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见的六大经方腹诊

经方医学讲义

作者:冯世纶


第二节 经方腹诊

腹诊,即是通过腹部的症状反应而进行辨证,腹诊作为中医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源远流长,早在《内经》与《难经》中即有相关论述,至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已将腹诊作为辨证用药的重要依据,其中《伤寒论》398条条文有114条论及腹诊,《金匮要略》25篇,有近一半的篇章中论及腹诊。

1. 腹诊临床意义

腹诊在经方医学辨证施治的多个环节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1.1提示病位

《伤寒论》第340条“病者手足厥冷,言我不结胸,小腹满,按之痛者,此冷结在膀胱关元也。”即以“小腹满,按之痛”提示寒气结滞在膀胱关元部位。

1.2 辨别病性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即以腹部按之痛与不痛来分辨病性之虚实。

1.3 审查病因

《伤寒论》第241条“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烦不解,腹满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气汤。”即结合腹满痛,判定燥屎内结。

1.4 阐述病机

《伤寒论》第150条“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结合按心下部位紧张感、有抵抗,说明表邪内陷后水热互结成实的结胸证;又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软,但气痞耳。”以心下部位按之不痛不硬,来说明表邪内陷后无形之邪结于心下,气机痞塞不通的泻心汤证。

1.5 鉴别证候类型

《伤寒论》第138条“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又135条“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结胸证属水热互结,但证有轻重,前者范围局限在心下,按之痛;后者范围可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触近。

1.6 确定治则治法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这都是依据腹诊按之痛否来辨虚实证,并进而明确治用寒下或温下。

1.7 判断预后转归

《金匮要略·黄疸病篇》“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女劳疸出现腹如水状,预后不良。

2. 腹诊内容与操作

腹诊,是依据症状反应而进行辨证,腹诊内容可分为胸腹部的望诊、闻诊、问诊与切诊。望诊,是诊察腹部的形态与色泽,;闻诊,是诊察腹部的声音与嗅气味,如胃脘部振水声、肠鸣音等;问诊,是诊察患者自我感觉到的腹部的症状反应,及全身出现的症状。切诊,是诊察腹壁出汗情况、皮肤温度、整体紧张度、局部紧张度、腹主动脉搏动情况 、局部抵抗和压痛、心窝部拍水音( 胃部振水音) 等从整体至局部进行观察。预料会有压痛出现时应将压痛检查放在最后进行,叩击腹壁诊察心窝部拍水音(胃部振水音)也应放在最后进行检查。

腹部区划一般分为心下、胸胁、胁下、脐旁与小腹等部位。腹诊时,患者仰卧, 两腿伸直, 两手附于两股之侧, 放松腹力, 心情平静,医者坐或立于病人右侧实施操作。先观察患者腹壁有无异常情况,然后用指腹或手掌,自上而下,先左后右,开始触按,了解各部位有关情况,手法应轻柔徐缓,由轻到重,由浅入深。

3. 典型腹诊表现举隅 

以下结合《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有关条文就典型腹诊证候做一简要介绍。

3.1 心下痞

心下部位有痞塞感的自觉症状。

《伤寒论》第153条“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伤寒论》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第244条“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以上三条“心下痞”提示因误下伤及胃气所致。

《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伤寒论》第164条“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以上三条提示,经下或未经下形成的“心下痞”,为邪热结于心下所致。

《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条提示,下之后成心下痞,服泻心汤痞不除,说明非泻心汤证,又“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乃外邪里饮之五苓散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夫瘦人绕脐痛,必有风冷,谷气不行,而反下之,其气必冲,不冲者,心下则痞。”

下伤胃气,里虚寒的心下痞。

《金匮要略·痰饮病篇》“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水停心下,致心下痞。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上热下寒,中虚脘痞。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篇》“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误下伤胃,胃虚挟饮而致痞满。

可见,“心下痞”一证并非某特定因素的反映,更不宜机械对应和套用某些方证,而是提示了表邪内陷、胃虚、热结、饮停、寒踞等多种可能,在辨证中必须结合整体的脉证表现综合分析。其它腹诊信息同理。

论中还有心下满、心下痞满、心下痞硬、心下痞硬而满、心下痞坚等说。心下满即心下部位有胀满感,若同时有痞塞感即心下痞满,二者在临床中有时不好区分。心下痞是自觉症状,心下痞硬则兼客观体征,心下按之有抵抗与/或压痛,痞坚较痞硬更为严重,抵抗与/或压痛更甚,弹力更差。心下有痞塞、胀满感,同时按之有抵抗与/或压痛,即为心下痞硬而满。

3.2 胸胁苦满

胸胁苦满,是自觉症状反应,意即苦于胸胁满,患者自觉胸胁部有胀满感,医者用手从季肋下向胸腔方面推压,可有抵抗感,同时患者可有痛感。《伤寒论》96条“胸胁苦满”、104条“胸胁满而呕”、147条“胸胁满”、229条“胸胁满不去”均提示是应用柴胡剂的确切指征。但是《金匮要略》中又有“心下有痰饮”的苓桂术甘汤证可见“胸胁支满”,“腹中有寒气”的附子粳米汤证可见“胸胁逆满”。

3.3 腹主动脉搏动情况

患者心下部位悸动叫心下悸,见于肚脐上下分别为脐上悸和脐下悸,都是显著的腹主动脉搏动的感觉,作为他觉体征,医者可以望见或触诊而知。这种动悸感可多见于表不解、气上冲的情况,如《伤寒论》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也可见于津血耗伤(或兼虚热内生)的情况,如《伤寒论》第264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更多见于水饮病证,特别是有水气冲逆的情况,苓桂术甘汤证、苓桂枣甘汤证和五苓散证等。

3.4 少腹不仁

小腹部位的腹壁紧张程度与其他部位相比,较为软弱,常常伴有表面知觉低下,是身体机能虚损不足的一种表现。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附方: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

3.5 腹皮拘急

腹皮拘急的腹证,实际是腹直肌紧张,有的条文中所谓“里急”是也,腹直肌紧张左右均可出现,也可以一边强一些,另一边弱一些。多是津血虚而肌肤失于濡养所致,是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芍药甘草汤的应用指征。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篇》“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3.6 少腹硬满

患者自觉小腹部胀满,同时医者按之有抵抗或可触及有抵抗物,多是实邪内结所致。如《伤寒论》第124条“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此条少腹硬满为瘀血与邪热结滞所致。

《伤寒论》第137条“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此条之少腹硬满为表邪内陷,水热互结所致。

4. 小结

腹诊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经方医学理论与实践体系重要组成部分,腹诊传入日本后,却备受重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腹诊理论和方法,尤以“伤寒派”腹诊为著,是我们今天传承和发展经方腹诊的重要参考借鉴。

经方重视腹诊,是因于辨证有重要意义。要强调的是,经方的腹诊,不仅只依靠切诊,而是依据四诊,即望、闻、问、切获得全面的症状反应,进行整体辨证。亦就是说由腹诊所获得的腹证,亦属症状反应之一,经方临证辨证,把腹证亦纳入辨六经,辨方证中,做到方证对应治愈疾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克绍讲伤寒二:太阳病证治10治疗后的变证(六)痞
腹诊是中医重要诊法之一,对疑难病有很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南阳经方论坛--中医常见腹诊简介
《经方观止》甘草泻心汤
伤寒奇正书·甘草泻心汤(胃虚客热上扰痞)
《伤寒论》甘草泻心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