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演变与发展
科举是中国古代对文官的一种选拔制度,考试的科目大致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定期举行的称为常科,主要设有明经科和进士科。制科是根据皇帝的特殊需要而临时设置的科目。科举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政治制度,它被视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西周时期采用的是“乡里选士”,春秋战国时期提倡“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汉代推行“察举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采用“九品中正制”,此皆为隋代以前采用的官吏选拔制度。在科举诞生前,最为盛行的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此类选官制有两大弊端:
《后汉书-循吏列传》:许荆,祖父武,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武以二弟晏、普未显,欲令成名,乃请之曰:“礼有分异之义,家有别居之道。”于是共割财产以为三分,武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二弟所得并悉劣少。

《隋书.高祖本纪下》: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
杨坚就是因为出身豪门,从而成为北周权臣,最终取而代之,他为了避免重蹈前朝覆辙,把实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便设立三省六部,掌握新任官员选拔的权力,而以往的“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会使得权力集中于贵族,直接威胁到皇权。于是隋文帝改变传统的官吏选拔制度,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下令采用“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二科的出现标志着科举制度的诞生。科举制度的诞生有以下有利因素:
隋文帝同时也采用察举科中的秀才科,新旧方法同时进行,但隋代的秀才极其难考,隋代四十年间,一共录取的秀才也不过十人。
《隋书.炀帝纪》,大业三年(607年),隋炀帝颁布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有一于此,不必求备。朕当待以不次,随才升擢。
隋炀帝杨广即位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诏令天下,丰富考试科目,采用十科取士,十科中只要有一科是优秀的就可以选举,其中二科开创后来的进士和科举取士先河。史学家范文澜认为,十科中的文采美秀科就是后来的进士科。
《资治通鉴》:古之选士必取行实,近世专尚文辞。自隋炀帝始置进士科

《唐摭言》:进士科使于隋朝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
唐朝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两类,考试科目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科目,虽然起源于隋代,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进士科受到重视是在唐朝。
《贞观政要》:朕今所好,惟在尧舜之道,周空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
李世民即位后,大力推行仁政,实行王道政治,广纳贤才,便通过科举选取优秀的官吏。当时考试的科目有明经科、秀才科、制科、进士科。其中明经科最简单,秀才科难度最大,进士科处于两者之中。唐朝初期,国子监每年举荐的明经科考生多达350人,而进士科只有30人。
但是之后,越来越多的考生选择介于难易之间的进士科,因为考生们想突出的自己的能力又不想太为难自己,加之进士出身的学子更容易加官进爵,进士科出现很多名臣,最典型的为上官仪,上官仪忠直且受到两代帝王的器重,他的人生历程让人垂涎欲滴,从此以后进士科越发受重视。到了唐太宗和唐高宗初期,每年参加进士科的考生不少于八九百人,李世民在位23年录取进士205人。
《唐摭言》:常不减八九百人

武则天掌权之前,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大多集中在关陇地区,武则天垂帘听政后,大力推进进士科,那么武则天掌权后在科举方面都做了哪些改革?
载初元年(689年),武则天亲自策问被举荐的学子,开创了科举考试中最重要的环节-殿试,但是殿试在唐代并没有形成永久的制度。

宋代将唐代的科举制度进一步完善,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因此得到了大幅度提升,整个取士过程及其严格,很多官宦子弟家的孩子也惨遭落榜,只能担任中低级官员。
宋代的科考分为解试、省试和殿试三个等级,解试由各地方州举行,通过的考生可以进京参加省试。省试由礼部举行,宋太祖赵匡胤为了防止作弊,派多位考官进行监考,而且都是临时委任的,考官授任后立刻前往贡院,不得与外界往来。赵匡胤为了避免考官与考生结党营私,自开宝六年(973年)起,通过省试的考生一律要经过最后一关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进士及第的人便成为“天子门生”,皆立刻授官,不需要经过吏部。
宋太祖赵匡胤还下令,无论贫富贵贱、年龄大小都可应考,对偏远的考生还提供路费报销,就这样应考的考生数量大增,每科进士多达几百人。

明代对科举考试非常重视,科举在明代进入鼎盛时期,科举在明代得以完善。明代之前,培育人才不仅仅局限于学院,到了明代学院便成为培育人才的必经之路。明代的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等级。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乡试通过者便成为举人,举人才有资格参加会试,会试由礼部于乡试结束的第二年举行,全国的举人在京师参加会试,监考人员也比乡试多一倍,会试通过者称“贡士”。最后一轮殿试是在会试结束后的当年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题。录取的人数分三甲,头甲为三名,等级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中二甲者赐“进士出身”之称号,中三甲者赐“同进士出身”之称号。
科举在明代受到重视,参加科考的人数也一路飙升,明代统治的两百多年间,一共开科取士89次,录取进士两万多人。明代的进士中,将近一半都是寒门子弟,祖上并非书香门第或者官宦世家。
                                    殿试试卷
清代的科举制度几乎与明代相同,先要参加入学考试童试,获取生员资格,才有可能获取科举考试资格,成为科考生员,之后再参加正式的科举考试,科考跟明代一样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等级。
但是满人在政治权利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享有某种特权,满人入朝为官可以不经过科举途径。顺治年间采用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只需参加翻译科一门考试即可,虽然之后改为一榜取士,但是参加科考的考生仍然是汉人居多,清代两百多年间,进士共两万多人,进士前三甲只有3人是满人。
科举发展到清代后期逐步衰弱,徇私舞弊越发严重。之后随着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传入,加之洋务运动发展的影响,科举取士覆盖面狭窄,已经不能满足当代选拔人才的需要和时代的发展。1901年9月,各地纷纷上奏请求改革科举,但是老百姓对科举步入仕途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老百姓仍趋之若鹜,因科举的牵制,学校难以发展,因此清政府将在中国历史上诞生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废除。
                             清代科举考试试卷
综上,科举的诞生给寒门出生之人提供步入仕途的机会,改变了寒门难出贵子的局面,与世袭、举荐相比更为公正公平。最初东亚地区的国家均有效仿中国的科举制度,日本约在八世纪的时候就开始效仿唐朝的科举制度,成为最早效仿中国科举制度的国家,越南废除科举制度晚于中国。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在十世纪左右就传入西方,目前西方对文官的考试制度,也是借鉴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促进教育和文化的发展,营造社会积极向上的求学风气,推动诗词歌赋的发展,唐宋两代重视科举,使得唐宋文人不胜枚举,唐诗宋词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和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到了明代考试内容开始僵化,只要考生写出优美的文章,就能金榜题名,考生只局限于钻研四书五经和八股文,使得他们的眼界、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受到限制,多数人认为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步入仕途,光耀门楣,科举考试限制了人才的出路。到了清朝后期,科举日益衰落,最终被废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科举制度的历史发展演变和影响
语文文化知识大全之四
科举制的兴与废
南京之中国科举博物馆
官人之法:科举简史
读史: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