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著名教授含泪放弃90万年薪终身教职,背后原因事关中国高校未来

前不久,科学网上的一篇名为《教学影响科研吗?---含泪惜别南科大》的博客引起了不少人的围观。博客的主人讲述了他受聘南方科技大学,而后又决定放弃的经历。其中的缘由让网友们大跌眼镜,也引发了众人的思考。

01

从网上的信息来看,南科大为这个博主提供的是一个终身教职,80万基础年薪加9.6万补充年薪,聘期一直到他65岁退休。此外,还可以提供总计6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90万年薪,如果放到华为腾讯可能算不上高薪,但在高校圈子里,这个薪酬水平应该是次于院士的第二梯队。

然而,这位博主接到聘任信后还没正式上岗便决定“含泪惜别”南科大,并洋洋洒洒写了一篇长博,讲述自己放弃的原因。而其放弃的原因,是他感觉南科大设置的本科生教学任务会影响原创性成果的产出

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教授教授,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学者,不教书怎么能当教授?教育部很早很早之前就明确规定了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各高校在教授职称评审和岗位聘用上,也都明确了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的课时要求。而近年来,教育部更加重视本科教学,强调大学“以本为本”,提出有一流本科才有一流大学,也提出不参与本科教学的教授不是合格的教授。所以,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是天经地义的事,不想上课就别进高校。

因此,博主提出这样的理由,不是找喷吗?以这个理由拒绝90万年薪终身教职,真经做人才工作这么多年也是闻所未闻。然而博客留言中很多学者对博主的观点表示支持,多数人都认为,这不是博主的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

02

讨论这个问题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这位博主。此人何德何能,能在南方科技大学这样的研究型大学里谋得此位?显然,博主是一个大牛,他的名字叫王立新,现国科大教授。如果不在相关领域,对这个名字一定非常陌生,但如果你是属于数学、控制、信息等领域,那这个名字一定是如雷贯耳。1956年,美国加州伯克利分校教授扎德提出了模糊集理论,打开了模糊数学的大门。扎德也被称为模糊数学之父。而这位王立新教授,正是扎德的嫡传弟子。2017年,扎德离世,王立新被业内认为是扎德的接班人。他的学术地位可想而知。说实话,90万年薪,真的是友情价,是因为他对南方科技大学心生向往。换别的学校,150万年薪也不一定能拿下。

王教授并非是一个不爱“教学”的老师,他甚至还写了一本模糊控制领域的经典著作——《模糊系统与模糊控制教程》。这年头,能沉下心来写出一本原创著作的老师,上课都不成问题。相信王教授也并不抗拒教学,否则也不会花几个月时间与南科大同仁讨论本科生教学问题。但他关注的焦点在于,南科大给他安排的本科生课太多了。因此,他提出几点意见(归纳如下):

第一,南科大是研究型大学而不是社区大学,目标是冲击双一流,高水平论文数量才是关键。

第二,本科教学工作会使学术工作碎片化,影响学术产出。

第三,本科教学是杀鸡,学术才是杀牛,杀鸡焉能用牛刀。大部分本科教学用助理教授来做就可以了。

王教授最后的结论是,每学期给他安排半门课是比较合理的。

03

王教授的这个分析看起来还是很有道理的。但他的观点就正确吗?我们可以通过两个问题来分析。

  • 第一个问题,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什么?

在高校中,教学和科研是一对矛盾体,既有矛盾,也有统一。矛盾之处在于两者时间的分配,大学老师每天就24个小时,做了教学就没有时间做科研,每个人也都只有一个大脑,想着教学的事情就很难去想科研的事情。这也是王教授最担心的问题,一个老师看似每周只上一节课,但为了这一节课,需要付出额外5个或者10个小时的时间。但也有很多学者认为,如果把教学作为科研的一种输出和总结,拿出一部分写论文的时间来写教案,这两者是可以有机融合的。也就是说,教学可以作为科研的一种延伸。而目前高校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许多专业的基础课程,授课内容与现在的科研前沿脱节严重,老师讲的都是十几年前的知识体系。确实,这些陈旧的课程随便找个讲师也能讲得很好,但这并不是真正优质的本科教育。真正的优质教育需要科研一线的教授们把科研前沿的内容融入专业基础。王教授的分析显然是没有考虑这一点。

  • 第二个问题,教学和科研哪个更重要?
  • 教学和科研都是大学的使命,从大学的角度看,两者同样重要,都不可或缺。但是,科研侧重于当下,而教学则着眼于未来。学校科研实力强,承担重大项目、获科技奖励,这些都可以提升学校的影响力,而更直接的影响就是进双一流,获得国家和地方的政策支持,换句话说,用科研来换取学校的政治地位。南方科技大学下一步的目标就是双一流,所以会高薪聘请王教授,当然也希望王教授能多产出科研成果。这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如果一所只重视不重视教学,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下降,若干年后,这所学校还能不能继续保持自己的声誉和影响力呢?这一点,很多人可能从未思考过。

    一所学校,短期发展可以依靠引进,但长期来看还是需要培养。假如我们引进一个教授,可以取得一个价值1千万的成果,但如果我们用这个教授来做教学工作,很可能会启发和培养10个未来的教授,获得更大的回报。此外,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包括清华北大等顶尖高校,有一半的教师都是本校校友。那么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可能就直接决定了学校未来几十年的水平。除了留在本校的校友,毕业的校友也是如此,他们在社会上做出的贡献,远远超出了学校老师们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这才是高校的核心价值所在。也难怪,国际上对大学评价,都要考察校友的指标。因为校友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一面镜子,校友质量反映了人才培养质量,也就是教学工作的质量

    从这两个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到,王教授的观点从短期视角看是没有问题的,但从长远角度看,如果每个教授都像这样想,都不愿意给本科生上课,不重视教学,那学校的发展肯定是难以持续的。

    04

    不管怎样,对大学而言,教学是要有的,科研也是要有的,如何才能改变教学和科研两者的矛盾关系,如何实现大学办学的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呢?这确实是一道很难解决的问题。个人认为,教师个人的力量是单薄的,即便教师非常想做教学,也架不住重科研轻教学的大环境。因此,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必须靠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对教育部门来说,发再多鼓励教学的文件,也不如改变一下高校的评价指标。目前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双一流建设指标。如果双一流建设的指标不能向教学倾斜,那根本不可能指望高校和老师们去做教学。反之,如果双一流建设的评价指标以教学为核心,以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生就业质量等等指标为评价重点,那根本不用下那么多意见、办法,高校自然就会调动最好的师资来从事教学。至于科研,有兴趣有能力的人自然会去做。

    ——对高校来说,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必须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第一位。我们要反复告诉自己,就算一个教授少拿一个科技奖,少发一篇nature、science,但只要人才培养工作做得足够好,学生们一定能拿到更多的奖,发更多的论文。如果高校能够站在这个角度思考问题,那在评价导向上就自然会向教学倾斜。

    ​此外,高校必须坚持让更适合教学的人去教学。谁更适合教学?教授们!以往高校喜欢让新进校的讲师们去讲难讲的课,这明显是教授们在欺负年轻人。年轻人没有积累,往往只能照本宣科,而且备课也更辛苦,花的时间也更长。而且30多岁的年轻人,正是学术思想迸发的时候,让他们从事教学,只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所以,让教授们回到课堂,让年轻人回到实验室,这才是高校要做的事情。

    05

    虽然,王教授在教学和科研的冲突中,含泪放弃了90万年薪的终身教职,这让人感到非常遗憾,但从中也能看出他的职业操守——如果无法花足够多的时间去做教学,那就不要沽名钓誉去做教授。这方面他还是很值得敬佩的。但高校,更希望他能够传道授业解惑,培养更多的青年人才,把科学的种子传播下去,而不是请他来耕他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你们说对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让远离三尺讲台的“教授”们下课!
    上海交通大学大幅度调整工资结构,教职工人均收入5年提高63.6﹪
    2019高考择校:它是国内唯一的,可以与清北抗衡的“非211”大学
    应用型人才 该怎么培养
    必读!中国科大毕业生都去哪了?
    【专题七】高校教师如何招、怎么评?来自英澳两国的案例| 一读EDU全球高校教师人事制度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