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明清画人录|边寿民:自度前身是鸿雁,于水墨之间参悟流年碎影

【之十九】

边寿民在清代画坛上属于剑走偏锋一脉,与扬州八怪有着若即若离的渊源,似乎更像是扬州八怪的边缘人物,有人将之列入八怪之列,也有人对此颇有异议。从他流传下来的诸多作品来看,他的作品与扬州八怪的典型画风的那种大刀阔斧的张扬相比,隐隐中有一种和而不同的气质,在画面呈现上更温和淡雅秀逸,在师法造化之妙的写实中显示出一种极具个性的美学风格。

边寿民(1684—1752),清代著名花鸟画画家。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墨仙,号苇间居士,山阳人(今淮安区),晚年又号苇间老民、绰翁、绰绰老人,江苏淮安秀才。善画花鸟、蔬果和山水,尤以画芦雁驰名于世,有“边芦雁”之称。


闲居于苇荡之间

边寿民的祖父边文奎,在明末崇祯末年兵乱时迁至江苏山阳(今江苏淮安),主要组织经营手工业纺织运粮食的布袋为生,而且生意经营得有声有色。其父亲事迹阙如,但家境应该算是小康之家,而至边寿民这一代,其兄边维本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郎中,且“有田数百亩,耕已百年”,由此可见边寿民的出生并非完全意义上无立锥之地的寒门。

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淮安,经济活跃,文风鼎盛。而边寿民在当时的淮安文化圈内也算的上一时英雄豪杰的人物,早年就以文章著称于当地,在当地文化圈中“淮上三民”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经常参加当地颇负时誉的“曲江会课”,谈诗论文,风雅一时。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中秀才之后,七赴乡闱皆无果,从此彻底断了科举的念想,转而潜心诗画以自娱。

从只言片语的记载中可以看出,性格清高的他和达官贵人之间不相往来,但却长期走南闯北湖海飘零,这其中有何隐情难以破解,不过由此可见这段不知何故的动荡岁月,对他的艺术人生的影响还是打下了深刻的烙印。他六十岁左右所写的《沁园春》一词就有所体现:

自笑鲰生,五十年来,究竟何如?只诗囊画箧,客装萧瑟;瘦驴疲马,道路驰驱。大海长江,惊风骇浪,冒险轻身廿载余。真奇事,却公然不死,归到田庐。苇间老屋堪娱,纵三径全荒手自锄。爱纸窗木榻,平临水曲;豆棚瓜架,紧靠山厨。卖画闲钱,都充酒价,词客骚人日过余。余何望,尽余年颓放,牛马凭呼。

这段天马行空的岁月,“楚山吴水都历遍”,先后去过扬州、苏州、杭州、湖北、湖南、江阴等地,而且一路上结交了许多同道中人,特别是在扬州游历期间,他与扬州画坛上金农、郑板桥、黄慎、李鱓、华岩、高凤翰等人的或共同作画或相互题咏,对他的艺术创作和声誉传播有着巨大的影响。郑板桥曾经为之题诗曰:“画雁分明见雁鸣,缣湘飒飒获芦声。笔头何限秋风冷,尽是关山离别情。”

他在游历期间,颇为有意思的是,随身总带着自绘的《苇间老人泼墨图》和友人为自己绘制的《苇间书屋图》两幅画作,一路上请人为之题咏赋诗,其中题《苇间老人泼墨图》者80人,题《苇间书屋图》者50人,这两幅传奇性的作品见证了他漂泊的旅程,有点近似于皇帝起居注性质,也是他艺术旅途中被许多大咖背书的一张最靓丽的个人名片。比如扬州八怪中的金农在《苇间老人泼墨图》上的题诗诙谐有趣:“墨是佛幌烟,纸是鄱阳白。一朝入君手,洒洒满瑶席。吾书理吾画,二者肯浪掷?翠蛾红靥人,当筵笑哑哑。”而在那幅《苇间书屋图》中的题跋将二人之间的交往和对边寿民的评价和盘托出:“三分水,一分屋。菰芦声,秋雨足。中有人,媚幽独。时高吟,沧浪曲。破毛禽,晚争浴。画出来,黛五斛。”落款中又写道:“余交苇间先生逾二纪矣,每至淮阴,必访其波上之宅,心知其乐而不能去也。近始为之赋诗,仿魏人三字体,有奉督教。可见余之倾倒,不必轻率执管,应其征索耳。嵇康之懒,岂藉口之言哉?乾隆十六年三月,杭郡旧友金农拜手记。”

《芦雁图》

金农为《苇间书屋图》题诗时,边寿民已经浪迹归来,闲居在旧城东北隅梁陂桥附近一处四面环水、芦苇丛生的草亭之中,归去来兮,在水一方,优哉游哉,此乐何极。曾填有《忆江南·苇间好》以记其志,更填一长调《满江红·苇间书屋》:

万里归来,就宅畔诛茅结屋,柴扉外,沙明水碧,荇青蒲绿。安稳不愁风浪险,寂寥却喜烟霞足。更三城宛转一舟通,人来熟。泉水冽,手堪掬。瓮酒美,巾堪漉。只有情有韵,无拘无束。壮志已随流水去,旷怀不与浮云逐。笑吾庐,气味似僧寮,享清福。

往事如风,从这里出发又回归这里,边寿民的一生从仕途不顺的无奈之隐,到颠沛流离后的回归之隐,他的宿命更像他笔下的南来北归的鸿雁一样,最终还是历经繁华后在自我放逐中走向了寂寞永生。

《芦雁图》


寄情于水墨之间

边寿民在艺术创作中的主见和个性,与传统文人画的价值追求方向一致,但同时在题材的选择、笔墨的取舍上又独辟蹊径,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

他创作的题材大多都是身边寻常物事,在文人画最热衷的题材上倒是显得漫不经心,最念兹在兹的还是他隐居之地与之朝夕相伴的芦雁,这是他独步画坛的绝技,在古往今来的同类题材作品中独占鳌头,也成就了他“边芦雁”的雅号。

从他的作品来看,在笔墨驾轻就熟的操控上边寿民的技艺几乎达到了大象无形的境界,他的作品似工实写,泼墨写意上的挥洒自如不仅仅是“唯手熟尔”,而是更寄托着一种性灵的内涵在其中,笔到意生,墨至态出,“目与心契、画与神契”,呈现出一种自然与自我融为一体的自在随心的妙境。

芦雁是他一生的执念,在一遍遍的描摹刻画中,其炉火纯青的水墨技巧在这些画作中得以全面展现。“自度前身是鸿雁”,在这种画你千遍也不厌倦的自娱自乐中,那种画你的感觉像秋天的心境更是弥漫在这些浓淡干湿的笔墨之中,这种画里画外人雁之间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投影,像极了自说自话的夫子自道,而诸多这类作品的题诗,更是将这种情思一展无遗,那翩跹翻飞的大雁,在芦苇之间或凝望或沉思的样子,像极了他一生的隐喻。

他的画作,水墨氤氲,动静和谐,天趣自成,具有一种灵动的隽永雅致之美。

在所有的创作题材中,无论是花卉、禽鱼、果品、茶具,还是他名扬画坛的芦雁,精妙中显示出不凡的功力,在构图、墨色之间达到一种和谐奇妙的意境,体现出他绘画中追求超凡脱俗的审美情趣,也是最为人称道的法为我用的生动实践。边寿民说过“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还结合自己的创作对绘画创作提出过一段精彩的论述:

画法以布置意像为第一,然亦止是大概耳。及其运笔后,云泉、树石、屋舍、人物,遂一因其自然而为之,所谓笔到意生,如渔父入桃源,渐逢妙境,初意不至是也,乃为画家三昧耳。

以他笔下的芦雁为例,主要以水墨为主题色调,除了芦苇、沙滩运用少量的赭石色和雁嘴和足上敷色之外,其余均采用不同的浓淡墨色而写形传神。他在画大鸿雁和芦苇上采用不同的用墨技巧,在画鸿雁时采用墨中掺胶的调和方法,这种用墨技巧使墨色具有一种润泽并带有一种透明的特质,同时笔触清晰光滑,将大雁的形与神诠释的精细入微,活活泼泼而又生动有趣神采飞扬;而在描绘芦苇时墨中无胶,且采用墨竹法的技巧写就。这两种 不同技法之间的对比和呼应,使他的芦雁图古朴奇逸、古劲生动,具有一种水到渠成的巧夺天工之妙:

苇间好,却好是侬家,或集或翔图雁影,和烟和雨画芦花,对景便无差。

在这样的实践中,边寿民借古开今,师法陈淳、徐渭、八大山人笔墨精髓的同时,更注重“以心彗行其所见”,通过对自然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临摹,然后融入自己的笔墨思考和画境思想,“师意”不“师迹”,以轻松洒脱的心态游戏笔墨,强调自我个性的解放和表达,借物抒情,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空灵渺远的格调,寄寓了自己对人生、命运、理想等种种思考,配以自己心灵独白式的题诗,蕴含在画面之中的各种人生况味呼啸其中喷涌而出,使之具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晴沙集影图》


禅思于色空之间

边寿民的一生早年科举不顺,在湖海飘零四处漂泊的岁月中,对他的人生思想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倾向于佛教中的禅宗特色,以画禅的方式逃避现实中的种种不如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边寿民在写实的“色”与传神的“空”中寻找一种心物合一的澄明空灵的境界。这是他画作中最本真的底色,也是他生命中最深的感悟,这种出离红尘之外的疏散的心态,对他的人生未免不是一种大解脱,从而实现了在艺术境界中的自我涅槃。

《苹洲息雁图》

其实他并非没有机会却侧身官场。他在漫游期间,画名远播,当时还是亲王的胤禛就非常喜爱他的画作,曾经在王府中“张其画四幅于屏”。后来雍正继位后,有人劝他边寿民“一游都门,可博进取”。但经历了云游漂泊之后的边寿民,在与扬州画坛大咖们的交游中,对其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而自此已经无意仕途,只求无拘无束地放飞自我,于是他默然拒绝了这条建议。正如他这首《满江红·苇间书屋》明志的那样:

万里归来,就宅畔诛茅结屋,柴扉外,沙明水碧,荇青蒲绿。安稳不愁风浪险,寂寥却喜烟霞足。更三城宛转一舟通,人来熟。泉水冽,手堪掬。瓮酒美,巾堪漉。只有情有韵,无拘无束。壮志已随流水去,旷怀不与浮云逐。笑吾庐,气味似僧寮,享清福。

这首诗中浓浓的禅意才是他最后的情怀所系。

边寿民晚年最喜欢用“画禅”这方闲章,同时还有一些诸如“无人态”、“水云乡”、“烟云供养”、“以心慧行其所见”等闲章也透露出浓浓的禅意,而且更以“渐僧”自号,还有那些词句中不时闪现的佛言慧语,这中佛理禅趣成了他作品中的重要的文化因子,也是他晚年思想中禅宗色彩的自然流露。

人到中年多向佛。而边寿民一生到最后的“万法唯心”的境界,是在文字狱盛行的清代中传统文人中最后的精神皈依,也是一种无奈的抗争后的自我解脱,于禅境中消解自身内心深处的郁闷和苦闷,让无处安放的灵魂得以在逼仄的现实面前找到一方想象中的净土。

《寒汀芦雁》

边寿民作品具有一种独特的气质,在高雅和通俗之间摇曳生姿,整个画面设置围绕实形和空白之间的矛盾呼应而生发出万千气象,对有形的实体的精雕细琢的状摹中,赋予了画作一种具象的沉甸甸的分量感,但同时又在对无形的虚空的曲径通幽的表达中,提炼出画作中那种意象的飘忽忽的分寸感,这样的虚实交融、色空交会、巧拙交叉的遗貌取神的美学追求,给人带来一种新颖别致的审美体验。

而他的题款往往也匠心独具,布局精妙,与整个画面相得益彰,平添了几分逸气和闲趣。就像他所说的那样:

以扛九鼎之力运寸管,以营四海之目分位置,以布六奇之法妙出入,以鸾鹤冲云之势领超奇,以鱼龙狎浪之姿鼓变态,以漱雪嚼冰之韵归峻洁,以水到渠成之理还自然。

这种美学表达蕴含着一种人生的况味,也是一种参悟红尘勘破岁月之后无法言说的人生真谛,更像是他对自己无法突围的人生的一种漫不经心的总结陈词,在无尽的遐思中滋生出无限的怅惘,“潇湘一段水云秋”,人生的最终大略都不过如此。

《芦苇天鹅图》


离群索居的境遇,孤标傲世的情怀,造就了边寿民作品最突出的个性品质和美学品格,放笔墨出胸臆,超脱的表象下深藏着一种引而不发含而不露的悲悯情绪。这种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意象的结合,使他的作品气韵生动、意境渺远,在写意花鸟类作品中独具风采,并对后来的同类艺术产生了持久的影响,他也因之在同时期诸多绘画大家华山论剑中笑傲江湖,屹立不倒为一个让人侧目难以忘怀的翩翩身影,就像他笔下的芦雁一样,风姿绰约,风度不凡。

明清画人录|郑板桥:不仙不佛不圣贤,却呈现六相圆融的艺术风采

明清画人录|金农:世界白泱泱,我是如来最小之弟

明清画人录|罗聘:丹青只为稻粱谋,但却因纯粹而走向极致的化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扬州八怪”边寿民《芦雁》画作欣赏
鸿雁飞,看看扬州八怪边寿民泼墨芦雁的大美画境!
在扬州八怪里,混到最穷也是凭本事的
边寿民 : 画不可拾前人,而要得前人意
扬州八怪边寿民,摆脱了繁杂细致的精工细啄,删繁就简泼墨画芦雁
“扬州八怪”边寿民,以清高为血以典雅为魂,以画芦雁驰名于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