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统论
userphoto

2022.12.05 安徽

关注

通过前期学习,大家已完成"筑基",从今天开始进入提升层级的探讨与学习。

提升层级内容,包括兼证、较为复杂的合并病、常见病证、在实战中的若干方法与技巧(包括舌象、全息点与诊断)、医案解读、外科疮疡斑疹(不包括骨伤)、妇科、儿科、药物学扩展、方证学、经时方合参等等。酌情设置医案练习或考核题,不再设置背诵点,大家根据各自特点,自行择取重点。内容多而广,有个终身学习的过程,在此只作简单导引。

我们在进入深入学习之前,还要换个角度,再深入探讨一下《伤寒论》体系的实质是什么?所谓执纲在手,纲举目张。

自成无己开创以《黄帝内经》解释《伤寒论》以后,中医界普遍开始用五行经络脏腑运气学说来解读仲景之学,但伤寒体系毕竟不同于内经体系,这种强行的解释造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形成四十多种不同学派,把许多内经的观点强加在仲景学说头上,越研究越混乱,给仲景学说蒙上了一层历史迷雾。

我们(这个"我们"均有据可考)认为,虽然内经的某些观点与伤寒体系相通,但是伤寒论自有它自己的理论体系,准确理解经方体系,只能用伤寒论自身语境提炼出来的理论解释自己。

一提起中医,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黄帝内经》的理论是中医唯一的理论,把伤寒论也说成是《黄帝内经》五行理论的产物,这样一个主流观念,可以说根深蒂固。

最能支持这个说法的,是《伤寒论》的序文一段话:"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论》合十六卷",序中列举的文献,除了《胎胪药录》,都属于《黄帝内经》体系的理论,因此,《伤寒论》继承于《黄帝内经》似成铁板钉钉。

果真如此吗?

钱超尘、杨绍伊、李茂如等先生经多种考证后指出,《伤寒论序》这段话乃出于王叔和之伪。并指出经方起源于上古神农时代,由单方方证开始,以《神农本草经》这篇最早的汤液著作为代表。此后,逐渐发展到两味、三味、多味复方药,形成《汤液经法》一书。在《汉书·艺文志》中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的记载。到了汉代,张仲景对《汤液经法》进行论广,成《论广汤液》。至西晋王叔和,根据张仲景派著作《胎胪药录》整理,改名为《伤寒杂病论》。

晋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说"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宋林亿在宋本《伤寒论》序中也说:"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之法"。自《辅行诀藏腑用药法要》得以发现后,更证明仲景的《论广汤液》(王叔和改称为《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基础上撰成。

从《伤寒论》内容会发现,经方治病并无五行之说,用的是"正邪之争、方证对应"。

胡希恕先生集前贤之考证,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明确提出:仲景书本与《内经》无关!也就是说,经方体系,或者《伤寒论》体系是独立于《黄帝内经》的原创性系统。

"伤寒"这个词在《伤寒论》中与《黄帝内经》、《难经》概念不同。

《内经》、《难经》是以病因立论,如"冬时严寒,万类深藏,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则名伤寒耳。",“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由于是从病因立论,伤于寒后成热病,故《难经·五十八难》称″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即把热性病统称为伤寒。

鉴于此,也就有了"六淫"之说,有了"三因"之说,从而,有"《伤寒论》为外感病专著"一说。其实,这都是误读。

那么,《伤寒论》的"伤寒"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一指太阳病证之一,述于《伤寒论》第 3 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即不管这个病是怎么来的,不论其病因病机如何,只要有这个组合证,就称为"太阳伤寒证"。

杨绍伊先生考证,《伤寒论》的“伤寒"还有另外一个意思。

据杨绍伊分析,在伊尹的《汤液经法》中,"三阴三阳"部分的条文都是概括性论述,条文数目也很少,而在"诸可不可"中,详细列有治法,条文较多。为了能够一目了然辨别"诸可不可"每个条文归属何经,伊尹在所有条文前均冠以某经名,如"太阳病"、"阳明病"等。另外伊尹还用"太阳中风"题首条文泛指《汤液经法》的诸病。仲景在论广中,为了将自己的广论条文与伊尹区分开来,在所有论广条文的题首均冠以"伤寒"二字。至于谈什么,要根据条文的意思判断。至于题首既未冠以六经名也未冠以"伤寒"二字者,皆仲景遗论,被王叔和收录,当然其中也有少数参杂进叔和私货。

如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这条出于伊尹,"太阳中风"实指第3条的伤寒;第29条"伤寒,自汗出、脉浮缓",这条的"伤寒"却不指第3条的太阳伤寒证,只是标明这条出于仲景广论。

条文中有"问曰"、"师曰"、"答曰"者,皆叔和组织的文字,其内容既有根据仲景遗论整理,也有叔和自己的发挥。

杨绍伊先生的这个发现意义重大,为正确研究《伤寒论》扫清了迷雾与障碍。

胡希恕先生通过毕生临床验证认为,《伤寒论》体系非常简明,落实到临床就十二个字,即"正邪交争、六经辨证、方证对应",这就是经方体系的实质。

以下是胡希恕先生的论述:

正邪交争,反应出来的症状(并不是病灶)的位置分处表、里、半表里,其病势不外虚实寒热,而虚者、寒者、虚寒者、寒实者皆属阴,实者、热者、热实者、热虚者皆属阳,阴阳与表、里、半表里交叉汇编而成六经,其中阴阳表里虚实寒热称为八纲,太阳、少阴分属表阳证和表阴证,阳明、太阴分属里阳证和里阴证,少阳、厥阴分属半表里阳证和阴证,据此辨证论治称为六经辨证。不仅有六经单经证,还有多经合、并病证,变化虽多,也逃不出八纲六经范畴。经方体系的阴阳概念指病势的亢奋反应和衰弱反应,阴阳不同于《黄帝内经》之阴阳,六经也不同于《黄帝内经》之经络六经。

经方体系治病,通过望闻问切作为手段,不仅辨"证",还强调方剂与临床病证的对应关系,注重主证的识别,选方过程即是病证与方剂间的搜索匹配过程,辨证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即最终一定落实到辨"方证"上。经方简练,单刀直入。但是在面对复杂疾病时,有时也出大方,使用两个或三个合方这种特殊组方形式,仍然按照方证对应的原理,并不是随意加减用药。经方之辨证是客观性、确定性很强的"辨方证",辨证结束,治疗也同时完成。经方具有易掌握的特点。

患病机体之所以会有六经八纲这种一般规律的反应,是基于唯物辨证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普遍真理,决定了患病机体的反应不是由于外在刺激,而是由于机体抗御疾病机制的内在作用。疾病刺激于机体,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除,斗争不已,因是六经八纲便永续无间地见于疾病的全过程,成为凡病不逾的一般规律反应。

中医谓为正邪交争者,意即指此,屡有不治即愈的病,均不外于正胜邪却的结果。亦有机体虽不断斗争,而病终不得解,于是正邪相拒亦随时以证的形式反应出来。古人于此早就有明确的认识(今人于此却多有不明)。经方体系恰为适应机体抗病机制的原因疗法,其所以有验自非偶然。这是最理想的疗法。即使号称进步的现代医学,恐亦不免认为是一种理想而已。而经方体系的辨证论治,其实质恰是这种最理想的治病方式。

从上述胡老论述中,提到唯物辨证法,内因、外因;重点复述一遍:基于唯物辨证法"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一普遍真理;就变化而言,外因仅为条件,内因才是依据。所以,虽可有"六淫"之外因存在,但内因起关键作用,所以"正邪交争"更多反应的是指状态而非指"外感"之病因,是状态而非指外感之病因,是状态而非指外感之病因——重要论点说三遍。

因而,之所以名为"中风"、"伤寒"、"温病"、"风湿相搏"、"痉湿暍",乃至"疫疠"等等,不过指邪之特性而言。

邪之特性

风为阳邪,善行而数变,百病兼风。

寒为阴邪,寒性收引闭塞。寒郁化热,寒积凝痼。

湿为阴邪,湿性重滞,最难除却。

火即热,为阳邪,热性发扬炎上,伤津灼液。

燥为阳邪,热之重者。

暑即暍,为阳邪,热之极者,直击精神。

疫疠,禀性各异或组合致病,有传染性。

诸邪性致病形式

风、寒、湿、热、燥、暍、风寒合邪、风热合邪、风湿合邪、风燥合邪、寒湿合邪、风寒湿合邪、湿热合邪、暑湿合邪、风湿热合邪、寒燥(寒热共见)合邪、风寒燥合邪。

因而,《伤寒论》者,因寒常见,特以"寒"立名,而示百病治法。比如,当邪性具风热特性时为"温病",邪性具寒湿特性时"于寒湿中求之"等等。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所谓疾病就是正邪分争在人体的表现。其最基本的邪具风寒暑湿燥火六性,所谓“实"者,即指此;正即指机体驱病良能,如“愠愠欲吐"、欲汗、虽汗不透、欲下、欲利等是正气的积极驱邪表现。

之于学习,我们当举一反三,不可胶柱鼓瑟。

前文说过,自《伤寒论》问世后,初步统计,迄今形成有四十多家不同学派,各学派所持学说更达数百家言。这里,对于其学术思想,我们不能评其高下,但整个经方发展传承史不可不知其大概。

中医经方传承发展简史

一、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

王叔和,晋太医令,对经历战火、失散不全的《论广汤液经法》和仲景其它书著广泛搜集、整理并重新编次(分三次)。是编的问世,开医方派之理法方药之先河,也为明清错简重订派形成埋下优笔。著有《王叔和脉诀》。

孙思邈,岁跨南北朝、隋、唐,开以方类证研究先河,著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补王叔和辑录仲景方之不逮。

二、宋金时期为校正定型、展开研究阶段

韩衹和,北宋医家,主张杂病以证为先、脉为后,伤寒脉为先、证为后,从脉证入手论治。依时令用药,贯穿了《内经》"四时"思想,其著作《伤寒微旨论》之原本已失,所见是从《永乐大典》中析出。

朱肱,北宋医家,重视经络,以《内经》诠释《伤寒论》,开“伤寒六经辨证”之说先河,著《南阳活人书》。正是由于其重视经络,与源于《黄帝内经》理论体系的脏腑经络流派医家争鸣,导致刘河间以“六气皆能化火”立论而开时方之寒凉学派。在刘河间的影响下,诸时方家兴起,传统医学自此以后,形成经方、时方齐头并进的医学局面。

庞安时,北宋医家,从病因病机立论,将伤寒与温病区分开来,为明清“寒温分治”奠基,著有《伤寒总病论》。

许叔微,北宋医家,人称“许大学士”,注重八纲辨证的发挥,著《伤寒九十论》、《伤寒百证歌》、《伤寒发微论》。

郭雍,南宋医家,以《黄帝内经》诠释《伤寒论》,搜《黄帝内经》条文,补充《伤寒论》,著《伤寒补亡论》。

成无己,南宋医家,以《黄帝内经》诠释《伤寒论》,开“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先河,为按条文注解《伤寒论》第一人,著有《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

从晋唐至两宋时期,学习、研究《伤寒杂病论》的著名医家不下数十家,上述八家最具代表性。至此,经方流派初具规模,进入明清学派纷起的繁荣时期。

三、明清为学派纷起、研究争鸣阶段

自明代方有执倡言错简、重订后,开争鸣之端,至清代各张学说,形成了三大支流: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1、错简重订派,讥讽王叔和,批判成无己。代表人物有明代方有执(著《伤寒论条辨》),清代喻昌(著《尚论篇》)、张璐(著《伤寒缵论》、《伤寒绪论》)、吴谦(《医宗金鉴》),吴仪洛(《伤寒论分经》)、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直解》,倡“六经统百病”)、章虚谷(《伤寒论本旨》)、周扬俊(《伤寒论三注》)、黄元御(《伤寒悬解》)。

2、维护旧论派,肯定王叔和,赞成成无己。代表人物有清代张遂辰(《伤寒论参注》)、张志聪(《伤寒论集注》,并倡五运六气学说)、张锡驹、陈修园(《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

3、辨证论治派,既反对错简重订派也反对维护旧论派,其中又分为几个分流:

①以方类证派,代表医家有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继承孙思邈以方类证之说,提出汤证概念)、徐大椿(《伤寒论类方》)。

②以法类证派,代表医家有尤怡(《伤寒贯珠集》)

.③按因类证派,钱潢(《伤寒论证治发明溯源集》)

④分经审证派,代表医家有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包诚(《伤寒审证表》)

⑤按症类证派,沈金鳌(《伤寒论纲目》)。

附:郑钦安,清道光年间人,学兼各家,著《医学三书》,经、时方并重,开“火神派”,为一派宗师,然其“六经”仍未脱《黄帝内经》之说。

四、近、现代受西学东迁的冲击,虽未有大的创新,但不乏大家辈出。

近代经方十大家:曹颖甫《伤寒发微》、汪莲石《伤寒论汇注精华》、朱壶山《伤寒论通注》、恽铁樵《伤寒辑义》、祝味菊《伤寒质难》、包识生《伤寒论讲义》、陈逊斋《伤寒论改正并注》、陆渊雷《伤寒论今释》、黎庇留《伤寒论崇正编》、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现代经方大家:胡希恕(1898--1984)、李翰卿(1892--1972,以方释论)、李克绍(1910--1996)、刘渡舟(1917--2001)、陈亦人(1924--2005)、柯雪帆(1927--2009)

题外话

敝人细究胡希恕理论发现,我们学习《伤寒杂病论》,学原文是基础中之基础,胡老之于《仲景全书》条文是滚瓜烂熟,前后连贯,任意穿插,出其右者应不多。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胡老学术固然跟其深厚的国学功底、广征博涉相关,其学术思想也是在传承孙思邈→许叔微→柯韵伯→陈修园→郑钦安、唐容川→王祥徵、朱壶山一脉的基础上,发明幽微"少阴病是表阴证",从而独树一帜。

窃意,胡希恕所释《伤寒杂病论》最接近仲圣本意,一经推广,造福苍生,未来之繁荣不可限量。

纵观整个中医发展史,《伤寒杂病论》所构建的经方医学体系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同步走来,历久弥新,特别是此次庚子疫情经方所展现的魅力,更让世人刮目。

这里,敝人倡言:

为顺应时代需要,现代人可以通过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建成经方体系之症征、证、药、方、方证数据库,并结合现代光、声、电、磁等科学技术,创造“智能中医”。并逐步更新迭代,实现中医学循证,从而让中医服务全人类,再创辉煌!

这就为我们的中医硕博们提出了更高要求。

医博医硕们,包括计算机专业人才,斜杠跨界精英们,任重道远啊!

关注我,对话框输入《中医入门之太阳病<一>),然后搜索,依次阅读。或许,有意无意间,一年半载后,你竟也成了自己的中医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温经汤的那些争议
江湖医侠 《悟道张仲景》:“病、脉、证、治”的涵义解读
浅谈学习《伤寒论》的方法
小议厥阴病
伤寒学派历史发展概略
《伤寒论》六经非《内经》六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