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末阅读 · 伊塔洛·卡尔维诺|任何唾手可得的事物,都叫我没有信心

在王小波再度风靡的时代,另外一个名字必定被想起,他就是伊塔洛·卡尔维诺,一个离童话很近的意大利作家。

死亡是,你加上这个世界再减去你。

·

我假装无情,其实是痛恨自己的深情。

·

如果你想知道周围有多么黑暗,

你就得留意远处的微弱光线。

·

随着时光流逝,我慢慢地明白了,

只有存在的东西才会消失,

不管是城市,爱情,还是父母。

·

要把地面上的人看清楚,就要和地面保持距离。

·

我对任何唾手可得,快速,出自本能,

即兴,含混的事物没有信心。

我相信缓慢,平和,细水流长的力量,踏实,冷静。

我不相信缺乏自律精神和不自我建设,不努力,

可以得到个人或集体的解放。

·

阅读就是抛弃自己的一切意图与偏见,

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

·

虚假永远不在于词语,而在于事物自身。

·

你跑了那么远的路,只是为了摆脱怀旧的重负!

·

对于远方的思念、空虚感、期待,

这些思想本身可以绵延不断,比生命更长久。

王小波说,“卡尔维诺厌倦了讲故事,于是开始探索小说形式的无限可能。”不同的人才有趣儿,显然,伊塔洛·卡尔维诺这位善于寓言,有着童话风格的小说家,十分符合王小波有点儿“怪异”的喜好。

1923年10月15日,卡尔维诺出生于古巴的拉斯维加斯小镇。父亲原是意大利圣莱莫人,是个出色的园艺师;母亲是撒丁岛人,一个植物学家。出生于异国他乡,卡尔维诺有着一个寓意家乡的名字,伊塔洛,意为“意大利”,母亲用这个名字来寄托一家人对故乡的怀念。一家人对故乡和祖国的浓烈情感,是卡尔维诺从小就接收到的影响,直到后来,我们也能从他的很多作品中,读到与意大利密切相关的东西。

1925年,刚满两岁的卡尔维诺随一家人迁回父亲的故乡圣莱莫。他们住的那幢别墅既是栽培花卉的试验站,又是热带植物的研究中心。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卡尔维诺的童年里充斥着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众多动物的古怪习性;常常跟随父亲垂钓的习惯,也让卡尔维诺有着超越年龄的平和。而这些,都让卡尔维诺拥有着与众不同的童话视角,即便成了小说家以后,他的文字里也依旧有着寓言、童话的影子。

“我对于文学的前途是有信心的,因为我知道世界上存在着只有文学才能以其特殊的手段给予我们的感受。”伊塔洛·卡尔维诺曾经说过,他相信缓慢、平和、细水长流的力量,在他眼中,文学就是这样一种力量。

《蛛巢小径》是卡尔维诺的第一部小说,发表于1947年,当时卡尔维诺只有24岁。据说,二战期间,卡尔维诺的父母曾因为卡尔维诺和弟弟参加当地的游击队组织而作为人质遭到德国军队的羁押。而这部处女作就是以作者自幼所熟悉的利古里亚地区的游击队活动为历史背景展开的长篇小说。

二战对于从小在自然中长大的卡尔维诺来说,打击与影响都是巨大的。战前,卡尔维诺就读于都灵大学上农学系,而战后,他选择攻读文学,1947年毕业后还留在都灵任出版社文学顾问一职。至此,他与文学创作愈走愈近。

1949年到1956年期间,卡尔维诺陷入战争的阴影,用童话表现现实,成了他这一阶段的主题。无论是童话色彩浓郁、又有现实抒情的《最后飞来的是乌鸦》问世;还是脍炙人口的中篇小说《分成两半的子爵》;或是被人誉为“意大利式的格林童话”的短篇小说集《进入战争》,抑或是搜集了近200篇各地传统民间故事和童话的《意大利童话故事》,通过这些作品,卡尔维诺行走于童话世界里,并深信:“童话是真实的。”

1957年,《攀缘在树上的男爵》和《房产投机》同时问世,卡尔维诺褪出历经者的角色,从旁观者的冷峻视角围观,这是卡尔维诺的变化。而1963年问世的短篇小说集《马可瓦多》,以寓言式的风格,从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的角度揭示蜕化的人类社会,标志着卡尔维诺的文学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

“我与一个哲学家截然不同,我只是一个遵循故事内在逻辑的作家。”70年代,卡尔维诺把后现代风格写进作品,乐于在随意、破碎、偶然的情节中,找到自己的逻辑。《看不见的城市》、《命运交叉的古堡》、《寒冬夜行人》,就是那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我觉得自己像一盏吊灯。”脑溢血手术后望着塑料导管和静脉注射器,卡尔维诺仍不乏风趣的兴致。1985年9月16日卡尔维诺逝世,一个62岁还贪恋童话的小说家,说什么也不能被忘记。

“在大陆,王小波、苏童、阿城、止庵是他的忠实粉丝;在台湾,朱天文,唐诺是卡尔维诺不余遗力的传播者;在香港,梁文道说他一直在准备谈卡尔维诺,可是一直没准备好。”享有如此广大范围内的盛誉和推崇,伊塔洛·卡尔维诺,单是他的名字,就足够让一本书惹起一群人的好奇。

《纽约时报》说,“卡尔维诺是寓言式奇幻文学的大师。” 后现代主义大师约翰·嘉德纳说,“卡尔维诺是世界上最好的寓言作家之一,他是作家们的作家。”卡尔维诺被人熟知,大多时候归功于他童话视角下的小说创作,寓言式的语言,不断变化的小说题材与令人莫测的故事逻辑。但这本《为什么读经典》却和这些都没有什么关系,是一本极为朴素的书。但有趣的是,推崇卡尔维诺的众多作家,都绝不会错过这样一本“与他无关”的书。

《为什么读经典》是一本在作者去世后才出版的文集,包括35篇文章。其中大多数写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只有零星几篇写于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从荷马到格诺,卡尔维诺在这些文章中谈论了那些对自己有着重要意义的作家、作品。极具私人性的言辞,卡尔维诺丝毫没有掩藏自己的个人喜好,有分析,有论证,更重要的是,没有模棱两可的虚夸。借此机会,让卡尔维诺多变的逻辑和恒定的特别变得有迹可循,这本书给了不少人这样的“妄想”。

经典,虽然一直被重提并不新鲜,但被卡尔维诺奉为经典的作家与作品,还是很令人期待——“我特别爱司汤达,因为只有在他那里,个体道德张力、历史张力、生命冲动合成单独一样东西,即小说的线性张力。我爱普希金,因为他是清晰、讽刺和严肃。我爱海明威,因为他是唯实、轻描淡写、渴望幸福与忧郁。我爱史蒂文森,因为他表现为他愿意的那样……”

用一些简短的词汇和句子,卡尔维诺精准地表述每一位影响他的作家。那些作家在某一方面闪着光而铸成的经典,都被卡尔维诺收入脑中。他的爱,有着最恰当不过的理由,这是一种近乎天才的眼力,如此的鉴别能力对很多后辈的作家来说,都是非凡的指导,更何况对于常人而言。卡尔维诺的这本私人书单,某种程度上,是我们梳理经典的一个不错的导读。而且完全不用担心它太过浅显。卡尔维诺从来都没有在这35篇文章中夹杂任何功利性的成分,这一点也让这份书单变得难得。

从过去到现在,所谓的经典一直被我们迷信着,可是,何为经典?卡尔维诺对于经典的定义,则是这本书的另一大看点。经典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是一本永不会耗尽它要向读者说的一切东西的书。”“它们带着先前解释的气息走向我们,背后拖着它们经过文化或多种文化时留下的足迹。”“它不断在它周围制造批评话语的尘云,却也总是把那些微粒抖掉。”……卡尔维诺的定义,没有局限了经典的圈子,却是从多维度,站在感性的也是理性的角度,一层一层地剥开它们,使真正的经典慢慢显露于人前。

不按时间,不论风格,《为什么读经典》虽并非小说作品,可卡尔维诺还是依据自己的叙述逻辑,将作家,作品,风格,意义纷纷串联起来。他用另一种清晰,让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大师们构成了一个世界。如果,我们自觉从未真正地了解那些经典,那么这将是一次与经典重聚的好机会。“抛却意图与偏见,随时准备接受突如其来且不知来自何方的声音。”如果再能想着卡尔维诺的这句话读这本书,收获或许还会再多一些。

·

·

·

END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评 | 伊塔洛·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集》:卡尔维诺的“转变进行时”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他的《为什么...
为什么要读 卡尔维诺,或经典?
天秤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
荐书 · 套装丨0620-1
接近卡尔维诺的世界|假日经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