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蒋捷很深刻的一首词,年少时看不懂,看懂后却已非少年人!
蒋捷,字胜欲,号竹山,是我国南宋时期词人。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风格悲凉清俊。虽然蒋捷相对于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及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来说,要不知名的多,但他亦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如《一剪梅·舟过吴江》:“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再如本文向大家分享的这首词《虞美人·听雨》。顾名思义,它的内容与听雨有关。但它又不是简单地写听雨及感受,而是把听雨作为一条贯穿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线,道尽了词人的一生悲欢离合。所以蒋捷这首词写得很深刻,恐怕没有一定年龄和人生阅历很难看懂。如果要概括来说的话,即年少时看不懂,看懂后却已非少年人。
《虞美人·听雨》
需要注意的是,蒋捷虽是南宋词人,但他在宋度宗成淳十年(1274)进士及第后,没几年南宋就亡了。因此蒋捷的一生,其实是在战乱中颠沛流离、饱经忧患的一生。这也是蒋捷的词为何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的原因。而《虞美人·听雨》便是蒋捷写于南宋亡以后,所以我们要带着这个大的时代背景,去感受词人的一生悲欢离合。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因为蒋捷听雨这条线贯穿了他的少年、壮年和晚年,所以这首词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看。首先,第一部分,也就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即年少的时候,我在歌楼上听雨,盏盏红烛下是昏暗的罗帐。“罗帐”,指古代床上的纱幔。它与“歌楼”、“红烛”交织在一起,便是词人少年时纸醉金迷的生活的体现。
显然,这个阶段的蒋捷是与悲愁无缘的。它的词情颇似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所以少年时候的蒋捷,听雨不过是为了增加纸醉金迷的滋味罢了。然后,第二部分,“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即到了壮年,我在异国他乡的小舟中听雨,印入眼帘的是茫茫江面,水天一线,传到耳中的是失群的孤雁在哀鸣。
这些衰瑟的意象,无一不是说明了词人这个阶段,正处于颠沛流离的坎坷遭际中。它所体现出来的心境,既有词人羁旅天涯的孤独,又有漂泊他国异乡的故国之思、山河之恸。最后,第三部分,“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如今我到了晚年,两鬓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雨,却发现悲欢离合总是无情的,就让台阶前的雨下到天亮吧。
词到这里便戛然而止,但我们却可以想象,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回想着自己一生尝过的悲欢离合的滋味,不禁感叹一切皆空,万念俱灰。所以蒋捷就在无可奈何的“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下,总结了他听雨的一生。而读到这里,联想到我们自己,又何尝不会有这种悲欢离合总无情的感慨呢?
综观蒋捷的这首词,他少年时的纸醉金迷,壮年时的漂泊孤苦,老年时的寂寞孤独,一生的悲欢离合,都被揉进了雨声中。而词中所表现出来的,蒋捷人生的种种,都是需要人生阅历才能看懂的。只是不知道当我们自己到了晚年,会不会同他一样“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虞美人·听雨宋·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
蒋捷最著名的宋词,能在其中读出我们自己的人生
宋词中最玄妙的雨,是苏轼被学最妙的一次,最后一句美得令人心醉
《虞美人·听雨》蒋捷词作鉴赏
南宋才子在宋亡后写下一首词,愁意浓得化不开,读完像过了一辈子
《虞美人·听雨》宋代:蒋捷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