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所谓哲学(之五)

这是我对于哲学本身的反思与看法,集中起来共有19个问题,现分五个部分刊出,以飨读者。

所谓哲学之五

哲学与生活

如何让哲学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何让哲学思考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倘若一个人真正体验到了哲学的真谛,并且对于哲学有着一种发自全身心的热爱,这便是必然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了。而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努力进入一种哲学家的生活状态。

哲学意味着智慧,哲学家理应是智慧超群的人。那么,哲学家的生活状态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我以为是一种由感性直觉,经过个别直觉、辩证知觉、系统知觉,进入灵性直觉境界的状态,是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游刃有余,出神入化的状态。进入了这种状态,一个人的智力活动才会结出真正的哲学之果。

这种状态以及进入这种状态的过程是一种精神上的阴阳交合,是一种充满了神奇快感的精神上的做爱。如果一个人没有体验过这种快感,不论他阅读过多少哲学书籍,写出了多少部哲学著作,还是徘徊在哲学的门外。

能够真正进入这种状态的人,未必一定是那些专业搞哲学的人。如果一个人整天钻在那些生涩的词汇中,面色枯黄,体验不到那种创造性的快感,可能是个哲学学家,却绝对称不上哲学家的。各行各业的人们都有可能进入这种哲学家的状态,而最终得以进入的,都是把自己的那一行当修为到极致的人。

人类具有感性和理性两种认知能力,我认为还应该再加上一种,即灵性。感性的结果是经验,理性的结果是科学,而灵性的结果是哲学与艺术。在艺术上有较高造诣的大家,总是具有一种哲学家的素养。以中国书法和绘画为例,那些优秀的书法和绘画作品,讲求灵动的意境,书法的内容和绘画的标题,常常是为书法家和画家从心底里喜欢的哲理名言。

推动科学的进步固然需要理性,然而,科学上的突破性发现则依赖灵性。哲学是科学皇冠上的明珠,哲学是科学巨石上那片有生命的苔藓。灵性在感性和理性之上,同时又是以感性和理性为基础的。灵性的境界是哲学的境界。只有到达了灵性的境界,你才能为人类提供优秀的精神产品,只有到达了灵性的境界,你才是富有创造活力的人,你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可贵的人,

进入这种哲学的灵性的创造性境界固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却并非无藤可攀。既然是一种灵性,不妨借用一个词,曰灵修。那些脱离红尘躲进深山寺庙里修行的人缺乏信息的刺激,思维往往处于空转的状态;而那些生活在尘世中的研究者们又可能由于太多的信息阻塞了个性思维,不可能有创造性的灵光闪现。所以在灵修中要避免这两种极端的问题发生,将“格物致知”与“发明本心”有机地结合起来。我建议一个人每天排除任何干扰平心静气地静坐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每年找个清静的地方住上几天,辅之以瑜伽、气功、打坐等形式,用心灵去寻找和体验那种属于哲学的灵性的创造性境界。我同时希望众多的哲学爱好者能够在不同的地方建立这样的基地,以供彼此游学、交流。这或许就是我们的哲学生活吧。

哲学家和猪的痛苦与欢乐

有朋友曾对我讲起电视连续剧《金婚》里的一段对白。说的是其中的儿子对父亲说,现在有两种人,一种是痛苦的哲学家,一种是快乐的猪。我们究竟应该选择做什么呢?很显然,做个猪。一个表现家长里短的电视剧能够深涉哲理实属不易。

上述说法基于一个不谬的事实:人生痛苦明白始。人要学会麻木一点,而不是过分的敏感。这种生活哲学类似于郑板桥所谓的“难得糊涂”。然而,尽管哲学家和猪代表着两种对立的生活哲学,却未必只能二中选一,两种角色都是可以适时选择的。该明白就要努力去弄明白,该糊涂的时候,就放过去。

毫无疑问,我是不赞成总体上做个猪的。猪不知道痛苦,是因为它缺乏必要的理智。问题是它本身就是麻木的,根本就不知道痛苦,还能真切地体会到快乐吗?更何况你什么也不明白,什么也不想弄明白,你如何应对层出不穷的打击和窘境。那种情况下,你还能盲目地保持快乐的心情吗?你可能把所有的痛苦都想象成快乐吗?不可能!

真正的哲学家并不是痛苦的,只有那些想做哲学家,而没有做成哲学家的人才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在认识上来源于康德所谓的“二律背反”的矛盾与困惑,在现实中来源于对世道沧桑缺乏一种超逸的达观。真正的哲学家,也就是那种达到了圆融境界的哲学家是不痛苦的,反而是淡定而快乐的。如果你对圆融哲学真正有所领悟的话,我相信你一定会觉得我在这里说的有那么点道理。

哲学有什么用?

哲学有什么用,或者说学习哲学有什么用,这是一个看似很普通的问题,然而,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即体现着对于哲学自身的认识,又反映着研习哲学的收获。回答不好这个问题,说明你根本就没有搞清楚什么是哲学,说明你所谓的研究哲学事实上做的是无用功。

在学院里,人们一直在把哲学朝着无用之学的方向推动着:学了那种哲学的人,和其他专业的毕业生相比,来到社会上即没有什么专门本领,也看不见有什么特殊才能,唯一可行的本事是,像自己的老师一样做个教书匠,或者做个“专业研究者”,把这种无用之学继续传承下去。于是,这样的哲学,就在特定的小圈子里有了那么一点“饭碗”的“用处”。问题的要害在于,教哲学的人,未必真懂哲学,未必求得正果。

很多人选择远离哲学,把哲学当做耍嘴皮子的勾当;考生不愿意选择哲学专业,同样是怀疑哲学没什么用处。其实,哲学乃是无用之大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的用处远比那些具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重要得多。

人是聪明一点好,还是愚蠢好呢?答案是自明的。哲学就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你说它有没有用?以我的体验,哲学最明显的用处是让你看问题比较地全面,不会走极端。真正体验过哲学思维的,都知道哲学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抽象,即把具体的事物上升到普遍性的高度去认识,回过头来再从高处去看具体的事物。就好像是爬山一样,你上到山顶以后,才会看到更多的东西,才会“一览众山小”。为什么那些“公知”会讲出一些令人忍俊不禁的荒诞话语,说到底,是因为他们缺乏基本的哲学思维训练。总之,认识不片面,行为不跑偏,这是哲学最基本的用处。这些基本的用处有哪些具体的体现呢?你如果真正经历哲学意义上提升过程,那么,无论你做什么具体工作,你很容易实现一通百通。当你转行做其他工作的时候,你会很快摸到规律,任何新鲜的工作,你都不会陌生。假设你是一个写手,当现实要求你改换不同的文体、不同的内容,你也能很快进入状态,写出很好的文章来。假设你是一名领导者,如果你真正在哲学方面有所感悟的话,那么,你绝不会顾此失彼,绝不会留下明显的工作漏洞。

哲学还有一个用处是科学力不能及的。科学所提供的一条条的真理、规律在死寂的、不变的、无机的、明确的世界是明显有效的,但是,面对纷繁变幻的世界,当一条条的真理、规律都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如何进行灵性而正确地选择便需要哲学的功夫了。倘若你果然把这种哲学的功夫修炼到家了,那么,你就达到了那种物我两忘、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天一合一的境界,那些冷冰冰的科学规律在你的心里就产生了神奇的感应,而你又恰好能够体验到一种欢畅的快感。这个时候,你又会体验到哲学的另外一种用处,那就是它带给你的快乐与幸福。能够给人带来快感、快乐与幸福,岂不又是哲学的一大功用?

毫无疑问,能否让哲学有用,前提在于我们对于哲学的理解,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学习哲学、研究哲学,如何进行哲学思维的训练。如果你仅仅背记了空洞的哲学原理,熟悉了哲学史上的人物典故,自身的思维能力没有得到任何的训练与提升,也没有获得过独到的个人体悟,哲学在你这里真的是无用的。

如何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

哲学是一门体现智慧的学问。如果说一个人具有较高的哲学素养,便是对其智慧水平最好的褒奖了。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素养,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呢?

简单地说,所谓的哲学素养,就是一种高屋建瓴洞悉事物本真的灵性。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至少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注意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坚信你自己有头脑并且会思考。上天赋予我们一个健全的大脑,不是要我们简单去装别人的东西。要自觉地肩负起创造性思维的使命。人生学问疑问始。凡事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凡事要从不同的角度去想一想。要为有了自己的想法有意识地肯定和奖励自己。

二是读别人的书,想自己的事。人不可能事事都要经验到。社会的进步在于文化知识的有效传承。但是在学习这些现成知识的同时,我们必须学会做自己头脑的主人。我学习,我是主体。要注意调动和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要注意把那些现成的答案问题化,找出问题来自己先想一想,想对想错都没有关系。然后按照自己的问题思路找内容去读。

三是珍视自己的思想发现。成功的思维总是伴随着一种理性的快感,当你有自己的思想发现,体味到一种理性快感的时候,一定要抓紧时间把自己的思想记下来。要在反复玩味自己的思想发现时,不断地肯定与鼓励自己,进一步地扩展自己的思维,扩大与延伸自己的思想发现。

四是善于把握和调整自己的思维状态。哲学不是学的,而是悟的。给自己静思的时间,让心灵沉静下来,体验和修炼一点参禪的功夫,进入并保持一种超逸、通灵的心境。

哲学的未来发展

——自哲学诞生以来,一直处在不断从科学领域退出的状态。有许多科学是从哲学中逐渐分离出来,走向成熟与独立的,譬如物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等等。哲学提出的问题,很多由科学给出了回答。

——哲学从来没有进入具体科学,因此也无从谈退出。有生以来,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哲学的问题属于哲学,科学的问题属于科学。

——哲学就是哲学,科学就是科学,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哲学本就在科学之中,不存在分离的问题。哲学是科学的灵魂,哲学是支撑起科学的龙骨。科学为哲学提供养分,为哲学做出证明。

——就哲学与科学的关系而言,无法确定谁是母体?无法说是谁生出了谁,谁培育了谁?我们既不能说,初人首先是哲学家,然后才是科学家,也不能说先有哲学理论,后有具体科学。科学与哲学本来就是互相依存的关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手拉着手一起前行。

——哲学从较高的角度提出问题,科学在进行这具体的探索;哲学在科学给出的具体规律之上总结和提炼出更为普遍性的规律。

以上是我们对于一种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现象的多重解说。从不同的角度,也许我们还可以提出更多的解说。

毫无疑问,具体的科学一门一门地逐渐走向成熟。当科学论著一本一本呈现在人们的面前,科学直接、强有力地在改变着我们的这个世界的时候,哲学正在走向上摇来摆去,“找不到北”了。有人要吃这碗饭,要把哲学当做一门与科学齐肩的学问,就需要像科学那样拿出大部头的著述。

哲学似乎在失去存在的必要。哲学意义上的关于“存在”、“运动”的追问,许多已经由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需做出回答;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已经有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具体科学而,并且有着儒、释、道等等说教;关于“认识论”的追问,哲学已经无法拒绝心理学等认知科学的回答,只是在不可捉摸的直观、感悟等等问题上,还在力图维护着自己的一份尊严,渴望赢得人们的一份敬畏。

还有什么问题没有具体科学进行研究吗?没有了。哲学似乎已经无处栖身了。你要转向语言吗?有专门的语言学。你说你要“建构”、“解构”,建构什么?解构什么?无非就是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最终还是要与具体科学相撞。

于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摆在人们面前:哲学该消亡了吗?哲学该退出人类生活的历史舞台了吗?

我的回答是,哲学不会消亡,哲学永远也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就学问而言,哲学不该与那些具体科学争夺生存空间,也没有必要屈尊俯就,低下身段向具体科学看齐。

事实上,哲学不仅活跃在一切学术领域,而且活跃在一切生活领域。

就未来的哲学发展而言,第一,它可能在各种具体科学上如同镶嵌的珍珠。第二,所有抽象的概念都可能演化为一种哲学,譬如怀特海的“过程”。第三,在此基础上,元哲学也会产生新的突破。

毫无疑问,哲学所代表的,所意味的,就是一种素养。就是一种高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黑格尔:学习哲学有什么用处?
哲学思维和科学思维的区别是什么?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第三卷 科学哲学
请收下这份哲学干货,开启思维升级模式
什么是哲学之“用” ?
在效率越来越高的现代社会里,我们为什么还需要哲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