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正午沙龙 · 所谓世界末日,其实是种坏情绪



世界末日这种事,普通百姓说过,神汉女巫说过,传教师说过,神秘族人说过,现在连著名科学家也特么开始说了!眼见各种预言满天飞,各种吓人观点唠稀碎,每个主动或被动选择活在当下的家伙们,还能坐得住?!



近日,著名物理学家霍金爆出惊人言论:在未来的15到20年内,太阳将会进入到休眠状态,这一变化将会给人类造成毁灭性的影响——地球会在数十年内迎来世界末日,届时地球气温将大幅度下降,只有少数人能够逃离地球,但终究还是逃不出太阳系。这也就意味着,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都会在那时毁灭,一切都将在那一天画上个大大的句号。

当末日来临,你是仓皇失措?还是轻唱挽歌?

从1999到2012,还有之前的1806、1910,以及新鲜出炉的2030、2126,每个数字背后,都刻着一个让全世界胆战心惊的年份——成为宗教、巫术、玄学甚至是科学家预言下的“世界末日”。甭管这预言是不是荒唐可笑,对于当时当事的芸芸众生而言,“末日”这两个字,就像罩在头上的一把刀,管你发展进步到啥程度,这把刀照样都能吓得你喘不过气来。尤其是在今时今日,当人类越发不尊重客观规律,越发觉得自己能征服这个世界,于是乱砍滥伐、涸泽而渔、焚林而猎,制造越来越多的摩天大楼和越来越快的交通工具,类似飞船、航母、核弹这类的东西都不在话下,我们迎来的又是啥?火山爆发呗,海啸肆虐呗,洪水滔天呗,山崩地裂呗,怪病横行呗……不就是文明的代价嘛,我们付得起,赔给地球就是了!

不可以么?可以!

还记得四年前,眼看《2012》热映,“末日预言”与“末世情怀”又一次成了全世界的热点话题。一时间,各种正经的不正经的论点、说法全都一哄而上,各种“抢蜡烛”、“抢盐潮”、“卖房子”等等举动疯狂上演,这一切,让人不禁想到梁漱溟先生在上个世纪出版过那本书——《这个世界会好吗?》

是啊,这个世界,还—会—好—吗?!


所有关于末日的“预言”,归根结底都是人类自身的危机预警与心灵寓言,是种情怀或者叫作情结作用下的结果。就像身体出现大病前的某种先兆,或内心陷入绝境后的某个死结。那么,究竟什么才是“末日情怀”(或称为“末日情结”)?

按照官方的解释,末世情怀可以理解为一种终结意识,它关注的是在当下的常态生活终结或转换后,世界以及人类的生存将会如何继续下去的问题。基督教的千禧年,还有佛教的轮回说,其中都包含着这种意识。再比如诺查丹玛斯关于1999年的大预言,还有玛雅预言中提到的“2012末世说”,也都包涵着这种毁灭与新生的轮回说。

我们倡导经济至上,却每每无法规避金融危机;我们向往世界和平,却往往争端四起;我们追寻内心的宁静,却时时被各种欲望折磨不已……当越来越多人在感叹天大地大却无以为家,吃穿不愁却寝食难安,我们是可以嗤之以鼻、置之不理,可我们不能否认,正是这一个个生命个体的集体感悟,最终成了全世界、全人类的集体反思与共同哀怨——假如明天就是末日,你还会像往日一样?又会有怎样的改变?或者问得再干脆点,你还是之前的你么?

有人说:“我要结婚,和最爱的人呆在一起。”

有人说:“我要环游世界,去每个没有去过的地方。”

有人说:“都他妈的末日了,还想啥?我就要醉生梦死,就要为所欲为!”

……

在民间,有末日情怀这种“病”的人,从来就不少见。至于为啥这种情怀总是能轻易蛊惑人心,其实大有文章可说。

从生存的角度来看,有那么一点点末日情怀并非什么坏事。人类在这个星球上存在了多少年,还能生活多久,没人能给出一个确切的答案。说白了,这其实是种不安全感的体现,里面或多或少浸染着一些“恐慌”的成分。

奇怪吗?不奇怪,毕竟不是所有人都具备哲学意义上的思考能力,大多数老百姓甚至连起码的科学素养都谈不上。美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就说过:“在人类世界进入现代社会后,风险概念取代了运气,现代社会体系运作的一个最主要动力,就是通过各种努力降低风险,维护安全。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对社会体系的信任非常重要,一旦安全信任体系遭遇破坏,这种不安全感就会相应增加。”

这话啥意思?这就等于把球踢给了政府。所以主流观点才会强调要正视这种恐慌,破除关于末日的种种谣言,除了用好科学这把武器,还得加强科学知识的大规模普及,包括针对民众推广必要的心理学知识。可你知道,光指望政府做好这些事,显然不靠谱。想帮助更多人从恐慌中走出来,需要修炼和强化的是每个人的内心定力,这个就复杂了。都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说着容易,可真正实践起来,又该从何做起?


从巴比伦到埃及,从希腊到罗马,从印度到中国,从古到今,从东到西,自打有人类文明那天起,关于世界末日的种种假设,从来就没间断过。

就算把范围缩小到眼前,该怎么面对各种社会问题,怎么从压力、焦虑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中脱身而出,也是没啥新鲜感的老梗了。圣雄甘地说,“要活就要像明天你就会死去一般活着,要学习就要像你会永远活着一般学习。”换成当下最流行的说法,这叫“活在当下”,具体情况可以参考信乐团的那句歌词——“把每天当成是末日来相爱”。

这是明知时日无多而不得不采取的生活态度,至于这种态度本身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没必要再去分析。就像人一出生就要面临死亡一样,万事万物终有消亡的一天,地球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实物,同样难逃这一规律。大前提都摆在那儿了,末日之说就不再是啥难以接受的东西。反正结果已定,怎么走好这个过程,才见仁见智。比起那些动不动就呼天抢地的悲观做法,能学着珍惜时光,学着把细节活得更精彩一点,才是充满正能量的积极态度。能做到这一点,末日情怀也就成了在悲观主义这摊大粪上生出的一朵奇葩了,还散发着满满的乐观主义味,多好!多好!!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把每一天都当作世界末日来对待,是心理疗法之一。”也就是说,藏在这种情怀背后的,是深深的焦虑以及对社会的一份恐惧感。可眼见的事实就是,比世界末日更实在的,是我们都要面对死亡这件事,这才是属于每个人的“末日”,尤其是在面对生存环境不断恶化,且速度持续加快的客观情况下,能站在现世的角度去思考和看待“末日”问题,从自己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显然更有实际意义。


既然末日不可避免,那么问题就来了:真到那一天,谁应该登上诺亚方舟?谁又能侥幸存活下来?当人类文明在灾乱面前变得不堪一击,你有什么话想对家人朋友说?会为最重要的人做点什么?你是会心生恐惧,还是满怀期待地迎接最后的结局?

如果说对末日的期待算一种情怀,那么对于自我的放任直至放弃,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你可以随随便便说上一句“这个屌世界毁灭就毁灭吧”,可你不能有类似自戕式的不良情绪。要知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再怎么不平衡,日子还可以继续下去。但如果两方面都严重匮乏,那就大事不妙了。你可以受不了随地吐痰,可以受不了不排队,甚至可以受不了自己不再年轻不再充满活力的残酷现实,可你没理由让自己陷入到某种比末日更可怕的情绪中。在某些情况下,这种消极情绪会像个不速之客,静静潜伏在每个可能带给你失意、绝望的角落里,等待着与你不期而遇。一旦目的达成,饱受其害的,只能是你自己。

当然,对于刚刚过完十一黄金周的很多人来说,一个再现实不过的末日已经摆在眼前——在春节长假来临前,你已经没有任何假期可以期待啦!

我白话完了,到你啦。

留言里我们一起聊聊吧……


一旦遭遇天灾人祸,多数人的直接反应就是增加“储备”,去抵抗未知的风险。这种怪异之举的根源,其实跟谣言本身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而是来自内心的安全感缺失。至于为何会有这么一种心态,大家可自行脑补答案。


如果说末日就是天崩地裂,就是洪水肆虐,就是所有生命的瞬间消失,那么这种情景听起来是不是也很好?反正没了痛苦也没了牵挂,不分年龄种族也不论高低贵贱,大家一起挂掉或者说得好听点是同归极乐净土,这难道不是宗教理想中的天堂生活么?相比之下,在欲望中挣扎困顿,求生不能又求死不得的那种现实状态,反倒有点阿鼻地狱的意思吧?


这世界早就不再是荒原一片,你能想到的每一条路,已经有人先你一步尝试着走过,这种现实算不算残酷?还要把脑洞大开到什么程度,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新天地?现在想想,这种想法本身就有够无聊——跟末日情怀一样,处女情结也是最要不得的东西。往浅了说,这是种坏情绪;往深了说,这是病,得治!

·

·

·

END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王恩泽  

编辑│张爽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此文为看点“正午文化”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影』好莱坞的后末日情怀
5本超强拯救末日危机小说,仿佛身临其境,看完只想双击666
上瘾末日电影,到底利用了你什么心理?
有关世界末日的十大谎言(图)
2012惊世骇俗的末日猜想 科学家阐明真相
拒绝书荒,末世小说推荐,末世不可怕,怕的是孤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