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世纪的全球化与现代化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的第一次严重危机,从此开启了西方的长期危机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德国与奥匈帝国,法国与俄国分别组成了军事同盟,英国与法俄紧密联系。两大集团的对峙,其实反映的是全球化的困境。是已经成型的世界性经济与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之间的矛盾。每一个大国都企图为本身利益而将世界体系的一部分置于自己的监视之下,最终使得各国之间的矛盾变得难以解决。这就是一种囚徒困境:各个国家理性地追逐自己的利益,最终却是非理性的相互残杀。

第一次世界大战涉及到了所有的大国和强国,全球化让所有重要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在工业技术的支持下,战争的强度和烈度都超过既往,而其存续时间、持续时间也超过了参战国的预期。因为各国政府对于现代工业国所具备的强大的战争能力缺乏足够认识。而当他们认识到要在一场“总体战”中打败对手,必须扩张政府的职能,全面干预经济、社会生活时,他们立刻就行动了。各国政府都加强了对于物资、生产、贸易、运输,乃至报刊和媒体的控制。(比如政治宣传就起源于一战)而这些措施在无意中进行了一场现代化道路的实验。后来由苏联与纳粹德国将这些计划经济、全面控制社会的措施发扬光大。

1917年俄国首先败退,毫不意外。俄国正是现代化起步晚、水平低、问题丛生的国家。1918年德国战败,关键原因是美国的参战。当时很多的美国人都来自德国,美国对德国是有好感的。那么美国为什么加入英法来对抗德国呢?原因之一是美国与英法有着更多的经济利益。或者换个说法,就是德国参与全球化的程度不如英法。战争摧毁了俄国、奥斯曼帝国、奥匈和德意志帝国。但废墟上建立的新政权有利于这些国家摆脱专制君主与贵族的统治。为民主化与工业化打开了局面。而欧洲的技术、思想、制度也随着战争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就在大战尚未结束时,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随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形态。但是现实中的俄国社会主义可以看作是与资本主义相对的新型的现代化模式。巴林顿摩尔写的《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对这个问题做了很好的解释。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有三大特点。一是自下而上的自发展开;二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政府不多干预经济;三是民主化先于工业化。但英国的模式可能只是一种特例。德国、俄国先后走上了不同于英国的道路。

在19世纪后期,迅速崛起的德国,工业化迅猛发展,民主化严重滞后,政府更多地涉入了经济事务,将现代化作为富国强兵的手段。开辟了现代化的新道路。十月革命后的社会主义政权,则将政府主导型的自上而下的现代化模式发挥到了极致。列宁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虽然在危机中被迫取消,但已经预示了俄国的新型的现代化模式的方向,就是既要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又要能集中力量快速实现工业化。所以后来新经济政策被斯大林取消,不仅是因为斯大林个人的原因,而是由俄国的现实所决定的。英国可以进行自发的、缓慢的、市场主导的现代化。但在一个共产党统治的、强敌环绕的落后的农业国,英国模式没有什么可行性。只有由高度集权的政府所主导的,以公有制、计划经济为基础的斯大林体制才能集中资源快速实现现代化。当然这里是斯大林眼中的现代化,或者说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

这种速成式现代化的体制,由于苏联的榜样作用,在二战后尤其受到落后国家和地区的欢迎,比如说中国。但是它的缺陷也很明显,实际上是用一种粗暴的手段来追求狭隘的目标。为什么说是狭隘的目标?因为现代化本来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富强是应该是现代化的一个副产品。但在苏联却被当做了根本目标,而且为此目标不择手段。乌克兰的大饥荒,古拉格的岛民,都反映了苏联现代化所付出的沉重代价。而且全球化需要的是各国之间的交流,苏联的计划体制却是倾向于封闭的作茧自缚,注定不能长久。只不过在当时,由于资本主义世界的严重危机,苏联体制才显得光彩夺目。

这场大危机开始于1929年的美国。美国和英国相似,是自发的现代化模式。可以说自发的现代化模式,英国和美国就是最为典型、最为经典、最为正宗的。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市场的弊端也越发明显。我在上篇文章提到过消费能力与生产能力之间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以及当时美国盛行的股票投机所造成的金融泡沫,这些都不是市场本身所能解决的。而美国政府却并没有认识到政府的职能与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差距。结果呢,放任危机发生。由于全球化形成了世界经济体系,美国的经济危机迅速演变成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比如说在欧洲,战后在欧洲形成一个三角债关系,战败国欠着战胜国英法债务,英法又欠美国债务。美国将钱借给德国,扶持德国的兴起,结果危机发生后美国的钱不能借贷给德国了,德国也就没有钱来赔偿英法,英法也就没有钱来还美国。三角还债由此断裂,从而使欧洲的经济危机非常严重。尤其对于战败国德国而言。这是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化所遇到的最大的挫折。在危机发生后,各国纷纷贬值本国的货币,提高本国的关税,这样就导致了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的瓦解。由此可见,虽然各国经济到1930年代已经密不可分,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国际贸易金融体制。

大危机使得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包括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和德国纳粹主义)这两种政府控制的现代化模式,成为以自由和民主为旗帜的资本主义模式的有力竞争者。在这种情况下,罗斯福新政扩大了政府职能,使国家承担起必须的经济社会责任,从而在不改变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的情况下,改革了传统的自发的现代化模式。所以当时有美国人批评罗斯福是共产主义者,甚至说你的这些新政措施是从《共产党宣言》中抄来的。这个话当然言过其实,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罗斯福新政肯定是向政府主导的现代化的一种靠近。也就是说,罗斯福新政没有走到极右的纳粹体制也没有走到极左的斯大林体制,但它肯定是向斯大林和希特勒体制进行了一个靠近。

德国的情况比美国更复杂。德国在1871年之前的分裂状态阻碍了德国的现代化。因此德意志的统一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德国现代化的一个要求。在统一后德国工业化发展迅速,但整体上而言却是个现代化畸形发展的国家。德国可以明显看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政治体制落后于经济发展。皇帝和容克贵族秉持着专制和军国主义的理念,统治着这样一个现代的工业帝国。第二是复杂的族群矛盾、阶级矛盾、教派矛盾,阻碍着德意志的民族整合。帝国不仅仅包含了日耳曼人,它也包含了其他的少数民族。而在日耳曼人内部还有明显的阶级矛盾。在马克思之后,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是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中心。德国的社会民主党也是欧洲各国社会党中力量最强大的。在宗教方面,德国有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平息或者说掩盖国内的矛盾,在19世纪晚期有各种扩张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思潮在德国蔓延。他们希望用对外战争,也就是以帝国主义的扩张来转移国内矛盾,实现国内民族的整合。这种极端的思潮,用战争来转移矛盾,就成为了德国后来发动战争以及对外扩张的一个重要目标。结果德国的算盘打错了。尽管德国的工业能力超过英国、法国,但是德国仍然是遭到了失败。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德意志帝国。没有皇帝,德国怎么办?在一个没有民主化传统的德国,很难真正建立起一个民主共和国。魏玛共和国,它其实是在强有力的群体,比如军人、容克贵族,不便抛头露面的情况下,由社会民主党人为主导来建立起来的共和国。因为魏玛共和国是在战争失败后建立的。因此在德国人民中的心目中,它的地位就不是很高。魏玛政府不得已在凡尔赛和约上签了字,成了它永远的耻辱。按理说德国发动战争,战争失败的罪魁祸首当然应该是德国的皇帝,他的军官,他的贵族。但是现在战争失败了,却把这些共和派推上了前台,让他们来签订条约。因此共和国得不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号称是一个没有共和者的共和国。希特勒能够推翻魏玛共和国,直接原因当然是大危机动摇了共和国的秩序,以至于希特勒虽然没有在国会中赢得多数,但是被总统兴登堡任命为德国总理,从而结束了魏玛共和国。但是从深层原因来说,德国的问题在于畸形的现代化道路没有创造出追求民主的资产阶级和支持民主的公民群体。所以德国主流的政治文化是服从于权威,更愿意接受领导,而不是更愿意自主。于是在经济危机下,德国人民就慌了,就想找一个依靠,想找一个权威。正中了希特勒的圈套。

在政治学上,一般把纳粹主义当作极右,把斯大林主义当作极左。不过二者在很多方面殊途同归。纳粹虽然没有消灭私有制,但是他们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和斯大林体制是很相似的。所以国外的政治学者通常把纳粹德国,天朝和斯大林的苏联都称为极权主义。比如说在苏联是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德国是对希特勒的个人崇拜。斯大林体制和纳粹体制都是政府主导型的现代化模式。而和英国、美国的那种传统的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相对立。

而纳粹德国之所以能够发起世界大战,与当时的国际体系有关。前面说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表明在全球化时代建立维护和平的国际政治机制的必要。所以在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倡导下,一战后建立起了国联。国联可以说是通过国际机制来维护和平的第一次重要尝试。但在事实上,国联却是先天不足。像美国、苏联这些国家并没有成为国联的支柱。国联后来基本上成为了英国和法国维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得不到所有大国的一致支持。而一战后的英国和法国虽然势力范围达到了顶峰,国力却已经是相对衰弱。日本的崛起,德国的复兴,苏联的崛起,以及美国的置身事外,都使得国联不可能起到一个防止战争的作用。而在一战后所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是一种旧时的强权政治,它本身就缺乏道义。比如说在德国人看来只不过是战胜的英法把屈辱的条件强加给了德国。而且它也没有一个有效的机制来对付挑战者。主要挑战者就是日本和德国,以及一定程度上的苏联。因此二战的爆发仍然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那些失败的、现代化畸形的国家所引发的灾难。

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体现了两种现代化道路的竞争,就是英美的市场主导型的现代化和德意日的国家主导型的现代化。苏联的模式接近于德国、意大利,但是因为和纳粹之间意识形态的矛盾,苏联被迫与英美结成同盟。打败了德日意后,胜利者也被迫承认,如果没有一种维护国际安全的长效机制,在全球化时代里,任何国家都不会是安全的。这个思考的结果就是美国提出建立联合国。二战后建立起的联合国,尤其是联合国的安理会来负责维护世界和平,继承当年国联所没有完成的任务。

在二战结束后,美国模式和苏联模式成为两种经典的现代化模式。大部分的后发现代化国家,或者学习美国的模式,或者学习苏联的模式,或者在两者之间进行一个折衷。但是基本没有出现能与两种模式竞争的新模式。所以二战之后的冷战,它既是美国和苏联利益的冲突,意识形态的冲突,也是这两种现代化模式的竞争。尽管苏联的工业和军事力量非常强大,甚至在某些方面一度超过美国。但是美苏双方竞争的内容是包含各个方面的。包括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活水平,政治体制的优劣各个方面。所以畸形发展的苏联现代化,就存在着固有的劣势。而且随着二战结束和新的技术革命,全球化潮流再次兴起。计划经济体制自然的就具有封闭属性,所以在全球化潮流势不可挡的情况下,苏联就站在了全球化的对立面。

在美国阵营,冷战期间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变革,适应了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首先是调整了政府的职能,重新界定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通过凯恩斯主义的措施,继承罗斯福新政,它们多税收、多支出、多福利、国有化,纠正了守夜人国家的弊端,对传统模式的现代化进行了修正。其次,在国际层面上,大危机发生后,国际金融秩序和国际贸易体系已经崩溃了,使得全球化陷入困境。在二战结束后,以美国为主导,就建立起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这样就重建了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系。内外两个方面的变革推动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再加上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推动,它们的现代化与全球化得到了健康发展。从而也就决定了冷战的结局。而苏联呢,它也从历史教训中得知,为了国家安全和社会主义的事业,就不能够固守本土。于是苏联控制了东欧地区,在世界各地也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革命,扶持代理人与美国争夺势力范围,进行争霸。

这样的冷战对全球化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它把世界分成两大阵营,政治对立,经济隔离。从而让全球化变成了半球化,东半球化,西半球化。另一方面是也通过遍及世界的斗争,使广大偏僻落后地区纳入了国际体系。比如说古巴,比如说越南,比如说刚果。

最后,随着苏东剧变、华约解散,冷战也以西方的胜利告终。究其原因的话,经过调整了的美国式的资本主义道路,更能带来现代化的全面的、均衡的发展,符合了全球化的开放潮流。而僵化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导致了畸形的现代化发展,违背了全球化。冷战的结束表明全球化的胜利,也表明自由资本主义在打败了法西斯、纳粹主义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后,成为了全世界影响最大的现代化模式。不过人类社会是不同于自然世界的。自然世界可以进行精确的实验和测量,但是在社会中,在政府与市场、国家与社会、权力与自由之间,我们永远也找不到一个很简单的计算方法来设置最佳数值。所以即使民主政治和市场经济成为全世界的共识,但历史并没有终结。西方的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第三条道路,以及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都将继续探索和发展。我们远没有看到历史的尽头。


与之前相比的话,冷战结束后的全球化表现出了新特点。一是全球化的广度与深度超过以往,即使是那些思想最保守的,原教旨主义的恐小怖分子,他们也将其组织和行动拓展至了全世界。第二是全球化的影响更为复杂。在过去我们常说发达国家占了全球化的好处,发展中国家受到很大的损失。但现在发达国家并不能够独享全球化的好处。在发达国家内部,不同的阶层群体都有着各自的利益,而且收益和损害往往还集于一身,难以分开。于是就出现了第三个方面,在对待全球化的态度上也出现了分化。英国通过公投脱欧,欧盟各个地方反全球化运动的风起云涌,美国工薪阶层对中国制造爱恨交织,以及中国的一带一路,都体现了全世界对于全球化的复杂态度。所以有些方面,其实美国的资产阶级可能和中国的富人、老板们、企业家们有更多的利益,而中国的工人可能和美国的工人之间既有利益的一致性,又有矛盾性。

以上是大熊老师从现代化与全球化角度,对20世纪所做的回顾。我的基本看法是,第一,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对抗这一趋势的体制或运动都将遭到失败,比如说斯大林体制。第二,在19世纪后期开始的那些开始工业化的国家,也就是所谓的后发现代化国家,包括德国、俄国、日本、中国,都在不同程度上采取了国家主导的现代化战略,他们都曾取得了经济奇迹。但是工业化与民主化的长期脱节,市场和社会被国家所完全控制,就造成了畸形的现代化进程。给本国和给世界带来了很多灾难。第三,现代化与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20世纪世界的面貌,人类进步的很多方面都得益于此。而人类对于现代化的错误认识和对全球化的滞后认识,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以牺牲整整一代人为代价的苏联工业化之路
石油战争:“煤、油”之争背后的隐患
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民版)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苏联模式,经历了哪些转变过程?斯大林模式,到底是怎样的?
二战时期,日军为何没配合德国入侵苏联其实原因很简单
这6部俄国镜头下的二战片,熬夜也要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