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论,从贴吧粘回
道论(从贴吧粘回)
两条路:1,观。。观己观人观人人。。2,先从形而上,再到动态。两条路也可交结在一起同时进行。。。。两条路的起点都是:存在即合理。用全真的视角。存在即合理帖吧里都已被讨论透了,所以我不多说了。“全真”,即先认为一切存在是真实的,既使人为的“虚”也当是真实而在,然后把这些当作研究对象。。比如谎言,谎言之物是没有的,但谎信在,即要得出是真话还是谎言的结论,以及证伪的证据与逻辑。。谎言本身是在的,只是言之内容不在,谎言出现原因与逻辑较之谎言更有内含与奥义。。真与假的背后比真更具玄妙。。。失败比成败更具研究价值。
keyneson 楼主:反者,道之用。以实承虚如器皿,空即为用。已成观败,败为用,其中的经验教训。从失败中得到的远远比成功中得到的就多。毕生追求一事,事成人即空去。若能求败,本身就是无敌。就像考试一样。考满分很难,但是每次能考到某个具体分就更难。
keyneson 楼主:看败,才能成。两军作战,先虑败再谋胜。失败是成功之母。但是首先有个前提条件,想要成功,就是负阴而抱阳。负阴与抱阳缺一不可。
观,用全真的视角,允持厥中,以中性的态度,观,观而已。有当于是去感性而存理性。把感性本身也当作“观”的对象。。。再推论到把人性也作为观的对象,客观看人看事看物中对人事物的一个影响甚至决定因素。先观己,因为从最熟悉的入手更易上手。最熟悉的人是自己,同时最陌生的人也是自己。所以先从观已开始,一日而三省其身,这句话就是观已的入门。审视自我,剖析自我,先要诚,也得持中。见得自己才会知道一切本真。这是全真世界的基点,一切的基石。为什么说要持中,其实还是去掉感性保持理性。“存天理,灭人欲”,这句话其实就是需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排除人欲,保存理性,把人欲也当做理性下的研究对象与参考因素。因为如果把欲望或是感性参考在“观”里会出现很多状况,比如痛苦,自卑自傲,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其实跳不跳,都顺其自然,只是当做另外一个我,旁观这个我的变化,持而不迷。出世之心看入世之身。。。这就是观已。
keyneson 楼主:佛家绕了一圈,看到是自己。不用去学他绕圈子。其实就是把我当作客体,我研究“我”,重新认知,知其利弊,知其功用,对于人自己本身的认知,包括生理心理,曾经现在状态,以及诉求。接受社会,历史,知道我的作用,意义,诉求,并去践行。观,是起步,践行是实现。
keyneson 楼主:人的属性,完整个体的自然属性与群居的社会属性,两个属性是人最基本的属性。自然属性,做为物质化的人,吃喝拉撒,社会属性交往。两个属性做作起步自然就能推演下去各自的逻辑链,自然属性的诉求,社会属性的诉求,这两条线如螺旋形不重合,不重合就会有夹角,有矛盾。综合成为完整的人性,私与公,
谋私,奉公。自然属性相比较社会属性占上风,人性的谋私大于奉公,反之奉公大于谋私。公有个原则:群体的私。这样才能被认被接纳,利于生存与发展。如何处理,如何兼容,这是人一生在追求的学习的,从古至今。包括个人品德塑造,社会组织的架构,文化的传承…
草草地说下关已的要点。再说观人。比如在贴吧里,就是观人的好地方。也是观人人的好地方。不一定要观得了自己之后再去观人,但观已一定要有一些基础之后再去观人,这样可以相互验证。观已观人观人人,首先都是一个“观”字,理性。。。观人就是看别人,他的所思所想所为,言,行,意。并且结合自己。儒家的“仁”字就是入门。观人观己,相当于就是两个人,推己及人,观人明己。这也是明智的起点,知己曰明,知人曰智。。看的都是人性,人的动物性。。两个人,自然的就会衍生出初步的社会性。。别人的跟我有什么不同,有什么是相同的。再去找背后会成的机理与原因。
观人人,我,甲,乙,丙…。观人人,就是人人之间的联系与活动,这在定义上是“事” 。。我,甲,乙,丙…随机抽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观他们行为与思想。但这里有前提条件,就是最基本的观己,这是一切的基石,地基打得好,所观就越真实。
keyneson 楼主:观人人,见到的是社会性。人与人之间的事,之间联系,人主导下的事的事性。再到人主导下的物性,物为人用,为人造,或与人共存。即:我与人之间相互模式,人与人社会模式,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
观,需要从二元入手。所以看道德经不错。
keyneson 楼主:人性就是二元存在的集合。主动与被动,理性与感性……无善恶无对错持中即理性,感性因立场因诉求就有所偏颇。人身即道身,要细究,先从形而上再到动态细究下来,会发现人身各部位,器官,组织,细胞,由大而小,所存位置状态都是有大文章的,大的如,肩与脑,脑袋与屁股,心的位置居中偏左,肺双翼…
keyneson 楼主:结构决定性能。生理影响心理,心理影响事理,社会性,人与自然等,由此及彼相处模式或称关系,关系即文化,文化推至文明(文明状态)。先天,环境,教育决定影响并结合人性。。
6-3/6-4/6-5
第二条路,从形而上再到动态。。。形象地说,就是先看相片,再看一张张相片连缀而成的电影。形而上相当于就是片断。。也是全真的视角。。。。从相片里看到远近上下位置,还有其他一些内容,或者易被忽视,当然还有相片背后的东西暂时是看不到的。在这里,有人看到的是位置(阶层,尊卑),有人再从位置形而上到安排而见上帝。。。为什么先从形而上,因为相比较而言形而上最简单。相片,什么相片?就是当下存在,并把一切固化下来形成照片,再从照片上去看人,物。简单地说看人从相片上看到的就是一个人的相貌服饰,瞬时的精神面貌及动态,看物,即物的状态,包括新旧老坏,使用还是闲置等状态,这些存在的状态与作用。看形而上,看和观其实都一样,一样走理性不走感性,走眼走脑不走心。旁观者的视角,研究的对象,把自己置身事外,当然要代入也可以,用另外一个我。但是先不代入最好,因为这样子难度最小,但是到后期就难受,因为习惯。代入也好,为而不持,执而不迷,甚于把“迷”也当作“为”的对象(客体)。。因为自己也在局中,在当下,迟早都得融入。。否则,会越来越清心寡欲,避世而隐,看了不对头之后要经历一劫,身心分离到身心相融时的痛苦,一次形而上的死亡与重生,或者叫作寂灭与涅槃。
keyneson 楼主:形而上是时间点上的一切固化。一本书刊出时刻,这本书上的内容即是形而上的。物的自有属性也是,自有属性本身即自由属性,被决定的属性,在被圈定的属性中可被自由演化。已知的,固有的,既成事实的,都在形而上的范畴中,这也是一切知识的起步。
keyneson 楼主:书,已知,是在动态中的形而上。把当下或某一时间点固化下来,像拍照,照片一也是形而上。。静下来,放慢,不动,才好研究,才能轻松地观。由动而静,由现象到本质,由位置到秩序,由秩序到功能,由功能到目的,由目的到需求,由需求到人性。反过来就是造物。
7-3/....
动态。一个个形而上的片断(相片),一桢接一桢,一环扣一环,因果循环轮回成动态。。从维持形而上的一个个平衡点连续形成动态平衡。看形而上简单,只要静,心静即可,总会有所得。但是看动态,眼花缭乱,就要有蛙类的动态视野。静心只是基础。动态中纷繁缭乱,维持本心不动那就很难。就需要动中取静。把静态融入到动态。好像是表演,表演的心态。但实际上,此前己得真我。看动态得到的就是时间参与进来的前因后果,里面的种种规律,偶然与必然。看动态复杂,可以专注与一人一物或一事,其先后变化,来龙去脉,一个一个看过去,对比,分析,总结其规律。多搞几个加一个再加一个迟早都能明了,从加法就能推演出乘法甚至幂。。看存在对比抽取其规律性与合理性。看几个就能得到类似的规律与合理性,用跳跃性的思维,可以一化万象。这个象在这里我说的就是存在。用数学的规律方法,从一到二到三,有加到乘到幂,从运算数量讲就相当于在做减法,长长的一段段的加起来到后来归纳整理简约到用乘法甚至幂乃至矩阵就能数遍万象。。这样有好处,把握了了乘法,幂,甚至矩阵,对于陌生的人事物就能更加轻松自如地管中窥豹,推演其当下存在的状态,过去甚至未来。
keyneson 楼主:动态,即混沌。在变动无从把握即混沌。但是动态中所在运动是由形而上片断组缀而成,自有他的规律与无规律。脉博己被把握即规律,未被把握即无规律,混沌。。混沌因知而变,虽其动态本身未变。
keyneson 楼主:回复 keyneson :什么叫做管中窥豹?就取个数学上面的例子。比如说乘法,你会做乘法了,比如2x2,12×12,你都做过的,其他都没做过,但知道乘法是怎么做的。所以随时别人问你,112×112等于多少?虽然你从来没有112×112,但是你能做出来得到结果。
观,看,这两条路。都是正知正行的起步。认知全面彻底之后才会让自己更轻松,更准确地掌握脉搏,更准确地对症下药,或改变或利用,无为而无不为,善御万物而不滞于心。当然这里需要有敬畏,但是在这整个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会生发仁心慈悲心敬畏心,但是无畏智勇探索求知都将存在。只是更明白更真实。其实在观己这里就已在了。自己的一切存在都是真实的,我的存在是真实的,推演出,整个世界都是真实的,我的真实见的自我是一切的基点。这在开始就已经说过了。自己的弱点优点都能真实结纳,人为主,欲为奴,情绪为用,执而不迷,为而不恃。见得自己行自我乃真人之境。观人观人人见得人乃圣人之境,虚境,再行得人人为实境。真人也是有虚实之分,见得乃虚,行的是实。这是一个名而已,如果是好是求,那就渐行渐远,镜花水月一场,大病一场。
keyneson 楼主:格物,知物性,明物理,在现代就叫科学,这是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的,对理的认识由“上帝之理”解放进步为“公理”。在华夏封建人治下因为道家的功劳,“公理”很早既在,只是从被统御到遵遁到信奉。
keyneson 楼主:一个是人性,一个是格物。。前一条路起步识人性,人,事,物。后一条路起步物性,物,事,人。
道,只有知道之后,才能活用。它在那里并不属于谁,但是得道之后都能用。因为一切其实都是道之显化,人性,物性,自然属性。我们比古人幸运,因为格物致知,科学昌明。老子说了器皿,风箱,还有自然造物的葫芦。其实我们现在身边处处都存在人造之物,这就是道之所在,道之创生。由自然造物到人为造物,本身就是人掌握道,使用道。道心惟微。
keyneson 楼主:道处处都在。没有那么高深。只是看得到看不到的区别,衣食住行吃喝拉撒都是道。。道不缺,只是缺少认识它的眼睛而已。
keyneson 楼主:人心惟危,好高而险,是二元对立负阴抱阳的集合。所以老子才一直强调若水处下守雌抱弱。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中和人性之危而持中。去掉孤傲,高大上,这样才能理性化,用理性去看待一切。因为人性二元存在,极端自卑往往会极端自傲,因为无知而成为全知,吹大的气球容易被戳破,认知观立马塌陷,就会出大问题。21-3
疑生智,信生愚;疑为用,信为器。由疑而信,由信而疑,两者大不同。因为信,所以才疑。疑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信,过程就是证伪与从一,择一而信,或信别人,或想自己,智慧开明。
keyneson 楼主:从这一角度讲,其实黑暗,阴才发展了万物。所谓的光明与阳才在消亡万物,害生于恩,恩生于害。所以,阴符经讲五贼,而非五侠。像是真小人与伪君子的区别。因自由属性,固化的认知才能被利用整合,可控可实现。君子善御万物。好不一定是好,坏不一定是坏,只是自己现在难受还是以后难受,当然前提条件keyneson 楼主:前提条件,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性,物性首要考虑的都是生存,这是固有的第一次属性,怕死才正常。这些是如计算机第一次指令,芯片的基带指令。知善也须知恶。。。
道,首走,用头指挥手脚。头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更重要的还有脑子。信息接收处理并指挥行动。
keyneson 楼主:空想,烧香不是道。。首走,走就是能去实现。认知获取外界信息并能整合,动手去实现。我在这个帖子里已经说过关于物体自有属性决定什么什么,反过来就是道之创生。属性,规则。最终目的就是善御万物,善字两个意思,擅长,和善。人与社会社会自然:善,和谐。
耳闻眼观嘴问鼻嗅,脑袋处理信息。首先得要信息接受得了,接收不了信息就无所谓信息处理。
keyneson 楼主:这样才能接受信息?玻璃瓶子是空了才能装东西。实心铁球你装不了东西,要装也是无法匹配不是当下需处理接收的东西,如液体。而是其他的磁什么,那就是牛嘴不对马口。说东道西了。结构决定功用。我上面已经说过类似的话。
信息处理才是暂了最大的比重。就比如药和医生的作用。有药没有医生也治不了病。买药便宜,看医生才贵。信息也是,到处都有,但是如何整合才是关键。联系挖掘其内在的价值,但首先要明白信息本身的特性。知道了,能联系,能挖掘,能整合。
keyneson 楼主:信息的处理,储存。处理方式,就是思维,存储便是知识。思维有思维方式,存储有存储方式。逻辑思维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思维方式。存储方式对个人来说反而不到边,不想思维方式,开口说话做事别人就能看到你的方式方法。但存储对个人来说就比较虚,因为记忆还有遗忘,这样一来,要平衡,反在外部两者的keyneson 楼主:两者发展就完全不同。思维方式反而很难找也很难获取。存储方式无法更丰富多彩,比如笔,竹简布帛,纸张书籍,到现在的电子产品。但是逻辑思维方式,一部道德经就让人很难懂,因为无形,到了科学发展出来的实验才变得可把控。
30-3/30-4/30-5
怎么样接收信息?结构决定功用。打个形象的比喻,就用计算机所比喻,首先要有空间,放空,无。有了空间之后,可以在空间里面装系统和app,系统与app就可以接收具体信息,处理压缩储存。很多道理玄乎,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具体的事物,其中的道理规定都是一个样。所以去理解玄幻的东西,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物进行类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天人合一是思维模式思维状态,大道无情,其实也就是屏蔽情绪,无论是守中还是以无,古代的词汇少,一词多义,一字多义,但时代在发展,词汇语言都在丰富,所以能够找到更加具体精准的词汇来描述。比如理性,立场,角度,内涵与外延。
keyneson 楼主:系统重要, app也很重要。所以要接受一些信息,必须要架构,思维模式的架构。接受,辨别,分类,处理,存储,调用。意识形态,信息,包括思维模式的架构这些东西在道德经的范畴里其实都是可归入无的概念。知常守常,“常”可以理解为现实,自然,存在。这个常其实也是可以分为等级的,自然为第一级keyneson 楼主:自然为第一级,最优等级。社会第二级,人为为第三级。人为服从社会社会服从自然,包括其中的规律。悟道,就从持中守常开始。从观己,从形而上做切入点。
思维模式的架构,这又是一大课题。核心的核心。keyneson 楼主:易经八卦其实也是种思维模式的架构,进行信息处理用的。如果提炼规律提到道学层面。就会发现殊途同归。非常的类似,甚至感觉像一个模式,只是形式变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知足的“知”与“足”
人性与命运
刘宏毅老师讲解《中庸》第51集
【书画中的精神】人超越物性精神的自觉的形而上的精神
“人性”到底是什么,为什么对一个人这么重要
知足与性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