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仲景全书》分类条文——阳明病方证条文
userphoto

2023.10.05 安徽

关注
​若非首阅该《仲景全书》分类条文系列篇,可直接跃至下插图处开始阅读。


为便于理解,兹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按“六病”之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类别进行整理并附以敝人理解,分为无方证条文和方证条文。

凡例:

1、凡条文前编号为今人对宋版赵开美本所编的序号,序号后标“*”者,为敝人建议熟背条文。

2、凡条文首冠以“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者,均源为仲景未“论广”之前的《伊尹汤液经》条文。

3、凡条文首冠以“伤寒”二字者,系張仲景《<伊尹汤液经>论广》条文。

4、凡条文首无题者,既非伊尹、亦非仲景所作,而是仲景遗论,载于《胎胪药录》,被王叔和录入。

5、凡以“问答”、“师曰”形式岀现者,皆王叔和文,其内容根据仲景遗论精神编入,其间不乏有王叔和私货。

6、凡条文中括号内内容,为敝人理解所附简注。
​阳明病方证条文
​凡病邪入里,病情相对加重,故里证无论阴阳,方证都多,要耐心阅读,一时难以掌握者,建议收藏后再复阅、细阅、深研。里证之治,可向脏脏经络辨证学术体系延展、发挥。时方、现代病灶论定点靶向优势可与经方融合,使疗效更优。

阳明病为里热病证,病邪已攻入人体极里部位。所谓极里部位,是指胃肠腹腔内、心肺胸腔内、大脑颅腔内,其内有人体最高指挥部(大脑)、兵员及战略基地(胃肠消化运化功能)、外交枢纽要害(胸腔内心肺担负人体与自然界交换动能的功能),因而,病变反应呈现多样性。在阳明病,病邪虽攻入内城,战埸全面开战,但我方战力充沛,整体态势是积极的,(部分危证,可参阅拙作《<伤寒论>体系危证浅论》),可有全身性之白虎汤证系、虚热之百合地黄汤证系,同时,按人体上、中、下三焦定位,可有“愠愠欲吐”之瓜蒂散证、“虚烦不得眠”之栀子豉汤证系、结胸证系、肺痈证系、泻心汤证系、发黄证系、下利证系、承气汤证系、猪苓汤证系、下瘀血汤证系等。

对于极里部位的定义,目前国内权威的经方家,如胡冯学说及其再传马鲍等人以及其它支持胡冯学说的经方代表人物均定义为胃肠消化道内,而我之定义似乎是另类,方证分类也与诸大家有所不同,仅供随阅者参考。至于为什么?此仅述一端——若极里部位仅限于胃肠消化道内,那么,承气汤证之谵语为人体高极中枢反应,何以解释?我们说任一科学理论务必是闭环理论,站在生理病理角度,脑膜炎发展到极期,也可有类似于阳明病表现但却无胃肠道病变,这又如何解释?我之求学观点,是建立在最基础理论上的“相信科学,不迷信权威”,希望从读诸君亦有如是观点。吾论是不是闭环,诸君不妨讨论,能存疑并击穿吾论者,堪为吾师。五行生克制化妙论,同样是闭环理论,但那仅仅是站在哲学高度的理论,指导临床有点太高,牛刀宰蚊,蚊已不知去向矣。

该篇仅叙阳明病证,并未尽阳明病与它“病”合并病之变。要点是,疾病证型虽复杂多样,但基础证型务必掌握,如此,才能作到全面正确的诊断。

分述如下。

一、白虎汤证系

A①白虎汤证

白虎汤

知母六两(15g),石膏一斤(40g),炙甘草二两(5g),粳米六合(25g),上四味,以水一斗(1000ml),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200mⅠ),日三服。

176、伤寒,脉浮滑(为阳明病,浮主表主热,滑主热主实),此表(外证)有热,里有寒(相较于外证,内无积滞之实),白虎汤主之。

219、三阳合病(太阳、少阳、阳明同时发病),(症见:)腹满(阳明病,里热弥漫),身重(太阳病,表湿),难以转侧(太阳病,表湿),口不仁(阳明病,口舌干燥,不知五味),面垢(少阳病,郁热上冲),谵语(阳明病,热郁里实),遗尿(阳明病,热迫所致)。(若)发汗(单治太阳)则谵语(内热愈盛,里实必成),(若)下之(单治阳明)则额上生汗(孤阳上越),手足逆冷(津液内耗更甚)。若自汗岀者(三阳合病大多治从少阳,但该证表湿里热,湿温之象,“自汗出”者,湿有岀处而热不解,宜从清热之法),白虎汤主之。

350、伤寒脉滑(为阳明病,滑主热主实)而厥(手足逆冷)者,里有热(此里热闭郁而实,导致阴阳气不相顺接,不得“戢然汗出”,但却又未成大便干结之里实证),白虎汤主之。

A②白虎加人参汤证

白虎汤加人参汤

于白虎汤内加人参三两(10~15g)。上五味,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二、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8、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6条、太阳中热者,暍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从上述诸条可见,白虎汤乃为清全身性向外蒸腾之里热而设,高热、恶热、手足濈然汗岀、口干口渴是主要症状,而人参乃直补津液之品。今人之谓“人参补气”,虽说法不同,但其理则一。盖气血津液相互依存,补气即是添津,然“气短即气虚,必用参芪补气”非正论,往往误人。夫气短者,乃胸腹腔压失衡所致,要深究病机,方可施治。

B①文蛤散证

文蛤散

文蛤五两。右一味,杵为散,以沸汤五合,和服方寸匕(2g)。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第6条、渴欲饮水不止者,文蛤散主之。

B②瓜蒌牡蛎散证

瓜蒌牡蛎散

瓜蒌根、牡蛎(熬),等份。右为细末,饮服方寸匕(2g),日三服。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7条、百合病,渴不瘥者,瓜蒌牡蛎散主之。

瓜蒌,苦寒,小陷胸汤中用以清透陷入上焦之邪热;牡蛎,海产品,咸寒沉降;两味合用,既清热透邪又能潜降浮阳并有一定的强壮作用,故厥阴病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证中用之配合辛凉除结气的柴胡以解上焦消渴。部分现代糖尿病人可借鉴此义。

二、虚热证系

A①百合地黄汤证

百合地黄汤

百合七枚,生地黄汁一升,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岀,出其水,更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内陆黄汁,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中病,勿更服,大便当如漆。

东汉时代,药物修制尚未形成市场规范,仅为各方家自行制备,所以该方剂中百合、生地均为鲜品,鲜百合七枚约100g,生地黄汁200mⅠ亦须至少2kg鲜生地榨取,其取鲜品者,取其入胃后能更快速被胃肝等消代系统溶解合成转化吸收,以补充津液因发热而导致的消耗,即虚热得平。今人为方便起见,而予干百合饮片20~30g、干生地50g浓煎取汁顿服或泡饮频服,该剂量仅作百合证系临床参考。“大便当如漆者”乃地黄之药验,古人亦认为柏油便是潜血,故“中病,勿更服”,是为下血不宜过多,应“中病即止”。而实质上,此“潜血”是热伤血液后之瘀血,瘀血阻滞在血液循环系统导致循环不畅而出现诸如恍惚、疑神疑鬼一系列神志不正常现象,即百合病。现代研究证实,百合、地黄乃药食同源之品,均味甘性凉,若无胃腑平素寒凉之虞,可常服间服。敝人认为,“病从口(含鼻)入”者十之八九,宜“寒无沧沧,热无灼灼”,不可无病造病,这也是药食虽同源但先人们仍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而药亦分上、中、下三品之积验真经。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5条、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

该条大意是,热性病好像并未出现诸如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瓜蒂散证等进展性表现,却出现神志障碍之系列症状,而且这种以神志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系列症状一直没有变化,这是热病恢复期表现,热邪入血而伤了血,虽是恢复期但若不治疗是不会自愈的,针对该证治疗用百合地黄汤。

A②百合知母汤证

百合知母汤

百合七枚,知母三两,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别以水二升煎知母,取一升,去渣,后合和煎,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阴毒病第2条、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

该条大意是,热性病进入恢复期,出现以神志障碍为主的百合病且仍有发热现象,试着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或桂枝麻黄各半汤微汗法或桂枝汤解肌法后,仍不愈的,这是热伤津液且里热尚存,用百合知母汤主治。

敝人主张自诊自疗并建立家庭药柜,然毕竟家庭药柜有限,难与市场大药房比拟。应用时若药物不足选,百合、麦冬、石斛、玉竹、生地、知母、玄参、山药、黄精等虽可权宜互相替代,但本质上却有大相径庭的不可替代之处。就拿知母、生地来说吧,生地、知母虽均甘凉,但生地以入血治血为主,而知母以清热养津为主,“津液汗血”固然同源而其用毕竟有细微差别,这在今人应该好理解,比如关节腔润滑液与内脏器官组织间液虽同属阴性有形之品而毕竟成份及功用是有不同的。

易水学派创始人刘元素之首倡议药物归经大概即源于此,然敝人反对初学者就入“洁古珍珠囊”门。入此门者,非六经八纲了然无误者莫入;若入,有“高山仰止”之感,中医太难学矣,会丧失信心。窃以为,掌握《神农本草经》之寒热温凉平之“五气”与辛甘酸苦咸淡之“六味”就足堪家庭应用。其高深的学问嘛,当由“术业有专攻”的硕博们去钻研修习,而平常百姓以近期疗效为当下追求,至于远期疗效则骑驴看唱本。

卫健大法,心态平和,未病即防,病而防变。

心态平和者,一切皆是利我而来,吾何乐不从?就算有不如意者,亦是上天在琢磨我这块顽石成器也。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千里路云和月,终归清白在人间;心路即是人生。

未病即防者,防病从口鼻而入及注意生活起居(包括生活习惯和衣着)。

病而防变者,小洞即补,何来烂衫?

所以,每一个人,特别是一家之主、妇,要学会“自治”,更要擅“预防”。面对汹涌澎湃的时代大潮,“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同时,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早已作古万代,倒是万里长城今犹在;人生自古谁无死,充实快乐、利人悦己才是人生真谛。保尔.柯察金怎么讲的?当我们回首往事之时,没有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悔恨则此生足矣。

但做善事,莫问前程;一切皆是既定安排,当死神到来之时,生已尽力,死亦坦然。

A③滑石代赭汤证

滑石代赭汤

百合七枚,滑石三两,代赭石如弹丸大一枚,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别以水二升煎滑石、代赭石(绵裹,碎)取一升,去渣,后合和重煎,取300ml,分温服。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3条、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

该条大意是,热性病进入恢复期,岀现百合病症状,试着用缓下或润下之法并不见好转,当改用利尿清热(滑石)和洁腑(代赭石亦称“小大黄”)之法,从百合病治疗。三路驱邪则邪去正复。

A④百合鸡子汤证

百合鸡子汤

百合七枚,鸡子黄一枚,先以水洗百合,渍一宿,当白沫出,去其水,更以水二升,煎取一升,去渣,内鸡子黄,搅匀,煎五分,温服。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4条、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

该条大意是,热性病进入恢复期,岀现百合病症状,因为病人有神志障碍,对病情描述不准确,甚至是错话,颠三倒四之语,问他吐不吐,回答说“总想吐”,于是据此用吐法,比方说用食盐或器具或手指探吐或瓜蒂散药物催吐后,仍不愈的,这是百合病,因用吐法或已伤了胃阴,可用百合鸡子汤法主治。

有关鸡子的用法,仲景书上还有黄连阿胶汤,均是取鸡子黄冲服。由此可知,作为食品之鸡子的服用法是大有学问的。我们说物物皆太极,从小鸡孵化过程可知,鸡子黄是小鸡胸腹的原生物,而鸡子白是头骨四肢的原生物,同时,若无公鸡交配亦不成孕,故鸡子黄具阴性成份较大且按“取象类比”理念推理,人若服之以养胃阴的可能性更大。先人们这种原始朴素的认识难道不正确吗?以之放大到人身上,又何尝不是遗传及遗传病学之启蒙?

日常维护性功能最简便之法,即是性生活后以啤酒冲服鸡子,能快速补充前列腺液;此一验,若仅以“蛋白质论”恐难全说。一般来讲,食品的煎烤油炸只是为了调味,而其营养成份均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鸡子亦如是。

A⑤百合洗方证

百合洗方

百合一升,以水十升,渍一宿,以洗身,洗已,食煮饼,勿以盐豉也。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6条、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

该条大意是,热性病恢复期,出现百合病症状,而且迁延至一个月不见好转,并且出现消渴、皮肤干燥症状,要用百合洗方外治法主治;若仅仅是百合病伴消渴症状而无皮肤干燥症状,用瓜蒌牡蛎散主治。

A⑥百合滑石散证

百合滑石散

百合一两,滑石三两,为散,饮服方寸匕(2∽3g),日三服。当微利者,止服,热则除。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第8条、百合病变发热者(一作发寒热),百合滑石散主之。

该条大意是,热性病恢复期,岀现神志障碍的百合病,同时虽发热显著但并是诸如白虎汤证、承气汤证等症状,相较而言,对温度敏感且以畏热稍甚,这是热邪伤了津液链的泌尿环节,因余热未清,且百合病是主症,可予百合滑石散之散剂绵绵修复泌尿环节。

百合地黄汤证系列,为热性病恢复期方证,现代脑膜炎后遗症可借鉴,也会有消渴症状,部分现代糖尿病人可借鉴,但其与瓜蒌牡蛎汤证是有细微区别的,百合地黄系列取味甘养脾(胰岛素依赖型?),首届国医大师朱良春之治糖尿病名方“斛乌合剂”即宗此义,民国时期“京城四大名医”之一施今墨高足祝谌予先生(现亦为国医大师)治糖尿病亦宗此义。

其实,白虎汤证系、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系与百合地黄汤证系皆可酌治糖尿病,由此可见,凡一遇病变即强行将现代病症与传统病证类比是明显误区。中医,必须按照中医学术特点去发展,一旦学术内核丢了,便是“四不像”,终是笑话。

B①麦门冬汤证

麦门冬汤

麦冬七升(50g),半夏一升(8g),人参、炙甘草各二两(5g),粳米三合(45g),大枣12枚(2枚)。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0条、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临床上,有许多药味务必量大方效显,如麦冬、瓜蒌、葛根等;还有些药味,剂量变化则疗效迴异,如半夏8~15克仅调燮阴阳,枢机之用,而30~50g则安眠,其它如黄芪、杜仲……像这样的例子太多,并不是现代药典及教科书所载笼统框约之言,那是书呆子们的“成果”。因而,我们学习方剂,一定要深究其剂量玄机,多一味少一味、加量减量,都是有法度的。敝人不会整篇讲此机要,但会零散随意叙及,同好者或有偶得。

B②竹叶石膏汤证

竹叶石膏汤

竹叶二把(10g),石膏一斤(30g),半夏半升(8g),麦冬一斤(50g),人参、炙甘草二两(5g),粳米半斤(45g)。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渣,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397、伤寒解后(热性病恢复期),虚赢少气(热伤元气、津液不足),气逆(虚热上越)欲吐(胃虚不和),竹叶石膏汤主之。

B③酸枣仁汤证

酸枣仁汤

酸枣仁二升(50g),炙甘草一两(5g),知母、茯苓、川芎各二两(10g)。右五味,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第17条、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

仲景之言“不得眠”,有热实里证之承气汤证、有“虚烦(为下后里不实之里热)不得眠”之栀子豉汤证、有“心中烦,不得卧”之黄连阿胶汤证、有“胸满,烦惊”之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有“虚劳虚烦不得眠”之该酸枣仁汤证,大概已尽“不寐”之变。其黄连阿胶汤证为少阳病上热下虚证、柴胡加龙牡汤证为少阳阳明合并病证、栀子豉汤和承气汤(实热)及酸枣仁汤(虚热)为阳明病证,诸证有随着病程次第顺逆演变之势。之所以“不得眠”是因为热扰,能平息此热即宁,或从实而泻、或从虚而清、或清而兼潜(参阅拙作《不寐证的中医治疗》)。

诸虚热证系,多系热病恢复期病证,与脏腑经络辨证之“滋阴清热”有交集或合集,本质是热而兼虚,这种热只宜清兼强壮而不能泻,故苦寒、咸寒慎用,宜用酸凉、甘寒、辛凉之品。

三、上焦证系

A①瓜蒂散证

瓜蒂散

瓜蒂(熬黄)、赤小豆(香豉热汤合之)各一分。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3g);另以香豉一合,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盖人腑气以下通为顺,而吐最伤人元气,尤以亡血虚家为甚,故)不可与瓜蒂散(若果病势非吐而不解者,则轻量试服,中病即止)。

166、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中有寒(饮)也,(热邪上陷,与寒饮相激,病有从吐而解的趋势)宜瓜蒂散。

324、(形似)少阴病(手是厥冷不温,乏神),饮食入口即吐,心中愠愠欲吐,复不能吐(病势欲从吐而解,然正气又无力支撑)。始得之,手足寒,脉弦(邪实)迟(寒)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该条是让我们辨别“欲吐”之机。同样是“欲吐”,不但要分别虚实,而且还要认清机体驱邪趋势,治疗时因势利导,奏“四两拨千斤”之效。

该条大意是讲,形似少阴病手足厥冷,无论饮食寒热,饮食入口即吐,并且稍吐点会有所缓解,同时脉弦迟,这个是陷入上焦的寒实之邪,不是寒虚之邪,宜吐而不可下、更不可温。若手足厥冷,干呕、泛酸吐寒水并不会因呕或吐有所缓解,喜温、或得温有所缓解,尿清长,这个则是寒虚证,宜温而不可吐下。

355、病人手足厥冷,脉乍紧(邪实)者,邪结在胸中,心下满而烦(热扰),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宜瓜蒂散。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24条、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A②一物瓜蒂汤证

一物瓜蒂汤

瓜蒂二七个。右剉,以水一升,煮取五合,去滓顿服。又治诸黄。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7条、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一物瓜蒂汤主之。

这个一物瓜蒂汤治中暑和“又治诸黄”,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很不理解,因为都说瓜蒂散是涌吐剂,而中暑又岂能用涌吐法呢?通过长期摸索,似乎有点眉目了,但苦于没有实验,何敢妄言。所谓眉目,就是有关中暑的机制,兹分享岀来,供高明者斧正。中暑是在高温环境下,人受暑热薰蒸所致,那么,主要邪性特点是热和湿,即暑必夹湿。热邪,显而易见,且能伤津液耗这个易于理解;湿邪,是暑热蒸水成汽形成,不明显,同时湿性重滞易伤人阳气,而且湿热合邪有极强的穿透杀伤力。搞懂了这两个邪性特点,那么就易于理解中暑后为什么病人有短暂的恶寒感(太阳病)、继之畏热口渴(阳明病)、进而昏厥(阳极似阴)、甚而脉濡而长期乏力缠绵之一派热伤元气(阳明病湿热合邪)现象。

瓜蒂,即甜瓜蒂,苦寒,单味、轻量、汤剂则祛湿利水;祛湿者,即去热之源;利水者,即利留滞之邪热。瓜蒂与赤小豆配伍催吐,而豆豉是和胃的,并不催吐,诸方书言其催吐乃妄言,此乃胡希恕老经验之谈。瓜蒂散中三物配合是催吐的同时尽量护着胃气。仲景大法以时刻顾护胃气为第一要点。

B①葶苈大枣泻肺汤证

葶苈大枣汤肺汤

葶苈子(熬令黄色,捣丸如弹丸大),大枣12枚。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1条、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第15条、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7条、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既称“泻”,必有实。实者,肺热之病理产物,有类于“痰”以及郁积在整个肺脏系统的未能气化或及时排出的垃圾。该证多伴呼吸困难,其要与腹实上逆的呼吸困难和气上冲显桂枝证的呼吸困难予以鉴别。

B②千金苇茎汤证

千金苇茎汤

苇茎二升(30g)、(冬)瓜瓣半升(30g),薏苡仁半升(15g),桃仁五十枚(10g)。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苇茎(可以芦根替代),得五升,去渣,内诸药,煮取二升,服一升。再服,当吐脓。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六:《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

C①栀子豉汤证

C②栀子甘草豉汤证

C③栀子生姜豉汤证

栀子豉汤

肥栀子14个(10g),香鼓四合(20g)。上二味,水四升,先煮栀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后,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

于栀子豉汤内加炙甘草二两(15g)。煎服法同栀子豉汤。

栀子生姜豉汤

于栀子豉汤内加生姜五两(40g)。煎服法同栀子豉汤。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77、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痓者,栀子豉汤主之。

78、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81、凡用栀子豉汤,病人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温针,心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恼,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228、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恼,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375、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C④枳实栀子豉汤证

枳实栀子豉汤

枳实三枚(20g),栀子十四枚(10g),豉一升(50g)。上三味,以清浆水七升,空煮取四升,內枳、栀,煮取二升,下豉,更煮五六沸,去渣,温分再服,覆令微似汗。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8~10g),服之愈。

393、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C⑤栀子厚朴汤证

栀子厚朴汤

栀子十四枚(10g),厚朴四两(30g),枳实四枚(25~30g)。上三味,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渣,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后,止后服。

79、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汤主之。

比较C④和C⑤,能从中窥见厚朴与枳实之用。厚朴苦温,宽中助脾化痰饮;枳实苦寒,下气助胃通腑气;合之,荡涤胃肠;若配上咸寒之芒硝,虽热结之坚亦解,若再配上苦寒之大黄,积垢可一举而下。

D①小陷胸汤证

小陷胸汤

黄连一两(5g),半夏半升(15g),瓜蒌大者一枚(20~30g)。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瓜蒌,取三升,去渣,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渣,分温三服。

138、小结胸(热邪内陷,痰热互结于心下)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D②大陷胸丸证

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24g),葶苈子半升(18g),芒硝半升(30g),杏仁半升(18g)。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一钱匕(3g),白蜜二合(40ml),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131、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痉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病虽是大结胸,但不甚急,非急下所宜,宜缓攻)。

D③大陷胸汤证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芒硝一升,甘遂一钱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渣,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134、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岀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此阳证表未解应该解表,而)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恼,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热邪内陷,水热互结于心下),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参阅下文诸黄机理)。

135、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136、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尚处于少阳阳明合并病期),与大柴胡汤;但结胸(胸胁石硬满而痛并拒按),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或兼小便不利但不发黄,亦为邪无出路而成水热互结之证),大陷胸汤主之。

137、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它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此为战汗)。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此条阐明少阳阳明合并病之大柴胡证、厥阴病之半夏泻心汤证与阳明病之大陷胸汤证之鉴别。首先,病位虽不同但病变反应位置却同是在“心下”(可放射至两胁下及少腹)故而疑似有鉴别的必要。大陷胸主症是痛而拒按、石硬、满,三者缺一,则未可定性;而大柴胡汤证是或满而痛而不拒按、不石硬;半夏泻心汤证是痞满而不痛不硬,并具阴性的不及表现。

D④十枣汤证

十枣汤

芫花、甘遂、大戟,大枣十枚先煮。上三味等份,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大者十枚,取八合,去渣,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3g),羸人服半钱(1.5~2g),温服之,平旦(空腹)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1.5g),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152、太阳中风(始为阳证),下利(热利),呕逆(中上二焦实邪),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里热),发作有时(随热甚而作),头痛(热邪上攻),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为实为水),干呕(同“发作有时”随热而作),短气(下腹虚而中上实),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逐水重剂)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21: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痈。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22:悬饮内痛,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33: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附:结胸之证论:

一、结胸的成因与本质

二、结胸与藏结的区别

三、结胸和藏结与现代癌症的类比

在此只列提纲,择期展开专项讨论。

四、中焦证系

A①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15g),黄连一两(5~8g,麻沸汤过滤绞之)。上二味,以麻沸汤(此烧开水时,观察壶底有小水泡冒起,已有水将沸前之声响,即临开而未开之水,谓之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渣,分温再服。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64、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已重伤津液),心下痞(似有物阻塞而触之无物,乃无形湿气尔),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阳证施治,先表后里;阴证施治,先里后表;总之,救急为要)。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既言“攻痞”则痞必为邪,此邪性又是什么呢?为热。邪热内陷,居胁下而又非少阳之热,故柴芩升清辈不中与之。该热既阻塞中上二焦交通,又妨碍腑气下通,故用黄连消痞热(湿热之一类),大黄通腑气;然其热又未成实,只药用其气而不用其味,麻沸汤宜。

A②泻心汤证

泻心汤

大黄、黄芩、黄连各一两(15g)。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17: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7: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B①栀子柏皮汤证

栀子柏皮汤

栀子十五枚(10~12g),炙甘草一两(5~8g),黄柏二两(15g)。上三味,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渣,分温再服。

261、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B②茵陈蒿汤证

茵陈蒿汤

茵陈蒿六两(25~30g),栀子十四枚(5~8g),大黄二两(6~8g)。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渣,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236、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该条阐明因热致黄的机理,即热郁于内,邪无去路则发黄。何以断为里热?——虽或不恶热但必不恶寒,同时“渴引水浆”。汗出、小便利为邪有出路,必不发黄。若汗出不畅(仅头汗出,到颈部以下就无汗了)兼小便不利,此热郁于内,必发黄。

260、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陈蒿汤主之。

该条是阐明建立在因热致黄机理之上的更显著的发黄证的治疗。病程“伤寒七八日”是约略之语,即“七八日”该是病变进入内热阶段了。“身黄”包括肤黄、面黄、眼巩膜黄、尿短而黄,“如橘子色”鲜亮而黄。“腹微满”说明湿热渐积为患的程度有加深之态,提示可酌加大黄的量;6克以下利尿或通身半血脉,6∽8克通祛热,8克以上通便,15克以上慎用。

《金匮要略》黄疸病第13条、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该条阐明“谷疸”的病机病理,即谷疸是因热致黄。“谷疸之为病”与“太阳之为病”是并列关系,之所以另立病名,与“为温病”一样,是因为该类虽主治法皆在“六病”之内,但表现却不完全在“六病”之列。此谷疸有寒热现象,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等虽与上述发热、仅头汗出、小便不利之发黄临床表现不同,但因热致黄的机理相同,亦是茵陈蒿汤所主治之病。

B③栀子大黄汤证

栀子大黄汤

栀子十四枚(7~10g),大黄一两(8~10g),枳实五枚(20∽25g),豉一升(30~50g)。右四味,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393、大病瘥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若有宿食者,内大黄如博棋子大五六枚,服之愈。

《金匮要略》黄疸病15、酒黄疸,心中懊恼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B④大黄硝石汤证

大黄硝石汤

大黄、黄柏、硝石各四两(20~30g),栀子15枚(10g)。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渣,内消,更煮取一升,顿服。

《金匮要略》黄疸病19、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宜大黄硝石汤。

B⑤硝石矾石散证

硝石矾石散

硝石、矾石等份为散。以大麦粥和服方寸匕(2g),日三服,病随大小便去,小便正黄,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金匮要略》黄疸2:趺阳脉(足背处)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抟,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此一大句解释谷疸机理为热郁所致,与该《金匮要略》黄疸第13条“茵陈蒿汤主之”呼应)。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恼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

B⑥猪膏发煎证

猪膏发煎方

猪膏半斤,乱发如鸡子大三枚。右二味,和膏中煎之,发消药成。分再服,病从小便出。

猪膏即猪油,甘咸凉,传统铁匠铺用之祛暑,入血清热;乱发,亦称“血余炭”,甘咸温,入血止血;二味和合,凉温兼施,入血调血,清热利尿除黄。

《金匮要略》黄疸病17:诸黄,猪膏发煎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22: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猪膏发煎导之。

什么是阴吹?是指女人阴户会莫名其妙的矢气(应该是指已婚妇女,若是未婚及未成年女子不会出现阴吹而会出现诸如痛经或非经期莫名腹痛诸证)。那么该矢气的源头是“谷气之实”、“胃气不泄”,即营血不和、不按常道所致,治宜和血调营,用猪膏发煎之温润清和兼利之品。

上述发黄诸证皆因热郁而致,与疸相关者有谷疸、女劳疸、酒疸。黄,因热而致,未伤血分,易治;疸,可因寒因热因房室因疫,已伤血分,难治。

上述诸黄之治,皆苦寒之品,专为清热除湿利黄而设,茵陈蒿是代表药物,其次是栀子、黄柏、黄连等,药验均为尿黄。剂之最重者,莫过大黄硝石汤之峻下(量大且是顿服);剂之最轻者,莫过猪膏发煎之缓利;剂之兼入血分者,莫如硝石矾石散之润涩利兼施。

疸证,古亦称“瘅”,虽证象单纯,可类比现代诸肝炎症治,但却令人忌惮,甚是难治。愚意,“黄”非皆“疸”,而“疸”必兼“黄”;“疸”证有阴阳,仍从“六病”以“血分”、“湿”、“或兼热郁”为宜。

C己椒苈黄丸证

己椒苈黄丸

防己、椒目、葶苈、大枣各一两(15g)。右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饮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渴者,加芒硝半两(5~8g)。

参考:若改为汤剂,四味均宜10g,芒硝5g。

五、下焦证系

A①白头翁汤证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15g),黄柏、黄连、秦皮各三两(20g)。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371、热利下重,白头翁汤主之。

373、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热利的特点:“下重”或兼有“口渴。“下重”,即便后不爽,有肛门灼热及下坠而欲利之感、若再如厕却又无物可下或下五色脓汁。“口渴”,乃里热而欲自救之象。两条互释,用苦寒之品,清热燥湿兼敛可愈。

A②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证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白头翁二两(10g),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15g),甘草、阿胶各二两(10g)。右六味,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内胶令烊尽,分温三服。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11: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这个“产后下利”应该是热利,因“寒人”多致不孕,今为“产后”,必非“寒人”。同时,产后多瘀多虚,而瘀久则兼热,故减轻白头翁剂量并加入血养血之甘草阿胶汤祛瘀而清热兼施。

B①蜜煎导证

B②大猪胆汁证

大猪胆汁

大猪胆一枚。上一物,泻汁,和少许法醋,以灌谷道内,如一食顷,当大便出宿食恶物,甚效。

233、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液,虽硬不可攻之;当欲自欲大便,宜蜜煎导而通之,若土瓜根及大猪胆汁,皆可为导。

B③大黄甘草汤证

大黄甘草汤

大黄四两(15~20g),甘草一两(8~10g)。右二味,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17: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B④麻子仁丸证

麻子仁丸

麻仁二升(160g),芍药半斤(120g),枳实半斤(120g),大黄一斤(250g),厚朴一尺(30g),杏仁一升(80g)。上六味,蜜和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247、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

B⑤调胃承气汤证

调胃承气汤

大黄四两(15~20g),炙甘草二两(10~12g),芒硝半升(15g)。上三味,以水三升,煮二物至一升,去渣,内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温服之。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94、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

105、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巴豆温下剂)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愠愠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证,以呕故知极吐(瓜蒂散法)下(巴豆温下剂)也(本是调胃承气汤证,医误用吐、下,现调胃承气汤证仍在)。

207、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248、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249、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B⑥小承气汤证

小承气汤

大黄四两(15~20g),厚朴二两(10~15g),枳实三枚(8~12g)。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渣,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岀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374、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41: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附方:《千金翼》小承气汤,治大便不通,哕数谵语。

与下文大承气汤证药味及剂量作比较可知,大、小承气汤之大黄用量相当,其称“大承气”者,唯宽中破气之品尤烈,且加有咸寒软坚之芒硝。

B⑦厚朴大黄汤证

厚朴大黄汤

厚朴一尺(15g),大黄六两(30~40g),枳实四枚(25~30g)。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26: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1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B⑧厚朴三物汤证

厚朴三物汤

厚朴八两(40g),大黄四两(15~20g),枳实五枚(15~20g)。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二味,取五升,内大黄,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以利為度。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1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

B⑨大承气汤证

大承气汤

大黄四两(20g),厚朴半斤(40g),枳实五枚(20g),芒硝三合(15g)。上四味,以水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渣,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岀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戢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大泻下。

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212、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215、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若能食者,但硬尔,宜大承气汤下之。

217、汗出谵语者,此为风也,须下者,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20、二阳并病(太阳阳明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戢然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238、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恼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犬承气汤。

240、病人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日哺所发热者,属阳明也。脉实者,宜下之;脉浮虚者,宜发汗。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241、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

242、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受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252、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晴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3、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4、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255、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6、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320、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1、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322、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13: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21: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22: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23: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37: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38: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来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39:下利,脉反滑者,当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40:下利已瘥,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1:“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虛,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难。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所以然者,血虚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虚下厥,孤阳上出,故头汗出;所以产妇喜汗出者,亡阴血虚,阳气独盛,故当汗出,阴阳乃复。大便坚,呕不能食,小柴胡汤主之。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7: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所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

上述大承气汤方证共29条,其中见于《伤寒论》阳明篇16条、少阴篇3条,《金匮要略》痉湿暍篇1条、腹满寒疝宿食篇3条、呕吐哕下利篇4条、妇人产后篇2条。凡言“主之”者4条,“宜”者23条,“与”“可与”者2条。“主之”者,燥屎、谵语,大承气汤必用;“宜”者斟酌其宜,可适当调整剂量;“与”“可与”比“宜”更有弹性操作空间。

关于大承气汤证应用,可参阅拙作《大承气汤方证》,于该号内搜索。

通观调胃承气汤证穿插于太阳病篇、大承气汤证穿插于少阴病篇,以及这类穿插方证还有很多,足见仲景书之以“太阳病”等命名实非经络之义。太阳病篇最长,犹如剧情展开之序幕,故所谓“太阳经证”、“太阳腑证”、“蓄水”、“蓄血”之说无从立足。当然,若有人固执此端,在下也不力劝,各自为是而已。

C①猪苓汤证

猪苓汤

猪苓、茯苓、滑石、泽泻各一两(10∽15g),阿胶一两(5g)。右五味,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渣,内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223、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224、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小便故也。

319、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13: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C②猪苓散证

猪苓散

猪苓、茯苓、白术各等分。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13: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C③当归贝母苦参丸证

当归贝母苦参丸

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60g,男子加滑石半两<8~10g>)。右三味,末之,炼蜜为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7: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

C④滑石白鱼散证

C⑤茯苓戎盐汤证

C⑥蒲灰散证

滑石白鱼散

滑石、乱发、白鱼各二分(10g)。右三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2g),日三服。

茯苓戎盐汤

茯苓半斤(30~40g),白术二两(10g),戎盐弹丸大一枚(5g)。右三味,先将苓术煎成,入戎盐,再煎,分温三服。

蒲灰散

蒲灰七分(12g),滑石三分(5g)。右二味,样为散,饮服方寸匕(2g),日三服。

《金匮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11:小便不利,蒲灰散主之,滑石白鱼散、茯苓戎盐汤并主之。

C⑦葵子茯苓散证

葵子茯苓散

葵子一升(30g),茯苓三两(15g)。上二味,杵为散,饮服方寸匕(2g),日二服,小便利则愈。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8:妊娠有水气(谓未有肿胀,无其形,但有其气也,水气在内,则)身重,小便不利。

(水气在外,则)洒淅恶寒,起则头眩,葵子茯苓散主之。

上述C证系,以小便不利为主证。夫小便者,津液之一途。仲景大法,胃气-津-液-汗-尿之津液链之升降出入有常则无病,其不畅者治之即是扶正。

D①狼牙汤证

狼牙汤

狼牙四两(60g)。上一味,以水四升,煮取半升,以绵缠筋如茧,浸汤沥阴中,日四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21:少阴脉滑而数者,阴中即生疮,阴中蚀疮烂者,狼牙汤洗之。

有关狼牙,一说是仙鹤草,亦可以狼毒替代,亦可合苦参同用,此为仲圣坐药典范。

D②苦参汤证

苦参汤

苦参一升。以水一斗,煮取七升,去渣,熏洗,日三。

《金匮要略》百合狐惑阴阳毒病11: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

此为仲圣外洗药典范。

D③三物黄芩汤证

三物黄芩汤

黄芩一两(8g),苦参二两(10~15g),干地黄四两(25~30g)。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温服一升,多吐下虫。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附方:《千金》三物黄芩汤,治妇人草褥自发露得风,四肢苦烦热,头痛者与小柴胡汤,头不痛但烦者,此汤主之。

E①枳实芍药散证

枳实芍药散

枳实烧令黑,勿太过,芍药等份。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2g),日三服。并主痈脓,以麦粥下之。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5: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枳实芍药散主之。

E②大黄牡丹皮汤证

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四两(15~20g),牡丹皮一两(8g),桃仁五十个(15g),(冬)瓜子半升(20g),芒硝三合(8g)。右五味,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渣,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皮汤主之。

E③桃核承气汤证

桃核承气汤

桃核五十个(10g),大黄四两(15~20g),桂枝、炙甘草、芒硝各二两(10g)。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渣,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阳证当先解外)其外不解,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E④大黄蟅虫丸证

大黄蟅虫丸

大黄十分(40g),黄芩二两(30g),炙甘草三两(45g),桃仁、杏仁各一升(80g),芍药四两(60g),干地黄十两(150g),干漆一两(15g),虻虫、蛴螬各一升(25g),水蛭百枚(25g),蟅虫半升(25g)。右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18: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E⑤抵当丸证

抵当丸

水蛭、蟅虫各二十个(5g),桃仁廿五个(10g),大黄三两(30g)。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啐时当下血,若不下,更服。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何余药,宜抵当丸。

E⑥抵当汤证

抵当汤

水蛭、虻虫各三十个(5g),桃仁20个(5g),大黄三两(15g)。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237、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257、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14:妇人经水不利下者,抵当汤主之。

抵当丸与抵当汤剂量总量相似,但抵当丸只取1/4,且是水煎;抵当汤用清酒煎,自是力大,然较之下瘀血汤之顿服又缓之太多矣。

E⑦下瘀血汤证

下瘀血汤

大黄二两(30g),桃仁二十枚(10g),蟅虫二十枚(5∽8g)。右三味,末之,炼蜜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

《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6:师曰:产妇腹痛,法当以枳实芍药散。假令不愈者,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宜下瘀血汤主之,亦主经水不利。

E⑧大黄甘遂汤证

大黄甘遂汤

大黄四两(20~30g),甘遂二两(10~15g),阿胶二两(30g)。右三味,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其血当下。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13: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生后者,此水与血俱结在血室也,大黄甘遂汤主之。

该方甘遂量大力峻,又是顿服,为谁峻之最,未敢轻用。

上述E证系,专为瘀血、瘀热而设。其治有轻重缓急之别。夫血以载气,血伤则气必有滞,已伤之血为瘀血,务必去之而后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枳实栀子豉汤 – 经方派
伤寒论经方方证总汇大全-阳明类方证
五百:六经病
伤寒论方剂一览表(二)
(一)热扰胸膈证——C兼证 1、兼腹满
枳实栀子豉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