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作家 · 马伯庸:作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态度,“野生写作者”让文学生态朝气蓬勃

爱读论文的“鬼才”。

从去年起,

马伯庸的作品开始影视化了。

以三国为背景的谍战剧《三国机密》,

关于古董鉴定、造假的《古董局中局》,

还有《长安十二时辰》……

今年恰好是《新白娘子传奇》在大陆开播25周年,

“文字鬼才”马伯庸,

推出开年新作《白蛇疾闻录》,

致敬《白蛇传》。

故事设定在许仙与白蛇喜结连理之后,

临安城爆发“毒化人”危机,

许仙与白娘子联手与幕后黑暗势力对抗,

最终拯救世界。

许仙的人设不再是弱不禁风的寻常医生,

而是勇敢果断、不畏强权的英雄,

心怀济世度人的医者仁心,

也追求平平淡淡的“佛系”爱情,

在危难面前,

他挺身而出,

为白娘子和临安百姓而战。

经典传说与怪奇脑洞碰撞出了新世界。

马伯庸,

80后,

生于赤峰,长于桂林,

求知上海,留学海外。

你可以把他定义成一个微博大V,

他坐拥376万微博粉丝;

你也可以把他定义为一个知乎大V,

他在知乎拥有59万粉丝,

得到61万的赞同。

不过他的本职还是一个作家,

曾获人民文学奖散文奖、朱自清散文奖、

中国图书势力榜年度十大好书等。

一个能写悬疑能写历史,

甚至能把悬疑和历史结合起来一起写的作家,

风格奇谲幽默,

常令人忍俊不禁,

拍案叫绝。

一直致力于“历史可能性写作”,

马伯庸将故事背景构架在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之上。

对于“历史可能性”写作,

他认为:

历史上的诸多大事,

隐藏于其背后的真正动机未必会被史书记载下来,

这就给予了小说家一个腾挪的空间,

可以从中生发出许多传奇故事。


马伯庸从小阅读量极大。

在其他小朋友放学玩泥巴的时候,

他最幸福的时光是

每天躺在床上看一本本从小书店租回来的漫画书。

因为阅读广泛,

刚开始写作时模仿的文风也不尽相同,

这也造就了他写作风格的多变性。

他模仿过田中大神的《药师寺凉子怪奇事件薄》,

写就了《克里奥佩特拉的葬送》、

《东方夜谭》几可乱真,

甚至被收入《药师寺凉子怪奇事件薄》的盗版书里。

为了写好小说,

马伯庸认真做好大量考证。

《古董局中局》里有大量的古董鉴定、

造假的“干货”,

由于不是专业的古董玩家,

马伯庸看了很多古董鉴定方面的书籍,

甚至把古董鉴定方面的论文全部从CNKI上下载下来。

有不明白的地方,

他通过网上论文找到作者的联系方式,

主动套近乎,

然后再问他:

“我有个疑问,能不能告诉我。”

时间一长,听得多了,

马伯庸就逐渐积累了很多故事。

在写《长安十二时辰》时,

他查阅了大量专题论文与考古报告,

数次去西安实地考察,

甚至还原了当年的唐朝长安地图,

坊市布局一目了然。

“怎么喝茶、怎么吃饭、

哪里如厕、怎么乘车,

女子出门戴何物,

男子外出怎么花钱,

上至朝廷典章制度,

下到食货价格,

甚至长安城的下水道什么走向、

隔水的栏杆是什么形制等,

无论写得多细致,

都不嫌多。”

不是科班出身,

马伯庸从新西兰留学回来后就在一家外企上班,

“天天就是做PPT,写工作报表”,

写作对他而言反而是休闲手段,

“像是其他人吃火锅、

玩游戏、看美剧一样,

忙碌了一天回到家里,

打开电脑,

点开WORD开始写东西,

我会感觉到非常惬意,

不觉得累,

反而非常放松。”

马伯庸的创作并不是在固定的时间,

也并不是非要在非常安静的场所,

只要来了灵感,

无论是在上班的路上还是在中午午休的时候,

可以立刻掏出手机写上几句。

随着写作名气越来越大,

业余时间越来越不够用,

2015年,马伯庸辞职当了职业作家。

当了职业作家对马伯庸的生活并没有带来太大的变化。

“早上八点我会准时从家里出发,

找一个咖啡厅或者别人公司的工位,

就开始写作,

一天4000-6000字不等,

到了下午5点收工回家。”

没想到曾经的兴趣,

成为了他“时间自由”的生活。

写作对马伯庸的最大意义是分享的乐趣。

“我小时候转学过十几次,

几乎每学期都要转学,

所以没有什么朋友,

只能自娱自乐,

自己读书,

脑子里也生发出许多奇怪的想法。

直到有了互联网,

上网把这些想法写出来,

也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后来觉得只是在网上分享不过瘾,

于是我写书,

收到更多读者的反馈,

这种感觉特别好。”

自认为是个“野生写作者”,

马伯庸认为,

IP横行的时代,

对于写作者来说是非常好的时代。

网络的便捷发表降低了文学写作的准入门槛,

让“作家”的数量以几何倍数增产。

当然风起云涌的网络文学仿佛一直在跟严肃文学互相边缘化,

但两者的界限并不会一直清晰。

文学创作的土壤上,

需要越多的野生物种,

生态才更生机勃勃。

·

·

·

END

出品人│王波

主编│刘爱萍

首席执行│穆霖  首席记者│张爽  

编辑│王小轩  高原  李晨璐  田小摔  

视觉总监│杜放  视频监制│李小姣  设计│刘垚  李心彧

本文由正午文化原创转载请注明


加入我们,一起向有情怀的生活迈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未都为你揭秘如何鉴定古董?看完真是长知识!
听马未都讲古董鉴定_真是胜读十年书
柳下挥:我希望每一部作品都不重复,故事与众不同
方言《白蛇传》吓哕(yue)许仙······
白蛇,阿萱和许仙会是一个人吗
说表清脱 传神的许仙《白蛇·哭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