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臣《春山游骑图》局部大图赏析,游春的诗和画同赏!

古代无论百姓还是文人、达官贵人都有游春习惯,尤其是文人更喜好游春。

历代画家均有游春体裁或者跟游春相关的画作传世。

那些诗人们自然也少不得这种游春体裁自然也有很多诗作传世。

字舜卿,号东村,中国明代著名画家。吴(今江苏苏州)人。周臣虽然知名度不如同时期的沈周,但是他却培养出两个学生占“明四家”两度。即唐寅和仇英。擅长画人物和山水,画法严整工细。丰产画家,传世作品比较多,《春山游骑图》是其代表作之一。

也是了解古代游春习俗最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古代的游春一般是春分到清明这段时间。比如二月二和三月三出游体裁相当多。原因无他,一方面天气转暖,另一方面春分到清明这段时间开放的花很多。尤其是桃花、杏花、梨花开放正盛。而且在古代足不出户的大家闺秀、权贵女子在这天都是允许出去游玩的。

比如杜甫的《丽人行》就是写得皇宫妃嫔们出行的盛大场面(当然这是讽刺之作,我们在这儿只是辅助讲游春风俗)

《丽人行》节选,杜甫。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

唐代王涯有《游春曲二首·其一》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欧阳修写了《丰乐亭游春三首》

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春云淡淡日辉辉,草惹行襟絮拂衣。行到亭西逢太守,篮舆酩酊插花归。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城东早春

唐代:杨巨源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这个画作应该是基于明代文人们出行而绘制的,也许也是周臣自己游春所感而绘制。

在明代以今苏州的吴中吴江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无论是士子还是文人和画家,都有聚会的风俗。尤其是春天,他们或者聚于风景秀丽的别院庄园这种地方或者到结伴到郊外,赏花、对诗、对联句,互相交流诗作、画作诸如此类。这也是吴门画派和吴门文风能兴起的主要原因之一,交流多自然能带动一起进步,尤其周臣、沈周等等这些精神领袖人物,更是交流广泛。

画中首先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那富有透视角度高而深远的山峰。

远处山峦叠嶂,山势陡峭险峻,又如一座座屏障,高低不一。

山顶和山坳处松柏林立,杂木茂盛,点缀远处山色。

而且画面最醒目最重点的就是主仆三人。

主仆三人正过木桥,一人前行开路,一人挑着春游的吃食。在古代很多出行之人喜欢自己带茶具,取山泉之水而煮茶抚琴是常见的游玩必备之物。从后面仆人所求挑行李上看,准备的行李物件也不少。

骑马之人悠闲自得的边走边欣赏风景,更添生动之感。也许他回头是在看那开放在悬崖上的桃花,也许是上面的松树。或者有什么鸟儿吸引了他的目光。

我们由画面中心的主仆三人桥下的流水为线来欣赏。

桥上面的水从水波来看相对平缓,但到了桥下,却变急流。然后向左一转又变得缓慢,并比桥上面的水还要缓,这儿应该形成了一个水潭。

水潭的向左呈90度角,一树开放正艳的桃花映入我们眼前:

正如:唐代张旭诗作《桃花溪》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这儿是以诗入画。也说明周臣是下了功夫,但是不是借鉴这首诗那就无法确认了。

视角再往左上:就是两个游人:

神情悠闲,其中一人可能是在望向远处的风景,一人则是回头也许是在同后者聊天,也许在欣赏山壁上的什么花草昆虫。

从其打扮来看不太像跟前面三人一起的。同样衣着上看,应该属于游春的普通人家,一人用类似扁担的工具背着葫芦和包袱,一个则是看不清楚所担是什么。但是两人均绑腿打扮,这是属于爬山的常备装备了。

周臣的画功精湛,这儿的松树他就表达的非常清晰和经典:

过了桥就是一个休息打尖的地方,从这可以看出,至少在明代,旅游的地方已经有了相对发达的休息区、喝茶、赏景区域,已经有了开发旅游地区,并有商业服务意识。这个”休息区“绿树环抱,修筑在平坦的山地上,远处有激流而下的山溪,左边则是相对平缓的溪流。

更为重要的这地方修筑了观景平台供顾客休息欣赏风景,并提供喂坐骑的地方,这也证明当时商业意识、旅游开发意识已经很成熟。

店家正在同休息的饮酒吃饭的客人对话,也有可能是闲聊,也有可能是在客人在点餐加餐。形象栩栩如生,周臣对人物观察入微,把握精准。

从其《流民图》也可以看出,周臣对于人物形象把握是非常到位的。

观景平台是二层楼,视野开阔。

闲坐的客人们也许一壶茶,然后望着远方的山景,或者倾听着鸟儿的百啭鸣叫,或者听着那溪流声,或者闲谈坐经论道诸如此类。春光无限好。

也许同李白写的一样吧:《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也许契合欧阳修《画眉鸟》之诗意: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而顺着这客舍往上方移,那儿又有两间茅屋和一瓦屋。

只是无法搞清楚是否也是客舍,但却特别像山中别业或者山中隐士屋舍或者是山中普通人家。有遮阳之物,可见这儿是朝东或者朝南之物。有四人正在交谈,而且另一茅屋主人正出屋门。

这位置更为好,茅屋后有庐山直飞而下,前面有湍流的溪流。风景更好。后面一样是绿树环抱,并有栅栏。也许是种着青菜养着家畜、家禽吧?

辋川集。茱萸沜

唐代:王维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杯。过桥后的这个客舍左边有一条蜿蜒的山路直上山顶,因为图并不完整,现在无法得知上山上的栈道是从客舍内部过去还是直接从客舍后面绕过去。

从山路盘行而上,山峰陡然变险峻。

这样更显得山势高峻方硬,且雄险之势山上修了栈道,旁边就是那幽深的河谷。

从平坦突然到险峻,自然是常见的现实山景。

山上这两人可以看出是寻常百姓游春,从其简单的行李上看,杖的重要性也出来了,一是可以挑物,二是可以当辅助上山使用。这两者均已经裤腿裸露了,可能是爬到这个位置,会热。同时也有交流。也许是在鼓励后者,从后者的姿势来看已经处于力竭状态。前者也有可能是在扶杖休息。这正是周臣的观察入微,刻画入微之处,大部分画家对于人物只是用来进行点缀或者当成植物一样处理,他们只是大致画出人物形态,但周臣不一样他人物的表情、姿势往往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

此画到这儿共出现18个人物,并处在六个不同场景。

如果我们把六个场景分别切割来看,每个场景都可以单独成画,每个人物都可以成为所在景物的主角,而不会感觉到缺少什么。同时如果两个场景组合到一起也同样可以形成单独的画作。而松树和桃花也可以形成单独画面。人物为主角的场景图一:溪边游人为主角。

人物为主角的场景图二:画中主体人物为主角。

人物为主角的场景图三:平台赏景人物为主角,可以理解成”倚栏听溪图“。

人物为主角的场景图四:茅屋人物为主角。

人物为主角的场景图五:栈道行人为主角。

人物为主角的场景图六:店家为主。

而六个场景合到一起就构成了这个完美的《春山游骑图》。而且还可以多个不同场景人物组成再构成单独的场景,这儿只举一个组合,其它不做组合了,而且上面已经有类似的图。

桃树和松树也可以成为主角单独成图。

还有这个山中的建筑单独成为图:

实际游玩的终点也是上面这幅图,就是这个半悬空式的建筑。

也许只是一个单纯的楼阁。也有可能是寺庙、道观或者别业(别墅)。也许在这儿就是唐代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的感觉了: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也可以想象从这个建筑往远处才是最开阔的。

如果在山间行进是唐代李华写的: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到山顶就如杜甫《望岳》写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或者寇准写的”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山顶风光最为好。

如果用诗意去读画也是一种视角,也许更能理解和体会到古代绘画的意境之美。

在“以诗入画,以画入诗”文人画作中自然每景每物都会有诗情画意的。

即使不是那些文人画,院体画也一样要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去欣赏。

否则只能是外行看热闹了。

苏轼所说的“画工”并不是董其昌所理解的“画工”,人家苏轼是说不能只去追求:技法和临摹,还要追求有意境和神韵和自己的风格,否则就成了“画工”了。是提倡绘画要有自己的“灵魂”和“风格”,人家苏轼可没有嫌弃院体画和民间画家。

结果董其昌就误解成苏轼不提倡院体画,而这种误解恰好证明:董其昌并不是一个真正有很高文学修养的画家。他反而属于苏轼所说的“画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分类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五代、宋初画家李成
#书中人物知多少# 书中故事知多少,今天...
郑孝胥《海藏楼诗》注译184
大纲完成之后该做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