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金匮要略自学课程录(85)——太阳太阴合病方证

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课程录(85

章、太阳太阴合病

14、半夏厚朴

【组方】:半夏一升(130克),厚朴三两,茯苓四两,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5: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注】:

半夏厚朴汤是主治咽喉部有异物感的专方。条文说用于“妇人”,实际不仅用于“ 妇人”。所谓“炙脔”,是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咽喉像有个肉片粘到嗓子上(实际并没有东西),又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常伴随情志不畅、胸腹满、舌苔白腻、脉弦。此证很含糊,非器质性,现代医学多谓之咽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半夏厚朴汤主之。

《千金方》云:“半夏厚朴汤,治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这段话可以补充仲景之论。故有心下部膨满,按之坚,与大柴胡汤证的心下痞硬、内实而有抵抗感有差异,其内部中空无阻滞,外部却反坚硬。属于痰气互结而无热者。若见颧红口苦、舌红少苔属于气郁化火、阴伤津少者,虽具梅核气之特征,亦不宜使用该方。

此方乃小半夏加茯苓汤加了厚朴、苏叶消胀行气之品,故治小半夏加茯苓汤证而又满闷气结者。如果以苏子代替苏叶可能更好。用半夏加茯苓,下气祛饮止呕。用厚朴消胀行气,解决胸腹满问题。苏叶味辛,能降冲逆驱浊,消凝滞散结。因此这是痰湿之气上逆的气结在胸腹,并影响喉部。注意半夏量很大,这是经方与今人时方的显著区别。

此证不限妇人。亦不限于此证。若以咽中不利和胸闷满为主证,均可活用而有良效。如经常冒眩,发则但卧不能起,胸闷咽塞,不进饮食,口舌干燥,与本方加生石膏也可获速愈。又本方开胃进食、消胀止呕,用于胃病的机会很多。其它如伤风、咳嗽适证加桑白皮,栝蒌、橘皮、杏仁之属亦有捷效。

药物

紫苏叶及紫苏子:辛温毒。下,除寒,温中。亢发汗咳,健胃,利尿,兼有静,痛,解毒(毒)作用。

15、小青龙汤

【组方】:麻黄,芍药,细辛,干,炙甘草,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25克),半夏半升(65克)。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楼根三两;若微利,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斤。且荛花不治利,麻黄主喘,今此语反之,疑非仲景意。

伤寒40: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41: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痰饮咳嗽病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金匮·痰饮咳嗽病35: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金匮·妇人杂病7: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注】:

关于小青龙证的这几条,眼目一: 40和41条都有“水气”;金匮23、35条有“饮”;金匮妇人条言“涎沫”;40、41、金匮35条皆言“咳”(言外之意为肺系有液态余物)。综上,小青龙汤针对于水饮类。

眼目二: 40、41条言“伤寒”,金匮23条言“溢饮”,皆是“表不得通”,40条和41条是“城关不开”,金匮23条是“水漫城关,断交不通”。

眼目三:从表不解、不通,到内有水、饮、涎沫,所言皆“寒”。

从处方用药而言,温源头以甘草干姜,督促执行以桂枝,给出路以五味子(下)细辛(散)芍药(回)麻黄(发)半夏(引)。

大小青龙汤的区别在于:大青龙汤更着重走表、向外,它外邪实,同时正气也强,主要通过发汗走外去邪的方式;小青龙汤着重向里,它是在正气已经稍弱情况下,温中(干姜)、利尿(五味、半夏)、津液回收(芍药),而发汗力比大青龙小得多。

【编者(太极闲人)按】:老师讲解形象生动、别具一格。现对条文本身的分析作些补充。

小青龙汤证概括地说是外邪内饮,须解表兼逐其水。

40条,外邪与内饮交织引起诸般症状。其咳、渴、利(肠伤寒、停水下行于肠)、噎(饮食与上迫之饮冲突)、小便不利(因饮上行不降)、少腹满(因饮集于腹部)、喘(表热与饮内迫于肺)者,皆饮之表现。有饮本当无渴证,或渴者,乃由于小便不利所致,废水不除,新水不能供应细胞组织,故或渴、或利、或噎”应接小便不利、少腹满句之后,而或喘者,宜接于发热而咳后。全句改为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喘,小便不利,少腹满,或渴、或利、或噎者,小青龙汤主之。”从“或渴以上为主证,以下为客证。主证在,不问客证有无均宜本方主之。用改后的句子去理解。

41条补充40条。是倒装句,小青龙汤主之发热不渴后。两条一对照,就理解了40条关于“渴”的疑问,否则容易误解成太阳阳明合病(以为有里热)。

金匮·痰饮咳嗽病23条在学习大青龙汤时已经解读过。今天讲课老师的分析也很好。就这条而言,当用大青龙汤。其余就不补充了。

金匮·痰饮咳嗽病35条谈支饮,平时不显出来,风寒一诱发就咳逆倚息不得卧”,其情况的细节当参考40条所说,也不再述。

金匮·妇人杂病7条示治病次第。吐涎沫即泡沫痰,为寒饮之候,这是简文,本条就是指外邪内饮的小青龙汤证。若无外邪,仅吐涎沫,则不用小青龙汤,宜半夏干散;若涎沫且又头痛者,则宜吴茱萸汤,此均为胃有寒饮而无外邪之太阴病,互参自明。条文乃有外邪又有内饮了,而医生不用小青龙汤反用下法,误治造成原证不解(小青龙汤证仍在),又添心下热痞证。怎么办?这时注意治疗次第,当先治其小青龙汤证(与小青龙汤)然后再以泻心汤(三黄泻心汤)治其心下痞。

另外,组方后的注解很乱,恐后世所添。其中加栝楼根”,括楼乃解燥渴而非饮渴;“去麻黄”者,何以解表?

16.旋覆花汤(肝着)

【组方】:旋覆花三两,葱十四茎,新绛少许。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

金匮·五脏风寒积聚病7: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注】:

先不看条文,只从组方判断一下。有旋覆花、葱白、新绛三味药。新绛可用红花代替,是活血化瘀的。葱白主解表。旋覆花补中下气去结化饮利尿。葱白与旋覆花合用则是解表同时利饮,其义恰合太阳太阴合病外邪内饮之义,另加上活血祛瘀,因此这个组方的大体功能就清楚了。

再进一步看条文,有点令人头晕目炫,因为在金匮中涉及到不同场合的三条。

先看一条,这条无药方。金匮要略第6章“血痹虚劳篇”12条: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抟,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再看一条,药方有了,内容与上条一模一样。金匮要略第22章“妇人杂病”11条: “寸口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抟,此名曰革,妇人则半产漏下,旋覆花汤主之。”

还有一条,内容完全不一样,但药方一样。金匮要略第11章“五脏风寒积聚病”7条:“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臣亿等校诸本旋覆花汤,皆同。同恐阙讹)”

前两条都谈脉,内容相同,可以并在一处。第3条的内容不一样,但用药又一样,究竟以那条为准?还是一方治二病?

连整理人林亿(宋代医医官)都无法考证了,我们就更难弄清“原典本旨”了。幸好胡老作出判断。听听胡老的意见。

林亿说最后那条旋覆花汤各本皆是,但找不到方。胡老指出这个方就在“妇人杂病”篇那条里,不过并不适用于妇人杂病那条,当然也就不适用于“血痹虚劳”篇的那一条了。胡老排除了“一方二用”。妇人篇和虚劳篇这两条的脉,我们先放下不管它,等到下阶段系统学习金匮时再研究。

“肝着”这个病特点是淤滞气结。古人认为肝气喜条达,所以命名肝着。

如果血瘀气滞不条达了,人就会感到郁闷,希望别人在他胸口上来回踩一踩按摩一下他才舒服(其人常欲蹈其胸上)。胃也常不适,喜欢饮热水,说明还有些胃寒,胃寒者一般会有些停饮,从组方反推,恐怕或多或少还有点表证,这些在条文里都没有细交代。好在听了胡老一讲,原来并不复杂。

17、桂枝汤

伤寒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注】:

桂枝汤不仅仅应用在太阳中风,也应用在太阴证中(太极闲人按:老师说的“太阴证”严格说指“太阳太阴合病”证)。

看桂枝汤当从“ 阴阳”的维度来看,而不是从“表里”的维度来看,因为表里和半表半里都用桂枝汤。太阳中风证用桂枝汤,少阳证用柴胡桂枝汤,阳明证用白虎加桂枝汤。(太极闲人按:老师的思想很清楚,即在许多场合都“含有”桂枝汤的影子。但是语言不太严谨,应述为:太阳少阳合病用柴胡桂枝汤,太阳阳明合病有用白虎加桂枝汤的机会。“阴阳”、“表里”的叙述也较含混不清,既要从阴阳“维度”(借用下这个词),也要从表里维度审视,“阴阳表里”本来就捆绑在一起,什么时候分开了?)

生姜为“阳”之元源,大枣为“阴”之元源,甘草是“国库”,聚敛钱粮,芍药是“税收人员”,敛财也,桂枝是“政府拨款”。所以桂枝汤是阴阳和合,不惟表,不惟里,不惟半表半里。(太极闲人按:老师非常善于用“像”思维把复杂问题讲得简明易懂,但同时弊病也存在,把应该明确的概念搞得模糊。问题又出在把病“性”的阴阳和“病位”强行分割,而且三个“不惟”使得病位虚无化,有利于理解,却不利于“辩证”的操作。)

人身之大循环也,交通内外,沟通表里。桂枝汤体现仲景大智慧。(太极闲人按:赞!)

老师说:入群以来非常感谢大家的无私分享,受益匪浅。我本人又岂敢藏私。也非常感谢大家的宽容和包容,如果时间允许,我愿意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但是由于准备未必充分,也怕误导了大家。(太极闲人按:我们渐渐明白讲课老师的学术观点,1、讲课老师赞同胡老“伤寒论与内经无关”,这个大方向大家志同道合。2、讲课老师有一套自己的新颖认识,比如认同八纲中的“表里、阴阳”,却不认同八纲中的“寒热虚实”,甚至认为八纲保留“表里、阴阳”即可,讲课老师有自己一套“像”思维基本出发点,如“津液观”(太极闲人很赞同这个观点),以及人体能源生产地、使用者、运输者的“像”思维理论,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参考。特别有利于解放思想,我们欢迎这种新的思想登场,希望在探讨中去伪存真逐步完善!)

【编者(太极闲人)按】:

276条其实指太阳太阴合病。根据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特别是有“自利”。而276条又提出“脉浮”,什么意思?“发汗”这两个字当然不是指麻黄汤,而且对这两个字本身,太极闲人就怀疑它就是后人篡改的。276条文若改成“太阴病,脉浮者,宜桂枝汤”,这就完美了!真正的太阴病虽有点表证也不能够发汗!这里“自利”虽形似太阴病但却不是太阴病,而是太阳太阴合病!如同前面的太阳阳明合病,脉浮紧恶寒无汗同时下利,就用葛根汤,如果脉浮弱有汗恶风下利,则就是276的用桂枝汤。无论是腹泻还是痢疾,如果显现表证,就说明还是有表解之机会,这时候抓紧时机解表。如果是少阴太阴并病的下利,就用白通汤,大葱解表,同时放干姜与附子。意思都是一样。。

再进一步联系274条:“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伤寒论中六经皆有“中风”,别具深意。伤寒论中以“六经名+中风”作为题首者,共9条。以内经解释之,即各病皆有“经证”,或各经皆有自己的“表证”,已脱离仲景本意!

太阳中风,实际是正已先夺,微有外邪即感之,呈发热恶风自汗出,为表里皆病而苦在表。“太阳中风”与正虚、表里皆病而苦表为互词也。借用“像”思维,“风为阳邪,其性舒缓”,不像寒性凝滞收引,羁绊百骸而困表,风邪开泄善行,当能无孔不入,洞开肌腠而入里,故云“中风”,“中”者,深也。不言正夺,而言风,这就是古人“像”思维。不仅如此,古人认为热湿燥各邪也能藉助“风”之性而“挟”入里也。这些在今天看来,都是正气被夺之故,与“风”何干?古人借助“像”思维命名“太阳中风”,而且六经皆提“中风”,除阐述正虚者易发生邪由表入里,亦警示里病应注意与表联系起来,亦当藉助“风”之“其性舒缓”而出表、出阳也,则表里、阴阳之间存在桥梁,这个桥梁即风也(并不真是风,乃风之“像”也)。

这是张仲景伟大的思想!仲景不仅将表里学说扩展出半表里,而且以“中风”一词为桥梁,沟通表里,既重视表病入里、阳病入阴,也重视里病出表、阴病出阳,若阴阳和,则病自愈。这也正是讲课老师想表达的根本意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辨治咳嗽应该注意这几点
伤寒论条文学习心得: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温解取汗散水饮
【名老中医医话】毛德西:小青龙汤---温解取汗散水饮
研读经典丨坚持背诵100天《伤寒论》40~41
伤寒论.第93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