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一种叫蓧的农具

寻找一种叫蓧的农具

(2008-10-06 12:34:28)
标签:

文化

分类: 闲文——散文随笔

究竟是什么?可以肯定,它不是一种草。尽管我们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但蓧确实在历史上出现过。最早一次,是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论语·微子》记载:

有一次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到一位老人,用拐杖挑着蓧。子路问:您见到过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谁是你的老师?说完,就扶着拐杖芸田。子路拱着手站在一边。老人留子路过夜,杀鸡煮饭给他吃,又让两个儿子与他相见。第二天,子路告辞,赶上孔子一行,把情况向孔子做了汇报。孔子说:隐士啊。孔子让子路返回去见老人,到了他家,老人已出门了。

子路关心的是他老师的去向,而不是蓧。我不关心他老师的去向,因为我知道下文。然而,在子路遇见老人的时候,蓧出现了。蓧是和竹杖一起出现的。竹杖的用处是芸田时用以支撑身体的,蓧和芸田之间有没有关系、是什么关系,则没有下文了。

蓧的出现几乎是闪现,先秦古籍字书证仅见此一例。我们知道,蓧是在芸田时出现的。但何谓芸田,芸田的情形,今天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问我那当语文教师的妻子,她沉吟了一下说,就是耕田呗。我说耕田是犁和耙,芸田是田间除草,她说那叫扯稗。她是平原人,她说的“扯稗”,可能就是“匍匐禾间,膝行而前,日曝于上,泥浸于下,苦在腰手,辨在双眸,事倍而功半”的“手芸”,平原湖区早已没有“足芸”这种耕作方式了。

我觉得有义务让她知道,于是我查字典给她看:芸,通“耘”,除草。《论语·微子》:植其杖而芸。陶渊明《归去来辞》:或植杖而耘耔。

芸田这种农活,其实我早已知道,小时候也做过;查字典只是证实这种农活古已有之,弄清古代的芸和今天的芸是不是一回事。但我最关心的还不是这种农活,我想弄清究竟的仍然是蓧。它与芸田是什么关系?于是再查“蓧”字:

蓧:竹编农器,用以除草。《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老人,以杖植蓧。”邢疏:“说文作莜。芸田器也。”

《论语》的文字很俭约,蓧在芸田时派上什么用场,没有交代清楚。也许,在子路那个时代,蓧是众所周知的农具,它的形制如何,农夫怎样操作它,根本用不着说明,以致现在留给我们的是一个悬案。因为,没有一部字典能把它说清楚,几乎每部字典都在说:蓧,是“芸田器”,是田间除草的农具。长期以来,那些字典编写者都限于引经据典,确切地说,是“引经注典”。而经典往往语焉不详。《史记》裴骃集解为草器名;《论语》集解引包注作竹器,都不甚了了。清人段玉裁依《韵会》异文校正大徐本《说文》草田器耘田器;并根据《荷蓧丈人》上下文意判断耘田器无疑。所谓耘田器,就是除草的农具。当然,字典还介绍了它的另外三种写法:莜、上草下条、上竹下

现在,我们应该知道这些:蓧是草编或竹编制品,其用途是田间除草。如果作进一步的推测,还可以知道它比较轻,可以用竹杖来挑。这就是我们从纸上得来的关于蓧的全部知识。所以,我们仍然不知道蓧的模样,不知道蓧是否失传了。但是,我仍然不甘心,因为有一种农具始终在我心头隐现,我怀疑那就是蓧。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则资料,眼睛为之一亮:清人刘宝楠据以足蹋夷草的《说文》字解,及其《左传》引文癹夷蕴崇之(《左传·隐公元年》)的字含义,引丁杰说,认为就是南昌人用于水田除草的农具——“脚歰脚歰的形制和除草方法是:它“形如提梁,旁加索,纳于足下,手持一杖,以足踏草入泥中,名曰脚歰”。

这不就是我曾经见到的吗?如果我见到的就是那么见过的远不只我一个。在老家乡下,它是司空见惯的东西。禾苗齐膝的时候,就会有农夫农妇肩挑一根竹竿,竹竿的一端穿着两个小小的马笼头似的东西。他们来到田头,从竹杖头取下那由三股麻绳或棕绳纽结而成的三维圈套。然后,他们脱下鞋袜,将它套上脚跟,三股绳分别勒在脚背、脚踵和脚跟上,就像马笼头套在码头和马嘴之间。接着,他们就拄着竹杖下了水田,用脚板平拖着禾苗缝隙里的杂草,时不时用后跟将杂草蹂进泥里。

这种农活就叫着芸田。这种芸田的农具,我们乡下叫它“芸田绱”。“绱”字是我据读音估摸着写的。它的制作原料一般是麻、棕皮,当然也不排除用竹篾、稻草编织的,只是竹篾编织的利于除草而不利于护脚。2005年我在通城住队,问当地的农民,当地也有这种农具,叫“护脚”。

现在应该可以说,在子路看见蓧的两千多年后,我又看见了蓧。各种字典语焉不详的,被一群农夫农妇用劳动解释清楚了。原来,这种套在脚上的农具,是靠着平拖时的摩擦力来芟除田间杂草的。当然,也起着保护脚的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由于字典编写者远离田野,各种字典人云亦云,对“蓧”的解释始终只能停留在“芸田器”上。

这样说来,在鄂南山区,确实还存在着一种被沿用了两千年的农具,这种农具堪称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足芸”这种劳作方式,其劳动强度确实比“手芸”轻多了,所以,“蓧”这种农具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无可否认的是,如今它的使用频度越来越低了;随着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这种叫做“蓧”的农具,必将随着一种叫做芸田的农活一起消失。或许,我在暮年尚可回忆它的模样,而我的后代,将只能按照字典的解释,说:“蓧,竹编或草编农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微子
陈郢客:荣光与重负——孔子世家
从《论语》中走出的成语,全在这里,你数都数不过来!
论语日课462丨殷末三仁
《论语信述》微子篇第十八
《论语讲义》——为政第二(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