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咳嗽治不好,试试这类药

严二陵老先生曾为上海南市“三鼎”之一。主张临床用药主张轻可去实,最忌攻伐。

1923年上海温病盛行,严氏用轻可去实之法,救治了很多危难重症病人。

今天,小师妹分享的是严二陵老先生临床治疗不同病因所致咳嗽的用药经验,肺为娇脏,用药非轻不举,轻清宣肺,又能透邪,最能体现轻可去实的用药特色。

下面让我们花3分钟一起来学习严老先生临床治疗咳嗽常用的方剂及中药吧!


重厚滋膩之品有碍肺气宣发,攻伐苦寒之类有逆娇脏之性,故当慎用。

严老先生临证施治,常按风、寒、热、燥、痰饮分治;处方遣药,喜用轻量辛宣花叶之品。

如桑叶、荷叶边一般6~9g,菊花、桔梗也不过6g,对有些降肺气药如半夏、桑白皮一般也只有9g或12g。


风寒咳嗽


风寒咳嗽多因天时寒温失常,受感风寒邪气;或天气凛冽,感受寒冷;或喜食生冷,以致寒邪伤肺,肺失宣发所致。

症见:咳嗽声重,口唾痰涎,鼻流清涕,头痛且胀,恶风形寒,面白胸闷,吐痰清稀白沫,口不渴;舌淡苔薄白或白润;脉浮缓或滑。

若迁延日久,则可见气喘不得卧,四肢清冷。此为肺病及脾,伴脘闷呕吐,食欲减退,体倦消瘦,多汗乏力。

若因脾虛肾水上泛,则唾涎,时吐白沫,头目眩晕,四肢浮肿,心悸怵惕等症。

风寒咳嗽为外邪犯肺而致。

治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

用药宗三拗汤加减:

净麻黄6g(后下),前胡12g

桔梗6g,生甘草5g

桔红、桔络各5g,半夏10g

茯苓25g,象贝母10g,光杏仁12g

钩藤15g(后下),荷叶边6g

枇杷叶12g(包)

有恶寒发热者加清水豆卷15g,桑叶9g,桑枝30g;

咽痛者加射干3g,板蓝根15g。



风热咳嗽


风热咳嗽常因外感风热,肺失宣降所致;或平素嗜好煎炸食物、烟酒。热邪炽盛,肺受热灼;

或天暑下迫,肺失清肃。

症见:微寒发热,头昏且胀,或身热畏寒,咳嗽频作,咯痰不利,口干咽痛;

若肺热内薰,则咳嗽气促,喉痛咽干,痰稠难咯,咳声高亢;

痰热阻络,咳则胸胁痛;

热伤肺络,则咳痰带血,鼻衄,舌红尖赤,苔薄黄且干,脉多滑数。

对风热咳嗽,邪留在表者,宜辛凉疏表;

若肺热失宣,宜清热宣肺;

风热阳邪,灼液成痰,宜化痰降气,痰除则气自顺,气顺痰亦少。

用药宗桑菊饮加减:

桑叶10g,甘菊花6g,薄荷3g(后下)

连翘12g,前胡15g,牛蒡子10g

光杏仁12g,茯苓12g,钩藤15g(后下)

桔梗6g,生甘草3g

鲜芦根30g,枇杷叶12g

对鼻衄者加茜草根10g,白茅根30g;

微恶寒者加荆芥、防风各9g;

热伤津液口渴者加知母9g,天花粉12g;

肺热盛气上逆,咳嗽气促者加黄芩9g,桑白皮12g。



燥咳


秋伤于燥,多生咳嗽。其它季节,如遇天时风热过盛,亦可感受燥邪。

秋天继夏季之后,火之余热未熄,天时干燥,肺受燥气致咳。

由于燥热伤津,肺津液耗损,或过食干食,胃热蒸肺,肺燥津伤,清气下降,反而上逆作咳。

清代叶香岩曰:“燥自上伤,肺气受病。”

沈光峰也指出:火未有不燥,而燥未有不从火来。

故肺燥之证,与肺热咳相似:

肺燥津伤,咳而痰少,鼻燥咽干,喉痛,咳则胸胁引痛,肺津液耗损,上窍不清,咳声高亢短促,甚或声带嘶哑。

口干口渴,舌红干、或红而绛,苔黄或薄黄而干,脉弦数,或细数。

经曰:燥者润之。

故治宜清热润燥,宜肺降气,热清肺津复生,肺得清润,肃降令行,气下降而咳止。

治法概曰,有四:


1,清宣肺邪

症见:咽痒咳嗽,咯痰粘腻,或咯之不畅,声音嘶哑,形寒头胀,苔薄膩且,黄,脉浮滑。

为风邪痰热袭肺,肺气失宜。

宜清宣肺邪。

药用:

桑叶9g,桑枝30g,前胡12g

牛蒡子9g,桔梗5g,甘草3g

赤苓12g,钩藤12g(后下)

大贝母10g,蝉衣3g

杏仁12g,薄荷1g(后下)

枇杷叶12g(包)

对音哑者,加玉蝴蝶0.5g,凤凰衣1g;

形寒头痛者加荆芥9g,蔓荆子12g;

胸闷作呕者加半夏9g,姜竹茹9g,或玉枢丹3g。

2,清肺润燥

症见咳呛痰少,咯之不畅,咽喉干燥且红,苔薄且干,脉濡弦。

燥邪伤肺,肺失肃降。

治宜清肺润燥。

药用南沙参、北沙参各12g,麦冬9g

桑白皮9g,杏仁12g,茯苓15g

川贝母、象贝母各10g

钩藤15g(后入),桔红、桔络各5g

桔梗5g,生甘草5g,炙杷叶12g(包)

3,润肺化痰

症见痰多稠厚,或带腥味,咳咯不爽,胸膺隐痛,苔薄黄,舌微红,脉濡滑。

治宜润肺化痰。

药用南沙参12g,麦冬10g

茯苓12g,款冬花12g,百部9g

白及9g,冬瓜子15g,生薏仁15g

钩藤12g(后入),鱼腥草15g

桔红、桔络各6g

天将壳15g,远志9g

胸膺痛加藿梗12g,广郁金15g,甚者加三七粉5分(冲服);

内热口苦者加桑白皮9g,芦根30g;

痰中夹血丝或咯血者加茜草12g,侧柏叶12g,仙鹤草30g,黛蛤散12g(包)。

4,养阴清肺

症见咳嗽痰粘,有时夹血,日久消瘦,低热起伏,或易于升火烦躁,舌质微红,脉细数。

治宜养阴清肺。

药用:

南沙参、北沙参各12g,麦冬10g

茯苓15g,生地12g,款冬花12g

百部12g,天将壳15g

阿胶9g(另烊,冲),淡黄芩6g

海蛤壳15g,生甘草6g

茅根、芦根各30g。

低热者加地骨皮12g,白薇12g。




痰饮咳嗽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脾土素虚,水气不化,积而成饮,停于胸膈、伏于肺俞,脾虚失于升清降浊,留中滞膈,凝而成痰。因风寒外袭,内动痰饮;

或饮食生冷过度,上冲于肺,肺气上逆,而致成痰。

痰饮咳嗽,痰稀喘咳,畏寒恶风、口淡不渴,甚则咳逆,气嘴不能平卧,面目浮肿,目眩心悸,入冬风寒凛冽,喘咳愈甚,脉迟,或沉细而缓,舌淡,苔白滑。

本病初期为阳微阴盛,但虚实寒热可相互转化,故先治其标,后治其本,或标本兼顾,或温凉并用。

治法有二:


1,散寒蠲饮

症见咳嗽痰稀,气喘息促,恶寒恶风,舌淡,苔白滑,脉浮紧,或浮缓而弦,为外寒内饮,肺失宣降,

治宜散寒蠲饮。

药用:

炙麻黄9g,桂枝9g,细辛5g

干姜9g,五味子9g,白芍9g

法半夏9g,炙甘草9g

肾虚寒饮盛,喘咳痰饮上涌,加附子9g,补骨脂12g,茯苓12g,白芥子9g;

脾虛中气虚,食欲不振加党參12g,白术12g,茯苓15g。

2,温阳化饮

症见咳逆气喘,面目浮肿,目眩心悸,痰稀色白。

为痰饮内伏,治宜温阳化饮。

方用:

桂枝9g,炙甘草9g,白术12g

干姜9g,茯苓15g

脾肾阳虚,阴水泛滥,浮肿甚,加熟附子9g;

气逆咳喘,痰稀吐清水,加炙麻黄9g,细辛5g;

心悸失眠加茯神15g,远志6g,石菖蒲5g;

胸膺隐痛加桔红、桔络各5g,川郁金、广郁金各15g;

痛甚者加三七粉1.5g(分冲);

气虚者加党参15g,黄芪15g;

咳嗽不止加款冬花12g,大贝母10g,天将壳15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讲不厌的久咳久嗽(经典)
孔光一擅治哮喘验案2例
咳嗽
中医入门  (八)
咳嗽百验二方
黛蛤麻果汤治疗小儿咳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