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认识的五层境界

人类认识的五层境界

智者说

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说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宋朝晏殊的《鹊踏枝》“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宋朝柳咏的《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是南宋辛弃疾的《青玉案》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人们习惯于将其理解为艺术创作、思想观念创新乃至人生奋斗与成功的三种境界。揣度起来,这三种境界,也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理性认识的三种境界,第一种为独入疑境,第二种为苦苦求索,第三种为蓦然醒悟。

宋代的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曾经提出过佛家参禅的三重境界:

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此时,人们怀着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新鲜,对一切事物都用一种童真的眼光来看待,山本来就是山,水本来就是水。

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当我们用心地去体会这个世界,便有更多的思考,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笼统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笼统的水了。在山这一大概念下,有了许许多多的认识,草、树、石、崖、泉、溪、鱼、蛙等等,还有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如峻峭、挺拔、雄浑等等。进入这些具体的认识领域,就如同我们陶醉在情节    的描述中,却忘了小说的书名一样。

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这是一种洞察世事后的反璞归真,看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只是这山这水,看在眼里,已经有了更丰富的内涵,有了新的更高层次的整体把握。

说到认识的境界,人们习惯上理解的感性认识阶段、理性认识阶段,也可以说是认识的两个境界。

康德沿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第一次明确提出认识过程包括感性、知性和理性三个环节。黑格尔对此评价说:“在精神的范围内,应以分为三部分为主,这一点我们不能不说是康德的功绩,他曾首先促使人注意到精神应分而为三的事实。”(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15页)我们也可以将其归纳为三种境界说。

比较上述的境界说,以个人的体验,我认为可以把人们的认识境界分为这样五个层次:

第一层境界:感性直觉。

在这一阶段,人们凭借生理的冲动、胆识和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行事。他自己也说不出为什么要这么做。甚至在开始的时候也说不出来究竟应该如何做,仅仅是依赖感性的直觉,就这么做了。撞到南墙了,回头再向北撞。人们在开始做一种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时,往往都依赖于感性直觉。当然,这种凭借感性直觉行事的,也有许多成功的范例。

第二层境界:个别知觉。

在这一阶段,经过无意识的探索活动,有了偶然的成功,并且有了一定程度的反思和经验总结,认识了个别的道理,并且能够欣欣然地说出某种道理。当然,进入这一阶段的人,往往容易犯所谓“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错误。

第三层境界:辩证知觉。

到了这一阶段,发现了那些个别道理的自身矛盾,而且发现了和自己原来所掌握的个别道理相互对立的道理。懂得了“一分为二”,学会兼顾“另外一个方面”。当然,进入这一阶段,一些人又会感觉到迷惘彷徨,处事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第四层境界:系统知觉。

进入这一阶段,不仅认识并兼顾相互对立的道理,而且实现了对于各种道理的系统认识。对于世界从宏观到微观有了整体的把握。从具体到抽象,从抽象到具体,轻松往来,触类旁通,各种道理了然于胸。无论怎么说,怎么做,都有自己的一套道理。正所谓“头头是道”。但进入了这一阶段,也未必事事成功。因为还有一个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问题。

第五层境界:灵性直觉。

在普遍地掌握了各种道理的基础上,“忘却”了各种道理。头头是道,同时又明白头头并不是道。因为“知之之道,不可待言也。”(《嵇康集·声无哀乐论》)佛曰:不可说,不可说,说了即为错。进入这一阶段的人,认识主体所动用的不单纯是智慧,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智力意义上的理解,而是一种参悟,一种全身心的体验。与这种智慧活动相伴的,至少还会有一种愉悦欢畅的快感和沉稳踏实的自信力。这时候,人简捷地凭借一种直觉行事。当然,这时候的直觉已经与感性直觉有了本质的区别。达到了一种出神入化、天人合一、无法言说的境界。有人曾抱怨说一些著名的智慧大师最终走向了所谓的“神秘主义”,也许道理就在于此吧。

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这五层境界,我这里以打乒乓球为例作一解说:一个从来也没有学过打乒乓球的人,接过球拍,也可能打出一两个好球,这就是感性直觉;开始学习了,对一种来球有办法对付,这是个别知觉;经过训练,除了用一种方法对付这种来球外,还学会了另外一种方法,这后一种方法与前一种方法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这就是进入了辩证知觉的第三种境界;除了对付一种来球,各种各样的来球,都有办法对付了,而且这些办法是多种多样的,这就是进入了第四层境界——系统知觉。大家都知道,高手对决,不再是比技艺,比的是一种状态,发挥得好,你就是进入了游刃有余、物我合一的灵性直觉的第五层境界。

上述五层境界,用我们熟悉的词汇可以概括如下:第一层,是无明确认知状态下的直觉;第二层,认识到一点,是“一点论”;第三层,认识到两点,是“两点论”,是辩证法;第四层,是认识到全面、系统,是“整体论”、“系统论”;第五层,是圆融的通灵。

就人类的智力而言,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三个层次,一是感性,对应的是经验;二是理性,对应的是科学;三是灵性,对应的是哲学与艺术。力工依赖感性、工匠依赖理性,而大师所依赖的则是灵性。许多人承认理性,未必承认灵性,其实,灵性是存在的,如我们常说的灵感、灵机一动等等。一个人无论做什么,没有体验到灵感的,他的“作品”必然是平庸的甚至是拙劣的。

进入了第五层境界,就是进入了灵性的层次,就是进入了通灵的哲学境界,就是达到了佛家所谓的“大境圆融”、“大智圆融”的境界;也就是达到了孔儒所谓“圣人”的境界。

需要说明的是,人类认识境界的提升并不是机械地依照这样五层循序递进的。也许有的人并没有从第一层开始,便开始了第二层;对有的人来说,达到那种出神入化、天人合一的境界,未必需要在第四层境界将所有的道理和规律全部烂熟于心;一个人即便是将所有的道理和规律都死记硬背下来,也未必能够进入第五层境界。真正进入了第五境界,身心相伴着一种妙不可言的快感,并且能够明显地感受到一种意念的作用。这种意念不是想有就有的东西,而是一种自然而然从心底里生发出来的精神力量。

认识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认识的境界同样也是实践的境界。在认识上进入了第五层境界,意味着主观与客观的圆融;在实践上进入第五层境界,意味着主体与客体的圆融。

从理性的意义上“忘却”了各种道理,到德性的意义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不计宠辱不惊,认识的境界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玄——天生知道
如何与更高的灵性知觉连接?
中国的“天人合一”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相信的力量
为道日损返先天
领导力的五层境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