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在古文明成长路上的茶 ——《与茶一起 走在哲学的路上》之十一

青花瓷、清茶汤,“共饮一泓水”,来自120多个国家、200多个政党和政治组织的领导人,将齐聚中国,并用以茶会友的形式,共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美好世界:政党的责任”为主题的大战略。

也在不久前,G20峰会、金砖会议,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作为国饮、国礼,频频高调出现在类似的国际性会议上,亮相于世人面前。茶和天下,其强大的包容性和亲和力,使得它能与其他国别、文化甚至意识形态“和谐相生”“美美与共”。

恰逢盛世,也走向全球,再追忆过往,茶一路伴随着我们这个古老文明的成长,有所周折,但却经久不衰。

4200年前,中国进行了700到800年的文明热身赛,炎帝,也叫神农氏,把茶在内的草药搞到手,让这个民族在健康上先保全下来,奠定了华夏文明的生命之基。

2000多年前,大约公元前5世纪,中华文明和世界其他文明一起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情,那就是全人类一大批聪明的人一起诞生了。老子、孔子、庄子、韩非子、释迦牟尼、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等。这些人各有各的思维偏向和研究视角:希腊的主要是考虑人和物的关系,印度的主要是考虑人和神的关系,而中国的主要考虑人和人的关系。但不管大家怎么想,有茶的地方就有文化,茶会自然而然把这些思想文化吸附其中。在我们这里,无论是土生土长的道教、还是后来传入的佛教,都没有离开过茶,甚至研制出诸多的茗品,更不用说文人雅士和士大夫这些儒家道统中人。

在茶所要依托的文化的发展路上,不得不提到一个人,那就是北魏孝文帝,他主动放弃自己的鲜卑语言,丢掉自己的鲜卑服装,虚心向当时的印度、希腊、波斯和巴比伦等其他文化学习,同时也保留其文化所附有的充满野性的马背上的雄风和天苍苍野茫茫的气概。文化的融合在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上充分得到展现,其成为世界文明的大聚会。这种吸纳万家之长,并完好融合的产物,在国茶中也逐步被吸收。

说这个皇帝不可小看,是有原因的。因为,这种融合产生的脱胎换骨,使这个古老的文明避免了一次非常可能的灭亡,因为那个时期,罗马文明就这么消失了,欧洲进入了黑暗的中世纪,其他几个文明也不见了,而中国却迎来了一个伟大的时代,那就是唐代的文化。

在孝文帝所在的魏晋南北朝时期,茶作为文化的载体,已被开发出来,不再简单仅是药材的功能。西晋诗人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中有“芳荼冠六清,滋味播九区”诗句,已经在描写茶叶的芳香和滋味,可见当时人们开始懂得研究和欣赏茶。南北朝时,已经采用茶筅搅打茶汤使茶产生泡沫,而对茶汤泡沫的欣赏则完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饮茶已上升为艺术性的层次。至于《荈赋》的最后两句:“调神和内,倦解慵除。”描写饮茶的功效,可视为中国茶道精神的萌芽。


到了唐代,长安已是一片盛景。七十几个外交使团,三万多个外国留学生,城里面吃的是阿拉伯面食,用的是罗马医术,还通用拜占廷的金币和波斯王朝的银币。有人说人类历史上真正的文化中心有三个——公元7世纪的长安、19世纪的巴黎和今天的纽约。应该说一点不假。此时,茶在其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也有一定的功劳。

在外交上,朝廷将茶沿丝绸之路输往海外诸国,借此打开外交局面;文成公主和亲西藏,带去了香茶,此后,藏民饮茶成为时尚,此事在西藏传为历史美谈。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和历史盛况下,茶道也进入了它的成熟阶段。有一大批文人介入茶事活动,撰写了众多的茶诗,提升了饮茶的文化品位,使品茗成为一种艺术享受。其中如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皎然、卢仝、白居易、元稹、杜牧、齐己、刘禹锡、皮日休、陆龟蒙等人,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茶诗,对唐代品茶艺术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唐代诗人们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这从他们的众多茶诗中可以得到印证。

皎然茶诗的“三饮”茶诗,卢仝的“七碗茶”——“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我国的品茗艺术至少在唐代中期已进入成熟的时期,陆羽的《茶经》也因势而成,进行了全面总结、提升。

经过宋、元的发展,茶与文化的融合又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尽管开始有了战乱,确实冷兵器时代,农耕文明是打不过游牧文明。几十万匹马队浩浩荡荡南下,在农田里面抓壮丁抓来的那些士兵是很难抵抗的,但宋代的GDP是唐代的两倍,各行各业都很发达,清明上河图就是明证。

茶并没有因战争而停下了脚步,反而在乌龙茶的盛产地武夷山产生了一个宋代理学大儒朱熹,他当过茶官(浙东常平茶盐公事),一生嗜茶,与开善寺主持圆悟长老是一对茶中知己,常一起品茗论道,还号称自己是“茶仙”。朱熹爱茶,自然不忘将茶与自己的思想融为一体。他以茶穷理,将茶性与中庸的道德标准联系在一起。《朱子语类·杂说》中说:茶本苦物,吃过却甘。问:此理何如?曰: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这是说品茶与求学问一样,在学的过程中,要狠下功夫,苦而后甘,始能乐在其中。朱熹还把饮茶与治家联系在一起讨论,认为治家宜严,就像吃酽茶,苦而后甜;如果治家放松,就会像喝淡茶,味如嚼蜡,家人行为会失去娴雅。

到明朝,朱元璋废弃龙团凤饼,改制散茶,从此,茶正式走入民间,也有了更多的品茶方式,特别是“功夫茶”的兴起。到明清时期,茶道进入社区,趋向大众化、平民化,构成社区文化一大特色,有了很多城市的茶馆。在品鉴上,梁章钜将茶之香味区分为香、清、甘、活四个品级,要从舌头上去细细辨析、体味,可见清代品茶是何等之精。

民国年间的北京茶馆,溶饮食、娱乐为一体,卖茶水兼供茶点,还有评书茶馆,说的多是《包公案》、《雍正剑侠图》、《三侠剑》等,顾客过茶病又过书痛;有京剧条社,唱戏者有专业演员也有下海票友,过茶瘾又过戏瘾;有艺茶社,看杂耍,听相声、单弦,品品茶,乐一乐,笑一笑。在室内外环境也十分讲究,“明窗净几”、“洞房阿阁”、“儿辈斋馆”、“清幽寺观”等等是属于品茗的室内环境,而“风日晴和、轻阴微雨、小桥画舫、茂林修竹”、“荷亭避暑、小院焚香”、“名泉怪石”等等则是属于室外的自然环境。品茶品到这种地步,完全变成一种充满审美情趣的艺术行为,也标志着中国的茶艺至此已经高度成熟。鲁迅、林语堂、老舍、郭沫若都是茶客,并有诸多有内涵的茶文。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一种新的文明——海洋文明的入侵,对我们产生巨大影响。在新的文化和科技的冲击下,我们再次审视自己的文化,想“师夷长技以制夷”,想学习新的“科学”与“民主”,茶也在静静中沉寂了近百年的时间。那时,一种更具现代性的,富于开放、创新、精细和工匠精神的文明,是我们需要吸纳的。时下,我们已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也正在酝酿着一场更加包容博大的文化,一种我们华夏儿女更感自信的文明形式,当然,茶文化也将会一起涅槃重生。

文字:吴凯伟

图片:来源《闽台百首咏茶诗书画集》

图文编辑:林龙城  杨彩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俗人的饮茶观
茶为“喝”还是为“吃”
茶与地域文化(散文)
茶的传统与嬗变
【讲堂】雅道的美学(二)
中国饮茶文化-关于茶道的知识-茶道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