景“保胃气”之大法。

实际上,中医是道,治病靠辨证寻源知机,然后靠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组方,从整体平衡的认知来把握调和人体阴阳气血,养胃补津,扶正祛邪,或祛邪助正,恢复人体自我修复机能以达中和平衡之境。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医问药:找中医看病,如何直观判断中医水平好不好?看这里。
中医入门歌诀
适合自学中医的:处方用药技巧!(实战运用)
食量旺者用药重,胃纳弱者用药轻
卷十12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差后劳复食复阴阳易病篇
七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