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繁體字學習手冊(全)
本文寫給想學習繁體字又無好方法的朋友,希望能用一篇文章就幫助大家學會繁體字。本文參照《簡化字總表》(內含1956公布的全部簡化字),儘量做到不遺漏一個非類推簡化字。對於類推簡化字,每一類只列出其中幾個,其餘請讀者自行推導。像言字旁、食字旁這種簡單的類推簡化字,因眾所周知,且『言』和『食』本身沒有被簡化,就沒有列出。
『===』之間羅列的是字形、字源或簡化方式相關的漢字,每個字後面都有對應的簡化字寫在括號內,不加括號的就是沒有對應的簡化字。羅列字形下面是對字源的講解,讀者如果只想快速學習繁體字,可不去看字源,只看羅列的字即可。本文最後列出了由漢字簡化導致的被合併字。
本文由於只使用純文本不配圖,有些字形在不同閱讀軟件下顯示效果不同或顯示不出,實在不便於講解字源,讀者可通過下列參考資源自行查閱。本文對字源的講解多數是原封不動的從中摘抄。
有朋友提出按照拼音字母順序排列字例便於查詢,經再三思考,我認爲不可行。因爲本文爲了便於學習,把字形相關的字列爲一組,但這些字並不一定讀音相近,按首字母排序,以哪個字爲準呢?如果把字按照讀音拆開,就沒有相關性了,因此不行。我認爲按照類推能力和常見程度排序可能更合理,但由於個人能力有限,很難做細緻統計,只能憑個人感覺一段段往下寫。我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比較典型的,類推能力強又常見的;我連續想到的,前後排在一起的各組字,組和組之間的字形可能也有相關性。但是寫到一定數量後,我發現已經很難掌控了,再琢磨出一個字形來得想半天,而且有可能還和前面的重複,因此從『愛』字開始後面的都是比對着《簡化字總表》第一表和第二表並結合字形相關性的需要羅列出來的。如果實在需要檢索某個字,那就只能使用文本搜索功能。以知乎爲例,由於手機端目前無法查找文本中的字,只能用電腦打開,用瀏覽器的查找功能,比如搜索『見』,那就輸入【見】,然後便可找到。有字源講解的字都會寫在【】內,如果要搜沒有字源講解的,那就只能以這個字本身爲關鍵字進行搜索,可能會搜出很多,只能一步步查找定位了。我寫這篇文章是以讀者迅速學會所有繁體字爲目的的,以我經驗,用這篇文章,七八個小時怎麼也可以掌握所有繁體字的寫法了。如果單純查找某個字的繁體字寫法,不如查字典;如果單純查找某個字的字源講解,不如到我下面推薦的網站去查。
最近想把這個文章再讀一遍,把裏面有明顯錯誤的地方改一下,又萌生一個想法——把漢字的簡化方式和每種簡化方式的字數統計一下。然後就開始幹了,結果發現想確定一個字是哪種簡化方式很不容易,不太好查,另外我覺得很多字的簡化由來是比較複雜的,不好分類,但不管怎麼說粗略統計下,大體有個印象也好。這個工作還沒有完成,但我在利用《異體字字典》查找俗字的時候,發現它裏面管所有俗體都叫異體,於是乎我突然想到本文在解釋例如證和証這種字時,會在証的後面列出是證的異體,但實際是俗體,這點必須要先改過來,因此在沒有訂正完所有錯誤之前,先把這些錯誤改了發上來。異體的定義不能寬泛到俗體,否則簡化字也可以叫異體了。我認爲異體字的定義應該是:以比較嚴謹的態度產生的表示同一個意義的不同的字,通常是由於造字之初就產生的一字多形,演變過程中產生的一字多形,或來源不同但最終都表示同一意義的一字多形。我這個定義當然是胡謅,但我覺得異體字不應該包含那些有意爲之的字。
願本文能爲希望學習繁體字的朋友帶來幫助。如有幫助,敬請轉發,不求版權,但求推廣。
本文參考和引用文檔如下:
古文字字形和字源講解主要參考和引用:
(1)
漢語多功能字庫humanum.arts.cuhk.edu.hk
是香港中文大學人文電算研究中心製作的網站,以前有手機軟件,但不是官方做的,現在下架了,軟件本身也不能用了。目前只能通過瀏覽器查看了。
(2)
漢字全息資源應用系統qxk.bnu.edu.cn
漢字研究與現代應用實驗室和北京師範大學製作的網站。
(3)
象形字典vividict.com
我只是參照了一下上面的字形,這個網站的內容不可全信。
(4)
Chinese Etymology 字源hanziyuan.net
這是漢字叔叔搞的網站,裏面沒有講解,主要是參照他提供的字形。
現代字音、字義、筆順及合併字區分主要參考和引用:
(1)
漢典 | 漢語字典, 漢語詞典, 康熙字典, 說文解字, 音韻方言, 字源字形, 異體字www.zdic.net
(2)
《異體字字典》dict.variants.moe.edu.tw
這是臺灣教育部的。
(3)
《重編國語辭典》dict.revised.moe.edu.tw
也是臺灣教育部的。有手機軟件,在谷歌應用商店搜『國語辭典』,圖標爲白底黑字寫着『辭典』的應用就是,由『國語工作室』開發。怎麼不通過谷歌市場下載,我一時沒找到方法。
(4)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
也是臺灣教育部的。
以下是正文:
===============
見(见)、現(现)、硯(砚)、艦(舰):
===============
【見】甲骨文從上『目』下『卩』,突出人的眼睛。『卩』是跪坐人形,左側『丨』是下垂而扶於膝上的手臂,右側『』是彎腰屈膝的身形。
【艦】從『舟』,『監』聲。本義是戰船。只有艦以『见』代『監』,不能類推。
===============
頁(页)、首、頭(头)、願(愿)、顧(顾):
===============
【頁】和【首】甲骨文均象人頭之形,有大大的目,有的有頭髮,有的有簡略的身形。『首』字有髮無身,『頁』字有身無髮,用法相同,當是互為異體,本義是頭。『頁』與『首』本同音同義,最遲至東漢時『頁』變音為yè,俗用作書頁之頁,因此,一頁紙同一葉紙。
【頭】從頁,豆聲。也有人說『豆』像人的頭頸之形。【豆】為古代食肉器之象形,其字形和楷體變化不大。
【願】從『頁』,『原』聲,表示心願。
【顧】金文從『鳥』從『寡』,『寡』是聲符,可能以鳥的回頭張看表示回顧。竹簡從『見』從『寡』聲,當是回顧的『顧』的本字。《說文》:『顧,還視也。从頁雇聲。』
===============
兒(儿)、霓、倪、睨:
===============
【兒】象囟門未閉的小兒形,臼象囟門未閉之形。簡化字的『儿』如出現在古籍中,當是『人』的異體。作姓時讀作ní,er這種發音好像是到了宋朝才出現。
===============
齒(齿)、齣(一出戏)、齡(龄)、齲(龋)、齧嚙囓(啮):
===============
【齒】甲骨文象口中有上下兩排牙齒,後加止為聲。
【齣】『一齣戲』的『齣』,傳統上寫作『齣』,也可寫作『出』。『齣』原指傳奇中的一個段落,和雜劇中的『折』相近。
【齧】是正體,【嚙】和【囓】是異體。簡化字本着『嚙』字而簡化。
===============
車(车)、轟(轰)、運(运)、輓(挽联):
===============
【車】甲金文象『車』之形,唯字形多變,寫法很不固定,時或將車的輪、輿、軸、軛、轅、衡等全數畫出。本義是車輛。金文通常把『車』豎起書寫,隸變後字形雖經簡化,但仍繼承了金文豎起書寫的習慣。
【轟】表示很多車發出的聲音。
【運】從辵軍聲。甲骨文從『行』從『止』,表示走在大道上。後『行』只保留左半邊,成『彡』形,下加『止』成『辵』,隸變作『辶』。
【辵】chuò,作偏旁時寫作【辶】。《說文》:『乍行乍止也。从彳从止。凡辵之屬皆从辵。』
【輓】從車免聲。(1)拉引。《左傳.襄公十四年》:『夫二子者,或輓之,或推之,欲無入,得乎?』(2)運轉、運輸。《史記.卷五五.留侯世家》:『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3)哀悼死人。如:『輓聯』、『輓辭』。(4)晚。通『晚』。《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必用此為務,輓近世塗民耳目,則幾無行矣。』『挽聯』同『輓聯』。
===============
東(东)、束、重、種(种)、鍾(钟情)、鐘錶(钟表)、腫(肿):
===============
【東】和【束】的甲骨文象兩頭扎繩中間鼓起的袋子,本義綁縛,兩字實為同一字,甲金文時期被借為『東方』的『東』,『東夷』也做『束夷』,後世兩字不再混用。
【重】象一個人馱著『東』西,表示沉重,後來『人』形穿『東』而過,就成了『重』的樣子。
【种】chóng【種】傳統漢字中本就有『种』這個字,主要用作姓氏,也有幼稚的意思。表示『種子』和『耕種』等義時皆用『種』字。
【鍾】和【鐘】合併爲『钟』,甲金文時期兩字通用,後世不再通用。以『鍾』當作器物名詞,例如:酒鍾(不是那種小酒盅);『鍾』也表示聚集、專一等義,如:鍾情;鍾南山也是這個『鍾』;『鍾』也是姓氏。『鐘』則表示樂器,例如:鐘鼓、鐘錶;鐘錶的【錶】合併進『表』也不太好,因爲單寫『表』不知是哪個『表』,單寫『仪表』也不知是『儀表』還是『儀錶』。
===============
柬、練(练)、鍊、煉(炼)、揀(拣)、闌(阑)、蘭(兰)、欄(栏)、爛(烂)、攔(拦)、瀾(澜):
===============
【柬】從『束』從兩點,是『熏』之省體,『熏』本象橐囊中盛載香草於火上熏炙之形。金文用法有三:一,讀作『熏』(纁),表示淺紅色,師克盨:『虎冟(幂)柬(熏)裏』。二,用作地名。三,又表示寬舒貌,令狐君壺:『柬柬嘼嘼,康樂我家。』
【練】從『糸』,『柬』聲。本義是把生絲或織品煮熟,使之潔白柔軟。
【煉】從『火』,『柬』聲。本義是冶煉,指用加熱等方法讓金石溶化,以使之純淨或堅韌。
【鍊】簡化字中無此字,是『煉』和『鏈』的常用異體。
【闌】金文從『門』,『柬』聲,疑本義是門欄。
【蘭】從『艸』,『闌』聲。本義是蘭草。
『兰』既作『蘭』的簡化字,也作部分以『闌』爲偏旁的簡化字。繁體中無『兰』字形,見之替換成『闌』即可。
===============
馬(马)、媽(妈)、碼(码)、嗎(吗):
===============
【馬】甲骨文象馬之形,金文開始初見現在的形態。筆順:先寫左側豎、橫橫橫、中間豎、下面橫折彎鉤、四個點。
===============
鳥(鸟)、烏(乌)、隹、隻(一只鸟)、雙(双)、進(进)、蒦、獲(获)、穫(收获)、護(护)、雖(虽)、雜(杂):
===============
【鳥】是側面看的鳥形。筆順:上面撇、左側豎、上面橫折、橫橫,再一長橫、橫折彎鉤、四個點。
【烏】字少一橫,本義就是烏鴉,也是象形字。
【隹】zhuī,也是側面鳥形,突出其翅膀的羽毛,那四個橫其實就是翅膀和羽毛,『鳥』字形則突出其喙,並未明顯畫出翅膀。甲金文時兩字不通用,但都指鳥,具體分別不知,但作爲偏旁時通用。後『隹』多用作抽象概念字的借字,比如:唯、雖、惟、維和誰,因此就成了這些字的聲符(『雖』從虫唯聲)。
【隻】表示以又(右手)捕隹,是『獲』的初文,後借用做量詞,表示單個,引申爲形單影隻的隻,表孤單、單獨之義。
【雙】自然是手持二隹,本義就是一對。
【進】甲骨文從『隹』從『止』,『隹』像短尾鳥,『止』象腳形,會鳥向前進之意。有人認爲鳥不能退只能進,這也是從『隹』的原因。
【退】甲骨文從『皀』從『夊』(向下的『止』(腳掌),表示離開),『皀』是食器,或不從『皀』而從『酉』或『豆』,『酉』象酒樽之形,『豆』也是食器,會飲食完畢離開之意,本義是退席。金文加從『彳』或『辵』為形符,『彳』、『辵』都有行走之意,更加突顯離開的意思。
【蒦】huò,《說文》:規蒦,商也。从又持雈。一曰:視遽皃。一曰:蒦,度也。【徐鍇曰:商度也。雈,善度人禍福也。】〔乙虢切〕彠,蒦或从尋。尋,亦度也。《楚詞》曰:求矩彠之所同。此『蒦』當是『獲』的聲旁,雖然隸變作草字頭,但並不是草字頭(後面會提到『雈』即貓頭鷹),頂上是貓頭鷹的眉毛。
【護】《說文》:『救視也。从言,蒦聲。』
【穫】《說文》:『刈穀也。从禾,蒦聲。』因此,『收穫』的『穫』是這個字;表示獲得之義的『獲』用『獲』字。
『蒦』是好多字的聲符,簡化字裏仍保留了以其為聲符的好多字,比如:镬、濩,當然都不是常用字,只有我上面列舉的『獲、穫、護』這三個常用字被簡化。
【雖】金文從『虫』,『唯』聲,本義是象蜥蜴的一種爬蟲類動物。《說文》:『雖,似蜥蜴而大。从虫,唯聲。』後假借為雖然的『雖』。
【雜】從『衣』,『集』聲,本義為各種色彩相組合、配合。《說文》:『五彩相會。从衣,集聲。』此字異體做『襍』,在『雜』這個字形中,衣被寫在左上角,集被分開寫了。『雜』明顯多見於『襍』,因此被定位正字。從書法角度講『雜』字更勻稱,可能是這個字形多用的原因。
【集】從『木』從『隹』,或從『鳥』,本作『雧』,象鳥於樹上聚集。後省作一『隹』在『木』上。本義是聚集,引申為集合、集體。
===============
魚(鱼):
===============
【魚】豎著的魚形,頂上是嘴,中間是身子加魚鱗,下面是魚尾。
===============
貝(贝)、買(买)、賣(卖)、讀(读)、續(续)、瀆(渎)、竇(窦)、賈(贾)、價(价)、壩垻(坝)、寶(宝)、實(实):
===============
【貝】甲骨文象張開的貝殼形,分開的兩片貝殼被合併,貝殼的紋路變成了貝字裡面的兩橫,下面兩點是原來貝殼分離之形的殘留。古人以貝為貨幣,故以其為部件之字多與錢財有關。
【買】上為網(在上部寫作『罒』形),下為貝,本義似是以網捕貝。甲骨文中未見其有買賣之意,而多用作人名、族名。自秦簡始見買賣之意,且都寫作『買』。
【賣】當是為區分『買』而另造之字,上面為『出』,隸變寫作『士』,『買』字頭上加個『出』就是賣,可能是表示買和賣是一入一出的行為。
【讀】【瀆】【竇】等字皆以『賣』為聲符,這些字讀音相似,但和『賣』的讀音卻不同,因為實際聲符在篆體中不是『賣』而是和其字形十分相近的一個字,這個字我查不到字義和字理,隸變後作偏旁時便寫作『賣』。簡化字的『买卖』是草書楷化,把簡化字中『买卖』替換成『買賣』,基本就是對應的繁體字了。
【賈】象盒中裝貝,會儲錢之義,因此商賈的賈是這個字。『賈』亦是價錢之『價』,價乃賈之分化字。繁體字中也有『价』這個字,表示派遣出去傳遞東西或傳達事情的人,讀jiè。
【壩】從『土』,『霸』聲。本義是攔截水流的建築物。
【垻】蜀人謂平川為垻。平川,即平坦之地勢。見《玉篇.土部》。宋.黃庭堅〈謝楊履道送銀茄四首〉詩之一:「君家水茄白銀色,殊勝垻裏紫彭亨」。(bèi)坡也。見《類篇.土部》。
「垻」本正字,《龍龕手鑑.土部》云:「垻,必嫁反。蜀人胃(謂)平川為平垻。」《廣韻.去聲.禡韻》:「垻,蜀人謂平川為垻。」《集韻》、《四聲篇海》、《字彙》皆同。《正字通.土部》更詳云:「垻,必架切。音霸。障水堰。今謂堰埭曰垻。俗作壩。」然則,「垻」本正字,有「障水堰」、「平川」之義。「壩」反是其俗字。然至後世,於「障水堰」一義,「壩」行而「垻」廢,反以「壩」為正,「垻」成異體。《重訂直音篇.土部》亦云:「壩:音霸。障水堰。垻:同上。」「壩」正,「垻」異,明矣。同於今日教育部正字表收錄情形。今即據此,收「垻」為「壩」之異體。另「垻」字於「蜀人謂平川為垻」一義,仍當獨立為正字。《漢語大字典.土部》云:「我國西南地區稱平地或平原為『垻』。」音ㄅㄚˋ(bà)。
【寶】甲骨文作貝、玉在屋裡之形。貝、玉於商代作貸幣用,置於屋內,表示貯藏財富,有藏寶之意,或會珍重、寶愛之意。《說文》:『寶,珍也。从宀从王从貝,缶聲。』
【實】西周散氏盤銘文『實』字從『宀』從『周』從『貝』,『周』為『琱』的象形,指琱琢之玉,會屋內充滿貨貝、玉等寶物之意,本義是富實。小篆從『宀』從『貫』,『貫』是古錢幣的單位,用繩子穿起稱為一『貫』,意謂滿屋錢財。本義是殷實、富足。引申為充實。
===============
門(门)、間(间)、閒(闲)、閑(闲)、開(开)、闢(开辟)、關(关)、闆(老板):
===============
【門】是兩個門扇的象形。注意此字筆順:左側長豎、橫折豎、橫橫、短豎、橫折豎鉤、橫橫。其實就是按照日字的筆順寫了兩個日字,只是左右兩豎延長。
【間】和【閒】一個表示日光從門縫中射入,一個表示月光從門縫中射入,本義都是門有間隙,引申為空間上的間隙,『閒』又引申為時間上的空隙,表示有空閒。這兩字本同源,現在『間』主要用於空間、時間,在不產生歧義的基礎上也可用『閒』表示,主要是古人有混用現象。『閒』則主要用於空閒,閒適,不可用間代替。
【閑】象門中有木,有人認為是遮攔之意,金文中用閑字表示間歇、休止。作為防範、防止、柵欄、木欄等義時必須用『閑』,表示空閒,悠閒等義時和『閒』通用,『閒』好像用得更多。『閑』還通嫻熟的『嫻』。
【開】從閂從廾,會雙手除去門閂之意,本義為開。廾(gǒng)是左右兩隻又(手)的象形,『又』不彎著寫就是『十』,兩個『十』左右並在一起就是『廾』了。
【闢】和『開』的金文只差一個門閂之形,『闢』沒有門閂那一橫。後來『闢』成了形聲字。簡化字把『闢』併入『辟』。
【辟】左側的『尸』像個跪坐的人形,下面的『口』實際是個圈(有的字無圈),右側的『辛』是刑具(楷體中的辛字形多為刑具的象形),本義可能是行刑或治理的意思,例如,有大辟之刑的說法。『辟』讀bì時有驅除,躲避的意思,通『避』;讀pì時有(1)刑法;(2)荒遠之地的意思,通『僻』;(3)開拓,通『闢』;(4)比喻,通『譬』;(5)搥胸,通『擗』。
我覺得除了表示『大辟之刑』外,這個字的其他意義都是通假。現代漢語中只是在一些詞彙中保留了這個字的通假用法,比如,『辟穀』即『避穀』,『辟邪』即『避邪』。因此,看繁體字文章時注意這個字的讀音,如『辟bì穀』(道家不吃東西的修煉)、『辟bì邪劍譜』(好像好多人讀成pì)。要牢記『辟』不是開闢的『闢』,連初文也不是,不能看見就讀『pì』,雖然通『闢』,但那只是通假。
【關】是個形聲加會意字,後面再細講。
【闆】bǎn,這應該是個後起字,我沒查到字源,用於『老闆』,也可作『老板』,可能傳統上『老板』不屬於習慣寫法。我還查到一個pàn的讀音,是從門中看之義。
===============
鬥(争斗)、斗(漏斗)、鬧(闹)、鬨(起哄、哄抢)、鬩(阋)、鬮(阄):
===============
【鬥】像兩人對立,以手相搏,本義就是搏鬥。
【斗】本意就是用來舀水的長柄勺子,象形。勾心斗角,斗角是房屋建築的一種形式。
【鬧】【鬨】【鬩】(xì,爭吵打鬥)【鬮】(jiū,抓阄)皆從鬥而非門。
【鬨】hòng,被合併進【哄】(hōng、hǒng),區別方法除了讀音以外,鬨搶、起鬨都有鬥的意思,亂哄哄、哄孩子都著重於聲音上,『哄』字本就是指多人同時發出的聲音。有些詞有兩種寫法和兩種念法,因其著重點不同,例如:一哄而散和一鬨而散皆可,哄堂大笑和鬨堂大笑皆可。從字源上講,『鬨』絕不是『哄』的異體,《孟子》裏就有這個字了,表示爭鬥,『哄』倒是個後起之字。
【闖】有個異體字從鬥,有點附會『鬥』這個意思,其實『闖』是馬出門貌,表示突出、猛衝的意思,因此就是從門。
===============
幺、么、糸、絲(丝)、絛(绦)、緻(精致)、系(系列)、係(关系)、繫(联系、系鞋带)、麼(么):
===============
【幺】yāo、mì【么】yāo,這兩字有好多音,不一一列舉,這兩字應該是同一個字,當細小講。『么』當爲『幺』之訛。
【糸】mì,細絲也,象束絲之形,上下兩端或有線緒,涉及絲的均以糸為構字成分。甲骨文中幺、糸不分,可以互用。
【絲】兩個糸即為絲。
【絛】從糸,條(条)省聲,有個異體作『縧』就比較容易看出和簡化字的關係了。
【緻】本義是細密,因此,精緻的致寫作緻。
【致】甲骨文從丮(jǐ)從至,本義不詳,疑為送達之意,也引申為精緻之義,但後世慣用『緻』字。『丮』像人跪坐雙手前伸有所握持,那兩橫一豎是上下兩個小又(手)合寫隸變之形,在有些隸變字形中也寫作『丸』或『凡』,例如,『執』『巩』等。『致』本從丮或人,後經訛變,從『攵』(pū),『攵』即『攴』,為不同隸變體,象手執棍棒以擊打。
【系】象手提著好多相連的絲線,手形只殘留一撇,本義是聯繫。
【係】象糸橫穿人頸,有的還有左右兩個小又(手),表示綁縛。本義為綁繫。
【繫】形聲字,上部的聲符後面再解釋。
現在的『系』合併了『系』『係』『繫』這三個漢字。其實這三個字本義都頗為相近,但後世較明確的加以了區分(不能說完全不混用,現今很少混用)。就目前繁體字的使用情況,區分這幾個字的用法很容易。 『系』用於抽象概念,比如:體系,系統,系列,大學裏的科系。 『係』表示『是』,還有關係、干係兩個常用詞,主要表示和某事有牽扯的意思,強調牽扯、瓜葛、捲入而不是單純的聯繫。 『繫』用於聯繫、維繫、繫念、繫(jì)鞋帶,解鈴還須繫(xì)鈴人這種由捆綁引申出的意思。繫的口語詞一般讀(jì),文言詞讀(xì)。『係』和『繫』的區別在於前者強調互有影響,牽扯不清,後者只是單純的聯繫,相連的意義。
【麼】和【幺】一樣也當細小講,但現在主要用於『什麼』這種詞上。我覺得麼是幺加聲符分化出來的字。表示小這種意思的時候主要還是用『幺』,其他時候用『麼』。舉些例子:幺妹、幺麼小丑、喝六呼幺、什麼、怎麼,可以麼。
臺灣目前定『幺』除了表示細小之外,是『么』的異體,但從『么』的字又都定爲從『幺』的字的異體,比如,『麽』爲『麼』的異體。
===============
孫(孙)、遜(逊)、猻(狲):
===============
【孫】甲金文從『子』從『糸』,從『糸』象絲線連續不斷之義,會兒子續有孫兒之意。本義為孫兒。『糸』的上部又多與『子』字相連,戰國文字承襲這種寫法。《說文》:『孫,子之子曰孫。从子从系。系,續也。』按字本不從『系』,因『糸』的上端有連接『子』部的筆畫,《說文》因而訛作從『系』。另春秋時期鼄訧鼎字作從『子』從『屮』,會子孫如草之繁衍綿延意。
【遜】從『辵』,『孫』聲。本義是逃遁。
===============
䜌、戀(恋)、變(变)、蠻(蛮),孿(孪)、欒(栾)、彎(弯)、巒(峦)、鑾(銮)、奱、攣(挛)、灣(湾)、聯(联)、關(关):
===============
【䜌】luán,金文從言從頂部相連的絲,言為聲符。相連的絲是『聯』的初文,表示聯繫,不絕之意。本義是聯繫、連接。
【聯】甲骨文像一隻耳朵上繫了一個幺,金文從耳從糸,小篆改為從耳從絲,會以絲來裝飾或綁繫飾物於耳之意。本義是綁繫,聯繫。有人認為䜌和聯是一字之孳乳。䜌也是很多以其為聲符的字的初文,比如:蠻、欒、鑾、孌、變等。因為上古文字有限,開始時都是同音假借,後來才逐漸加意符區分形成不同的字。
【關】金文從門從卝,象關門之形。篆文改為形聲字,用了一個有卝形的聲符𢇅,我搜不到這個聲符的意義。現在楷體『關』和『聯』的主要部分寫法一致了。
【變】戰國竹簡也寫作䜌,古時兩字音近,可能是『攵』有擊打的意思,故加上『攵』強調改變的意思。注意不要受簡化字『变』的影響,下面不是『又』而是『攵』。
簡化字把䜌簡化為類似於『亦』字形,要注意有的字就是從亦而不是從簡化的䜌,如:奕、弈。『奕』是大的意思,也通『弈』。『弈』,從廾,亦聲,是圍棋的意思,引申為下棋。『廾』有時也隸變成『大』,因此『奕』也通『弈』。字形中哪些『亦』是『䜌』的簡化,通過讀音就能區分,一個押yi的韻,一個押luan的韻。䜌字的草書甚至行書和『亦』字類似,有時甚至就是更簡單的一點一橫下面三個點。
【奱】字沒有簡化。
===============
艸(cǎo):
===============
【艸】草之初文。繁體的草字頭應該分兩部分寫,筆順很重要,先寫左面的豎,然後左面的橫,然後右面的橫,然後右面的豎。這樣的筆順能很連貫地接著寫草字頭下面的部分。
===============
昜、陽(阳)、暘(旸)、楊(杨)、揚(扬)、瘍(疡)、湯(汤)、蕩(震荡、芦苇荡)、盪(荡涤):
===============
【昜】yáng,甲骨文字形像個楷書的『早』字,會陽光從樹梢上照射下來,是陽和暘的初文,本義指陽光,引申爲光明、開明。
【蕩】從『水』,『𦳝』聲,本義為搖動、擺動。《說文》:『水,出河內蕩陰,東入黃澤。从水,𦳝聲。』
【盪】《說文》:『滌器也。从皿,湯聲。』
『蕩』和『盪』字源不同,引申義既有相通之處,也有有別之處。
【蕩】今天的釋義:(1)搖動、擺動。如:『蕩舟』、『蕩槳』。(2)動亂。《荀子.勸學》:『是故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3)閒逛。如:『遊蕩』。(4)清除、洗除、使殆盡。如:『傾家蕩產』。唐.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詩:『遷者追迴流者還,滌瑕蕩垢清朝班。』(5)毀壞。《國語.周語下》:『夫周,高山、廣川、大藪也,故能生是良材,而幽王蕩以為魁陵、糞土、溝瀆,其有悛乎?』(6)放縱不受拘束。如:『放蕩』、『浪蕩子』。(7)平坦。如:『坦蕩』。(8)廣大無邊際。唐.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詩:『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9)積水長草的淺水湖。如:『藕蕩』、『魚蕩』、『蘆花蕩』。(10)《詩經.大雅》的篇名。共八章。根據《詩序》:『蕩,召穆公傷周室大壞也。厲王無道,蕩蕩無綱紀文章,故作是詩也。』指假文王語氣,以彰殷人之惡,而明周人得國之正也。首章二句為:『蕩蕩上帝,下民之辟。』蕩蕩,偉大貌。辟,君也。下民之辟,為人民而立君主。
【盪】今天的釋義:(1)洗滌、洗淨。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序致》:『習若自然,卒難洗盪。』(2)掃除、掃蕩。《後漢書.卷四○.班彪傳下》:『西盪河源,東澹海漘。』(3)擺動、搖動。如:『盪舟』、『盪鞦韆』。(4)交替、推移。《易經.繫辭上》:『是故剛柔相摩,八卦相盪。』
可見,『盪』之1、2、3義和『蕩』互通。
===============
傷(伤)、飭(饬)、飾(饰)、殤(殇)、觴(觞)、慯、摥:
===============
這幾個字的聲符,小篆便是這麼寫的,甲金文沒有找到,不明其意。注意,『傷』簡化的不規律,和『飭』的有右半部分相同了。
【飭】chì,整頓、謹慎,捯飭(dáo chì,打扮),古同『敕』、『飾』。 《說文》:『致堅也。从人从力,食聲。讀若敕。』
【飾】《說文》:『㕞也。从巾从人,食聲。讀若式。一曰:襐飾。』
===============
睘、袁、瞏、遠(远)、園(园)、還(还)、環(环)、寰、鬟、圜、嬛:
===============
【睘】金文從「」從「」從「」,「」為「」的初文,是聲符,象人懷玉,本義為玉環,「」是「」的初文。篆文則从「」,「」聲。甲骨未見「」字,金文「」是「」的初文,到後來才附「」於左側。「」從「」從「」從「」。「」有時在衣之上,以標示人首所在之處,「」(圓形小圈)是「」的初文,是「」的聲符,指此人懷於身上的圓形的器物,象衣之當胸處有環也(郭沫若)。而一些字形從「」,是指以手把弄之,參見「」。傳世的青銅器中,便有不少這一類的圓形的並刻有「」字的雜器。後來由於有用玉製成的睘,為了清楚表明所指的是玉塊,才有加注「」為義符的「」字。 楚簡「」有省去圓環◎之形,說文小篆則從「」從「」,蓋「」、「」初文實為一字,參見「」、「」、「」。金文文例中,「」用為「」,表示玉環,是一種中心有孔的圓形玉壁,如番生簋:「玉睘(環)」;又音同通假作「」,表示返還,如駒父盨蓋:「四月,睘(還)至于蔡。」意謂四月返回蔡國;又用作人名,如睘卣:「令(命)乍(作)冊睘安尸白(伯)」,「作冊」為史官名,「」為人名,「尸伯」是擔當尸的角色的人,「」是古代祭祀時,代死者受祭的人,全句意謂命令作冊睘安撫尸伯。
【袁】甲骨文從「」從「」,象手持衣物。裘錫圭則認為象用手穿着衣服,是「」的初文。甲骨文「」作為「」的部件,象手持襁褓接初生嬰兒,參見「」。部分甲骨文上部從「」,裘錫圭指出是「」(手形)的訛變。「」是「」的後起字,加「」或「」造「」字,表示遙遠之意。卜辭辭例所見,「」除用作人名外,還表示遠方,與「」對言。「」字後來加圓圈「」,「」是「」的初文(于省吾、陳漢平),作為聲符,參「」。作為甲文部件,◎有置於衣上,而多置於衣中,參「」字甲骨文。按「」、「」古形音極近,應是一字之異體(參郭沫若),「」字未見甲骨文,而「」字甲骨最初只從「」從「」,而「」、「」是「」、「」兩字的主要部件,可視為「」、「」的初文。後來「」上加「」,以標示人首所在,而「」上加「」,以表示遠行。雖然兩字已分化,但作為古文字偏旁,仍有「」、「」不分的情況。「」、「」之圓圈「」多置於「」字中間,除了象玉環,還是聲符。參「」、「」。金文只見「」而未見「」字,此外,「」亦用作部件,多從「」從「」從◎,參「」、「」。
【瞏】《說文》:「目驚視也。從目袁聲。《詩》曰:『獨行瞏瞏。』」「」、「」是異體字,金文多作「」,小篆作「」,「」「」形音皆近,郭沫若更認為兩者同字,「」、「」作為金文部件有混用之例,如金文「」字又有從玉從袁作[王袁]者,參「」、「」。
以『睘』為聲符的字有很多,讀音也較統一,如:寰宇、丫鬟、歸還等。
以『袁』為聲符的字也不少,讀音也較統一,如:遠、園、猿等。
【圜】(1)huán,意為圍繞;(2)yuán,同圓,主要指天體。
===============
褱、懷(怀)、壞(坏):
===============
【褱】huái,從衣、從眔,眔亦聲。【眔】甲骨文作目下三點,也有和楷體一般無二形的,會流淚之意,乃『泣』之初文。『褱』即『懷』之初文,會淚灑衣襟之意,表示傷懷、懷念。
===============
專(专)、轉(转)、團(团)、糰(饭团)、傳(传):
===============
【專】象手執紡輪而轉動(又是右手形,有時也用寸作手形,因此,在文字構件中又和寸差不多),乃『轉』之初文。
===============
雈、雚、歡(欢)、觀(观)、權(权)、勸(劝)、灌、罐、鸛(鹳):
===============
【雈】huán,甲骨文象貓頭鷹,突出眼睛之上左右兩蔟拱形的毛。 『雈』、『雚』本是一字,『雈』後增聲符『吅』xuān成『雚』字
【雚】guàn,看似草字頭的部分是貓頭鷹的眉毛,標準寫法是斷開的,隹是鳥側身的象形,兩到三個口表示鳴叫,會貓頭鷹在鳴叫之意,本義指貓頭鷹。
以『雚』為聲的字有好多,且讀音較統一。簡化字將部分以其為聲符的字用符號『又』代替,但根據字的讀音,仍可分辨哪些字當以雚為聲符。『雚』本也是簡化字中必須會寫的部件,因此只要知道哪些字以其為聲符,也就等於會寫這些繁體字了。
===============
黃(黄)、堇、漢(汉)、僅(仅)、謹(谨)、瑾、勤、艱(艰)、難(难)、灘(滩)、攤(摊)、癱(瘫)、嘆(叹息)、歎(叹赏):
===============
【黃】像人仰面向天,腹部脹大,表示粗矮殘疾之人,後用作顏色之黃。我是看不出這個字形有這個意思,反正專家旁徵博引,考證出黃就是這個意思。古人有大旱之時焚燒病人祈求降雨的風俗。古書中有記載,認為瘠病之人,仰面朝天,天哀其病,不忍下雨,恐雨入其鼻,故此天旱,因此旁人要焚之以求下雨。黃也確實和病這個意思有聯繫。
注意,黃的繁體臺灣都規定是廿下一橫。似是本著小篆的標準,或者自古正字就是這麼傳寫,具體原因不知,手寫體多寫作共字頭。
【堇】jǐn,就是將黃放到火上焚,表示焚黃求雨這種祭祀。隸變後作兩個形,一個是『漢』的右邊寫法,押han的韻,一個是『僅』的右邊寫法,押jin的韻(我不懂音韻,姑且這麼寫,也是便於記憶和區分)。
【漢】最初指漢水,有人說漢和灘是一字。
【嘆】主要用於嘆息,單純的嘆氣的成分多些。《說文》:『吞歎也。从口,歎省聲。一曰:太息也。』
【歎】主要用於詠歎、讚歎,吟歎的成分多些。《說文》:『吟也。从欠,𪅀省聲。他案切。𣥁,籀文歎,不省。』
『嘆』和『歎』部分意義上混用也不算錯,就像『做數學題』寫成『作數學題』也不能算錯,只是注意像吟歎、詠歎這種明顯的有吟詠之義的詞不可寫作『嘆』。
以『堇』的兩種形態為聲符的字,有一部分被簡化字用符號『又』替代。看了前面列出的幾個字,基本就能摸清哪些字被簡化了。
===============
㬎、顯(显)、溼濕(湿):
===============
【顯】金文從日、從絲、從頁,會人在日下觀絲之意,本意是顯現。
【㬎】xiǎn,金文從日、從絲。由於目前只在戰國晚期的金文中發現㬎字,故認為㬎是顯的減省寫法而非初文。
【溼】甲骨文從水,從頂部相連的絲,金文或加土,構形初義不明,疑表示溼土之意,是隰(低溼之地)的本字。
【濕】從水、㬎聲。以前是水名,後通『溼』,是『溼』的常用異體。大陸的字典中將『濕』定為正體,臺灣定『溼』為正體。
===============
僉(佥)、檢(检)、鹼(碱)、劍(剑)、撿(捡)、儉(俭)、瞼(睑)、簽(签)、臉(脸)、殮(殓)、斂(敛):
===============
【僉】qiān,金文與篆文從『亼』,從二『人』張口向上(形如二『兄』),會一呼眾應或眾口同應之意(參周鳳五),本義為眾人同說,後引申為皆、都。《說文》:『僉,皆也。从亼、从吅、从从。《虞書》曰:『僉曰伯夷。』』段玉裁注:『僉,皆也。《釋詁》曰:『僉咸胥皆也。』从亼,从吅,从从。吅,驚嘑也。从,相聽也……《虞書》曰:虞,當作唐。『僉曰伯夷。』』但從金文構形來看,『僉』字『亼』之下為兩個人,並非『从吅,从从』(參董蓮池)。同時,《說文》所引《尚書.堯典》『僉曰伯夷』一例,即取其眾應之意。許慎訓『僉』為『皆也』當為引伸義。
簡化字的『签』合併了『簽』和『籤』兩個字,【簽】本義是文件、單據上署名或題寫文字以為標識(zhì)。 【籤】本義是竹籤子。這兩字意義本無相關,極少情況下『簽』也通『籤』,例如:標簽同標籤、便簽同便籤,可能因理解角度不同,比如,標籤中必有題字,因此也可用『簽』字。但要注意,像竹籤、牙籤、抽籤、求籤這種詞是絕對不能寫成簽的。
【鹼】從鹵、僉聲。『鹵』的詳細解釋在後面。
===============
㦰、韱、殲(歼)、籤(竹签)、懺(忏)、纖(纤)、讖(谶):
===============
【㦰】jiān,小篆字形左邊是『从』右邊是『戈』,會什麼意我沒查到,字義是:斷絕、滅盡,刺,執戈,銳意。如果說有滅盡之意的話,我看這字形以戈對二人確有趕盡殺絕之意,是不是『殲』的本字我也沒查到。
【韱】xiān,《說文》:『山韭也。从韭,㦰聲。』
===============
戠、識(识)、織(织)、職(职)、熾(炽)、幟(帜):
===============
【戠】zhí,甲骨文左側像個三角錐插入地面,右面是戈,三角錐下或有口形,會將木樁植入泥土中之意,本義是木樁。甲骨文中用作祭名,又表示牲畜毛色,後也作為識、織等字用。
注意,小篆將它寫成左音右戈,楷體不是分成兩個字寫,這一長橫是一筆寫出的。
===============
㡭、繼(继)、斷(断):
===============
【㡭】jì,金文字形和楷體相似,也是上下各兩個幺,中間一橫,但沒有外面那個框,小篆加框,表示絲相連,故有繼續、連續的意思。可見㡭就是繼的初文。
【斷】用斤(斧子)截斷㡭之意。
『㡭』的簡化字寫法是行書楷化,草書可以寫得更簡。
===============
幾(几个)、機(机)、饑(饥荒)、譏(讥)、嘰(叽)、畿、磯(矶)、璣(玑)、几(茶几)、飢(饥饿)、肌、机(机树、机案):
===============
【幾】金文從雙幺,從戍(人扛戈),雙幺就是絲,指細微的事情,戍像人執戈戍守,表示防範細微的事情,有防微杜漸之意。引申為幾微、危殆。由危殆(絲斷在即)義又引申為將要、將近、幾乎之義。戰國竹簡中表示多少也用幾。
【几】象几案之行。
簡化字將好多以『幾』為聲的字用『几』代替,但也有部分字本就是以『几』為聲。我前面已經列了我能想到的分別以『幾』和『几』為聲的常用字。如果再碰到以『几』為聲的字,不確定是否是簡化字,只能去查字典了。
【机】jī、jǐ,一種樹的名字,也是『几』的異體字,表示机案。
『饥』合併了【飢】和【饑】兩個字,【饑】表示地裏沒有收成,也就是饑荒、饑年的饑。饑可以通飢,但反過來不行。
【畿】京畿重地。從田幾省聲。
===============
巠、經(经)、輕(轻)、徑(径)、勁(劲)、莖(茎)、頸(颈):
===============
【巠】jīng,金文字形和楷書相似,象紡織機上垂直的絲線。『巠』是『經』的初文,本義是垂直的經線。
===============
冓、購(购)、溝(沟)、構(构)、篝、鉤(钩)、爯、稱(称):
===============
【冓】gòu,甲骨文像兩條魚相向、口接著口之形,會相遇、邂逅之意,是遘的初文。
簡化字把一部分『冓』為聲符的字替換成『勾』為聲符,傳統漢字中,『勾』如果作聲符,通常寫作『句』,『勾』是『句』的異體。【句】像一上一下兩個鉤子掛在一起,以口為聲,本義就是勾連。這一上一下兩個彎曲的鉤形變成了楷體的一撇和一橫折彎鉤。後來『句』這個字分化出了『勾』、『鉤』兩個字,『句』則引申為表示一句話的句。究其原因,可能是與句子的形成必涉及言辭的前後相隨與勾連有關。
在大陸現行規范漢字中,如果見到『句』,一般說明這個字就是以『句』為聲,如果見到以『勾』爲聲,除『钩』字外,一般都是替換了『冓』的簡化字。
【爯】chēng,甲金文從『爪』從『魚』,像以手拿起一條魚(徐中舒),本義是拿起、升舉,是『稱』的初文。
===============
盧(卢)、蘆(芦)、爐鑪(炉)、瀘(泸)、鱸(鲈)、廬(庐)、顱(颅)、驢(驴):
===============
【盧】甲骨文像一個爐子,有的字形像楷體的『禺』字,也有加虍(虎的省文)為聲的,金文又加義符皿,是爐、鑪的初文。楷體字形上『虍』中『田』下『皿』。
【爐】本以為供烹飪、冶煉、取暖用的盛火器具。【鑪】側重於指金屬爐子。現為常用互通字。
傳統漢字中少有以『戶』為聲的字,更無『卢』這個字形,常用字裏除扈、妒二字以『戶』爲聲,實不多見,因此,見到常用字以『戶』為聲的,基本都是簡化自『盧』。
===============
膚(肤):
===============
【膚】金文上面是虍,中間是一個圈,下面是月(肉在偏旁中寫作月),虍是聲符,圈不明其義(難道是一張皮嗎),表示皮肉。金文中多用作人名。戰國簡帛中用作本義,表示皮膚。楷體字形上『虍』中『田』下『月』。
===============
慮(虑)、濾(滤):
===============
【慮】金文有兩種寫法,一種從心膚聲,一種從心呂聲,本義是思慮。楷體字形上『虍』中『田』下『心』。
===============
虜(虏)、擄(掳):
===============
【虜】金文上面是虍,中間是個圈,下面是力。《說文》以為本義是俘獲。
===============
丘丠、虛(虚):
===============
【丘】【丠】甲骨文象兩個小山丘之形,本義是土丘、小山。一說『丘』象四方高中央低的地形,孔子名丘,就是因為他的頭頂中間是凹的(參《史記.孔子世家》)。甲骨文象二峰形,與『山』字作三峰之形有別。金文訛變為象兩人背對背站立的『北』形,為小篆字形所本。『丠』爲另一種隸變形式。
【虛】從『丘』,『虍』聲。本義是大丘,即大山。『虛』或增『土』旁作『墟」,後多用『墟』表示大丘之義。
電腦字體中有些字形下部作『业』,可能是並沒有爲差別這麼小的繁簡字分用兩個字符。
===============
㱿、殼(壳)、穀(稻谷)、轂(轮毂):
===============
【㱿】què【殼】這兩字的甲金文字形我看著一樣,也沒查到相關解釋。甲骨文字形像一個楷體的『肖』旁邊一個殳。【殳】shū,象手持捶擊工具,本義是一種古代兵器,以竹或木製成,頂端有棱。『殼』的左側部分《說文》說象幬帳,仔細看甲骨文字形,確實像個帳篷。『殼』的造字原理是什麼,我始終沒查到,但以去掉『几』形後的『㱿』作聲符的字基本都念gu。注意冖下面有個短橫,簡化字去掉這個短橫了。
===============
與(与)、舉(举)、譽(誉)、嶼(屿)、歟(欤):
===============
【與】金文從舁從牙,象(二人)上面兩手和下面兩手互相交付牙齒之形,本義是賜予、給與。古人有贈牙的習俗,流傳至今,高山族泰雅人、布依人和曹人等部族仍有『贈牙締婿』之俗。
【舁】yú,上面的臼是左右兩隻手的象形,下面的廾也是左右兩隻手的象形,表示四手並舉,後來成為很多字的部件,楷體中見到類似『與』字的形體時,一般都是以『舁』為部件。
簡化字將很多以『舁』為部件的字簡化成『兴』字形,這是取自行書或草書。傳統漢字中沒有『兴』這個字形。
===============
學(学)、覺(觉)、嚳(喾):
===============
【學】甲骨文從臼(雙手)從五從六(即冖),或不從五而從爻聲。會雙手擺弄籌策計數或算卦,金文加從子,因為學習和教育都與孩子有關。會教孩子學習數學之意。此處楷體的冖形是從『六』變化而來。
【覺】從見學省聲,本義是睡醒。
【嚳】kù,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名。《說文》:『急告之甚也。从告,學省聲。』
===============
興(兴)、爨、釁(衅):
===============
【興】甲骨文象四隻手共舉『同』,『同』是筒或桶一類的東西,本義是起、起來,引申為現在的興起之義。
【爨】cuàn,是個複雜的會意字,頂部是兩隻手持一個『同』形的器皿,下部冖形是爐竈,『林』是木柴,『大』是左右兩隻手的隸變,『火』是竈下生的火,本義是設竈煮食,後亦指做煮食用的爐竈。現主要用於固定詞彙,如:分爨(也作分煙,兄弟分家之意)、同居各爨。
【釁】《說文》:『血祭也。象祭竈也。从爨省从酉,酉,所以祭也。从分,分亦聲。』『釁』是古代一种血祭儀式,將血塗於器皿的縫隙,又引申為裂痕、縫隙,又引申為嫌隙、爭端。故現在挑釁之釁是這個字。
注意,爨和釁大陸的字形規範是和興上部一樣,中間是個『同』。臺灣是冂裏上面兩橫下面一豎,豎不穿過兩橫。按小篆字形看是與臺灣所規定相同。再古的字形沒有找到。
===============
熒(荧)、榮(荣)、營(营)、瑩(莹)、鶯(莺)、螢(萤)、縈(萦)、塋(茔)、滎(荥)、勞(劳):
===============
【熒】yíng:金文像兩把火炬相交之形,即楷體『熒』去掉火字底的剩餘部分,是熒的初文,本義是火光。金文時期此字通『營』,表示經營、修治。也借用做『榮』,表國名。
【勞】甲骨文從二火,從衣(在甲骨文中就是衣服輪廓之形,是個全包圍結構),從數點於衣中,會於火下縫衣辛勞之意,後泛指一切辛勞。小篆訛爲從、從力。
簡化字將改為上艹下冖,是行草書的一種寫法。
===============
監(监)、鑒鑑(鉴)、艦(舰)、覽(览)、藍(蓝)、籃(篮)、濫(滥)、檻(槛):
===============
【監】甲骨文像一人跪坐於一個臉盆旁邊,人形突出其目,像『皿見』這個字形,會人從水盆中照見自己容貌之意,本義是察看,這種器物後來叫鑑。這個字的皿中或有一橫表示水面,金文又將目改為臣,臣是瞋的本字,表示眼珠突出眼眶,瞪眼怒視,人形變為楷書的一撇一橫,皿中的一橫變為楷書一撇一橫下面的一點。
除艦(舰)外,簡化的都有規律。也是取了行草書的寫法。
===============
臤、賢(贤)、堅(坚)、豎(竖)、腎(肾)、緊(紧):
===============
【臤】qiān、xián,甲骨文有兩種字形,一種是圓圈旁邊一個又,一種是『臣』旁邊一個又,『又』的指尖都觸及圓圈或者『臣』。臤是掔的初文,本義是拿取。圓圈在甲骨文中是『丁』字,有人認為既會意又表聲,改為『臣』亦是表聲。金文中,臤字用為賢,表示多,這也是賢的本義。
【豎】金文從臣從豆,構形初義不明,金文用作人名,後用作豎立的豎。『竪』乃『豎』之俗體。
===============
睪、釋(释)、擇(择)、澤(泽)、譯(译)、驛(驿)、鐸(铎):
===============
【睪】yì、zé、gāo,甲骨文從目從矢(箭),像用箭射眼睛。金文有的字形從目從㚔(nìe),㚔象桎梏之形,代表罪人,睪像以眼睛搜索罪人,引申為偵探之意。金文用睪表示選擇,可能是從搜索、偵探之義引申而來。
【釋】從釆睪聲。
【釆】biàn,注意不是『采』。此字有兩種解釋,第一種認為像獸足印,會辨別足跡之意,本義是辨別。第二種認為此字從力從數點,力是耕地的農具,數點像徵穀粒,會翻土播種之意,是播種的播的初文。 『釆』後世用作辨別之意,故是釋的意符。
===============
戔(戋)、殘(残)、淺(浅)、錢(钱)、線綫(线)、箋(笺)、棧(栈)、盞(盏):
===============
【戔】jiān,甲金文從二戈,象兩戈相向,有殘害之意,是『殘』的初文。
【綫】和【線】是常用的互爲異體的字,《說文》說『線』是古文,『綫』是小篆寫法,臺灣地區定『線』爲正體。
===============
軎、毄、擊(击)、繫(联系、系鞋带):
===============
【軎】wèi,甲骨文像上下兩個車,中間以圓環相連,本義我沒查到,《說文》:『車軸耑也。从車,象形。杜林說。轊,軎或从彗。于濊切〖注〗徐鍇曰:‘指事。’』
【毄】jī,《說文》:『相擊中也。如車相擊,故从殳从軎。』
===============
巤、獵(猎)、臘(腊)、蠟(蜡)、鬣、邋遢:
===============
【巤】liè,金文字形下半部分跟『鼠』的甲金文寫法並不相同,像個底部封死的『用』字,上部是個大口字形,裏面有紋路,邊緣有豎起的毛。《說文》:『毛巤也。象髮在囟上及毛髮巤巤之形。此與籀文子字同。』有人說是『鬣』的本字。
【腊】xī,(1)亁肉;(2)晾乾;(3)皮膚皴皺。現用作【臘】的簡化字。
【蜡】zhà,一種祭禮,周朝於歲末大祭萬物。蜡臘:歲終祭祀。蜡壇:蜡祭之壇。現用作【蠟】的簡化字。
【猎】liè,古代傳說中一種像熊的獸。現用作【獵】的簡化字。
===============
韋(韦)、圍(围)、偉(伟)、衛(卫)、緯(纬)、煒(炜)、葦(苇):
===============
【韋】wéi,甲金文字形是一個囗(wéi)周圍有一到四個止(趾),『囗』表示城邑,象眾人圍城之形,是『圍』的初文。後來借指皮革,現多用作姓氏。
【衛】從行從韋,韋亦聲。【行】甲骨文象十字路口,表示四通八達的道路。 『衛』表示守衛處於要道之上的城池的意思。
傳統漢字中無『韦』字形。『韦』是草書字形。
===============
网、罒、罓、罔、網(网)、惘、輞(辋)、罵(骂):
===============
【网】甲骨文象一塊張開的網,中間交錯的線條象網線。後來加『亡』表聲,成了『罔』,作爲其他字的字頭時寫爲『罒』,『罓』是異體寫法。
【罵】從网馬聲,本義爲罵人。或從吅,寫作『駡』。臺灣地區以『罵』爲正體。
===============
岡(冈)、崗(岗)、剛(刚)、鋼(钢):
===============
【岡】從山、网聲,表示山脊或小山包。
【崗】岡的分化字,基本同義,但現在讀音不同了,不能混用。
===============
㲋、兔、毚、纔(刚才)、饞(馋)、讒(谗)、攙(搀)、巉:
===============
【㲋】chuò,《說文》:『獸也。似兔,青色而大。象形。頭與兔同,足與鹿同。凡㲋之屬皆从㲋。』
【毚】chán,《說文》:『狡兔也,兔之駿者。从㲋、兔。』
【纔】cái,《說文》:『帛雀頭色。一曰微黑色,如紺。纔,淺也。』後借用做方、始,僅僅等義,也作『才』。
傳統漢字中無『馋』右半邊這種字形。
===============
粲、燦(灿)、璨:
===============
【粲】càn,上等米。又引申為鮮明、美、笑等義。這個字上半部從歺(即歹,殘骨之形)從又,象手執殘骨之形,沒找到對字理的解釋。《說文》:『稻重一䄷,爲粟二十斗,爲米十斗曰毇,爲米六斗太半斗曰粲。从米,𣦻聲。』
===============
劦、協旪叶(协)、脅脇(胁)、勰:
===============
【劦】xié,甲骨文從三力(耕地農具),或多加一口,會協力耕田之意,本義是協力,是『協』的初文。
【協】甲骨文從二耒二犬,耒和犬的數量多少不一,會眾人以耒翻土耕作,犬在旁邊觀看之意,本義也是協作。
古文『協』寫作『旪』或『叶』,可能是根據甲骨文從『口』的『劦』而來,『力』在甲骨文中形體像『十』。
音韻學裏的『叶韻』就是『協韻』,只是自古都寫作『叶韻』。現在『叶』作『葉』的簡化字。
===============
朁、僭、潛(潜)、蠶(蚕)、蚕(tiǎn,蜸蚕)、簪:
===============
【朁】cǎn,甲金文從二『㣇』(yì,一種野獸的象形)從『口』,金文或於口中加一點爲從『甘』,小篆訛爲從『曰』。此字構形初義不明。甲骨文讀作『憯』cǎn,表示憂患。
以『朁』爲聲的字,好像只有『潛』被稍微簡化成『潜』,采用了某些書法字的寫法。
【蠶】從䖵(kūn)朁聲。《說文》以為『䖵』的本義是蟲類的總稱,亦即昆蟲的『昆』的本字。
【蚕】tiǎn,「蜸蚕」:蚯蚓。《爾雅.釋蟲》:「螼蚓,蜸蚕。」宋.邢昺.疏:「螼蚓,一名蜸蚕,即
蟺也。《廣雅》云:『
蟺,蚯蚓也。』」
【替】《說文》解作从竝白聲。初義爲廢除。現在所說『更替』的『替』也隱含廢除之義。『竝』bìng,就是『並』的另一種隸變形式,象兩人並排站立。
===============
丰、豐(丰)、酆、豔艷(艳):
===============
【丰】甲骨文象植樹於土上,以林木為界之形,是『封』的初文。一說『丰』象植物根莖肥大之形,表示植物茂盛。
【豐】從壴豐聲,『壴』是鼓的象形初文,以『丰』為聲符,謂擊鼓之聲蓬蓬然。有的字形旁邊還有『攴』,更增其擊鼓之意。可能是因為鼓聲宏大充盈,故引申為大、滿等義。
『丰』和『豐』有部分意義重疊可互通,但後世用法也基本分明。
【丰】(1)草木茂盛的樣子。說文解字:『丰,艸盛丰丰也。』(2)容貌美好或豐滿的樣子。詩經.鄭風.丰:『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3)神態、風韻。通『風』。如:『丰姿』、『丰采』、『丰儀』。(4)詩經鄭風的篇名。共四章。根據詩序:『丰,刺亂也。』或亦指女子初不欲嫁其人,既乃悔而從之之詩。首章三句為:『子之丰兮,俟我乎巷兮;悔予不送兮。』子,指其未婚夫。丰,儀態豐滿也,指面貌言。巷,門外。
【豐】(1)古代用以承酒觶之禮器,形似豆而較低。(2)厚、多、大之意。如:『豐功偉業』、『豐富』。(3) 茂盛、昌盛、富饒。如『豐饒』。(4)肥美、飽滿。如:『豐腴』、『豐滿』。(5)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6)姓。如宋代有豐稷。
【酆】:酆都鬼城,現在改成『丰都鬼城』了。
【豔】從『豐』,『盍』聲。本義是容色美好、漂亮。俗體作【艷】。
===============
豊、禮(礼)、醴、體(体):
===============
【豊】lǐ,甲骨文從『玨』(jué,二串玉)從『壴』。『豊』是『禮』的初文,古代禮儀活動時常用到玨、玉(一串玉)和壴(鼓),故以此表示禮的概念。
【體】字最早的形體有從身豊聲的,也有從肉豊聲的,後出現從骨豊聲的,並通行至今。
【体】古作『笨』字用,後俗以此爲『體』字。
===============
鹵(盐卤)、滷(卤水、卤蛋)、鹼(碱)、鹹(咸)、鹽(盐):
===============
【鹵】從西從數點,是西方所產的鹽的專稱。本義是鹽。區別在於『鹵』是天然形成的鹽。 『鹵』也引申為表示人的性格粗鹵,現今也寫作『粗魯』。
【滷】《說文》無。(1)苦鹹地。(2)鹹水。(3)一種烹飪方法。以醬油、蔥、薑、酒等佐料,加水烹煮食物,使之入味。如:『滷蛋』、『滷牛肉』、『滷豆腐』。
【鹼】從鹵僉聲。
【鹹】從鹵咸聲。簡化字合併了『咸』和『鹹』。
【鹽】從鹵監省聲。
===============
埶、蓺、藝(艺)、勢、熱(热)、囈(呓):
===============
【埶】yì,甲骨文象『丮』捧著『木』向『土』裏栽種。本義爲種植,是『蓺』和『藝』的初文。後也借用做『勢』。
【蓺】yì,由於『埶』也借用做『勢』,又另加草字頭表示種植的意思。
【藝】『埶』和『蓺』的『丮』字形下有時有『止』(在甲金文中人形時常也畫出『趾』),『止』訛變成『云』,後世多用『藝』字表示種植,引申爲藝術。
===============
執(执)、報(报)、摯(挚)、騺、鷙(鸷)、縶(絷)、贄(贽):
===============
【執】:從丮從㚔。 『丮』和『㚔』前面均講過。 『執』就像人伸出手來帶著銬鎖,本以為拘執,後引申為執行。
『執』是很多字的聲旁,雖然簡化字把『執』和『埶』都簡化成『执』,但通過字音仍可分辨哪些是『執』,哪些是『埶』,以『執』為聲的字多念作zhi。繁體字中沒有『执』這個字形。
【報】從『㚔』(梏,拘押的刑具)從『卩』(人)從『又』(手),表示銬押罪人,本義是懲治、服罪,引申為報應。
===============
癹、發(发)、撥(拨)、潑(泼):
===============
【癹】bà,從攴從二或四止,止分布於攴的四周,表示用腳踐踏野草,用棍子一類的工具除草。本義是打草、割草。有人認爲是『撥』的初文。左右兩個『止』隸變作『癶』bō,『攴』訛變成『殳』。
【發】甲骨文象一個弓形,弓引是虛線畫成,表示顫動,意爲弓箭射出後弓引顫動的意思,本義就是發射。甲骨文有的字形加『攴』,增加其用手拉弓引的意思,後期金文又加『癶』,使得『攴』加『癶』形成『癹』字,用於表音,於是『發』成了一個形聲會意字。
===============
鬯、鬱(郁闷)、郁(馥郁):
===============
【鬯】chàng,象盛酒的容器,小點像容器中的酒,我倒覺得像容器上的花紋。本義是古代祭祀、宴飲用的酒,用鬱金草和黑黍釀成。此字也通『暢』。
【鬱】從林從勹從大,『大』象正面站立的人形,『勹』象俯伏在地的人形,疑表示林中有一人踐踏另一人之背,被踐踏者心情鬱悶,因而有鬱結之義。本義是憂鬱、抑鬱。 『大』形後來訛變成『缶』,『勹』形訛變成『冖』,另加『鬯』和『彡』,成為楷書『鬱』。 『鬱』後用來表示鬱金香調製的酒,因此另加『鬯』為意符。
【郁】從邑(阝即是邑做偏旁的寫法,表示都城)有聲。古地名,今在陝西境內。後用此字表示有(1)文采豐盛。如:『文采郁郁』。(2)香氣濃烈。如:『濃郁』。(3)暖和。通『燠』。(4)姓。如清代有郁松年。
簡化字將『鬱』和『郁』合併成『郁』。
===============
殸、磬、聲(声)、罄、馨:
===============
【殸】qìng,此字左側是一個吊起來的石頭,右側是殳,表示手持敲擊工具敲擊石頭形的樂器,這個樂器即是『磬』,此字即是『磬』的初文。
【聲】用耳朵聽磬發出的聲音,本義是樂音,後泛指一切聲音。
===============
聖(圣)、聽(听)、廳(厅):
===============
【聖】像一個耳部突出的人形,旁邊有一個『口』形,本義是聽聞,由聽聞廣博會通達之意,進而引申為聖賢、聖德。後來人形訛變成站在土上的人形『壬』,又寫作『王』字形。
【聽】甲骨文從耳從口,表示聽聞之意,後『耳』下部也加人形,人形又訛變成『壬』。 『聽』『聖』乃至『聲』造字原理相似,古字形極為相近,乃同源字。 『聽』字的右半邊本該是個『口』,為什麼成了『德』的右半邊,我查的這幾本字典中均未提到,可能是古人加入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吧,比如,非禮勿聽。 『德』的初文是『惪』,『惪』將目橫著寫就是『德』的右半邊,內心正直即為德。
【圣】shèng,從又從土。用手挖土,義同『掘』。
【听】yǐn,從口斤聲。笑的樣子。听然而笑。
【廳】甲骨文從『宀』從『耳』從『口』,『𦔻』是『聽』之初文,作為聲符。金文從『广』,『宀』『广』皆象房屋之形。本義是廳堂。
===============
瞿、懼(惧):
===============
【瞿】qú、jù,從目或䀠從隹,象眼部突出的隹。本義是鷹鷂等鳥類顧視、警惕地看的樣子。乃『懼』之初文。
===============
奪(夺)、奮(奋):
===============
【奪】從衣從雀從又,象手向懷中取雀鳥之形,本義是搶奪、強取。小篆將衣形訛變成大。
【奮】從衣從隹從田。一說象鳥從田中起飛,如同人振衣。一說象被裹在懷中之鳥欲逃往田中而振翅欲飛。金文表示振動、搖動等義時用此字。小篆將衣形訛變成大。
===============
囧囪囱、窗、悤怱匆、蔥(葱)、聰(聪)、總(总):
===============
【囧】【囪】【囱】都像古時有鏤孔的窗戶,是『窗』的初文。 『囪』和『囱』為不同的隸變寫法,臺灣地區以『囪』為標準寫法,這也是合乎古字形的。由於計算機字形設計的問題,合體字中『囪』的寫法怎麼顯示要看字體怎麼設計。 『囧』字後來引申為明亮之意,通『炯』。
【悤】cōng,甲骨文寫作『心』上一『粗豎點』,表示心有孔竅,心有孔竅則人心通徹,人就聰明,故是『聰』的本字,本義是聰明。後世用作悤忙的悤。
【聰】本指耳朵靈敏,後泛指一切聰明,而『悤』則只用於表示匆忙的意思。
【怱】【匆】都是『悤』的俗體。表示悤忙的意思。如今,臺灣地區以『匆』為『匆忙』的正體。
===============
襄、讓(让)、壤、鑲(镶)、釀(酿):
===============
【襄】甲骨文寫法很簡單,象『义』字但筆畫有彎曲,『义』字頂上的點也不是點,而是橫,且穿過捺,這只是其中一種字形,其他字形也都類似。金文在字的外面加了『衣』字包圍,在裏面『义』的形象上加了圈,把這字寫成一幅裝飾畫一般。小篆也有自己的一番修改,但保留了外面的『衣』。這個字的構形初意不明,有人認爲是伸手解衣,致力於耕作之形;有人認爲象頭頂戴物之形;有人認爲是舉起雙手,捋起衣袖之形。甲骨文將此字用作地名,金文用作人名,又有表示輔助的意思。
【釀】從酉襄聲,本義是釀酒,引申表示酒。『酿』爲俗體。
===============
㓞、絜、潔(洁):
===============
【㓞】qì,從刀丯聲,當是『契』的初文,本義可能是契刻。因只在甲骨文中發現一個用例,目前意義不明。
【丯】jiè,一根繩連起的三片玉,表示單獨的一串玉,也指單獨的一塊玉。
【絜】jié、xié,《說文》:『麻一耑(端)也。從糸,㓞聲。』
===============
蜀、獨(独)、燭(烛)、濁(浊)、觸(触)、屬(属):
===============
【蜀】從目從人從虫。象蜀國開國君主『蠶叢』(蚕丛)在養蠶,本義是蜀國,引申表示蠶蟲。虫亦是聲符。古書記載蠶叢的眼睛是豎起來的,《華陽國志》:『周失紀綱,蜀先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目縱。』所以甲金文特地把養蠶人的眼睛豎起來。四川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縱目面具與甲金文字形和文獻互相印證。
【屬】從尾蜀聲,疑本義為連續,動物的尾巴與身體相連,故從『尾』有連續之意。
注意,除了上面列舉的字,好像沒有把『蜀』簡化成『虫』的了。
===============
龠、籥、籲(呼吁)、鑰(钥):
===============
【龠】yuè,甲骨文有的字形和楷書字形相似,象編管之樂器形,器頂(即『冊』形的頂部)之『口』形或圓形像管端之圓孔,與編簡之『冊』形有別。 『亼』象倒『口』之形,以示一人在吹奏樂器。本義是像笙一類的樂器。
【籥】yuè,《說文》:『書僮竹笘也。從竹,龠聲。』
【籲】從頁籥聲,本義為呼告、呼喊。
【吁】xū,嘆息。如:長吁短嘆。
簡化字將『籲』和『吁』合併。
===============
虎、虒、遞(递)、啼嗁:
===============
【虎】甲骨文象豎着畫的老虎之形,比較突出嘴部的形狀,張着大嘴,內有牙齒。金文逐漸簡化其身體形狀,身軀和四肢都是用線條表示,頭部形狀依然保留。小篆則用一些和金文虎字各部分形狀相似的常見漢字部件替換了虎字原來象形的各個部分,成爲現在虎字的形狀。現在楷書的寫法,『几』是原來身體形狀的近似替換,『虍』則是老虎頭部張嘴之形變化而來。
【虒】sì,構形初義不明,金文用爲人名和地名。
【啼】【嗁】啼乃嗁之俗字,典籍中也經常使用啼字,現在兩岸都定啼爲正字。
===============
眾(众)、聚、叢(丛):
===============
【眾】甲骨文從『日』從三『人』,象眾人在日下勞作,本義是眾人,引申為眾多。
【乑】【㐺】即『眾』字下部的寫法。《說文》:『眾立也。从三人。凡乑之屬皆从乑。』
【叢】《說文》︰『叢,聚也。从丵取聲。』又《說文》︰『丵,叢生艸也。』叢的本義當是草木叢生(湯可敬今釋)。朱駿聲疑『叢』从丵、聚省,會草木聚生之意。字亦作『藂』或『樷』,即『叢』之或體或異體字。可備一說。
===============
芻(刍)、雛(雏)、趨(趋)、鄒(邹)、謅(诌):
===============
【芻】chú,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從又從艸,甲骨文的寫法是在『又』所代表的手的手指縫中有『艸』,每個手指縫中有一個『屮』。小篆將『又』形訛變成兩個『勹』。本義是用手割草。甲骨文表示餵牲畜的草。
『芻』是很多字的聲符,簡化做『刍』,當是將行書體略作簡化而成,傳統漢字中無『刍』這個字形,因此將『刍』替換成『芻』基本就是對應的繁體字了。
===============
會(会)、劊(刽)、儈(侩)、獪(狯):
===============
【會】自甲骨文起字形就基本無變化。表示用蓋子把盛東西的器物蓋起來。替換簡化字中『会』字形,基本就是對應的繁體字。『会』采用的是近似草書的字形。
===============
單(单)、戰(战)、獸(兽):
===============
【單】甲骨文字形象『丫』兩個角上有圓圈形,有的字形『丫』中部有『一』形、『口』形或『田』形,象在樹枝上捆上石頭,是一種原始的武器或打獵工具。以『單』爲聲符或意符的字多與打獵和戰爭有關。後假借作『單獨』的『單』。
【獸】甲骨文從單從犬,表示帶着獵狗去狩獵。本義爲狩獵。『獸』本義是『狩』,因『獸』後來用作禽獸的『獸』,故另造『狩』字。金文有時在『單』下加『口』做裝飾,有人認爲『嘼』在金文中表示『獸』,是『獸』的兩種寫法。
只有『战』字用『占』替換了『單』,其他簡化字都是用『单』替換『單』。
===============
髟、髮(头发)、鬆(放松)、鬍鬚(胡须)、髯:
===============
【髟】biāo,甲骨文從人從彡,彡畫在頭部一側,表示頭髮飄飄。因其字形接近『長、老』等字,故小篆最終寫成從長從彡。本義是頭髮,是『髮』的初文。凡與毛髮有關的皆從『髟』。
【髮】小篆從髟犮聲,金文從首從犬,有人說『犬』是『犮』的省文。犮(ba2):《說文》犬走皃(貌)。『犮』即『犬』加一撇,這一撇表示兩腿交錯而行。
【鬆】本義爲亂髮貌。放鬆、鬆弛等用『鬆』字。簡化字將其合併進『松』。
【鬍】從髟胡聲。
【鬚】『須』是『鬚』的本字,後『須』借用做更抽象的意義,因此另造『鬚』字。
【髯】本作『䫇』,從『須』從『冉』,『冉』亦是聲符,後來把意符『須』改為『髟』,本指長在臉頰兩邊的胡鬚,亦泛指胡鬚。《說文》:『䫇,頰須也。从須从冄,冄亦聲。』
【冉】金文構形初義不明。疑象毛髮下垂之貌(許慎、段玉裁)。後世常用以表達『漸漸』之意。
===============
長(长)、張(张)、悵(怅):
===============
【長】甲金文象一個長髮老人拄着拐杖之形(葉玉森、劉釗、劉興隆、沈培),本義是長者、年長,又從長髮引申為長短之長。
===============
爲為(为)、訛譌(讹)、僞(伪):
===============
【爲】【為】:甲骨文象手牽着大象,古人役使大象來幹活,本義是做事、作爲。金文有些字形,大象之形只剩長鼻和頭部。從楷書字形上其實仍能看出大象之形,『爪』下左側『丿』爲象鼻,『丿』右側部分爲象頭及象身,下面四點位四肢。
『為』是『爲』的異寫,古時兩字均多見,認爲是寫法小異,有時因爲書家和書體的不同,有人多寫成『爲』,有人多寫成『為』。例如,歐陽詢多寫成『為』,顏真卿多寫成『爲』。現臺灣地區定『為』爲正體。
『为』是草書的寫法,傳統漢字中無此字形,因此從『为』之字替換成『爲』即爲此字的繁體。
【訛】【譌】『訛』從『言』,『化』聲,表示虛假、錯誤。『訛言』即『謠言』,指沒有事實根據、虛假、謠傳的話。『訛』異體作『譌』,《說文》:『譌,譌言也。从言,爲聲。《詩》曰:『民之譌言。』』今本《詩經.小雅.沔水》作『民之訛言』。金文讀作『偽』,表示虛偽,中山王方壺:『詆郾(燕)之訛(偽)』,訶責燕國禪讓之偽(參張政烺)。
===============
晶、星、參(参)、叄:
===============
【晶】從三個圓圈或中間有點,表示三顆星星,本義是眾多星星,是『星』的初文。後世以『晶』表示星光明亮、晶瑩等義。
【星】從晶生聲,本義星星。
【參】從晶從光彡聲。晶象三顆星星,而參宿有三顆星星特別明亮,故有人認爲『參』象參宿三星在人頭頂上光芒下射之形。本義是二十八宿中的參星。後用來表示參與、參加。
===============
能、熊、態(态)、罷(罢)、羆(罴)、擺(摇摆)、襬(衣摆):
===============
【能】熊的本字,甲骨文象熊之形,有的字形突出其嘴和爪,突出的嘴形成了『月』,爪形成了二『匕』。後借用作能夠的能。
【熊】從火熊聲。本義是火勢旺盛,後來被借為表示動物的『熊』。
【罷】早期字形從『网』,從『能』。在篆文變為隸書的過程中,『网』變形為『罒』,有時又會省去中間的其中一畫。《說文》:『罷,遣有辠(罪)也。从网、能,言有賢能而入网,而貫遣之。』徐灝《說文解字注箋》:『許意入网猶犯罪也,有賢能而犯罪則貫其罷遣之,故引《周禮》八議之法。然取義迂回,恐非造字之恉也。』《說文》認為『罷』的本義是遣散有罪的人,如果有賢能的人犯罪也要罷遣他。此說與『罷』的構形關係不明確,恐非本義。
【態】意也。从心从能。徐鍇曰:『心能其事,然後有態度也。』
【襬】注意,『衣襬』的襬不是『擺動』的擺,簡化字將其合併。
傳統漢字無『罢』字形,簡化字裏所有從『罢』的字,替換成『罷』就是對應的繁體字。
===============
愛(爱)、靉(叆)、噯(嗳):
===============
【愛】金文作『㤅』,從『心』,『兂』聲,本義是仁愛。《說文》:『㤅,惠也。从心,兂聲。𢟪,古文。』朱珔《假借義證》:『今惠㤅字皆借愛字為之而㤅廢,即愛之本義亦廢矣。』《廣雅.釋詁》:『愛,仁也。』秦簡文字下加從倒止『夊』,按古文字人形下部往往加從『止』形,為小篆『愛』字所本。《說文》:『愛,行皃。从夊,㤅聲。』
===============
備(备)、憊(惫):
===============
【備】甲金文從『人』,『𤰈』(類似於『葡』的字)亦聲。『𤰈』象箭矢插在盛器中,箭羽露在外面便於抽取,文獻作『箙』,本義是盛矢器。從『人』象人背負箭袋之形,故有準備、具備之意。
繁體字中無『备』字形(有些書法字體會寫成這種形狀,其實是『備』右邊形狀的一種異寫),替換成『備』一般就是對應的繁體字。
===============
聿、筆(笔)、書(书)、畫(画)、晝(昼)、劃(计划、划破)、划(划船、划算):
===============
【聿】古文字『聿』從『又』從『竹』,『又』即是類似『彐』的部分,『竹』即是『兩橫一豎』的部分,其實是半個『竹』字,我覺得更像筆管和筆毛之形,因為毛筆的筆桿是用竹做成的,而且是空心的,全字表示手持筆寫字,是『筆』之初文(劉釗)。現在讀作yù。
【書】金文從『聿』從『者』,『者』是聲符,『者』字或作簡省之形,『聿』象手持筆之形,『書』字從『聿』,本義是書寫。
【畫】甲骨文從『聿』從『分界符號』,或從『尹』從『分界符號』,『分界符號』象畫出的圖案,全字象執筆習畫形。金文加從『周』,『周』象琱玉之形,全字會在玉上繪畫之意。
【劃】從『刀』,從『畫』,『畫』亦聲,本義為用尖利物將東西割開。
【划】從『刀』,『戈』聲,本義為以槳撥水使船前進。
【晝】甲金文從『聿』從『日』,用來表示白晝的意思,構形初義不詳。《說文》:『晝,日之出入,與夜為界。从畫省,从日。𦘘,籒文晝。』一說認為『聿』為『晝』的聲符,以『日』為形符點明白晝之義(何琳儀、黃錫全)。『聿』與『晝』雖然聲母相近,但由於二字韻部相去甚遠,此說似難成立。一說以為『晝』象立木為表測度日影以定時辰,後引申為日中時分的專字(宋鎮豪);一則以為字會用手執筆畫『日』之意,以示畫出日夜間的界限(谷衍奎)。其說可供參考。
===============
邊(边)、籩(笾):
===============
【邊】金文從『辵』從『自』從『丙』從『方』,『自』是『鼻』的初文,古音與『鼻』相同,『自』、『丙』都是『邊』的聲符(張世超)。從『方』有旁邊之意。『邊』的本義是旁邊。
===============
賓(宾)、濱(滨)、繽(缤)、鬢(鬓):
===============
【賓】甲骨文從『宀』從『人』,或加從『止』。『止』象來客,『賓』象主人在屋下迎接客人進來(葉玉森)。本義是賓客。『人』或作『万』形(『丏』之初文),『丏』作為聲符,是聲化的結果,『丏』、『賓』音近。甲骨文用作祭名及人名。金文從『宀』從『万』從『貝』,『貝』是賓客的饋贈,古者賓客至必有物贈之,其贈之事謂之賓,故其字從貝(王國維)。故『賓』又有贈送之意。
繁體字中無『宾』字形,用『賓』替換『宾』就是對應的繁體字。
===============
倉(仓)、蒼(苍)、槍、滄、艙、創:
===============
【倉】甲骨文從『合』從『戶』或『門』,象糧倉,是收藏穀物的地方。上面(亼)象屋頂,下面(口)象儲糧的坑,中間是倉庫的門。『倉』字後來泛指儲藏物資的建築物。
【創】『刅』是『創』的初文,象以刀斫荊刺之形,因過程中易受創傷,因而有創傷之意。後加上『井』作聲符,寫作『刱』。『創』從『刀』,『倉』聲,《說文》以為是『刅』的或體。本義是創傷。戰國晚期中山王方壺有從『立』,從『刃』的字形,也讀為『創』。
===============
臧、藏、臟(脏腑)、髒(肮脏)、贜(赃):
===============
【臧】甲骨文從『戈』從『臣』,『臣』象豎目,表示以戈刺傷眼睛(楊樹達、李孝定)。古代戰爭中擒獲的俘虜,往往用戈刺盲他們眼睛,使其淪為奴僕。古書稱戰爭所獲的俘虜為『臧獲』,後泛指奴僕,成為僕人的賤稱。《方言》:『臧,奴婢賤稱也。荊、淮、海、岱、雜齊之間,罵奴曰臧。』
『臧』字後來進一步發展,主要循著『藏匿』這一意義展開,其中,若轉注之以『艸』便產生收藏的『藏』(埋之草下),若注之以『貝』便得賊贓的『贓』(匿藏的不法財貨),若從藏累增之以『肉』便得臟腑的『臟』(藏之於體內)等,其孳乳浸多,可謂久遠。
【臟】《說文》未有收錄,本來可只寫作『臧』。《字彙》說:『臟者,藏也。精藏於腎,神藏於心,魂獲於肺,志藏於脾,此之謂五藏也。』。
【髒】骯髒、髒東西。未查到此字詳細解釋,估計是爲了表達口語中的骯髒之意而後造的字,這字形看起來也很晦氣。
繁體字中無『庄』這個字形,『庄』是『莊』的一種異寫。
===============
彥(彦)、產(产)、剷(铲除)、鏟(铁铲):
===============
【彥】金文有從『文』從『厂』從『弓』的字形,或釋為『彥』字,姑備一說。『彥』表示有才德之士,也表示有才德。《說文》以為『彥』從『彣』,『厂』聲。
【產】金文從『产』從『生』,『产』是『彥』省,作為聲符,『生』是義符,表示出生。
『彥』的『文』字頭往往寫作左右兩點,目前臺灣的正規字形是從『文』。大陸的電腦字體在這方面不嚴格,只有『產』和『産』是兩個不同的字時才刻意做『文』字頭,像『剷』這種字只有一體。
【剷】(1)割除。唐.柳宗元《鈷鉧潭西小邱記》:『剷刈穢草,伐去惡木。』(2)削平。通『剗』。唐.杜牧《原十六衛》:『於是府兵內剷,邊兵外作。』
【鏟】(1)一種帶把的金屬器具,可削平或撮取東西。如:『鍋鏟』、『煤鏟』、『土鏟』。(2)削平、挖除。《文選.木華.海賦》:『於是乎禹也乃鏟臨崖之盂饇,決陂潢而相浚。』(3)除去、消滅。明.劉基《祀方丘頌》:『鋤秦鏟燕,掃貊滌戎。』
其實,除表示鐵鏟外,兩字互通。『剷』可能是後起字。
===============
旨、嘗(尝)、嚐(品尝):
===============
【旨】甲金文從『匕』從『口』,匕象匙或勺子,會以匙子把食物放進嘴裏,本義是美味。
【嘗】金文從『旨』,『尚』聲,『旨』是人口所好,有甘美之意,『嘗』從『旨』有品嘗、試味之意,引伸為嘗試。
【嚐】從『口』,『嘗』聲。『嚐』是『嘗』表示本義的分化字,又加上『口』形表義。本義是以口辨別滋味。
表示用口品嚐的意思時用『嚐』,表示抽象意義時用『嘗』。『嘗』用於表示品嘗也是可以的,但『嚐』字是專用的。
===============
賞(赏)、償(偿):
===============
【賞】金文多從『貝』,『商』聲。古代『賞』、『商』本同一字,應是假借『商』作『賞』,後加『貝』分化出『賞』,目的是突出『賞』涉及財貨的賜予。本義是賜予。
【償】從『人』,『賞』聲。本義是歸還、償還。
===============
從(从)、縱(纵)、蹤(踪)、聳(耸)、慫(怂):
===============
【从】甲金文從二『人』,象兩人前後相從之形,是『從』的初文。本義是跟從。
【從】甲金文從『彳』從『从』,金文或從『辵』,『从』是『從』的初文。『从』的本義是跟隨,而『從』則強調相隨於路途之上,故從『辵』。
除了『韱』、『從』這種字以『从』作爲小型構字部件外,繁體字中沒有以『从』作爲占比較大的構字部件的,因此,在簡化字中碰到較大構字部件『从』,替換成『從』基本上不錯。
===============
竄(窜)、躥(蹿):
===============
【竄】從『鼠』,從『穴』,本義為隱藏。
繁體字中沒有『窜』這個字形,見之替換即可。
===============
達(达)、撻(挞)、闥(闼)、韃(鞑):
===============
【達】甲骨文從『辵』從『大』,與《說文》或體形同,『大』是聲符。象一人在大路上行走,含通達、到、至等義(參《漢字圖解》)。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從『辵』從『午』從『羊』,構形初義不明。
===============
帶(带)、滯(滞):
===============
【帶】甲金文象衣帶之形,上下兩端象帶邊的絲緒,中間是『幺』(絲線),象絲帶交織之形。本義是腰帶,引申為佩帶、佩戴。
===============
尚、當(当)、噹(叮当)、擋(挡)、檔(档)、黨(朋党)、党(党項):
===============
【尚】甲金文從『冂』從兩短橫從『口』,『冂』是『堂』的初文(唐蘭、陳劍),象高出地面的堂基,『尚』字是在『冂』上部加『八』、『口』分化出來。因為『冂』是高於地面,故『尚』有高尚之義,引申為崇尚,假借為尚且。
【當】金文、小篆皆從『田』,『尚』聲。本義為相對、相當。傳世文獻有用作本義,指相對。《左傳.文公四年》:『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俞樾《平議》:『當,猶對也。南方為陽,天子南面而立,故當陽也。』
【噹】從『口』,『當』聲。『噹』是象聲詞,形容玉、石、金屬等器物撞擊時發出的聲音。
【黨】本義為顏色黯淡不鮮明,故從『黑』。古代多表示地方基層組織。又解作親族、朋黨。現在多表示政治組織,即政黨。
【党】即是『黨』的俗字,也是『党項族』的專用字。
===============
對(对)、懟(怼)、薱:
===============
【對】甲文從『又』從『丵』從『土』,陳秉新認為上『丵』下『土』此形亦是聲符,『丵』象鑿擊工具,字象手持工具開闢土地。金文在『丵』下加『丰』(象艸木),字形結構與『封』、『邦』字相近。因為開闢土地之後,要樹立地界,先秦樹立地界多半以植樹為之,『對』的本義是闢地分疆,植樹於土,立下地界,後假借為應對、應答之意。《詩.大雅.皇矣》:『帝作邦作對』,表示帝開闢邦國、開闢領土。高亨《詩經今註》曰:『作,創造也,引申為開拓之義。邦,借用封。封,邊疆也。對,與疆同意。古代國家常在邊界上種植樹木以作標志,略似後代的柳條邊,這叫做對。』《皇矣》後文云:『以篤于周祜,以對于天下』,也是開闢天下的意思。
繁體字無『对』字形,見到後替換即可。
===============
㒸、隊(队)、墜(坠):
===============
【㒸】suì,小篆『㒸』從『八』,『豕』聲,表示聽從。《說文》:『㒸,从意也。从八,豕聲。』段玉裁注:『从,相聽也。㒸者,聽从之意。』甲骨文從八從豕,與『㒸』《說文》小篆形同,構形初義不明,徐中舒疑為人名。金文上承甲骨文,從八從豕。金文通讀作『遂』,表示完成。師望鼎:『不敢不㒸(遂)』。
【隊】金文從『阜』,『㒸』聲。小篆同。本義是墜落,後多寫作『墜』。甲骨文從『阜』從大頭衝下的『子』或『人』表示墜落。
【阜】甲骨文象階梯。一說象高高的土山,其山坡有梯級。故『阜』可指梯級、山阜、高地。
===============
爾(尔)、彌瀰(弥)、你儞、邇(迩)、璽(玺):
===============
【爾】甲金文象三足的繞絲、紡線的架子(絡絲架),上有銳頭『尒』,中有器身,下有豎足,並有絲線圍繞。本義是繞絲、紡線的架子,是『檷』的初文(林義光),後借用為第二人稱代詞。金文『爾』的上部寫作『尔』,『尔』其實從『爾』字分化出來,是通過省去『爾』字下半部分而成。『爾』、『尔』本為一字,故簡化字用『尔』來表示『爾』。
常用字裏,除了『你』以外,凡從『尔』的字都替換成『爾』應該是沒錯的。估計除了本來就是出自口語的字,其他的字都是從『爾』。實在不確定的,只能查字典了。對於本來就出自口語的字,估計就寫成從『爾』也不能算錯,因爲『爾』『尒尓』本就是一字,例如,『儞』和『你』就是一字,估計『你』本來就是口語中慣用的人稱代詞,可能生來就是寫作『你』,只是寫成『儞』也不算錯。
===============
風(风)、颳(刮风)、瘋(疯)、楓(枫):
===============
【風】從『虫』,『凡』聲,本義為空氣流動的現象。《說文》:『八風也。東方曰明庶風,東南曰清明風,南方曰景風,西南曰涼風,西方曰閶闔風,西北曰不周風,北方曰廣莫風,東北曰融風。風動蟲生,故蟲八日而化。从虫,凡聲。凡風之屬皆从風。』 《詩‧鄭風‧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象形字典》說有的『風』字下面寫成三個波浪線,表示氣流,波浪線或橫着寫或豎着寫,後訛變成『虫』。
【颳】颳風的颳的專用字。《字彙》等解作惡風。也可寫作『刮』。
===============
厂、广、廣(广)、獷(犷)、礦(矿)、鄺(邝)、曠(旷)、廟(庙):
===============
【厂】hǎn,金文中從『厂』的字應該是從『石』的省形(參金文形義通解、季旭昇),例如『段』、『原』、『厚』等字。甲骨文的『石』是指山石,所以《說文》訓『厂』為『山石之厓巖』。另外,『厂』與象屋形的『广』本不同字,然而兩者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故金文偏旁偶有互作。『厂』、『厈』、『岸』古本一字,『厂字本象石岸之形。周秦或加干為聲符作厈,後又或於厈上加山為意符作岸,故厂、厈與岸實為一字。』
【广】yǎn,『广』象房屋形。『广』象比『宀』簡單的建築。甲、金文從『︿』從『丨』,『︿』是屋宇,象屋頂向兩邊傾斜,『丨』是牆,王筠認為『广』象三面有牆,而『宀』則四面有牆。
『广』與『厂』有別。『广』象房屋,『厂』則與甲骨文『石』同,象崖巖、山石。不過『广』、『厂』作為金文部件,因形近偶有相混。此外,『广』又是現代『廣』的簡化字。
裘錫圭指出,如果所指的建築是比較簡單的,或者主要不是供人居住的,字形往往從『广』,如『廬』、『廊』、『廡』、『府』、『庫』等,在簡化字裏,從『广』旁有字時簡化為從『厂』,如『厨』(廚)、『厩』(廐)、『厕』(廁)等。簡化字『厂』的繁體本作『廠』,也是從『广』的(簡化字『厂』跟『厈』的初文『厂』也是同形字)。
【廟】異體作『庿』,指敬奉祖先神位以供祭祀的屋宇。《說文》:『廟,尊先祖皃也。从广朝聲。庿,古文。』段玉裁注:『古者廟以祀先祖。』《釋名.釋宮室》:『廟,貌也。先祖形貌所在也。』
金文從『广』從『𣶃』,從『朝』只一見,『广』或作『宀』,皆表示屋宇。『朝』、『廟』韻母相同,但聲母相隔。不過『朝』、『廟』意義相關,《說文通訓定聲》:『古者行禮必於廟,謀事必於廟。』『廟堂』除指祭祀祖宗之處,又指『朝廷』。故段玉裁以『廟』為會意字。戰國金文從『广』從『苗』聲,與《說文》古文同。上博楚簡『廟』從『宀』從『苗』,是『庿』的異體。
===============
師(师)、帥(帅)、篩(筛)、獅(狮):
===============
【師】師字從『𠂤』從『帀』,『𠂤』是古『師』字,字形有解作小土阜(孫海波)。『帀』是古『柢』字,象根柢,是『師』的聲符(張世超)。由於軍旅駐紮多據土阜以守,故後來『𠂤』遂解作『師』。甲骨文用義不詳,金文多表示職官名,為軍事長官,兼掌行政及教育,又稱『師氏』,仲枏氏鬲:『師湯父有𤔲仲枏父乍寶鬲』;又表示師旅、軍隊,中山王圓壺:『䢦(率)師征郾(燕)』;又用作人名。
【帥】甲骨文從二『爪』從『丨』,象一手持杖牽引另一手之形,本義是牽引,引伸有率領之意。金文加從『巾』旁。一說『丨』為巾的象形,象兩手持巾,後加『巾』旁以強化佩巾之義,本義是佩巾。
===============
帚、婦(妇)、掃(扫)、歸(归)、巋(岿):
===============
【帚】象『王帚』一類長葉植物所束成的掃帚,本義是掃帚。
【婦】從『女』從『帚』,『帚』亦是聲符。『帚』是『婦』的初文,『帚』本指掃帚,傳統認為打掃是婦女的職責,故用『帚』來表示婦女。後因『帚』專指掃帚,故加『女』旁以表示婦女之義。
【掃】從手從帚,意爲用掃帚掃。
【歸】甲骨文從『𠂤』從『帚』,『𠂤』亦是聲符。『𠂤』是古『師』字,表示軍隊,『帚』象掃帚,疑會在戰爭中以軍隊掃除敵人而歸之意(季旭昇、葉玉森),本義是凱旋而歸、返歸、返回、歸還。一說『歸』是雙聲符字,『帚』、『彗』古同字,『帚』最初可能讀作『彗』,『彗』、『歸』音近,故『𠂤』、『帚』皆是『歸』的聲符(沈培)。金文或加從『止』,或加從『辵』,戰國竹簡多從『辵』為意符,強調行走之動作。
===============
龜(龟)、鬮(阄)、秋龝:
===============
【龜】甲金文象側視或俯視全龜之形,龜之頭、尾、足、甲俱全。本義是龜。『龜』與『黽』字形相似,差別為『龜』有尾、後腿直伸,『黽』無尾、後腿回折。戰國楚文字『龜』與『黽』同形。又或與『昆』字混淆,如《上博一.緇衣》簡24『我昆既厭,不我告猶。』昆即龜之訛。(季旭昇)
【秋】甲金文象一隻蟋蟀,到了秋天,啾啾鳴叫,故用來表示秋季(郭沫若)。竹簡、小篆改為從『禾』,表示到了秋天,百穀成熟,是收穫的季節。
《說文》:『秌(秋),禾穀孰也。从禾,𪚰(龜字下加火字底)省聲。𪛁(𥤚),籒文不省。』故『龝』是籀文省去火字底的寫法,也有不省的。
===============
國(国)、嘓(啯)、蟈(蝈)、摑(掴)、幗(帼):
===============
【或】甲骨文象有納柲的『管銎斧』或『柲帽』之形,是一種兵器。(李學勤、謝明文)商代晚期的金文與甲骨文同,後來柲形與『圓圈形』分離。謝明文認為『圓圈形』的脫落可能是變形音化,以『圓圈形』(『員』的初文)作為『或』的聲符。『圓圈形』的周圍或加上飾筆,『柲』形又演變為象『戈』形,為《說文》小篆所本。後來的人根據訛變的字體,又誤把疆域、國家之類的假借當作『或』的本義或引申義,於是把『或』附會成一個會意字,故《說文》云:『或,邦也。从囗从戈,以守一。一,地也。』
【國】金文從『囗』,『或』聲。『囗』象國家的邊界、領域。本義是國家。
===============
冎、咼(呙)、過(过)、鍋(锅)、剮(剐)、渦(涡):
===============
【冎】guǎ,《說文》:『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頭隆骨也。凡冎之屬皆从冎。』
【咼】《說文》:『口戾不正也。从口,冎聲。』一說殘骨也。
【過】從『辵』,『咼』聲,本義為渡過。最早見於金文。《說文》:『度也。从辵,咼聲。』 《書‧禹貢》:『北過降水,至于大陸。』
繁體字中無『呙』字形,見之替換即可。只有『过』是不規則簡化。
===============
華(华)、譁嘩(哗)、樺(桦)、驊(骅):
===============
【華】是『花』的古字,金文上象花朵盛放之形,下象莖葉(『于』形),『于』為聲符。本義是花朵。
===============
匯(汇聚、汇款)、彙(字汇):
===============
【匯】從匚淮聲。『匚』甲金文象一種盛東西的方形器物,是『筐』的初文,現在讀作fang1。『匯』的意義如下:1、水流會合。2、聚集、整合,如:匯整、匯刊、匯編。3、貨幣由甲地交付,於乙地收取。
【彙】《說文》:『蟲似豪豬者。从㣇,胃省聲。蝟,或从虫。』蝟即是猬,『彙』應是指刺蝟。《象形字典》網站將中間的『田』解作『胃』之省形,認爲此字表示的動物爲雜食性動物『刺蝟』,因此此字引申出『混雜、會聚』的意思。現今字典中『彙』的意思是:(1)相同種類聚集成的東西,如:字彙、詞彙、語彙。(2)聚集,如:彙集。
從上述解釋可見,匯和彙的字義,一部分可以互通,一部分不能互通。比如:水流匯合,不能用彙;匯款不能用彙。匯傾向於表示有流動性的會合。彙多用於更抽象的會合。我目前的理解是:匯包含了彙的意義,象『彙編』這種詞寫作『匯編』亦可,但『彙』在某些詞中有其傳承用法,不能替換成『匯』,比如字彙、詞彙可能沒有寫作字匯、詞匯的。
===============
夾(夹)、峽陜(峡)、俠(侠)、挾(挟)、狹陜(狭)、㚒、陝(陕):
===============
【夾】甲金文從『大』從二『人』,一說象一人腋下夾二人之形(許慎、黃錫全),一說象二人相向夾一人之形(林義光、高鴻縉),二說的本義皆是夾持,引申表示扶持、輔佐。後加『手』旁造『挾』字。
【陜】xiá,當是【峽】和【狹】的本字,後世分化出兩個字。因爲小篆中只有陜,表示狹窄的意思。峽是兩山所夾的狹長水道,也合狹窄之意。
【㚒】shǎn,《說文》:『盜竊褱物也。从亦,有所持。俗謂蔽人俾夾是也。弘農陝字从此。』
===============
薦(荐):
===============
【薦】金文從『茻』,『廌』亦聲。『廌』象野獸,全字象野獸在吃草,本義是牧草。《說文》:『薦,獸之所食艸。从廌从艸。古者神人以廌遺黃帝,帝曰:何食何處?曰:食薦,夏處水澤,冬處松柏。』《莊子.齊物論》:『民食芻豢,麋鹿食薦』,意謂人吃肉類,麋鹿吃草(陳鼓應)。後引申為墊席,又假借為進獻、送上。
===============
畕、畺、彊、疆、強(强)、薑(葱姜):
===============
【畕】【畺】甲骨文從二『田』,金文與甲骨文形同,或於『田』之上下增橫畫,以表示田與田間之疆界。『畕』、『畺』是『疆』的初文,本義是田界,引申表示疆界。
【彊】甲金文從『弓』,『畺』亦聲,『畺』從二『田』,或加從二至三橫畫,會田與田為界之意,田間之橫畫表示田界(季旭昇),本義是田界,引申為疆界。『畺』、『彊』是『疆』的初文。後來『彊』被借為強弱之『強』,故增土旁造『疆』字以表示疆界之義。《說文》:『彊,弓有力也。从弓畺聲。』段玉裁注:『引申爲凡有力之稱。又叚爲勥迫之勥。』
【強】金文字形不清,戰國秦簡、秦印文字從『弓』從『口』從『虫』,《說文》認為本義是『蚚』,即蛀米蟲,廣東稱為米牛、穀牛,紹興稱為米象(參季旭昇)。金文用作人名,漢帛書表示強壯、有力,《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強禦者,勇力者』,《詩.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彊禦。』『強』字本當作『强』,臺灣以『強』爲正體,繁體輸入法也只用『強』字。
【薑】本作『𧅁』,從『艸』,『彊』聲,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莖肥大,呈不規則塊狀,灰白色或黃色,有辛辣味,是常用的調味品,亦供藥用。
===============
將(将)、獎(奖)、醬(酱)、槳(桨)、漿(浆)、蔣(蒋):
===============
【將】戰國文字從『肉』從『又』或『寸』,『爿』聲,『爿』(pán、qiáng)除了可以象牀外,還象盛肉的几俎,全字象陳列肉類於几案之上(于省吾),本義是陳列、進獻。《詩.小雅.楚茨》:『或剝或亨,或肆或將。』鄭玄箋:『有肆其骨體於俎者,或奉持而進之者。』《詩.周頌.我將》:『我將我享,維羊維牛,維天其右之。』鄭玄箋:『將,猶奉也。』孔穎達疏:『以將與享相類,當謂致之於神。』
【獎】《說文》:『嗾犬厲之也。从犬,將省聲。』注意下面是犬不是大。從大的字形『奬』電腦字庫中也有,被定爲異體字,我覺得應該叫作常用錯別字。
注意『將』的『寸』上面是斜着寫的『肉』(月肉旁)不是『夕』。
===============
卩、節(节)、櫛(栉)、癤(疖):
===============
【卩】是『人』字的一種變體,甲金文象一跪跽人形的側面。『命』、『令』、『即』等字從之。跪跽為殷人祭祀時的姿勢,而『坐』是燕居閒處時的姿勢,皆為雙膝着地之形,因此『卩』有祭祀禮拜之義(參徐中舒)。卜辭用作祭名。早期金文用作族徽或人名。《說文》釋為符節,乃假借義。
何琳儀以『卩』為關節之『節』的初文,象曲膝時關節突出之形。按『卩』字當表示一人跪坐,而非關節,如『即』象一人跪坐就食、『令』象一人跪跽聽令、『服』象一人跪跽服事。字書多承《說文》,認為『卩』、『節』乃古今字,《玉篇》:『卩,古文節字。』《集韻.屑韻》:『卩,通作節。』
【節】本指竹的節理,即竹子各段相連處突出的部位。《說文》:『節,竹約也。从竹,即聲。』戰國金文主要表示符節,金文所見舟節、車節為於水、陸路經商的通行證。金文又表示節制、約制。
===============
盡(尽头)、儘(尽管)、燼(烬)、濜(浕):
===============
【盡】甲骨文上部和『聿』字相同,象手執刷子(刷子和毛筆相似),下部從『皿』,象飲食完畢清洗器皿,本義是飲食完畢。引申表示終了、完結的意思。金文有兩種字形,第一種上承甲骨文,象手拿刷子清洗盆子;第二種字形刷子的部分訛變為火,象在盆中燒物之形,猶如今天的化寶盆,是灰燼、餘燼的『燼』的初文。《說文》:『㶳,火餘也。』我在『漢字字源網』看到有手執木棒下面一個火的甲骨文字形,不知是否是甲骨文的『燼』;如果是,倒不見得金文下面加火是訛誤。
【儘】jǐn,意爲:極盡;聽任、隨意、不加限制;都、全。用於『儘管、儘量、儘可能』等詞彙。要區分和『盡』的用法,通過讀音就能分辨;『盡』是四聲。如果發音拿捏不准,通過意義也是很容易分辨。『盡』和『儘』雖然都有『極盡、全、都』的意思,但『盡』強調的是『完』和『無以復加』而非『全』,比如:無窮無盡、竭盡所能、取之不盡、應有盡有、盡善盡美、自盡(這些詞幾乎都可以用『完』替換『盡』);『儘』強調的是『全』而非『完』,比如:儘力將小舟撐開,意思是全力將小舟撐開,而非是說我『盡力而爲』無以復加了。我估計現在很多人會念成我jìn力將小舟撐開,不知道是不是因爲簡化字『盡』『儘』不分導致的;當然,他腦子裏應該是不混亂的,他應該知道自己是在表達我用全力去推小舟,而非是要表達我盡力了。至於『儘管』更是和『全』無關,而是『聽任』的意思。『儘量、儘可能』表達的是用全部的量和全部的可能去如何如何,而非『完』。還有個詞『有儘有讓』,表達的是知謙遜,能相讓,多指小兒而言。『儘讓』有謙讓的意思,不可用『盡』。
===============
來(来)、麥(麦)、麵麪(面粉)、麴麯(酒曲):
===============
【來】先就字形方面說『來』字的演變。甲骨文『來』象麥子,是麥子之麥的本字,一般以為指小麥。字形中間是直上的麥穗,兩邊葉子下垂,葉下是莖和根。其字上端或加斜或橫畫。麥穗直上,因為麥莖堅強,中空有節似竹(參羅振玉、張哲)。
甲骨文『來』是麥子之『麥』的象形初文,後假借為來往之來,久借不還。一說『來』被借用作去來之來,並加注義符『夊』(象腳掌向下形,參見『夊』)以明示其行動義。然而,由於來去之來字常用,為刻寫之便,又省掉『夊』(參洪家義)。而『麥』字原本的來往之來義,卻用作麥子之麥義。
【麥】甲金文從『夊』(倒『止』),『來』聲。『來』象麥子之形,是『麥』的本字。後加從象腳的倒『止』(即小篆、楷書的『夊』形),表示到來,故『麥』也是『來』的本字,由於象麥子的『來』被假借為到來之『來』,並久借不還,故最終以本為表示『來到』義而造的『麥』表示麥子。
【麵】【麪】《說文》:『麥末也。从麥,丏聲。』注意是『丏』不是『乞丐的丐』。後改爲以『面』爲聲,現定『麵』爲正體。但『麪』出現的更早。
【丏】miǎn,甲金文字形似『万』;『丏』甲金文或隸定作『万』,林義光隸定作『丏』,讀為『万』。
【麴】【麯】從麥匊聲或曲聲,是酒麴的『麴』字,簡化字將其併入『曲』。現定『麴』爲正體。『麴』出現的更早。
===============
樂(乐)、藥(药)、葯、爍(烁)、礫(砾):
===============
【樂】甲骨文寫作『木』上有『絲』,本義是木造樂器,引申為音樂、快樂。羅振玉釋:『從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字象木頭上附著琴弦,本義是木造樂器,引申為音樂、快樂。西周中期金文加從『白』,『白』為拇指之形,全字會以手指彈琴之意(田倩君)。一說以為『白』是追加的聲符(劉釗)。
【藥】從艸樂聲,本義爲藥材。
【葯】yào,1.白芷之葉,亦指白芷。2.「花葯」:雄蕊上端之囊狀部分,內含花粉。以上是臺灣字典中的解釋。
===============
离、離(离)、灕(漓江)、漓(淋漓尽致):
===============
【离】金文從『林』從『畢』或『禽』(兩字都是捕獵用的網形),會林中設網捕獵之意。『林』形後或作『艸』,又簡化為『屮』,為小篆所本。現以『离』爲『離』的簡化字。
【離】從『隹』『离』聲。本義是離黃,即倉庚鳥。後借用作離開的『離』。
【灕】滲流,如:滲灕而下;灕江。
【漓】溼透的樣子,如:汗水淋漓;淺薄、刻薄,如:漓俗、漓滑。
===============
秝、厤、歷(历史)、曆(历法)、瀝(沥):
===============
【秝】甲骨從二『禾』,象禾稻、黍稷分行排列之形,望之厤厤在目,故為『厤』、『歷』之初文(參吳其昌)。
【厤】就甲金文所見,『厤』或不從『厂』,簡作『秝』,故『秝』、『厤』、『歷』古同字,皆從『秝』聲,『歷』行而『秝』、『厤』漸廢。
【歷】甲骨文從『秝』從『止』,異體從『林』,會在禾邊林下經過之形,會經歷之意(羅振玉等)。『歷』的本義為經過,用於四時運行,便引伸出曆法之『曆』(陳定民)。另一種說法認為『歷』非會意字,而是從止秝聲的形聲字,《說文》:『秝,讀若歷』。此說認為足之所經皆有經過之義,不必定要在禾林邊過(李孝定)。《說文》:『歷,過也。从止厤聲。』按『秝』、『厤』可為純粹聲符,亦可能兼為義符。古時出門便為禾田、樹林,以『秝』、『止』會經過之意,亦在常理中。故『歷』可能是形聲字,亦可能是形聲兼會意字。
【曆】指曆法,是推算日月運行及四時節令的方法。
===============
麗(丽)、曬晒、灑(洒扫)洒、哂:
===============
【麗】甲金文象一隻鹿有雙角之形,特別強調鹿頭上的一對美麗的鹿角,取義於麗角成雙成對,本義是兩個、一雙、偶。《小爾雅.廣言》:『麗,兩也。』《玉篇》:『麗,偶也。』由漂亮的麗角引申,『麗』有美麗、美好之意。古文字為了描畫一事物,往往把與該事物相連或相關的事物都畫出來,如為表示眉毛之『眉』,把眼睛也畫出來。『麗』字以一對麗角表示一雙之意,把鹿的身體也畫出來,才能清楚顯示所畫的是鹿角。
【曬】【晒】《說文》:『暴(曝)也。從日麗聲。』原義是暴曬。《說文》有『曬』無『晒』。目前臺灣定『晒』爲正體『曬』爲異體,大陸定『曬』爲正體。
【灑】《說文》:『汛也。从水,麗聲。』
【洒】從『水』,『西』聲,本義為洗滌,為後世『洗』之本字,今『洒』又作為『灑』的簡化字,意謂把水或其他物質散開。
在表示『灑水』這個意義時,臺灣定『灑』爲正體『洒』爲異體。大陸定『灑』爲繁體。明清小說中『洒家』一詞用的是『洒』這個字。
【洗】甲骨文從『止』從『同』從數點,『同』是『筒』、『桶』的初文(裘錫圭),數點象水點,全字表示在桶中洗腳,是『洗』的初文(羅振玉、楊樹達、王子揚),本義是洗腳,引申為洗滌。《說文》:『洗,洒足也。从水,先聲。』甲骨文或不從『同』而從『用』,『用』是從『同』分化出來的一個字(裘錫圭),本象水桶。
【哂】shěn,微笑,如:哂納;譏笑,如:不值一哂。此字沒有牽扯進前面從『西』或『麗』的字形的混亂關係中,『囇』和『哂』沒有什麼關係。
===============
兩(两)、輛(辆)、倆(俩)、㒼、滿(满)、瞞(瞒)、懣(懑)、蟎(螨):
===============
【兩】金文作『㒳』,或於『㒳』上添一橫,為增繁飾筆。『兩』字是截取古文字『車』字的部分構形而成,象車轅前部衡上繫以雙軛(牛馬拉東西時駕在脖子上的器具)之形(于省吾)。假借為兩個、重量單位等。
【輛】從『車』,『兩』聲,用作量詞,可用於車輛、轎子。古代的車一般有兩個輪子,故車一乘即稱一兩,後來寫作『輛』。
【㒼】mán,金文字形爲『㒳』前部加『廿』。《說文》:『平也。从廿,五行之數,二十分爲一辰,㒳,㒼平也。讀若蠻。』
【滿】從『水』,『㒼』聲,本義為充盈,充滿。
『兩』和『㒼』的簡化方式是采用了書法中的異寫。
===============
霝、靈(灵):
===============
【霝】líng,甲骨文和『雨』字相似,『雨』字的雨點是豎線段表示,『霝』的雨點是菱形或直接寫作『口』。根據許慎,『霝』的本義是小雨。『霝雨』表示微雨,《說文》:『霝,雨零也。从雨,𠱠象𩂣形。《詩》曰:『霝雨其濛。』』
【靈】金文有兩種字形,一種從『霝』從『心』。第二種從『霝』從『示』,『示』象神主牌位,此字是神靈的『靈』的本字(楊樹達)。小篆『靈』字從『玉』,《說文》或體從『巫』,可能與靈巫以玉事神有關。《說文》:『𩆜,𩆜巫。以玉事神。从玉霝聲。靈,𤫊或从巫。』
===============
劉(刘)、瀏(浏):
===============
【劉】從『金』,從『丣』,從『刀』, 同『鎦』,表示斧鉞。《書‧顧命》:『一人冕執劉,立於東堂。』孔傳:『劉,鉞屬。』孔穎達疏引鄭玄曰:『劉,蓋今鑱斧。』《書‧盤庚上》:『重我民,無盡劉。』孔傳:『劉,殺也。』
【鎦】殺也。【徐鍇曰:《說文》無劉字,偏旁有之,此字又史傳所不見,疑此即劉字也。从金从丣,刀字屈曲,傳寫誤作田尔。】
【丣】【卯】可能爲同一字。甲金文『卯』字的構形未有定論(一說象雙刀之形)。『卯』、『劉』古音同屬幽部,『卯』即『劉』之假借字,《爾雅.釋詁》:『劉,殺也』(參王國維)。甲骨卜辭中,卯字常用作動詞指宰殺牲畜。後借為十二地支之第四。
===============
龍(龙)、籠(笼)、聾(聋)、攏(拢)、鳳(凤):
===============
【龍】甲金文象龍形,巨首、大口、長身翻轉上騰,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能興雲降雨。龍首與部分『鳳』字的鳳首上部相似,皆從『辛』形。楷體的『龍』左側『立』即是『辛』,『月』即是張開的口和牙齒形,右側爲彎曲的龍身,只是甲骨文的龍身不長刺(沒有那幾個橫)。
【鳳】甲金文象高冠美羽的鳳鳥,後加『凡』為聲符。本義是鳳鳥。甲骨文常常假借為風雨的『風』。後來鳳鳥之形簡化為『鳥』旁,『凡』又移到鳥的上方,成為了形聲字,從『鳥』,『凡』聲。
===============
婁(娄)、樓(楼)、屢(屡):
===============
【婁】金文從兩『爪』從『角』從『女』,兩『爪』在『角』的左右,『女』在『角』的下方,用作人名。古書中可表示空、牽、繫等義,又用作星宿名和獸名。陳秉新認為象捉住獸角搏鬥,本義為拖曳。從『女』象捉住女子拖曳之意,姑備一說。金文用作人名。
『婁』的簡化方式是采用了書法中的異寫。
===============
彔、錄(录)、綠(绿)、碌:
===============
【彔】lù,甲骨文疑為井鹿盧(後作『轆轤』)之形,即設置在井上用來絞起汲水斗的簡單裝置。其上象桔槔,下象汲水器,小點象水滴形。今字作『轆』,與『轤』字連文。(李孝定)
甲骨文讀作『麓』,表示山腳,如《合集》37848反:『辛酉,王田于雞彔(麓)。』表示王在雞山腳下田獵。金文用作國名和人名。戰國竹簡可讀作『綠』,表示綠色,如《曾侯乙墓竹簡》簡2『紫魚與(彔)綠魚』。『彔』也讀為『祿』,表示福,如《清華伍.命訓》簡2『福彔(祿)才(在)人』。又表示俸祿,如《郭店簡.魯穆公問子思》簡7『為義而遠彔(祿)[少言](爵)』。『祿爵』指俸祿和爵位。
目前電腦字體中『彔』作偏旁時有時只有『录』字形,有時『彔』和『录』都有,例如:綠緑。目前正體作『彔』。
【錄】從『金』,『彔』聲。本義是金色,後被假借表示記錄。
===============
侖(仑)、論(论)、崑崙(昆仑)、輪(轮)、倫(伦):
===============
【侖】從𠓛(『入』下『一』)從冊,或從亼從冊。『侖』可視作『倫』的初文(徐灝),亦可作視『論』字的初文(章炳麟)。
【𠓛】jí,『入』下『一』形;《說文》:『𠓛,三合也。從入一,象三合之形。凡𠓛之屬皆从𠓛。讀若集。』此中所謂『三合之形』,象覆罩著的器蓋形(谷衍奎)。但『𠓛』很容易與另一部件『亼』相混,必須清楚地區別。
徐鉉懷疑『𠓛』為象形,並非如許氏所言『從入一』。然而徐氏未有說明其疑惑之因由。又《正字通》釋『𠓛』字時,認為乃『亼字之譌。本作亼。』雖亦對字形生疑,但未能清為二字之意義清楚定性。
【亼】kǒu,在甲骨文及金文中都沒有獨立成字,但卻廣泛地用作造字的部件,意義是向下張口,稱之為『倒口』。在甲骨文和金文中,『亼』作為其他字的部件時,多可視作『口』的另一種寫法,表達的是倒轉向下張開的『口』,或曰『倒口』。『倒口』作為部件與許多字的結構與取義都極有關係,如引出解日常吃喝的『飲』、『食』;解呼氣吹奏的『今』、『龠』;和解向下面說話訓令的『命』、『令』;甚至解抽象的語言思想的『侖』、『念』等。由是觀之,『亼』字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構義部件。
查『𠓛』這個部件很容易與『亼』相混。前者(𠓛)從入從一,指的即《說文》所指的『三合之形』,後者(亼)指的則是向下張開的『倒口』。這兩個部件都未有獨立成字,由於二者形態相近似,所以向來都很易被混淆,如古代的《說文》和當代的《漢語大字典》都只知有『𠓛』,而未知有『亼』。由於這兩個部件無論意義或功能都迥殊,於認知上必須清楚區別。
就字的形態而言,『𠓛』的三劃都較直,而『亼』由於指向下張開的口,因此代表嘴唇的上兩劃都較彎。這一點從金文的相關字形中都可以清楚得見。
【侖】字的構形可以有兩種解釋。首先可把侖視為從『𠓛』(三合)從『冊』。即解作『集合及整理卷冊』的意思。另一種解釋是把 『侖』視作從『亼』(倒口)從『冊』。《說文》的解釋是:『侖,思也。從亼從冊。』此中,『亼』可解向下張口,而『冊』則解以繩索編列得整齊有序的竹簡,這兩個部件合起來,似意會一套條理井然的說話或思想, 一如人之能『出口成冊』。由於『侖』本已由口(亼)所出,因此可視為『論』的初文。章太炎《國故論衡‧文學總略》即直稱:『論者, 古但作侖』。
【崑】【崙】崑崙山。
===============
羅(罗)、蘿蔔(萝卜)、囉(啰):
===============
【羅】甲骨文從『网』從『隹』。後增意符『糸』,寫作『羅』。本義是捕鳥用的網,引申爲包羅。
【蔔】從『艸』,『匐』聲,表示蘿蔔。
【匐】甲金文從『勹』從『畐』,『畐』是聲符,『勹』象一人俯伏在地之形,是『俯』或『伏』的初文,『勹』亦是聲符。本義是俯伏在地。
【畐】fú、bì,甲金文象酒罈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字象長頸鼓腹圜底之器』。本義是酒器。『畐』又是『福』的初文,後加『示』旁造『福』字。
===============
黽(黾)、蠅(蝇)、繩(绳)、黿(鼋)、鼀、竈灶:
===============
【黽】měng、mǐn、miǎn,甲骨文中『黽』乃獨體象形字,象蛙類動物。
【竈】見於金文秦公簋,本義為生火炊煮的設備。《說文》:『炊竈也。从穴,鼀省聲。』 【鼀】即蟾蜍。《說文》:『圥鼀,詹諸也。其鳴詹諸,其皮鼀鼀,其行圥圥。从黽从圥,圥亦聲。』【灶】乃俗字,亦有寫作『窖』的。今臺灣定『灶』爲正體『竈』爲異體,大陸以『竈』爲『灶』的繁體。
===============
聶(聂)、攝(摄)、懾(慑)、囁(嗫):
===============
【聶】《說文》:『附耳私小語也。从三耳。』
===============
寧(宁)、擰(拧)、嬣、宁(㝉)、貯(贮)、佇(伫):
===============
【寧】甲骨文從『宀』從『皿』從『丂』,金文加從『心』,或不從『丂』作『寍』,『寧』、『寍』古本一字。『丂』象枝柯之形,『皿』象器皿形,『宀』象房屋形,象器皿置於屋下之形,會室家之安(徐中舒)。一說意會人有居室、有飲食,自必心安。晉姜鼎字形『丂』變為『于』,與《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字形相同。
【宁】zhù,甲骨文字形頗似『片』和『爿』並在一起,中間不留縫隙;『宁』字古已有之,主要解作『貯物』的『貯』,或『佇立』的『佇』,故與『貯』和『佇』分別都有古今字的關係。近世亦有學者把『宁』釋為『襾』。參見『賈』。今天『宁』已被用作『寧』的簡化字,古義已廢,但看古書時不可不察。
===============
農(农)、濃(浓)、儂(侬)、膿(脓):
===============
【農】甲骨金文皆從『林』從『辰』從『又』,金文或加從『田』,象手執辰在田林間裏勞作,『辰』是上古除草的農具,農的本義是用農具清除田中的雜草之意,引伸為耕作。小篆『田』訛爲『囟』,『又』變作『囟』旁兩手『臼』,隸變後寫作『曲』。
===============
齊(齐)、擠(挤)、濟(济)、臍(脐)、齋(斋):
===============
【齊】甲骨文作三角形排列的『三個菱形』或菱形排列的『四個菱形』,象穀粒之形(參陳秉新)。《說文》:『齊,禾麥吐穗上平也。象形。凡亝之屬皆从亝。』金文將三穀粒下角尖加長為三竪。又將三竪連在一起。
楷書的齊,中間部分是一個菱形,兩遍各爲一個菱形,下部爲金文時出現的菱形的延長線和連線。
【齋】是一形聲字。金文見春秋晚期『蔡侯盤』(CHANT-10171-6),其他古文字形見『詛楚文』、『居延漢簡(甲920)』等。《說文》:『齋, 戒,潔也。从示,齊省聲。』按金文從『示』從『齊』的初文,非『齊』省。從許慎的解釋看,齋應原指古人行宗教禮儀之前禁食以自潔之舉,從『示』是指希望透過齋戒以通神明。在古代,齋又常寫作『齊』,如《莊子‧齊物論》中即有:『是祭祀之齊,非心齊也』一語。此外『馬王堆‧五十二病方』中亦有『必善齊(齋)戒』之說。『齊』的原象禾麥穀粒,其用作解『齋』應只是同音假借的關係。
===============
豈(岂)、凱(凯)、鎧(铠)、呆獃:
===============
【豈】是『凱』的初文,表示戰勝奏樂。借為虛詞。『豈』的金文從『壴』(『鼓』的初文),表示擂鼓作樂。
【呆】【獃】在表示癡愚傻笨之意時互通,其他字義用『呆』,比如:呆了一會兒。
===============
氣(气)、汽、愾(忾)、餼(饩)、芞:
===============
【气】甲骨文象天上的雲氣。『气』是『氣』的古字,本義是雲氣。因為字形和『三』相近,所以後來把上畫和下畫寫成彎曲之形,以作區別。
【氣】異體亦作『餼』、『䊠』,本義為贈送給人的糧食,後以『餼』字表此專義,而『氣』表示空氣、雲氣、氣流、氣息等。
常用字除了『汽』外,好像都從『氣』,遇到生字還是要查字典確定。
===============
遷(迁)、迁、仙仚僊、鞦韆、秋千:
===============
【遷】金文從『邑』,篆文從『辵』,『䙴』上部乃是『舁』捧著『囟』,下部爲『卩』;陳昌遠認為『囟』與『西』形近,象鳥巢,從舁從囟就象人們共同搬巢,是遷徙的『遷』字。
【迁】1.行進。見《玉篇.辵部》。2.葬擇、遷葬。見《龍龕手鑑.辵部》。3.伺候。見《廣韻.平聲.先韻》。4.標記。見《廣韻.平聲.先韻》。
【僊】從『人』,從『䙴』,『䙴』亦聲。本義是長生不老,升天而去。
【仙】【仚】從『人』,從『山』。本義是長生不老,升天而去之人,即仙人。《釋名.釋長幼》:『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故其制字人旁作山也。』《說文》有『僊』字,『仙』是『僊』的異體,後世多用『仙』而不用『僊』。
【鞦韆】也作『秋千』,相傳爲漢武帝祝千秋之壽而得名。
===============
喬(乔)、驕(骄)、嬌(娇)、橋(桥)、轎(轿)、僑(侨):
===============
【喬】是『高』的分化字,本義是高。于省吾云:『喬字的造字本義,係于高字上部附加一個曲劃,作為指事字的標志,以別于高,而仍因高字以為聲。』指事符號或作屮、止、力等形。金文表示高傲,相當於文獻的『驕』。
===============
親(亲)、襯(衬)、櫬(榇)、新:
===============
【親】金文從『辛』從『視』的古文,本義是親自。古文字『視』與『見』的分別在於『視』的人形是站立的,『見』的人形是跪坐的。『辛』是聲符。戰國秦簡『辛』下從『木』,為小篆所本。
【襯】從『衣』,『親』聲,本義為內衣。
【新】從『斤』從『辛』,『辛』亦是聲符,或增『木』旁,象以斧砍木取柴之形。《說文》:『新,取木也。』後借為新舊的『新』,故另造『薪』字,表示取柴薪的本義。
繁體字中無『亲』這個獨體字,它是『新』和『親』的聲符『辛』增加飾筆後的形體。
===============
窮(穷)、竊(窃)、竅(窍)、覈(核对):
===============
【窮】本作『竆』,從『穴』,『躳』聲。因為『躳』又作『躬』,故寫作『窮』。本義是極、盡、完結。
【竊】《說文》:『盜自中出曰竊。从穴从米,禼、廿皆聲。廿,古文疾。禼,古文偰。』
【竅】《說文》:『空也。从穴,敫聲。』
【覈】指經反覆驗證檢核,而得事之確實。《說文》:『實也。考事襾笮,邀遮其辤,得實曰覈。从襾,敫聲。𩅢,覈或从雨。 』『覈對』『覈查』『審覈』也可用『核』,習慣多用『覈』,『核』主要用於『果核』『核心』等與源於植物的詞。
===============
區(区)、嫗(妪)、奩(奁):
===============
【區】甲金文從『匸』(或『𠃊』)從『品』,篆文從『品』在『匸』中,本義為藏匿。
【匸】(xì)掩藏。與『匚』不同,上部左側橫筆出頭。
【匚】(fāng)甲金文象一種盛東西的方形器物,是『筐』的初文。
【品】從三『口』,『口』表示器皿。字象在皿中裝滿多種祭物以獻神,故有繁庶眾多之義。
【奩】妝奩;未見楷體之前的寫法;或作『匳』,這倒是個形聲字了。
===============
嗇(啬)、牆墻(墙)、薔(蔷):
===============
【嗇】sè,甲骨文從『來』從『㐭』,『來』象麥子,『㐭』是『廩』的初文,象收藏穀物的倉庫,全字象收藏麥子於倉廩之形。甲骨文或不從『麥』而從『禾』,表示穀物之意同。後來『嗇』借表吝嗇(愛惜之意),另加『禾』旁造『穡』字以表示收穀之本義。《說文》:『穡,穀可收曰穡。』
【牆】甲金文從『嗇』,『爿』聲。『嗇』象收藏麥子於倉廩之形,『牆』字取義於穀倉之牆,本義是圍牆。『墻』乃俗字,現今定『牆』爲正體。
【薔】《說文》:『薔虞蓼。从艸,嗇聲。〔所力切〕』現在音qiáng,古音sè。
【嬙】《說文》:『婦官也。从女,牆省聲。〔才良切〕』
以『嗇』爲聲符的字,有的實際是以『牆』爲聲符,所以有時讀se有時讀qiang。
===============
殺(杀)、剎(刹)、鎩(铩):
===============
【殺】左側當與『剎』同,注意有個『丶』,但電腦字體多數都無此點,反而由於『剎』是『刹』的繁體而在『剎』字上保留了此點,但臺灣用的一些字體中『殺』是有點的。正規來講,繁體中沒有無點的『杀』字形。
甲骨文有從『虫』從『攴』的字形,陳劍認為是『殺』字的前身。金文的『殺』就是在[虫攴]的簡體上加上意符『人』,字形參見𩰫攸比鼎和𩰫比簋蓋。這種字形的人旁寫在左下角,與上面倒寫的『虫』旁和小點結合,就變成好像一個獨體的披頭散髮的人形之類(殺的左側),像《說文》古文『𢽘』的右邊。『殺』的本義是殺戮。(陳劍)一說甲骨文的『◎』([虫攴])字是『殺』的初文,本義是擊打。(劉雲)
【剎】從『刀』,『殺』省聲,表示梵語剎多羅的音譯省稱。
===============
審(审)、讅(谉)、嬸(婶)、瀋(沈阳):
===============
【審】金文『宀』從『米』從『口』,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帛書下從『日』,構形初義不明,至小篆『米』訛變為『釆』,『口』訛變為『田』。
【讅】知悉、詳知。同『審』。
【瀋】《說文》:『汁也。从水,審聲。《春秋傳》曰:猶拾瀋。』也是『瀋陽』的『瀋』。
【沈】甲骨文從『水』從『羊』,或不從『羊』而從『牛』或『玉』,象沈(沉)牛或羊或玉於水中之形,以對河神進行祭祀。本義爲沈沒。金文轉變為形聲字,從『水』,『冘』聲,為小篆字形所本。【沉】同『沈』,後分化成讀音不同的兩個字。『沉』用作沉沒的正體,『沈』用作姓氏的正體。
【冘】yín、yóu,《說文》:『淫淫行皃。从人出冂。』這個字有點像人頸上帶枷鎖,於是有人將『沈』解作將帶枷之人沈入水中,不知是否可信。
===============
時(时)、蒔(莳)、鰣(鲥):
===============
【時】戰國金文作『旹』,上從『之』(『㞢』隸變獨體或在字的下部作『之』,在字的上部多做『㞢』或『土』『士』)以表聲,下從『日』以表時日之義,與《說文》古文同,本義是時間、時日。銘文表示時常,中山王壺:『於(嗚)虖(呼)﹗允哉若言﹗明蔡之于壺而旹(時)觀焉。』即銘刻是言於壺上以時常觀看。戰國文字中『時』可音近通作『寺』、『詩』、『侍』、『是』等,如長沙子彈庫《楚帛書》『四寺(時)』、《郭店楚簡.性自命出》『時(詩)箸(書)』、《馬王堆.養生方》『侍(時)節』等。石鼓文『時』讀作『是』。《書.堯典》:『黎民於變時雍』傳:『時,是也。』《睡虎地秦簡》、《馬王堆漢墓帛書》『時』字所從之『寸』下面一劃亦有寫於上面之例。
【寺】金文『寺』從『又』,『之』聲,『又』象手形,本義為握持,是『持』的初文。
===============
壽(寿)、醻酬、籌(筹)、疇(畴)、濤(涛):
===============
【壽】金文從『老』省,『𠃬』聲。本義是年老、長壽。
【醻】或體作『酬』,今以『酬』爲正體,以『醻』爲異體。
===============
淵(渊)、肅(肃)、繡(绣)、鏽(锈)、嘯(啸)、蕭(萧)、瀟(潇):
===============
【淵】甲骨文外面從橢圓形邊框,裏面從『水』,象水在潭中之形。本義是深水潭。金文從象左右兩岸的豎筆,中間從『水』,象淵潭之形。沈子它簋於『𣶒』旁疊加水為形符。
【肅】金文從『聿』從『𣶒』,構形初義不明,疑會手持竹杖在深淵邊上行走,戰戰競競之意,引申表示莊敬嚴肅。
【繡】 從『糸』,『肅』聲,本義為繪畫和刺繡設色,五彩俱備。俗體作『綉』,爲簡化字所本。
【鏽】《集韻.去聲.宥韻》:『鏥銹鏽:鐵上衣也。或作銹鏽。』據此,『鐵上衣』之本字當為『鏥』,然今楷字通行者為『鏽』。現今定『鏽』爲正體。
【蕭】從『艸』,『肅』聲,本義為香蒿。
===============
歲(岁)、穢(秽):
===============
【歲】甲骨文『歲』字最初假借『戉』字來表示,後來在『戉』字的戈形上下加點分化出『歲』字。或不從兩點而從『步』(二『止』形),『步』有行走之意,『歲』字從『步』,會歲月之推移。後期金文省去一『止』,而加從『月』為意符兼聲符。戰國竹簡或不從『月』而從『日』,『日』、『月』之運行皆與時間有關,故用作『歲』的意符。小篆和楷书保留从『戉』从『步』的字形,『步』被分开写在『戉』的上部和内部。
【戉】甲金文象斧鉞之形,是一種古兵器,『鉞』的初文。
===============
條(条)、絛縧(绦)、鰷(鲦):
===============
【條】金文從『木』,『攸』聲,本義疑是小枝條。《說文》:『條,小枝也。从木,攸聲。』後或用作量詞。傳世文獻『條』或用作本義,指樹木的枝條,《詩.周南.汝墳》:『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毛亨傳:『枝曰條,榦曰枚。』
注意:『條』因爲從『攸』聲,因此當寫作『攵』而非『夂』,但電腦字體對此並不嚴格。楷書中『攵』『夂』『夊』字形相近,下面分作解釋。
【攵】pū,或隸變作『攴』,表示手持棍棒等物打擊。
【夂】zhǐ、zhōng,念作zhǐ時,象向下的『止』形,和『止』表示不同的行走方向。念作zhōng時,是『冬』的古字形,即『終』的初文。
【夊】suī,也象向下的『止』形,和『止』表示不同的行走方向。
對【夂】和【夊】的解釋不一定正確,實在是沒查到權威的解釋,但這兩字與行走有關確是無疑。漢字中有表示向上走的左腳和右腳形,以及表示向下走的左腳和右腳形也是無疑。『夂』和『夊』是從小篆演化而來,不是直接從甲骨文演化而來,因此可能在某些字裏確實表示向下的左腳或右腳,在某些字裏卻不是。舉個比較明顯的例子,『步』表示向上走的左右兩隻腳,『夅』表示向下走的左右兩隻腳,是『降』的後期省文。
【絛】《說文》:『扁緒也。从糸,攸聲。』異體作『縧』。
===============
萬(万)、蠆(虿)、厲(厉)、邁(迈)、勵(励)、礪(砺)、躉(趸):
===============
【萬】獨體字,字象蝎子之形。疑本義為蝎子,後借用為數詞,十千為萬。遂另做『蠆』字。
【蠆】chài,本義是蝎子,古文字『萬』是其象形。因『萬』用作數目,故加『虫』。
【厲】金文從『厂』,『萬』聲,本義為磨刀石,是『礪』的初文。
【勵】從『力』,『萬』聲,本義為勉勵、鼓勵。本作『勱』。
【躉】dǔn,後起字,不知字理。意爲:整、整數;整批的買進。躉船:埠頭兼貨棧的大船,無動力裝置,固定停泊於岸旁,供別的船停靠、裝卸、囤積貨物或旅客上下,來往停駐。擁躉:指支持者;擁戴者。起源於粵語,起初多用於香港、廣東地區。
【万】甲金文字形與之類似,此字雖曾見於甲金文,但其字形至今未有定論。今日一般都把『万』字視為『萬』字的簡體字,這一說法雖然正確,但並不全面。因為『万』字本極古老,早於卜辭中已用作族名,但其字形至今未有定論。《集韻》:『万俟複姓。俟音其,今讀木其』這一個解釋,或為這一用法的痕跡。
此外,根據屈萬里、裘錫圭等的說法,『万』的本義應指一些從事舞樂工作的『万人』。《甲》1585:『乎(呼)万無(舞)』,表示命令万人跳舞。『万』字與跳舞有關這種用法,見於古書,寫作『萬』。『萬舞』是古代的舞名,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後是文舞,舞者手拿鳥羽和樂器。《詩.邶風.簡兮》:『方將萬舞』、『公庭萬舞』。林義光指出『万』是『丏』的古體,甲金文『賓』字從『万』(『丏』)聲。
然而,由於古代『万』與『萬』音近,所以很早亦已借為萬千的『萬』。不過我們應指出,萬千意義的『萬』其實也是借自本解作蝎子的『萬』。由此可見,純粹的同音假借(即西方所謂rebus)並不講究所借的字的原義,故萬千的『萬』到底借用本是蝎子的『萬』或借用本解万人的『万』便根本無關痛癢了。漢字『一簡』方案把『萬』簡化為『万』,從字形上雖難以理解,但從歷史源流上看,是有跡可尋的。因為借『万』作『萬』,除可遠溯至於商代的卜辭外,春秋戰國時期的六國古印『千萬』之『萬』多作『万』。 2001年浙江省杭州市雷峰塔地宮文物出土,其中五代時期的『銀鎏金鏤空鴛鴦鴻雁紋墊』的中心部分和同時出土的『鎏金銀盒』盒蓋上均即鑴有『千秋万歲』四字;又傳世仍可找到鑄有『千秋万歲』的遼代玩錢,凡此種種,皆可作為『万』字古出而且一直沿用的明證。
現今規定『万』在『万俟』(mò qí)中爲正體,在其他地方爲『萬』之異體。
===============
無(无)、舞、蕪(芜)、撫(抚)、憮(怃)、廡(庑):
===============
【無】甲骨文字形是『大』的兩手各執一個向下的『屮』形,象人持牛尾一類飾物翩翩起舞之形。『無』是『舞』的初文,本義是跳舞、舞蹈,後假借為有無的『無』。
我覺得古時漢字字形的演變有點像『依樣畫葫蘆』,畫來畫去就畫成一個記號字了,不過瓢怎麼說也是依着葫蘆畫出來的,對照着看還是能恍然大悟的。漢字越發展越脫離圖畫的本質,因此總要找一些已經成熟的構字符號來替代不宜照搬的圖畫符號,這一工作就是由篆文來完成的,隸變則是又用隸書的構字符號去替換了一遍篆書的構字符號。由於篆書和後世文字基本上一對一且已經脫離畫圖的本質,因此隸書和篆書的構字符號基本上也能一一對應。
【舞】『無』、『舞』古本一字,甲金文象一人手執牛尾一類飾物翩翩起舞之狀。本義是跳舞。金文加象兩腳的『舛』,強調腿足舞蹈的動作。
【无】未找到字源的解释,只見到秦簡中字形。標準字體以『無』為正字。按《字彙.无部》云:『无,古無字,易多用之。《六書正譌》天屈西北,從天而屈其西北會意。』《正字通.无部》亦云:『无,古文無。《周易》無皆作无。』今以『无』為『無』字之古文奇字,故可收『无』為『無』字之異體。
===============
鬲、鬳、獻(献)、讞(谳)、巘:
===============
【鬲】lì,甲金文象古代的炊煮用器皿,它的足中間是空的,足壁與器壁相連。本義是古炊器,又用為祭器、禮器。『鬲』和『鼎』的主要區別在足部,鬲足中空,足壁與器壁相連,足壁也就是器底(裘錫圭)。
【鬳】yàn,甲金文從『鬲』,『虍』聲(象虎頭),是『甗』yǎn的初文,本義是古代炊器,後加『瓦』為意符。
【獻】甲金文從『鬳』從『犬』,『鬳』、『犬』皆是聲符。『鬳』是『甗』的初文,是盛食物的器皿,用來祭祀,表示用甗進獻食物之意。本義是進獻。
繁體中無『献』這個字形,見之替換即可。
===============
鄉(乡)、響(响)、嚮(向往)、饗(飨)、曏:
===============
【鄉】甲骨從『𠨍』(兩人相對跪坐)從皀,或從二『欠』(兩人張口相向),或從二丮(兩人伸手奉獻祭禱),『皀』是盛稻粱的食器,字象兩人相向跪坐,共食一簋。本義為相向共食,引伸為饗宴、饗祀,是『饗』的初文。引申為家鄉、鄉里。
【嚮】本作『𠨍』,又作『鄉』,甲骨文及金文均象兩人相向跪坐之形,本義為相對、相嚮。雲夢秦簡及馬王堆帛書中的嚮字皆寫作『鄉』。
【向】甲金文從『宀』從『口』,『宀』象房屋,表示在屋子裏用口發出聲音,產生回響,是『響』的初文(裘錫圭),後假借為方向之『向』。
【響】從『音』,『鄉』聲,本義為回聲。
從字源上講『嚮』和『向』是有區別的。『嚮』表示相向、相對。『向』表示方向、朝向。字典中的解釋如下:
【嚮】面對,通『向』;傾向、仰慕,如:《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雖不能至,然心嚮往之。』;引導,如:嚮導。
【向】除沒有明確說明有『引導』之義外,包含了『嚮』的其他字義。
實際使用中『嚮往』和『嚮導』一般用『嚮』。
【曏】xiàng,《說文》:『不久也。从日,鄉聲。《春秋傳》曰:曏役之三月。』
===============
舄、寫(写)、瀉(泻):
===============
【舄】xì,《说文》:『䧿也。象形。〔七雀切〕䧿,篆文舄从隹、昔。』沒搜到正解,有可能是雛鵲,象雛鵲在窩中仰脖張嘴嗷嗷待哺的樣子,『臼』爲向上張嘴之形。
【寫】從『宀』,『舄』聲,本義為移置、傳送。
===============
尋(寻)、潯(浔)、鱘(鲟):
===============
【尋】甲金文從二『又』(手形)從『丨』,象伸開兩臂,量度長度之形。『尋』的本義是量度單位,源于伸臂量度之法。張開兩臂的長度大約是八尺,故一『尋』即八尺(唐蘭)。《說文》:『度人之兩臂爲尋,八尺也。』或加從『簟』(象席形)為聲符。
『尋』字有繁簡多體,其繁體象張開兩臂量度筵席(『簟』)之形,或將筵席簡化為一條豎線,或只剩下舒張兩臂之形,或加從『口』(詹鄞鑫)。
篆書的寫法有兩個變化,一是在兩手之間增加『口』和『工』,這種繁化與『又』變為『右』,『𠂇』變為『左』是相同的現象。一是將下部倒書的『𠂇』改為正書,並訛為『寸』。《說文》篆文則另加表音的『彡』。由此可知篆書『尋』正是由『右』、『左』二字合成的會意字訛變而成的(詹鄞鑫)。
===============
亞(亚)、啞(哑)、婭(娅)、惡(恶)、堊(垩):
===============
【亞】甲金文字形酷似醫院的十字符號。象陵墓中放置棺木的木室的平面圖,是出土商代大型墓葬中最常見的墓葬形式。字形本義是木室的平面圖。甲骨文用為官職名,又表示次,如『亞祖乙』之亞,表示第二(陳夢家)。
===============
爭(争)、靜(静)、掙(挣)、睜(睁):
===============
【爭】甲骨文『爭』表示把犁而耕,會兩隻手(代表兩個人)拖動一個犁鏵耕作的樣子。本表示耕作,假借為爭奪之義。現在犁形已無,光剩兩隻手。金文無『爭』字,只用作偏旁,『靜』字所從的『爭』字,從二『又』從『力』,『力』象農具之形,其與『犁』的初文作為義符時可通用。
【靜】從『青』、『爭』,皆是聲符,劉洪濤指出『靜』是『耕』的初文,指耦耕(二人合耕),借為『靜』。張世超認為『靜』即是無爭而安。
【青】從『生』從『丹』,構形初義不明,疑象草木生長時的青色。
===============
喦、嚴(严)、巖巗岩嵒、儼(俨)、釅(酽):
===============
【喦】niè,甲骨文從三『口』,以山形筆畫相連,『品』象很多張嘴,是『囁』、『讘』的古字,本義是多言(裘錫圭)。或在『品』下加『人』形,象一人有幾張嘴,多言、長舌的意思極為明白。注意和『嵒』的區別,後者中豎不與口字相連。
【嚴】金文從『喦』從『敢』,『敢』是聲符,『喦』所從的人形變為『厂』或『广』。『喦』象眾口多言之形,本義是多言,『嚴』是『譀』的初文,《說文》:『譀,誕也。』多言與誇誕義近,本義是誇誕、荒唐的言語,嚴厲、莊嚴等義是假借或引申義(裘錫圭)。
【敢】金文從『爭』,『甘』聲。本義為勇於進取,大膽有勇氣。『敢』小篆作『𠭖』,與金文形近。
【巖】從『山』,『嚴』聲,本義為崖岸,即山或高地的邊。後引申爲巖石、巖洞等義。
【巗】『巖』之異體。
【岩】古籍中多作『巖』。今多用作地質名詞中的岩,如:花岡岩、沉積岩。
【嵒】同『巖』。《說文》:『山巖也。从山、品。讀若吟。(臣鉉等曰:从品,象巖厓連屬之形。)』
繁體中無『严』字形,見之替換即可。
===============
厭(厌)、壓(压)、靨(靥)、魘(魇)、饜(餍):
===============
【厭】初文作『猒』,金文從『口』從『肉』從『犬』,高鴻縉曰:『從犬口含肉會意。』按口形與肉形連在一起,會食肉之意。引申表示滿足。現今作『饜』。
【壓】從『土』,『厭』聲,表示從上向下加以重力。
繁體中無『厌』和『压』字形,除『压』外都是規則簡化。
===============
垚、堯(尧)、僥(侥)、澆(浇)、繞(绕)、驍(骁):
===============
【垚】yáo,土高也。从三土。凡垚之屬皆从垚。
【堯】甲骨文上從二『土』,下從『兀』,『兀』表示高而上平,『堯』表示高高的土丘。本義是高山,引申為高、高遠之貌。
『堯』古書表示至高之貌,《墨子.親士》:『天地不昭昭,大水不潦潦,大火不燎燎,王德不堯堯者,乃千人之長也。』意謂天地不以昭昭為明亮,大水不以潦潦為廣大,大火不以燎燎為旺盛,王者之德不以堯堯為至高(形容王者之德不止於至高,其高深沒有盡頭),才能成為民眾的首領。
===============
業(业)、鄴(邺):
===============
【業】金文從二『業』從『去』,象兩個並立的銅人舉筍(懸鐘磬之橫木)之形,故『業』是懸掛鐘磬的架子的象形。『去』的古文字有兩個來源,『業』字所從的『去』是『盍』的初文,讀作『hé』,象器蓋相合之形(參裘錫圭),是『業』的聲符。後期金文只從一個『業』從『口』,『業』的下部和『去』字共用筆畫。後口字形也無。金文中有用作基業或功業之業。
繁體字中無『业』字形。
===============
義(义)、儀(仪)、議(议)、蟻(蚁):
===============
【義】甲金文從『羊』,『我』聲,從『羊』的字多有美善之義,與『善』、『美』從『羊』之意同。本義疑為威儀美盛之貌,是『儀』的初文。一說『我』也是意符,『義』的初義可能是『威儀』、『儀仗』的『儀』,專指軍隊、士兵的威儀,故從『我』(象古兵器)。
【我】甲金文一側是『戈』一側是象『彐』的『鋸齒』形,象有鋸齒的長柄兵器,本義是一種鋸,或形近鋸的古兵器。假借為第一人稱代詞。
===============
陰(阴)、蔭(荫):
===============
【陰】從『阜』,『侌』聲,本義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皆是背向陽光之處,故稱『陰』。從『阜』的字多與山有關,而『侌』從『今』從『云』,『今』是聲符,從『云』可能是因為多云的天氣即稱為『陰天』的緣故。金文用作本義,敬事天王鐘:『江漢之陰陽』,表示長江、漢水的南面和北面。㠱伯盨:『其陰其陽,以征以行。』又用作地名。楚簡的『陰』字不從『阜』,直接寫作『侌』。
===============
隱(隐)、癮(瘾)、穩(稳):
===============
【隱】從『阜』,『㥯』聲,本義為隱蔽。『㥯』的造字原理未查到,只見到小篆字形,和楷書一致。標準寫法『彐』中間橫應出頭,因爲它是『又』這個手形的一種寫法。
『㥯』雖然可作『急』的異體,但應是無關的兩個字。『急』並不是『爪』頭。【急】從『心』,『及』聲,本義為褊急、急躁。『及』寫在上部時寫成了『刍』。【及】甲骨文從『人』從『又』,象一人在前,後有一手捕捉,本義為追到人把他抓住。本義是追及、逮獲。
===============
憂(忧)、忧、優(优)、优、擾(扰)、扰:
===============
【憂】金文最初從『頁』從『手』,以手遮蓋臉面,表示憂心忡忡,心情愁悶。後來從『頁』從『心』,寫作『𢝊』,與『憂』古文同,『頁』象人形而突出頭臉,會憂思愁緒展現於顏面之意;徐鍇:『𢝊形於颜面,故从頁。』本義是擔心、擔憂。
【優】從『人』,『憂』聲,本義為充足、豐饒。
【忧】(yòu)心動。見段注本《說文解字.心部》。
【优】(yōu)五穀精白,似人之白髮。《龍龕手鑑.人部》:「优,五穀精如人白髮也。」
【扰】(yòu)1.福。見《玉篇.手部》。2.動。見《字彙.手部》。
===============
猶(犹)、猷、蕕(莸):
===============
【猶】【猷】甲骨文從『犬』,『酉』聲。『猶』、『猷』本一字,本義是獮猴,一說是小狗(許慎)。甲金文作『猷』,參見『猷』。謀猷、猶如、猶可等是『猶』的假借義。
今『猷』又有謀略、計劃;圖謀;道理、法則;道德等義。
【犹】獸名。見《集韻.去聲.宥韻》。犬吠聲。見《龍龕手鑑.犬部》。
===============
云、雲(云彩)、蕓(芸)、曇(昙)、澐(沄)、芸、耘、妘:
===============
【云】從『上』(甲骨文兩橫爲『上』),『旬(螾)』(下部的『厶』爲甲骨文『螾』之初文,即蚯蚓的象形,甲骨文中借用做『旬』)聲。本義是雲朵。後因『云』假借為言語之『云』,於是加『雨』作『雲』以存本義。
【蕓】蕓薹,油菜的別名。簡化字『蕓』合併進『芸』。
【芸】芸香,一種香草;姓氏;一種美菜。芸芸衆生。
以『雲』和『云』爲聲符的字都有,如有遇到,只能查字典確定繁體怎麼寫。
===============
奠、鄭(郑)、擲(掷)、躑(踯):
===============
【奠】甲骨文和金文皆從酉從『一』或『丌』,表示把酒樽置於桌上供奉,有祭奠之意。
【鄭】金文從『邑』,『奠』聲。『鄭』是國名,即春秋戰國時之鄭國。
===============
質(质)、躓(踬):
===============
【質】字理不明。《說文》:『以物相贅。从貝从斦。闕。』
===============
壯(壮)、莊(庄)、裝(装)、狀(状)、妝(妆)、牀床、寢(寝):
===============
【壯】从『士』從『爿』,『爿』亦是聲符,『士』表示武士,本義為強壯,引申為壯年。
【士】金文字形和楷書相似,象斧頭類的器具,下面一橫是斧刃,上面一橫爲斧柄,用來表示手持斧頭的武士。本義是武士。
【爿】pán、qiáng,甲骨文象豎寫的牀。『爿』是『牀』的初文,本義是牀,俗體作『床』。
【莊】小篆從『艸』,『壯』聲(『壯』字從『士』,『爿』聲,表示士兵強壯),『莊』字表示莊嚴、嚴正。
【裝】從『衣』,『壯』聲,本義為包裹、裹束。
【狀】從『犬』,『爿』聲。本義為犬的外形。《說文》:『狀,犬形也。从犬,爿聲。』段玉裁注:『引伸為形狀。如類之引伸為同類也。』
【妝】甲金文從『女』,『爿』聲,本義為修飾,打扮。
【牀】【床】初文作『爿』,後加注意符『木』,寫作『牀』。從『木』,『爿』聲。本義是供人坐臥的器具。俗體作『床』。臺灣定『床』爲正體,『牀』爲異體。
【寢】甲金文從『宀』從『帚』,『帚』象掃帚,象在屋內打掃,以供居息之意,是『寑』、『寢』的初文。本義是寢室。戰國楚文字加『爿』(『牀』的初文)旁,加強居息之意(季旭昇)。
===============
亂(乱)、辭(辞):
===============
【亂】金文只有左側形,上從『爪』,中從『幺』從橫躺的『工』字形飾筆『冂』,下從『又』,『爪』和『又』皆象手形,或從『𢆶』,『幺』和『𢆶』皆象絲線之形,全字象上下兩手在整理絲絮之形,本義是治絲。絲線在未整理之前是亂的,故分化出『亂』字;而治理絲線帶出治理一義,分化出『𤔲』(典籍作『司』)字。故『𤔔』是『亂』、『𤔲』的初文。
【辭】左側與亂相同。金文從『𤔔』從『䇂』從『口』,『𤔔』象兩雙手在治理絲線之形,《說文》:『𤔔,治也。』『䇂』是『乂』的初文,也有治理之義。『辭』的本義很可能是治理,與『𤔲』是一字異體。
===============
雋(隽)、攜(携):
===============
【雋】從『隹』從『弓』,字會以弓射鳥。本義為射殺野鳥,後由於野鳥多具肥肉,引申為肥肉,又有美好之義。《說文》:『雋,肥肉也。從弓,所以射隹。長沙有下雋縣。』按《龍龕手鑑》『雋』字下部訛變為從『乃』,字作『隽』,為簡化字所本。
【攜】從『手』,『巂』聲,本義為提起、提着。
【巂】guī、suǐ,金文從『屮』從『隹』從『丙』,『隹』象鳥形,『屮』象鳥冠,本義是鳥,一說『丙』象鳥尾,待考。注意此字下部和『雋』不同。
===============
幣(币)、斃(毙):
===============
【㡀】bì,甲骨文從巾從若干小點,表示衣巾有灰塵或破舊。《說文》:『敗衣也。从巾,象衣敗之形。』
【敝】甲骨文從『巾』從『攴』,『巾』旁四周或加從小點,『攴』象手持棍棒,表示用棍子擊打衣服或佩巾,小點象揚起的灰塵。根據裘錫圭的研究,由於從『攴』從『巾』,擊巾的意思已能表示出來,所巾旁小點有時被省去。『敝』的本義是擊打衣巾,以拍去或打掉灰塵,後用來表示破舊,是假借的用法。真正表示破舊的是『㡀』字,『㡀』可能是省『敝』而成的,也有可能是以巾上有塵來表示破舊。所以當破舊講的『敝』是假借來表示『㡀』字的意義的。《說文》:『㡀,敗衣也。从巾,象衣敗之形。凡㡀之屬皆从㡀。』《說文》:『敝,帗也。一曰:敗衣。从攴从㡀,㡀亦聲。』後來贅加『手』為意符,造『撆』字,以表示用手持捧擊打布巾。按破舊義也可能是擊布除塵的引伸義。
===============
擔(担)、膽(胆)、澹(部分意義與『淡』通):
===============
【詹】構形未有定論。戰國楚系文字從『八』從『言』。小篆作『詹』,許慎以為本義是多言。
【澹】從『水』,『詹』聲。本義是水波起伏的樣子。引申爲搖動、動盪。
【淡】從『水』,『炎』聲。本義是味道淡薄。
在表示水波起伏或者動盪之義時用『澹』,在表示淡泊、恬靜之義時兩字通用。
===============
燈(灯)、鄧(邓)、證(证)、証:
===============
【登】甲骨文從二『止』(癶)從『廾』從『豆』(盛食物的容器),『豆』亦是聲符。象雙手捧食器登上祭台進獻祭品之形,故『登』有進義。反映古代獻祭時手腳並用。這種字形在甲骨文多用作人名。
【証】諫正。《說文解字.言部》:『証,諫也。』《戰國策.齊策一》:『士尉以証靖郭君,靖郭君不聽。』『證』之俗字。
===============
啻、敵(敌)、適(适)、适:
===============
【啻】金文從『口』,『帝』聲,構形初義不明。金文與小篆形同。金文用通讀為『嫡』,文獻作『適』,表示繼承,師酉簋:『𤔲乃祖啻官』詢簋:『今余令(命)女(汝)啻官𤔲邑人』。又用為『敵』,表示敵人,[冬戈]簋:『卑(俾)克厥啻(敵)』。又讀為『禘』,祭名。剌鼎:『王啻(禘),用牡于大室。』又借為『帝』,買簋:『用追孝于朕皇且(祖)啻(帝)考』。
【帝】甲骨文字形類似『釆』,頂上是一橫,下面是互相交於一點的三條直線,中間的一橫寫作『口』,將三條直線圈起來,象束綁柴薪的形狀,『帝』是『禘』的古字,指在郊外燒柴而祭,本義是一種燒柴的祭祀。後因『帝』借來表示上帝、天帝、皇帝,加『示』旁為『禘』字來表示禘祭的本義。
【啇】『啻』的另一種隸變寫法,是『敵』和『適』的聲旁。
【适】小篆作『𨓈』,《說文》:『适,疾也。从辵𠯑聲。讀與括同。』根據《說文》,古代的『适』與『括』同音,本義是疾。現代漢語中『适』是『適』的簡化字,表示適合,與古代的『适』是同形異字。
===============
墮(堕)、隋、隨(随)、髓、橢(椭):
===============
【堕】『墮』小篆作『隓』,異體作『隳』,《字彙》:『墮,俗作隳。』
【隓】金文從『阜』從二『又』、二『土』,象以手推『阜』上的土落下之形,引伸有墮下義。二『圣』後來變為二『左』,應是因為『圣』、『左』形近,『左』又與『墮』音近之故(參裘錫圭)。『隓』是『墮』的本字,異體作『𡐦』、『隳』。
===============
糴(籴)、糶(粜)、躍(跃):
===============
【翟】甲金文從『羽』從『隹』,『隹』象鳥類,『羽』突出其羽毛、羽翼的修長,本義是長尾的野雞、山雞,又特指雉羽、雞毛。
【糴】dí,《說文》:『市穀也。从入从䊮。』
【糶】tiào,《說文》:『出穀也。从出从䊮,䊮亦聲。他弔切。』
【䊮】《說文》:『穀也。从米,翟聲。他弔切。』
===============
趕(赶)、赶、桿(杆)、杆、槓(杠)、杠:
===============
【赶】動物翹著尾巴跑。說文解字:『赶,舉尾走也。』馬奔馳。集韻.平聲.仙韻:『赶,馬走。』
【趕】簡化爲『赶』。
【杆】不見於《說文》。從「」,「」聲,本義為柘木。《集韻‧去翰》:「杆,木名,柘也。一曰檀也。或從幹。」「」可表示細長的木頭或類似的東西。漢王充《論衡‧變動》:「旌旗垂旒,旒綴於杆。杆東則旒隨而西。」「」也用作量詞,用於有杆的器物。《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回:「只見那廣東人,伸手在他床底下一搜,拉出一個網籃來,七橫八豎的放着十七八杆鴉片煙槍。」
字典釋義:gàn,1.檀木。《玉篇.木部》:「杆,檀木也。」2.柘木。《集韻.去聲.翰韻》:「杆,柘也。」gān,1.細長棍狀物。如:「欄杆」、「旗杆」。《集韻.平聲.寒韻》:「杆,僵木也。」2.量詞。計算揮杆次數之單位。如:「共打了一百三十二杆。」
【桿】不見於《說文》。金文從「」,「」聲。「」與「」聲同,故「」與「」相通。本義是長木棍、木棒。《正字通》:「桿,俗杆字。」(此說疑有誤,桿見於金文,而杆之古字形我未搜到)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一:「話兒不提朴刀桿棒,長槍大馬。」「朴刀」、「桿棒」、「長槍」都是武器,作者以這句說明《西廂記》是一個愛情故事,內容與「朴刀桿棒」的武俠故事沒有關係。又引申泛指有一定用途的木頭或金屬製成的細長東西,如旗桿、電線桿;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回:「(典)韋下馬,喝退眾軍,一手執定旗桿,立於風中。」亦引申指器物上的細長東西,如筆桿、槍桿。宋曾公亮《武經總要.卷十三》:「短刃槍并袴長貳尺,桿長六尺。」「」是連接槍刃和槍桿的部分;意指短刃槍的槍刃和袴共長兩尺,槍桿長六尺。金文用作本義。子禾子釜:「築桿烕釜。」即(在釜內)放置木棒,以減少釜的量值(容量)。「」又可用作形容桿狀的東西,最常見的是「桿菌」,即是桿狀的細菌,例如:大腸桿菌、幽門螺桿菌。
字典釋義:gǎn,(1)細長形的棍狀物。如:『筆桿』、『槍桿』。(2)量詞。計算細長物的單位。如:『兩桿槍』、『一桿秤』。
『杆』和『桿』普通話讀音不同,我個人覺得這兩個字的區分還是得憑習慣。感覺一般細長的東西用杆,比如:球杆,晾衣杆。粗的或是某些零件性質的東西用桿,比如:槍桿、筆桿。竹子做的東西還單獨有個『竿』字表示。
【杠】《說文》:牀前橫木也。从木,工聲。〔古雙切〕
字典釋義:gāng,(1)床前橫木。(2)旗竿。《紅樓夢》第六四回:『於是連夜分派各項執事人役,並預備一切應用旛杠等物。』(3)小橋。《文選.左思.魏都賦》:『石杠飛梁,出控漳渠。』唐.李善注引郭璞曰:『石杠謂石橋。』(4)車蓋柄之下半部。古代車傘蓋之長柄有上下兩節,下節之『杠』圈圍較粗,上節之『常達』圈圍較小,插入下節杠中。(5)gàng,同『槓』。
【槓】不見於《說文》。
字典釋義:gàng,(1)較粗之棍棒。如:『木槓』、『鐵槓』。(2)一種體育器材。如:『單槓』。(3)標條。如:『他的文章錯誤百出,被老師畫了許多紅槓。』(4)以線條表示刪除。如:『老師把文意不通的句子槓掉了。』(5)磨擦。《兒女英雄傳》第三七回:『假如給了剃頭的,便是使熟了的絕好一條槓刀布。』(6)爭辯。如:『抬槓』。(7) 物理學名詞。如:『槓桿』。
『杠』和『槓』普通話讀音不同,字義差別也較『杆』與『桿』大,應該比較容易區別。
===============
征(征伐)、徵(徵求)、懲(惩)、癥(癥結)、症(症狀):
===============
【正】甲金文從『止』從『丁』(甲骨文寫作『口』),『丁』亦是聲符(徐在國、劉釗)。『丁』標示行程的目標或城邑,字象人以『止』(趾)向目標前進,為『征』的初文。本義是遠行,後多用來表示糾正、偏正之『正』。
【征】甲金文從『彳』從『正』,『正』亦聲。古代『征』同『正』字,『正』象人向城邑或目標前進,本義為遠行,為明確行走義而加義符『彳』。古代多為了征戰而遠行,故字有討伐之意。
【徵】甲金文的字形象背部有齒形裝飾的刀子,是『徵』的中間部分。甲骨文下或從『止』,金文或增『口』、『阜』、『辵』等偏旁。這些字形都可看作『徵』的古字。
【征】(1)遠行。如:長征。(2)討伐。如:『征戍』、『南征北討』。(3)強取、爭奪。《孟子.梁惠王上》:『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4)課徵。如:『關征』、『橫征暴歛』。(5)稅賦。《孟子.盡心下》:『有布縷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6)姓。如宋代有征集。
【徵】(1)召集。如:『徵兵』。(2)責問、詢問。如:『徵詢意見』。(3)驗證、證明。《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4)公開尋求、招請。如:『徵婚』、『徵文』。(5)課取、收取。如:『徵稅』。(6)預兆、跡象。如:『吉徵』、『徵兆』。(7)姓。如三國時吳國有徵崇。
【癥】從『疒』,『徵』聲。本義是腹中結塊的病,即癥結。
【症】從『疒』,『正』聲。『症』是『證』的分化字,以表示病症、病狀。
===============
墾(垦)、懇(恳):
===============
【墾】小篆字形從『土』,『豤』聲。隸楷字形從『土』,『貇』聲。本義是翻土耕作,又指開闢耕地。
【豤】kěn,從『豕』,『艮』聲。本義是咬、啃,通作『懇』、『墾』。
【懇】小篆字形從『心』,『豤』聲。又作『懇』,從『心』,『貇』聲。本義是真誠、誠懇。
===============
劇(剧)、據(据)、据(拮据):
===============
【豦】jù,從『豕』,『虍』聲,本義或是獸名。一說字會『虎』、『豕』相鬥之意,表示劇烈的意思,為『劇』字初文(李經諱)。
【劇】《說文》:『尤甚也。从刀,未詳。豦聲。』
【據】《說文》:『據,杖持也。從手豦聲。』
【据】現代字典釋義:jū,1、辛勞操持。《說文解字.手部》:「据,𢧢(戟)挶也。」清.段玉裁.注:「〈鴟鴞〉:『予手拮据。』《傳》曰:『拮据,𢧢(戟)挶也。』」《詩經.豳風.鴟鴞》:「予手拮据,予所捋荼。」2、境況窘迫,尤指經濟困難而言。《紅樓夢》第一一四回:「手頭不濟,諸事拮据。」
jù,1.倚靠、占據。同「據」。《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劉表列傳.劉表》:「兵集眾附,南据江陵,北守襄陽。」2.傲慢。同「倨」。《呂氏春秋.孟秋紀.懷寵》:「子之在上無道,据傲荒怠,貪戾虐眾,恣睢自用也。」《史記.卷一一七.司馬相如列傳》:「低卬夭蟜据以驕驁兮,詘折隆窮蠼以連卷。」
===============
夸、誇(夸奖)、虧(亏):
===============
【夸】kuā,甲金文從『大』,『于』聲,六國文字『于』旁演變為『丂』,或加飾筆作『亏』,故篆文從『大』,『亏』聲,本義為樂聲張大(谷衍奎),後引申為奢侈,今亦作『誇』的簡體字。《說文》:『夸,奢也。從大,亏聲。』段玉裁注:『夸,奢也。奢者,張也。從大,亏聲。』
【夸】(1)奢侈。《荀子.仲尼》:『貴而不為夸,信而不處謙。』唐.楊倞.注:『夸,奢侈也。』(2)大。晉.左思《吳都賦》:『橫塘查下,邑屋隆夸。』(3)驕矜自大。唐.韓愈《烏氏廟碑銘》:『盧從史始立議用師於桓。乃陰與寇連,夸謾兇驕,出不遜言。』(4) 炫耀。《列子.楊朱》:『而欲尊禮義以夸人,矯情性以招名。』(5)稱讚、讚美。唐.皮日休《惜義鳥》詩:『吾聞鳳之貴,仁義亦足夸。』(6)美好的。《淮南子.脩務》:『曼頰皓齒,形夸骨佳,不待脂粉芳澤而性可說者,西施、陽文也。』(7)姓。如戰國時有仙人夸蛾。
【誇】(1)說大話、炫耀。《說文解字.言部》:『誇,譀也。』明.周朝俊《紅梅記》第二四齣:『大將軍,小把總,自誇能勇。』(2)讚美。如:『誇獎』。(3)大、粗大。《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下.孝成許皇后》:『妾誇布服,糲食。』唐.顏師古.注引孟康曰:『誇,大也。大布之衣也。』
【亏】yú,今日一般只視其為『虧』字簡寫,但其實『亏』字古已有之,而且很可能就是『于』的原字。從字的形態上看,『亏』和『兮』、『平』、『乎』等字一樣,都表某一種呼吸送氣的活動。《說文》:『亏,於也。象气之舒亏。从丂从一。一者,其气平之也。凡亏之屬皆从亏。今變隸作于。』
【虧】從『亏』,『雐』聲,表示減損、減少。《說文》:『气損也。从亏,雐聲。𧇾,虧或从兮。』
【雐】hū,鳥也。从隹,虍聲。古書上一種鳥名。
===============
塊(块)、醜(丑陋):
===============
【鬼】甲骨文上似從『田』而非『田』,下從『卩』,徐中舒以為象人身巨首之異物,表示與生人有異之鬼。或加從『示』,以顯鬼神之意。
【塊】從『土』,『鬼』聲,俗寫作『凷』,本義為土塊。
【醜】甲骨文從『鬼』,『酉』聲。商代金文或於『酉』下加『其』形,象盛『酉』之物(余永梁)。西周晚期又於『醜』字疊加『犬』旁,其義不詳。《說文》:『醜,可惡也。从鬼,酉聲。』段玉裁注:『非真鬼也。以可惡,故从鬼。』
【丑】甲金文從『又』手指尖端有鉤,象手有指甲,本義是指爪。金文『丑』『爪』同形。『丑』後假借為干支字,而本義廢。
===============
憐(怜)、鄰(邻):
===============
【粦】lín,甲骨文從『大』周圍有四點,一說象磷火,即『磷』之初文。金文加『舛』表示磷火會動。
【憐】從『心』,『粦』聲,本義為哀憐、憐憫。
【鄰】從『邑』,『粦』聲,本義為古代行政單位,五家爲鄰。
===============
療(疗)、遼(辽)、瞭:
===============
【尞】甲骨文最初從『木』從數點,象焚燒木、柴之形,數點象火焰。後於木下加從『火』為義符,爲『燎』之初文。甲骨文用作祭名,表示焚柴而祭。
【瞭】liǎo,(1)眼睛明亮。《孟子.離婁上》:『胸中正,則眸子瞭焉。』(2)明白、清楚。如:『明瞭』『一目瞭然』『瞭如指掌』。(3)liào,遠看。如:『瞭望』。
【了】與『瞭』第二義互通,如:『明了』『一目了然』『了如指掌』。但如可能造成歧義,比如『明了』,一般用『瞭』。簡化字剝奪了『瞭』字第二義實無必要。
===============
積(积)、蹟(古迹)、跡(痕迹):
===============
【責】金文從『貝』,『朿』聲,本義是賦稅,引申為責任。
【朿】cì,甲金文象樹上或武器上有刺(裘錫圭),是『刺』的初文。本義是植物上的針狀物,即芒刺。
【蹟】從『足』,『責』聲。《說文》以為『蹟』是『迹』的或體。現今義爲前人留下來的事物,多指建築、文物而言。同『跡』。如:『事蹟』、『遺蹟』、『名勝古蹟』。
【跡】同『迹』。『足』和『辵』是義近形符。
現今定『跡』和『蹟』爲正體,『蹟』尤表示名勝古蹟、遺蹟等。『迹』爲異體,使用頻率不及前兩字。
===============
惱(恼)、腦(脑)、瑙、災(灾)、甾:
===============
【惱】從『心』, 從『巛』,從『囟』,表示怨恨、發怒。未找到更詳細解釋,但從『巛』『囟』的字多讀作nao。
【巛】chuān,『巛』同『川』字,象水流貫通之形,《篇海類編》:『巛,川本字,通作川。』。
【𡿧】(巛加中間一橫)zāi,甲骨文象洪水橫流成災之形,表示水災。
【災】甲骨文從『宀』從『火』,表示火災。小篆字形從『火』,『𢦏』聲。籀文字形從『𡿧』(巛加中間一橫)從『火』,隸書又省去中間的一橫,寫為『災』。
【甾】zāi、zī,甲骨文象以竹編製之器皿形,本義是竹編的容器。『甾』小篆作『𠙹』,古文作『𠙾』,隸變作『甾』。
注意,『惱』『災』『甾』的上部楷書寫法相同但字源不同。
===============
礙(碍)、癡痴、擬(拟):
===============
【礙】從『石』,『疑』聲,本義為限止、阻擋。
【擬】從『手』,『疑』聲,本義為揣度、推測。
【癡】從『疒』,『疑』聲,本義為遲鈍、不聰慧。
【疑】甲金文象一拄杖站立側頭之人形,或加『彳』『亍』等形,表示失去方向,本義是疑惑。對照甲骨文字形還能看出『疑』右半部分是側頭站立的人形演變而來。
『痴』乃『癡』之俗體,現臺灣定『痴』爲正體。
===============
牽(牵)、縴(纤绳):
===============
【牽】從『牛』, 象引牛的牛繮繩,『玄』聲,本義為拉、挽。
【縴】qiàn,(1) 拉船前進的粗繩。如:『拉縴』。(2)從事拉船工作。如:『縴戶』。(3) 比喻從中撮合或介紹牽線以取利。如:說媒拉縴。
簡化字將『縴』和『纖』合併簡化爲『纤』。
===============
習(习)、摺(折叠)、褶:
===============
【習】甲骨文從『日』,『彗』聲,本義是暴曬,故從『日』。假借為習慣、學習。根據唐蘭的研究,甲骨文『彗』的字形與後來的『羽』字相近,但不是『羽』,而是『彗』。因為甲骨文沒有『羽』字,而甲骨文『雪』字的『雨』下從此羽形,但比對《說文》『雪』字的小篆作『䨮』,從『彗』聲,可知此羽形實為『彗』。
【摺】zhé,《說文》:『敗也。从手,習聲。』(1)折疊。如:『摺衣服』、『摺紙』。(2)曲折。宋.米芾《海岳名言》:『石曼卿作佛號,都無回互轉摺之勢。』(3)毀損、折斷。《史記.卷七九.范雎傳》:『魏齊大怒,使舍人笞擊雎,折脅摺齒。』
【折】zhē,(1)翻轉、迴旋。如:『折跟頭』、『折騰』。(2)倒出。如:『一筐子的梨都折了。』
【折】shé,(1)斷。如:『棍子折了!』(2)虧損。如:折本。
【折】zhé,(1)摘取、弄斷。如:折花。(2)彎、曲。《晉書.卷九四.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3)疊。《後漢書.卷六八.郭太傳》:『嘗於陳、梁間行遇雨,巾一角墊,時人乃故折巾一角,以為林宗巾。』也作『摺』。(4)損失、喪失。如:『折壽』。(5)夭亡。『兄喪弟曰短,父喪子曰折。』(6)佩服。如:『折服』。(7)對換、抵銷。如:『以米折錢』『折合人民幣』。(8)責難、責備。《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於今面折廷爭,臣不如君。』(9)折扣的簡稱。如:『打八折』。(10)挫敗、難關。如:『百折不撓』。(11)量詞。如:『把紙折成三折。』『《竇娥冤》共分四折。』(12)一種治病方法。如病熱極重者,應以大寒的藥劑折其焰而救其急。
【折】甲金文從『斤』從二『屮』(斷木形),會以斧頭砍斷樹木之意。本義是折斷。後二『屮』訛爲『手』。
===============
壘(垒)、垒、纍、累、疊(叠):
===============
【畾】是『雷』的初文,象雷電交加之形,後加『雨』造『雷』字。
【壘】金文從四『田』,從『土』,用作人名,意義不詳。後來指軍營中用作禦敵或防守的牆壁,如壁壘,兩軍對壘,《說文》:『壘,軍壁也。从土畾聲。』
【垒】(lěi)以土塊疊砌。《說文》:絫墼也。从厽从土。〔力軌切〕也是“星”的異體。
【纍】(léi)從「」,「」聲,表示繩索。《說文》:「綴得理也,一曰:大索也。从糸,畾聲。」《漢書‧李廣傳》:「禹從落中以劍斫絕纍,欲刺虎。」顏師古注:「纍,索也。」
」可表示纏繞、攀援。《詩‧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纍之。」鄭玄箋:「纍,纏繞也。」高亨注:「纍,攀援。」
」也表示拘禁、囚繫。《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使其眾男女別而纍,以待於朝。」杜預注:「纍,自囚係以待命。」
」還表示盛甲之具。《國語‧齊語》:「諸侯甲不解纍,兵不解翳,弢無弓,服無矢。」韋昭注:「纍,所以盛甲也。」
」也指公牛。《呂氏春秋‧季春》:「是月也,乃合纍牛騰馬游牝于牧。」高誘注:「纍牛,父牛也。」
【累】從「」,從「」,今字為「累」,表示堆積、聚集。《說文》:「增也。从厽从糸。絫十黍之重也。」 《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雜襲絫輯,被山緣谷。」
」也用作量詞,表示重量單位。《孫子算經》卷上:「稱之所起,起于黍,十黍為一絫。」
【疊】從三「」,從「」,本義為重疊。《說文》:「楊雄說以爲古理官決罪三日,得其宜乃行之。从晶从宜。亡新以爲曡从三日太盛,改爲三田。」《文選‧張衡〈西京賦〉》:「神明崛其特起,井幹疊而百增。」呂向注:「疊,謂樓形重疊。」
【宜】甲金文象俎案上放了兩塊肉,本義是陳放牲肉在俎案上。又表示佳餚,菜餚完備,適宜祭祀,也可供人食用,故引申有合適、適宜之意。
===============
朕、勝(胜)、謄(誊):
===============
【朕】甲金文從『舟』從『丨』從『廾』(二手),字象雙手持物填補船之縫隙。本義是填補船縫,引申為縫隙、朕兆(戴震、李孝定、季旭昇)。春秋晩期金文於『丨』上加八形飾筆,丨中間的圓點或拉長作一橫形,字形又漸訛作『𦩎』形。後『朕』借作第一人稱代詞,日久失其初義。
【勝】戰國晉系和楚系文字從『力』,『乘』聲。秦系文字從『力』,『朕』聲,為《說文》小篆所本。本義是能承擔、勝任。(白於藍、季旭昇)『乘』和『朕』的古音相近。《古文四聲韻》收的《古老子》古文『勝』和《說文》『乘』字的古文十分接近,白於藍以為是借『乘』為『勝』。
【胜】shēng,從『肉』,『生』聲。本義是腥臭之味。近代化學名詞『胜鍵』:組成多肽鏈的胺基酸之間,乃藉前一個胺基酸的羧基與後一個胺基酸的胺基脫水,而形成一種共價鍵,並連結起來,這種鍵稱為『胜鍵』。亦稱為『肽鍵』。
【謄】《說文》:『迻書也。从言,朕聲。』《說文》:『犬膏臭也。从肉,生聲。一曰:不孰也。』
===============
尌、樹(树)、廚(厨)、櫥(橱)、躕(蹰):
===============
【尌】shù,甲骨文作『权』,從『木』從『又』,『又』象手形,象以手植樹之形,本義是樹立,是『樹』的初文。金文加從『豆』為聲符,『豆』上之『木』形省作『屮』,故從『木』從『豆』之形訛為『壴』,與『鼓』之初文『壴』字相混。由於『木』形訛為『屮』,故又於『尌』旁加注義符『木』作『樹』。『又』形至秦簡、小篆作『寸』,古文字往往於『又』下加點成『寸』字。
===============
務(务)、霧(雾):
===============
【務】金文作『敄』,左旁上從『◎』下從『人』,右從『攴』,左旁象人戴頭盔(兜鍪)之形,頭盔用作防護侵襲,故右旁從『攴』會打擊之意(參張世超),『◎』後聲化為『矛』,『矛』是『敄』的聲符。金文『敄』通讀作『侮』,表示欺侮。毛公鼎:『廼敄(侮)鰥寡』。又通讀作『務』,表示致力,中山王方壺:『古之聖王敄(務)才(在)得賢,其即(次)得民』。《說文》:『務,趣也。从力敄聲。』
===============
縣(县)、懸(悬):
===============
【縣】金文從『木』從『系』從『首』,或不從『首』而從『目』,以『目』(眼睛)代表頭部。全字象懸掛首級(人頭)於木上之形,本義是懸掛。是『懸』的初文。
===============
養(养)、癢(痒):
===============
【養】從『食』,『羊』聲。本義是牧養牲畜。
【癢】從『疒』,『養』聲,本義為皮膚或黏膜受刺激,需要搔擦的感覺。
【痒】yáng,《說文》:『瘍也。从疒,羊聲。』簡化字將『痒』作爲『癢』的簡化字。
===============
億(亿)、憶(忆):
===============
【億】《說文》小篆從『人』,『𢡃』聲。但目前所以漢晉字形皆從『意』或『𠶷』,未見從『𢡃』的字形。本義是安寧、安定。又《說文》『𢡃』字下云:『一曰:十萬曰𢡃。』金文皆借『𠶷』表示十萬的『億』。
===============
滅(灭)、減(减)、沖(冲)、決(决)、涼(凉)、盜(盗)、淒(凄)、況(况):
===============
以上這些字都是三點水,古人書寫時有寫作兩點水的情況,簡化字采用兩點水的寫法。兩點水是『冰』的初文。
【滅】甲骨文象用手執物撲滅火之意。所執之物形似甲骨文的『戌』(斧鉞一類的兵器),金文寫作『烕』或加『水』寫作『滅』。
【減】金文、小篆從『水』,『咸』聲,本義是減少。
【沖】從『水』從『中』,象水流撞擊『中』字之形,『中』亦是聲符,本義為水沖擊。『沖』、『衝』二字在簡化字中合併為『冲』。『衝』的本義為通道,與『沖』不同。
【決】從『水』從『夬』,本義是打開缺口,疏通水道。
【涼】從『水』,『京』聲,本義為薄酒。
【盜】甲金文從『㳄』從『舟』。『㳄』從『欠』從數點,『欠』象人張口,數點象口液,『㳄』象人張開口流口水,是『涎』的初文,從『舟』,疑與河水有關,全字表示河水泛濫之意(徐中舒)。此字嚴格來說,不是後世表示偷盜的『盜』字,而是同形異字。由於一般學者隸定為『盜』,故暫收錄於此。至於偷盜的『盜』字,從『㳄』從『皿』,『㳄』象人張口垂涎、流口水(從『㳄』的『羨』字,表示羨慕、貪慕),『皿』是器皿,『盜』表示對別人的財富垂涎,貪慕別人的財產,引申為偷盜、搶劫。《說文》:『盜,私利物也。从㳄,㳄欲皿者。』
【淒】從『水』,『妻』聲。本義為帶雨之雲湧現(段玉裁)。
【況】金文從『水』從『兄』,『兄』是聲符,用作人名,意義不詳。字書中的『況』表示寒涼。《說文》:『況,寒水也。从水兄聲。』徐鍇《繫傳》:『愴況,寒涼皃。』
===============
廛、纏(缠)、瀍、躔:
===============
【廛】chán,《說文》:『一畝半,一家之居。从广里八土。』
【纏】從『糸』,『廛』聲,本義為盤繞。
除『纏』以外,『廛』做部件的字都沒簡化。
===============
釐(厘):
===============
【釐】金文字形象左手執麥(來)右手執物(攴)打擊麥之形,『里』爲聲符。後『來』訛變成『未』,『左手』變爲『厂』。金文表示福祉。今讀xī時通『禧』,即福祉。讀lí時有如下義:(1)量詞。如:釐米,毫釐。(2) 寡婦。通『嫠』。(3)姓。(4)治理。《書經.堯典》:『允釐百工,庶績咸熙。』(5)改正、改變。《梁書.卷三八.賀琛傳》:『今若釐其風而正其失,易於反掌。』(6)賜予。《詩經.大雅.既醉》:『其僕維何?釐爾女士。』
【厘】今臺灣地區的說法是:『釐米』今作『厘米』。以『釐米』爲舊作。『厘』做『釐』之異體,作正體時只有『厘米』一義。
===============
奸(奸詐)、姦(通姦):
===============
【奸】金文從『女』,『干』聲,本義疑是干犯、冒犯之意。『奸』又音『姦』,因為同音之故,『奸』常常通假為『姦』,戰國竹簡表示通姦。
【姦】金文從三『女』,疑本義是私通。不守婦道,紅杏出牆稱為『通姦』。古人對女人有偏見,認為女人是禍水,近女色即損德,所以『姦』字從『女』。一說『姦』是會意兼形聲字,『奻』是『姦』的聲符(徐在國)。
現代漢語『奸』是『姦』的簡化字,古代『奸』、『姦』是不同的字,『奸』本義是干犯,『奸』、『姦』音同,故可通假。
【奸】(1)干犯、冒犯。《左傳.襄公十四年》:『君制其國,臣敢奸之。』唐.柳宗元《湘源二妃廟碑》:『敢或失職,以奸大刑。』(2)求見、求取。《史記.卷三二.齊太公世家》:『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漢書.卷八一.孔光傳》:『以為章主之過,以奸忠直,人臣大罪也。』(3)姦淫。同『姦』。如:『奸淫』、『奸汙』。(4)陰險狡猾的。如:『奸計』、『奸商』、『奸雄』、『老奸巨滑』。(5)勾結敵人,出賣國家民族的人。如:『內奸』、『漢奸』、『為國除奸』。(6)違法的事。如:『作奸犯科』。
【姦】(1)邪惡小人、犯法作亂的人。《管子.君臣》:『止詐拘姦。』《元史.卷一七○.列傳.暢師文列傳》:『黜姦舉才,咸服其公。』(2)不正當的性關係。如:『通姦』、『抓姦』。(3)禍亂、亂事。漢.鄒陽《獄中上書自明》:『故偏聽生姦,獨任成亂。』(4)狡詐、邪惡。《管子.八觀》:『民貧則姦智生。』
===============
仇、讎(雠):
===============
【仇】從『人』,『九』聲,本義是配偶。
【讎】金文從『言』,『雔』聲,『雔』象雙鳥之形,有匹配之意,《爾雅》:『讎,匹也。』
在仇怨一義上兩字相通,簡化字中亦是如此。
===============
棲栖:
===============
【棲】本作『西』,表示月已西落,鳥已入巢。戰國秦系文字改為從『木』,『妻』聲,作『棲』。本義是鳥類歇宿。
【栖】通『棲』。
===============
卻(却)、腳(脚):
===============
【卻】從『卩』,『𧮫』聲,表示使之退。
【𧮫】jué,《說文》:『口上阿也。从口,上象其理。凡𧮫之屬皆从𧮫。〔其虐切〕𠶸,𧮫或如此。臄,或从肉从豦。』
【腳】從『肉』,『卻』聲,本義為小腿。
『却』和『脚』的寫法也是歷代手寫體的常用寫法。目前使用繁體字的地區規定的標準寫法爲『卻』和『腳』。
===============
溫(文)、媼(媪)、醞(酝)、慍(愠):
===============
【溫】從『水』,『𥁕』聲,表示暖和、不冷不熱。
【𥁕】wēn,《說文》:『仁也。从皿以食囚也。官溥說。』
===============
亙(亘)、恆(恒)、亘、垣、宣:
===============
【亙】是『恆』的初文,甲、金文從『月』在『二』中,會月在天地間永恆之意(何琳儀)。由於月亮大部分時間都是缺的,稱為弦月,又稱娥眉月,故以缺月為恆常,本義是恆久、恆常(徐灝)。何琳儀認為上下兩橫象天地之形。戰國金文在『月』旁加『卜』,從『外』,與《說文》『恆』之古文相同。至小篆『月』又訛變為『舟』,後加心旁作『恆』。
【亘】甲骨文和『回』字相似。《說文》:『求亘也。从二从囘。囘,古文回,象亘回形,上下所求物也。(徐鍇曰:回,風回轉,所以宣陰陽也。)〔須緣切〕』
【回】『回』和『亘』是一字的分化。『回』在商周文字象回環旋轉之形,戰國文字出現兩個環形的寫法,為後世字形所本。『回』的本義是旋轉。
『亘』雖然也定作『亙』的異體,但實際是不同的兩個字。簡化字將『亙』和『亘』合併不作區分,注意字的讀音和意義當可判斷哪些字從『亙』。我大體找了下,好像除了『恆』和『㮓』以外沒有從『亙』的字了。
===============
汙污汚:
===============
【汙】【污】【汚】《說文》:『薉也。一曰:小池爲汙。一曰:涂也。从水,于聲。』實際是一個字的幾種隸變寫法,從外形上講,寫作『污』更像小篆寫法,寫作『汙』更像是甲金文寫法,而且聲旁本來就是『于』字,但『虧』字的正體卻從『亏』,因此傳承和習見是確定字形的關鍵。目前臺灣地區定『汙』爲正體,大陸定『污』爲正體。
===============
吳(吴):
===============
【夨】甲金文從『大』,象人頭部向左或右傾側之形。本義是傾側。『夨』古有兩個音,除了讀作『昃』,表示傾側外,柳詒徵認為『夨』古讀作『華』,象人形,是『華』的初文,本義是中國人。
【吳】金文從『大』從『口』,會人張大口之意,指大聲喧嘩。『吳』或從『夨』(讀作虞)為聲符。『吳』字後多借作國名或人名。『吳』的古文字又作『㕦』,《廣韻》『㕦』字音『胡化切』,與『華』同音。在『夨』的人形上加『口』,寫作『㕦』之形,可能就是喧嘩的『嘩』的初文。故『吳』字的本義是喧嘩、大聲說話。
===============
呂(吕)、勻(匀):
===============
【呂】甲、金文由兩個圓圈組成,象金鉼之形,是某種金屬之名。由於甲骨文是以刀在骨頭上刻上文字,受到書寫工具的影響,字形更像方形。金文『呂』的圈形中間有填實的,也有留空的。後增『金』旁,寫作『鋁』。『呂』本作『吕』,篆文在兩個圓形中間加了一個短豎,隸書又演變為一短撇,成為後來的字形『呂』。今臺灣使用『呂』,大陸使用『吕』。
【勻】甲骨文從『呂』(象兩塊圓形金餅),從『螾』,『螾』是聲符,『勻』是『鈞』的本字,本義是重量單位。『螾』的甲骨文寫作類似楷體『勹』形,當是蚯蚓。金文『呂』字形簡化成『二』。今臺灣使用『勻』,大陸使用『匀』。
===============
奐(奂)、換(换)、煥(焕)、渙(涣):
===============
【奐】金文從『人』從『穴』從『廾』(兩手形),徐在國認為會從他人宅內有所取之意,可備一說。『奐』在古書中多表示眾多、盛大。
【央】甲金文從『大』或『天』(象人形正面)從◎,象人頸部戴枷鎖之形,是災殃的『殃』的本字(丁山)。《說文》:『殃,咎也。』一說人戴枷鎖時頭在中央,故引申有中央之意(徐中舒)。高鴻縉則認為◎象扁擔之形,人挑擔時必站在扁擔中央,故有中央之意。《說文》:『央,中央也。从大在冂之内。大,人也。央旁同意。一曰久也。』
===============
華(华)、譁(哗变)、嘩(哗啦啦)、樺(桦)、驊(骅):
===============
【華】是『花』的古字,金文上象花朵盛放之形,下象莖葉(『于』形),『于』為聲符。本義是花朵。一說上象蓓蕾(高鴻縉),然而金文構形並不象花苞。
【譁】從『言』,『華』聲,本義為喧嘩、喧鬧。
【嘩】後起象聲字,也作『譁』的異體。作象聲字時讀作huā,作『譁』的異體時讀作huá。
===============
屖、犀、遲(迟):
===============
【遲】甲骨文從『彳』,『屖』聲,金文作『遟』,從『辵』,『屖』聲。『彳』、『辵』意思相通,皆有行走之意,本義為慢慢地行走,引申為慢、遲、久。小篆把『遟』的聲符『屖』改換為『犀』聲,成為現在的『遲』字。
【屖】從『尸』(象蹲坐的人)從『辛』(象兵器),本義疑為受傷,是『夷傷』之『夷』的初文(何琳儀)。引申為堅硬、遲緩等義。後來堅硬義借『犀』來表示,遲緩義作『遲』。
【犀】金文、小篆從『牛』,『尾』聲,古人認為犀牛的形狀像水牛,所以從『牛』為意符,本義是犀牛。
===============
去、盍、蓋(盖)、闔(阖)、磕:
===============
【去】『去』從『大』從『口』,構形本義有兩種看法,第一種認為是『呿』的初文,『大』、『口』表示張大嘴巴,本義是開口(裘錫圭)。裘錫圭認為『去』字的離去義可能從張口義引申而來,人張口則兩唇相離。第二種認為『口』象洞口,『大』為人形,古人穴居,會人離開家門外出之意。與『出』字初義相近。後期金文及戰國楚簡加從『止』或『辵』,強調離去、行動之義。
【盍】金文上從『去』下從『皿』,『去』字上從『大』下從『口』,學者多認為『大』象器蓋(林義光、楊樹達、商承祚、戴家祥、孔仲溫、裘錫圭),『大』、『口』象蓋子、器皿相合之形,『去』就是『盍』的初文,而『盍』當為『蓋』的初文,本義是覆蓋、器蓋。
【蓋】金文從『艸』從『盍』,『盍』是『蓋』的初文,所從的『去』(大、口)象器蓋相合之形,參見『盍』。加『艸』以表示苫蓋(用白茅等編的覆蓋物)。後來『盍』借為虛詞,以『蓋』兼表蓋子、苫蓋之義。金文表示蓋子,秦公簋:『一斗七升大半升蓋。』
【棄】(弃)甲骨文從倒『子』從『其』從『廾』,象雙手持簸箕把嬰孩扔掉,本義是抛棄嬰兒,引申為抛棄。
【塵】(尘)漢帛書似從『土』從三『鹿』省(省去下部,只剩鹿首),《說文》小篆則從『麤』從『土』,會眾鹿奔跑,塵土飛揚之意。本義是塵土。
【舊】(旧)甲骨文從『雈』從『凵』或『口』,『凵』是古『臼』字,作為『舊』的聲符。『雈』象貓頭鷹,故『舊』的本義是貓頭鷹。借來表示新舊的『舊』,故加『臼』聲或『口』以作區別。古文字加『口』與否本來是一字,後來才用加『口』的字專門表示其中一種意義。
【飛】(飞)象形字,象鳥煽翅飛翔之形,本義為鳥在空中拍翅的動作。
【糞】(粪)甲骨文從『廾』從『其』從數點。『廾』象兩手,『其』為『箕』之初文,數點象穢物糞便;會以手推簸箕掃除穢物,本義是掃除。甲骨或加從『帚』,會手持掃帚及簸箕清除垃圾。
【競】(竞)甲骨文從二『人』或『大』,頂部從『◎』,象人帶頭飾之形,全字疑象二人頭帶飾物並肩競逐之形(商承祚、李孝定),本義是競跑,引申為競爭。
【繭】(茧)從『糸』,從『虫』,從『黹』省,本義為蠶或其他昆蟲成蛹前吐絲做成的殼。
【夢】(梦)甲骨文從『爿』從『◎』,『◎』亦聲。『◎』是『㝱』的初文,象人在做夢時手、眼睛、眉毛等有所動作。(謝明文)本義是做夢。
【慶】(庆)甲金文從『廌』從『心』。金文或不從『心』而從『文』,象神獸身上漂亮的花紋,因而引申出美善、福、吉祥之義。小篆從『鹿』從『心』,『鹿』是『廌』的訛變,廌的尾巴訛變為『夂』,古人在吉祥的典禮中用鹿皮作為禮物,以表達美好的心願,因此有慶賀、喜慶之義。
【薦】金文從『茻』,『廌』亦聲。『廌』象野獸,全字象野獸在吃草,本義是牧草。《說文》:『薦,獸之所食艸。从廌从艸。古者神人以廌遺黃帝,帝曰:何食何處?曰:食薦,夏處水澤,冬處松柏。』《莊子.齊物論》:『民食芻豢,麋鹿食薦』,意謂人吃肉類,麋鹿吃草(陳鼓應)。後引申為墊席,又假借為進獻、送上。
【傘】(伞)象幕蓋之形,本義為傘蓋,古代儀仗用具的一種。
【喪】(丧)甲骨文從『桑』(象在『木』字上加好多分叉)從數『口』,『桑』是聲符,于省吾認為口乃採桑所用之器,商代已有絲織品,故此字甲骨文是採桑之本字。李孝定則認為數口表示喧嘩嗷嘈之意。一說古代喪器講究以桑木制作,桑是辦理喪事的象徵,其從多口正象眾口號啕大哭之形(尹黎雲)。按喪字的構形初義未有滿意的說法,金文從『桑』從『亡』從數『口』,因為『桑』形至金文已訛寫變形,故另加『亡』為聲符,而『亡』又有喪失、亡失之意,使『喪』字字義得以彰顯。金文或增『走』為意符。
【憲】(宪)早期金文上從◎,下從『目』,學者多認為◎為『害』省,後期在目下加從『心』,『𡩜』聲,構形初義不明。張世超等則認為『憲』本義是目明善察,猶『聖』本義是耳聰善聽。一說疑為『瞎』的初文(徐在國)。
【鑿】(凿)甲骨文象手持捶擊工具擊打一個錐子,錐子是個倒三角形,手持捶擊物擊打即爲『殳』。篆文將其複雜化,錐形變爲『丵』,下加『臼』表示被錐子穿入的物體,『殳』還是表示擊打,又額外加『金』表示與金屬有關。《說文》:『穿木也。从金,糳省聲。』也有可能是形聲字。
【棗】(枣)從二『朿』,會棗樹多刺之意,本義是棗樹。『棗』與『棘』皆從二『朿』,兩者利用偏旁之間的位置作區別,偏旁並列的為『棘』,上下重疊的為『棗』。『棗』即酸棗樹,是多刺的灌木,比『棘』更高大(裘錫圭)。戰國文字多從二『來』。
【陸】(陆)甲骨文從『阜』從二『圥』,早期金文從二『阜』從『圥』,『圥』是聲符,『阜』象山陵,作為『陸』的意符。本義是大土山,引申為陸地。春秋以後,或加『土』為意符。或不從『圥』而改從二『六』為聲符。至小篆簡化為從『阜』從『圥』從『土』。
【瓊】(琼)《說文》:『瓊,赤玉也。从玉敻聲。璚,瓊或从矞。瓗,瓊或从巂。琁,瓊或从旋省。』
【鐵】(铁)從『金』,『𢧤』聲,本義為有延展性,顯磁性,質地堅硬,在濕空氣中容易生銹的黑色金屬,古人稱之為『黑金』。
===============
雍、雝、擁(拥)、臃、癰癕(痈)、灉、澭:
===============
【雍】【雝】甲骨文象两个相疊或不相疊的方块,或加『隹』或再加一個弧線;金文明顯從『淮』從二方形;小篆『水』演變成『巛』,二方形演變成『邑』;隸變後分爲二形,實爲一字。以其爲聲符的字多互爲異體。
【擁】古作『𢹬』,從『手』,『雝』聲,本義為擁抱。
【癰】《說文》:『腫也。从疒,雝聲。』【癕】爲異體。
【灉】(1)河水分出又回流者。(2)古河名,約在今山東省西部、河北省南部一帶。
【澭】(1)河水分出又回流者。(2)古河名,約在今河南省商丘市一帶。
===============
庸、傭(佣人)、佣(佣金):
===============
【庸】甲骨文從『庚』,『◎』聲。『◎』是筒、桶一類東西的象形字。『庸』或從『庚』,『用』聲。『用』是由『◎』分化出來的一個字。『庸』是『鏞』的初文,本義是大鐘。(裘錫圭)
【庚】構形不明。郭沫若認為象有耳可搖之樂器,以聲類求之,當即是『鉦』,可備一說。假借為天干之名。
【佣】yòng,從事買賣租賃等商業活動時,中間人或仲介人所得之利潤或酬金。即『佣金』,亦稱為『用錢』。《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五回:『倘賣了時,給我們一個九五回佣。』
【傭】簡化字將『傭』和『佣』合併。
===============
應(应)、鷹(鹰):
===============
【應】從『心』,『𨿳』聲,本義為應當、應該。
【𨿳】《說文》:“鳥也。从隹,瘖省聲。或:从人,人亦聲。【徐鍇曰:鷹隨人所指𨌰,故从人。】〔於凌切〕𪇿,籀文𤸰从鳥。”
===============
贗贋(赝):
===============
【雁】從『隹』,從『人』,『厂』聲,本義為候鳥。古文中另有『鴈』字,即是『鵝』,參見『鵝』。『鴈』、『雁』兩字常互用於古文,學者多以『雁』為鴻雁,『鴈』為家鵝。
『雁』亦是『贗』的古字,表示假的。目前臺灣以『贗』爲正體,『贋』爲異體。
【郵】(邮)從『邑』從『垂』,本義是驛站,即古代傳遞文書、官員來住及運輸時用作中途休息的地方。《說文》:『郵,境上行書舍。从邑、垂。垂,邊也。』如《孟子.公孫丑上》:『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2-3:『近縣令輕足行其書,遠縣令郵行之。』意謂距離近的縣,文書由走得快的人專程遞送,距離遠的縣由驛站傳送。
===============
踊踴、涌湧:
===============
【踊】甲骨文從兩『止』從『◎』。『◎』象高出地面之形,金文可單獨成字,隸定為『冂』,是『堂』的初文。(唐蘭)甲骨文兩『止』,一在『◎』之下,一在『◎』之上,會踊上高堂之意,是登上高處的『踊』的表意初文。(陳劍)金文兩『止』中間從『同』,陳劍認為可看作全字的聲符,從『◎』變為『同』存在有意的『變形音化』的因素。小篆從『足』,『甬』聲。後又作『踴』。
臺灣定『踊』和『踴』皆爲正體,『踴』除了沒有登上之義外和『踊』同義。
【涌】從『水』,『甬』聲。本義是水向上冒。《說文》:『涌,滕也。从水,甬聲。』《說文》無『湧』。
臺灣定『涌』和『湧』皆爲正體,意義相同。
【這】(这)不見於甲金文及《說文》,《贈韻·馬韻》:『這,凡稱此箇為者箇,俗多改用這。』據此說法,『這』為合音詞。
【類】(类)從『犬』,『頪』聲,本義為種類,即多種相同或相似事物的綜合。
===============
隶、隸(隶):
===============
【隶】dài,《說文》:『及也。从又从尾省。又,持尾者,从後及之也。凡隶之屬皆从隶。』同“逮”,可能是“逮”的初文。
【隸】『隸』字從『隶』,『柰』聲,本義是奴僕。金文『隸臣』是秦國服刑的罪犯、奴僕的名稱,男的稱隸臣,女的稱隸妾。高奴禾石權:『工隸臣牟』。唐慧琳《一切經音義》卷六:『《考聲》:『隸,賤屬也,僕也。』』《說文》:『隸,附箸也。从隶,柰聲。𨾀,篆文隸从古文之體。』何琳儀認為『隶』也是『隸』的聲符。
【柰】nài,甲骨文從『木』從『示』,『示』象神主牌位,表示在神主之前燃燒木柴,卜問神祇。本義是祭祀中卜問吉凶,甲骨文『柰』是『𠭥』的初文。《說文》:『𠭥,楚人謂⺊問吉凶曰𠭥。从又持祟。讀若贅。』甲骨文用作祭名,《合集》1593:『三牢柰』,意謂用三隻圈養的牛進行柰祭。古文字『木』、『屮』、『出』訛混,故郭永秉、陳劍認為『柰』、『奈』、『祟』本為一字。戰國竹簡用『柰』字來表示禍祟的『祟』。
【處】(处)金文從『人』從『几』,『虍』聲,會人坐在几上休息之意,本義是居處、止息。一說象虎盤踞之形,字右下方的『几』原應指虎的後腳(孫雲鶴)。
===============
号、號(号):
===============
【号】《說文》:『痛聲也。从口在丂上。凡号之屬皆从号。』
【號】從『虎』,『号』亦聲,本義是老虎的吼叫聲,引申為呼叫聲。《說文》:『號,呼也。从号从虎。』
按『号』『號』本有差別,後世不分,通作『號』。
【畝】(亩)古作『畮』,《說文》:『畮,六尺爲步,步百爲畮。从田𣫭聲。畞,畮或从田、十、久。』
【戶】(户)甲金文象一扇門之形,《玉篇》:『戶,所以出入也。一扉曰戶,兩扉曰門。』後由門戶引申為人家、住戶。
【啟】【啓】(启)甲金文從『戶』從『攴』從『口』,『戶攴』象以手開門之形,是『啟』的初文,本義是開啟。
===============
巩、鞏(巩):
===============
【巩】gǒng,從工從丮,與『㧬』同見於《說文》。擁、抱的意思。
【鞏】從『革』,『巩』聲,本義為用熟牛皮束物。
===============
歰、澀(涩):
===============
【歰】sè,《說文》:『不滑也。从四止。』『刃』爲倒止形的訛變。
【澀】從『水』,『歰』聲,本義為不光滑。
===============
術(技术)、朮(白术):
===============
【術】《說文》:『邑中道也。从行,朮聲。』
【朮】zhú,是《說文》『秫』的本字,是一種穀物,後加『禾』為義符。甲骨文從『又』從數點,象粘手之秫米(季旭昇),一說象手撿拾顆粒(張世超)。小點漸演變成兩邊的長劃。
===============
医、殹、醫(医)、翳:
===============
【医】yì,《說文》:『盛弓弩矢器。从匸从矢。《國語》曰:兵不解医。』
【殹】yì,《說文》:『擊中聲也。从殳,医聲。』
【醫】從『酉』,『殹』聲,表示治病的人。《說文》:『治病工也。殹,惡姿也。醫之性然,得酒而使。从酉。王育說。一曰:殹,病聲。酒所以治病也。《周禮》有醫酒。古者巫彭初作醫。』或作『毉』。
===============
筑、築(建筑):
===============
【筑】zhú,從竹從工從丮,《說文》:『以竹曲五弦之樂也。从竹从𢀜,𢀜,持之也。竹亦聲。』(1)樂器名。古代弦樂器,形狀似琴,有五弦、十三弦、二十一弦的不同,今已失傳。晉.陶淵明.詠荊軻詩:『漸離擊悲筑,宋意唱高聲。』(2)貴州省會貴陽市的簡稱。
【築】從『木』,『筑』聲,本義是舂搗泥土用的杵。
===============
黏粘:
===============
【黏】從『黍』,『占』聲,本義為黏合、使相連接。
【粘】俗『黏』字,後世多習用,今亦定爲正體,和『黏』互通。
【幫】(帮)從『帛』,『封』聲,本義為鞋的側面部分。
【辦】(办)從『力』,『辡』聲,本義為治理、辦理。
【圖】(图)金文『圖』從『囗』從『啚』,『啚』是『鄙』之初文,象倉廩設在田野邊郊,故有邊鄙之意,『囗』象城邑之形,楊樹達認為既有城邑,又有邊鄙,『圖』之本義當為版圖。一說字象以『囗』圍繞鄙邑繪畫地圖之意(何琳儀)。
===============
羲、犧(牺)、曦:
===============
【犧】《說文》:『犧,宗廟之牲也。从牛羲聲。賈侍中說:此非古字。』『犧』古作『羲』。
【羲】甲骨文從『我』從◎,金文從『義』從◎,疑◎象截去頭的豬形,全字會宰殺犧牲以獻祭之意。
===============
岭、嶺(山岭):
===============
【岭】líng,『岭巆』:山深邃貌。《玉篇.山部》:『岭,岭巆,山深小貌。』亦作『岭嵤』。
【嶺】lǐng,從『山』,『領』聲,本義為山道。
===============
確(确实)、确:
===============
【确】què,又作『𥔳』,指多石而貧瘠的土地,《說文》:『确,礊石也。从石角聲。𥔳,确或从㱿。』(臣鉉等曰:今俗作確,非是。)
【確】《說文》無此字,徐鉉等認爲是『确』的俗字。但後世多做『確』,今『確』和『确』皆爲正字,表示貧瘠的土地時仍用『确』,表示『確定』等義時多用『確』。
===============
巽、選(选):
===============
【巽】xùn,金文從二『卩』,象二人跪坐之形,本義是順服、伏服(陳秉新)。
【選】金文從『止』,『巽』聲,『巽』象順服的跪坐人形,『止』象腳趾,有行走之意,疑本義是恭順地遣送(許慎)。『選』的本義是遣送,遣送與送走、捨棄義相關,選擇、抉擇即有取捨,故『選』又有選擇、簡擇之義。
===============
䖒、戲(戏):
===============
【䖒】xī,《說文》:『古陶器也。从豆,虍聲。凡䖒之屬皆从䖒。』
【戲】從『戈』,『䖒』聲,本義是三軍的主力軍以外的部分軍隊。《說文》:『戲,三軍之偏也。一曰兵也。从戈,䖒聲。』張世超等認為金文表示軍之偏師。高鴻縉認為『戲』同音通假作『嬉』,故有玩耍、游戲等義。
===============
枼、葉(树叶):
===============
【枼】yè,象樹上長著葉子之形,是【葉】的初文。
===============
萈、寬(宽):
===============
【萈】huán,《說文》:『山羊細角者。从兔足,𥄕聲。凡萈之屬皆从萈。讀若丸。寬字从此。(臣鉉等曰:𥄕,徒結切,非聲。疑象形。)』
【寬】金文從『宀』,『萈』聲,本義是房屋寬大,引伸為寬闊、寬鬆、寬緩。
===============
嚇(吓):
===============
【嚇】hè、xià,恐嚇、驚嚇皆爲此字。簡化字將其分化成『吓』和『嚇』兩個字。
===============
粵(粤):
===============
【粵】從『亏』,從『宷』,用作助詞,表示審慎的語氣。
【宷】shěn,同『審』。《說文》:『悉也。知宷諦也。从宀从釆。(徐鍇曰:宀,覆也;釆,別也。包覆而深別之。宷,悉也。)審,篆文宷从番。』
===============
䍃、遙(遥)、搖(摇)、窯(窑):
===============
【䍃】《說文》:『瓦器也。从缶,肉聲。』
【窯】《說文》:『燒瓦竈也。从穴,羔聲。』『窑』是俗字。
『䍃』字當是『肉字頭』,與『將』的『肉字頭』一樣,但電腦字體中無此字形,確有『搖』和『摇』的分别。
【祕】(秘)《說文》:『神也。从示,必聲。』『秘』是俗體。
【沒】(没)只見到小篆字形,右側上部是個漩渦形,右側並不是“殳”。《說文》認爲右側字形爲上『回』下『又』,表示入水有所取也。
【恥】(耻)從心、耳聲,本義為恥辱。『耻』是俗體。
【臥】(卧)從人、從臣,本義為伏著休息。字中『臣』為『目』之象形,與人臣之『臣』無關。在古代,『寢』與『臥』是兩種不同的睡法。前者是躺下睡覺,後者是伏案小憩。『卧』是俗體。
===============
尸(尸位素餐)、屍(尸体):
===============
【尸】甲金文象人屈膝坐下之形。本義是坐。《論語.鄉黨》:『寢不尸』,即睡覺時不坐。『尸』的字形本義有三說,一說象人高坐(李孝定),如坐在几上;一說象人屈膝坐在地上(沈培);一說象人蹲踞(徐中舒)。按首二說較佳。古人的『坐』相當於今天的跪坐,而比起跪坐、蹲着,屁股着地的坐姿較為舒適。查古代祭祀時,生者因不忍見至親之不在,乃以活人『尸』代表死者接受祭禮,甚至享用祭品,如《儀禮.士虞禮》:『尸飯』。『尸』受到尊敬和優待,故讓尸在祭祀時屈膝坐在几上或地上。因為只有尸才能這樣坐,所以以坐姿來指稱『尸』的職稱。『尸』除了要坐着,還要站立。古書有『坐尸』、『尸坐』,與『立尸』相對,《禮記.禮器》:『周坐尸』、『夏立尸』、『殷坐尸』。《白虎通》:『座尸而食之』,表示使尸有座位而被喂食。『座』是坐具,似可側證『尸』象人坐在凳上。今人一般以為『尸』乃『屍』的簡體字,可以補充的是,『尸』本為繁體字,屍體的『屍』古借『尸』來表示,後來才加『死』為聲符分化出『屍』專門表示遺體。
【屍】《說文》:『屍, 終主。从尸从死』,終是死者,終主即死者,指人死後的『屍體』,後來省文為『尸』,並可通用。查『尸』字本一卷曲的人形,本指古代喪儀上的代表『死者』接受祭祀的祝巫。唯當『尸』字解作『祭祀之尸』時,則只能用『尸』字。根據《正字通》,『屍』字比『尸』字更古,但此說不可信,因甲骨文及金文均未見『屍』字,而《睡虎地秦簡‧封診式》中的屍字亦只借『死』字表逹。
===============
以下字多爲形聲字,非類推簡化。
===============
靦腆(腼腆)、鱷(鳄)、骯髒(肮脏)、襖(袄)、標(标)、補(补)、層(层)、廠(厂)、徹(彻)、礎(础)、導(导)、點(点)、電(电)、噸(吨)、礬(矾)、墳(坟)、櫃(柜)、滬(沪)、際(际)、階(阶)、驚(惊)、糧(粮)、瘧(疟)、盤(盘)、憑(凭)、認(认)、蝦(虾)、樣(样)、爺(爷)、氈(毡)、趙(赵)、樁(桩)、鑽(钻)、槨(椁)、燉(炖)、菸(烟草)。
===============
在簡化字中已合併的字,在前面已經做過解釋的,在此處不再解釋。
===============
擺、襬
別、彆
【彆】biè,(1)弓末彎曲不正。段注本《說文解字.弓部》:『彆,弓戾也。』(2)執拗。如:『彆扭』。(3)改變他人的想法、意見。如:『彆不過他,只好順從了。』(4)強忍。同『憋』。
併、並、并
【併】強調合在一起的意義時用此字。如:合併、吞併。
【並】強調抽象意義或者靠在一起意義時用此字。如:並且、並列、並立。
【并】并州,地名。
這三字字源相同,都像兩人並立之形,後世分化不再混用。『并』古作『幷』,可用作『並』或者『併』,但『併』和『並』基本不混用。
卜、蔔
才、纔
彩、綵
【彩】從『彡』,『采』聲,本義為文采。《說文》:『文章也。从彡,采聲。』
【綵】《說文》無。五彩絲織品。
詞例:光彩奪目、五彩繽紛、彩雲易散、彩鳳隨鴉、張燈結彩、張燈結綵、掛燈結綵。可見,『綵』在表示五彩的絲織品時,可替換『彩』,如:張燈結綵,五彩繽紛的『彩』就不能替換成『綵』,因爲它只是表色彩。
剷、鏟
嘗、嚐
丑、醜
當、噹
黨、党
蕩、盪
澱、淀
【澱】(1)沉積之渣滓、淤泥。(2)淤積、聚積。如:『沉澱』。(3)以藍葉浸水,和以石灰,經沉澱所製成之藍色染料。同『靛』。
【淀】(1)淺水湖。如:白洋淀。《文選.左思.魏都賦》:『掘鯉之淀,蓋節之淵。』(2)靛色。《敦煌變文集新書.維摩詰經講經文》:『身色皆藍淀,情田盡虎狼。』
鼕、冬
【鼕】dōng,鼓聲或類鼓聲之聲響。
【咚】鼓聲或物體相撞擊聲。
範、范
【範】從『車』,『笵』省聲。一說從『𨊠』聲。本義是古代出行前祭祀的儀式。
【范】從『艸』,『氾』聲。本義是草名,又是昆蟲之名。通『範』,現只用做姓氏。
複、復
【複】從『衣』,『复』聲,本義為夾衣。《說文》:『重衣皃。从衣,复聲。一曰:褚衣。』引申爲繁多、複雜。
【復】金文『復』會足趾從土室(穴居之處)進出之意,本義是往返、來回。引申為反復、再、又。
【覆】從『襾』,『復』聲,表示翻轉。
【复】字之甲骨文從地室之形(以◎表示)從『夊』(象足趾)。上部的◎象古人居住的𥨍室(即土室),而足趾在其下,以會往來進出(陳永正、季旭昇)、回來之意。『复』是『復』的初文。
今『复』不單用,『復』表示又、再,如:復習、恢復。『複』表示重複、重疊、繁雜、多重等義,與『單』相對,如:複雜、複數、重複。『覆』表示翻轉,如:反覆,也通『復』和『複』,如:回覆(回復)、覆試(複試)。
乾、幹、干、榦
【干】甲金文『干』字象上部有羽飾的盾牌,是防衛武器,故『干』引申有捍衛之意,是『捍』的初文。學者或認為甲骨文『干』與『單』字是一字之異體,象上部分叉的狩獵工具(徐中舒)。
【乾】乾坤、乾淨、葡萄乾。
【幹】幹部、骨幹、幹活、樹幹。
【干】干預、干涉、干係、干支。
【榦】gàn,(1)築牆時支撐在牆兩側的柱子。(2)事物的主體部分。(3)hán,井上的圍欄。通『韓』。
這幾個字現在不混用,歷史上『干』可通『幹』『乾』和『榦』。『幹』包含了『榦』的所有義項,像『樹幹』可作『樹榦』,但『幹活』不可作『榦活』。
個、箇
【箇】從『竹』,『固』聲,本義為竹枝。《說文》:『竹枚也。从竹,固聲。』《方言》第十二:『箇,枚也。』郭璞注:『謂枚數也。』一個兩個的個當爲這個字,但現今習用『個』這個後起字。雲南省箇舊縣是這個字。
鞏、巩
刮、颳
【颳】特指颳風。也可作『刮風』,但這就像非要把『囑咐』寫成『屬付』,然後說不算錯一樣。古人可以這麼寫,今人就無必要了吧。
適、适
號、号
後、后
【後】甲骨文從『幺』從『夂』,為『後』之初文,『夂』象足形,『幺』象繫繩,字會足被繩綁,落後不能向前之意(林義光)。後疊加形符『彳』,以標出行走的意思。
【后】字金文始見於春秋晚期,字形向右的為『后』,向左的是『司』字,這種分別是在金文中才出現,而甲骨文向左向右無別,故唐蘭認為『后』、『司』古本同形,李孝定亦認為『后』、『司』一字。此外,甲骨文『后』字又以『毓』表示(王國維)。
胡、鬍
划、劃
回、迴
【回】『回』和『亘』是一字的分化。『回』在商周文字象回環旋轉之形,戰國文字出現兩個環形的寫法,為後世字形所本。『回』的本義是旋轉。
【迴】從『辵』從『回』,是『回』的分化字,表示旋轉的意思。(1)旋轉、環繞。如:『迴旋』、『巡迴』。(2)掉轉、返回。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迴戈東征,呂布就戮;乘轅將返,張楊殂斃。』(3)迴避。唐.陳子昂.諫靈駕入京書:『赴湯鑊而不迴,至誅夷而無悔。』(4)曲折。如:『迴廊』。唐.杜甫.野老詩:『野老籬前江岸迴,柴門不正逐江開。』
『迴』的各個義項都可用『回』代替,只是『迴』屬於歷代習用字,故臺灣地區仍列爲正體並按慣例使用。
匯、彙
夥、伙
【夥】從『多』,『果』聲,本義為多。《說文》:『齊謂多爲㚌。从多,果聲。』 漢司馬相如《上林賦》:『魚鱉讙聲,萬物眾夥。』
【伙】《說文》無。『伙食』『搭伙』『包伙』『開伙』不可替換爲『夥』,『一夥人』『夥伴』『合夥』『同夥』可替換爲『伙』。
注意,『搭伙』和『搭夥』的不同,前者是個人不煮飯,預付伙食費而與人共膳,後者是結伴的意思。在不產生歧義的情況下,由於『伙』也通『夥』,因此可以用『搭伙』表示結伴。
家、傢
【傢】《說文》無。常與『伙』連用,表示器具、用具。
注意,『傢伙』既表示器具也是對人的戲稱或蔑稱,即簡化字的『家伙』。
簡化字合併了『傢』和『家』,爲什麼不合併『俱』和『具』呢?現在還能看到商場有『家俱』和『家具』兩種寫法,好像每人會去疑惑吧?說明有些字合不合併無所謂,不會給老百姓造成困擾。既然認爲『傢』是個無用的字,『俱』爲什麼就有用呢?用『具』表示『全都』的意思還能出歧義?『具』本身就通『俱』,《岳陽樓記》:『百廢具興』就是用的『具』,比之『發』和『髮』合併,更不容易出問題吧。
獲、穫
極、极
【亟】甲骨文從『人』,上下各有一橫畫。象人頂天立地,上極于頂,下極于踵(于省吾)。本義是極點(馬如森)。金文加從『口』,後又加從『攴』。林義光認為從『攴』從『口』,象人在隘中被追驚呼,此說與『亟』字的本義無關,姑備一說。
【極】從『木』,『亟』聲。本義是房屋的正樑。
【极】jí,《說文》:『驢上負也。从木,及聲。或讀若急。』
跡、蹟、迹
【迹】《說文》無『跡』字,但後世多用『跡』,臺灣地區定『跡』爲正體,大陸定『迹』爲正體。我認爲以典籍中常見字爲正體更可取些,不能單純看字源。傳承和習慣更重要。
價、价
奸、姦
姜、薑
僵、殭
【僵】從『人』,『畺』聲,本義為倒下。現主要表示僵硬、不活動。
【殭】《說文》無。動物死後屍體不腐朽的。如:『殭屍』、『殭蠶』。
韁、繮
【韁】《說文》無。同『繮』。『韁繩』等詞習用此字。
膠、胶
【膠】從『肉』,『翏』聲,本義為黏性物質,用動物的皮、角等或樹脂製成,亦有人工合成者。
【胶】《說文》無。xiáo,脛骨。
潔、洁
【洁】jí,水名。見《玉篇.水部》。
盡、儘
卷、捲
【卷】從『卩』,『龹』聲。本義是大小腿相連關節的後邊可彎曲之處,與『膝』相對。
【捲】從『手』,『卷』聲。本義是捲勇、勇武。《說文》:『捲,气勢也。从手,卷聲。《國語》曰:有捲勇。』今本《國語》作『有拳勇』,韋昭注:『大勇為拳。』『捲』可通『拳』。讀juǎn時,表示使彎曲,使攪動。讀quán時表示氣勢、武勇、拳頭。
詞例:書卷、試卷、髮捲或髮卷、一捲紙或一卷紙、菸捲或煙捲、捲菸或捲煙。『卷』也可表示捲動,但主要當用『捲』。
克、剋 、尅、勀
【克】甲金文從『由』從(類似於人形),林義光、李孝定認為象人以肩膀擔負重物,上部象所肩負之物,疑本義為肩負重物,引申為勝任。
【由】甲金文從『口』形上加一豎筆或一圓形,本義未有定論。『由』字現多指原因,又用作介詞,相當於『從』。
【剋】《說文》無。(1)戰勝。同『克』。(2)嚴苛。《韓非子.外儲說左下》:『西門豹為鄴令,清剋潔愨,秋毫之端,無私利也。』(3)能夠。《後漢書.卷八一.獨行列傳.溫序》:『或志剛金石,而剋扞於強禦。』(4)約束。《後漢書.卷七九.儒林列傳下.周澤》:『中元元年,遷黽池令。奉公剋己,矜恤孤羸,吏人歸愛之。』(5)限定、約期。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折》:『準備筵席茶禮花紅,剋日過門者。』(6)剝削。《紅樓夢》第四六回:『凡出入銀錢事物,一經他手,便剋嗇異常。』(7)傷害。《西遊記》第四四回:『皆因命犯華蓋,妨爺剋娘。』
【尅】『剋』的常見異體。
【勀】同『剋』。《說文》:『尤極也。从力,克聲。』
使用『剋』的地方基本都可以用『克』替換,但『剋』主要有戰勝、傷害之義,因此有這個意義的時候常用『剋』字。『克』釋義中沒有『傷害』這個意義,故類似某人將某人『剋死』這種說法我沒見過用『克』這個字的。
困、睏
【睏】《說文》無。表示睡覺、睏倦之義。
臘、腊
蠟、蜡
累、纍
灕、漓
裏、裡、里
【里】從『田」從『土』,本義為古代村民聚居的地方。
【裏】金文從『衣』,『里』聲。本義是衣服的內層。
【裡】『裏』之異體。據說由於計算機應用方面的歷史原因臺灣定『裡』爲正體,實際『裡』傳統上很少使用。
詞例:鄰里、鄉里鄉親、里弄、公里、裏外、衣服裏子、這裏、夜裏、裏應外合。『里』亦通假爲『裏』。
隸、隶
簾、帘
【簾】從『竹』,『廉』聲。本義是以竹製成的遮蔽門窗的用具。(1)以竹片、布帛等編製成遮蔽門窗之用具。如:『門簾』、『竹簾』、『垂簾聽政』。(2)形狀像門簾窗簾之設備。清.王士稹《趙北口》詞:『晚潮魚急,夜火蟹簾多。』
【帘】《說文》無。(1)裝置於門窗,用以遮蔽光線之簾幕。如:『窗帘』、『竹帘』。(2)酒店門前懸掛之旗幟。唐.李中《江邊吟》:『閃閃酒帘招醉客,深深綠樹隱啼鶯。』
可見,『窗簾』也可作『窗帘』,『帘』又專指商家的旗號。但『帘』屬後起字,窗簾的簾的本字當是簾。
煉、鍊
了、瞭
獵、猎
嶺、岭
鹵、滷
麼、幺
霉、黴
【霉】《說文》無。古人有認爲『梅雨』當作『霉雨』的,可能不對;又因下雨而發黴,故又當『黴』字用。
【黴】《說文》:『中久雨青黑。从黑﹐微省聲。』本義為東西因霉菌的作用而變質。
表示發黴、黴壞等義時,『黴』可作『霉』;表示『倒霉』時用『霉』;表示黑色時用『黴』,如:淮南子.脩務:『神農憔悴,堯瘦臞,舜黴黑,禹胼胝。』
蒙、矇、濛、懞
【蒙】méng,金文從『艸』,『冡』聲,本義疑為草名,即菟絲(許慎)。後假借為覆蓋、欺瞞、蒙受等義。(1)覆蓋、遮著。如:『蒙上一張紙。』(2)欺騙、瞞騙。如:『蒙騙』。左傳.僖公二十四年:『上下相蒙。』(3)冒。漢書.卷五十一.賈山傳:『故切直之言,明主所欲急聞,忠臣之所以蒙死而竭知也。』(4)受到、承受,表示感敬。如:『蒙您照料,十分感謝。』(5)遭受、遭遇。如:『蒙難』。元史.卷六十五.河渠志二:『黃河決溢,千里蒙害。』(6)昏昧無知的心智。如:『啟蒙』。黃帝內經素問.卷十一.舉痛論:『令驗於己而發蒙解惑,可得而聞乎?』(7)孩童。如:『童蒙』。(8)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9)蒙古的簡稱。(10)姓。如秦朝有蒙恬。
【矇】《說文》:『童矇也。一曰:不明也。从目,蒙聲。』讀méng時,(1)盲人。《說文解字.目部》:『矇,童矇也。』《儒林外史》第四四回:『先生,你這一番議論,真可謂之發矇振聵。』(2)眼睛看不清。《說文解字.目部》:『矇,一曰不明也。』漢.蔡邕《瞽師賦》:『夫何矇昧之瞽兮,心窮忽以鬱伊。』(3)昏暗不明。《淮南子.脩務》:『明鏡之始下型,矇然未見形容。』(4)愚昧。《禮記.仲尼燕居》:『三子者,既得聞此言也於夫子,昭然若發矇矣。』讀mēng時,(1)欺騙。如:『別說瞎話矇人。』《聊齋志異.卷七.冤獄》:『矇蔽因循,動經歲月,不及登長吏之庭,而皮骨已將盡矣!』(2)胡亂猜對或得到。如:『您就別再笑話我了!我能答對完全是僥倖矇上的。』
【濛】méng,從『水』,『蒙』聲。本義是微雨。(1)雨小貌。《說文解字.水部》:『濛,微雨也。』《詩經.豳風.東山》:『我徂東山,慆慆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濛。』(2)籠罩。唐.武元衡《和楊弘微春日曲江南望》詩:『煙濛宮樹晚,花咽石泉流。』
【懞】《說文》無。讀méng時,樸實忠厚。《集韻.平聲.東韻》:『懞,愨厚皃(貌)。』《管子.五輔》:『敦懞純固,以備禍亂。』《西遊記》第二三回:『那獃子雖是心性愚頑,郤只是一味懞直。』讀měng時,昏昧,不明事理。《集韻.去聲.送韻》:『懞,心暗。』唐.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一○.狂譎》:『有不應者輙錄姓名藏于書笈中。人問:『將此何用?』答曰:『釣鰲之時,取此懞漢以充鰲餌。』』元.李祁《贈地理龍朋逺序》:『時師俗士,持淺陋之術以誤當世之人,指偽以為真,餙非以為是,以愚誑愚,懞不自悟,豈不深可嘆哉!』
面、麵麪
蔑、衊
【蔑】甲骨文從『戈』從(眉下加人形),象以武器斫人之脛。本義疑為伐滅。此字的上半部分即爲『眉』形的演化,下半部分是『人』和『戈』的合寫。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戈』形都穿過人形的下半部分,可知『蔑』本指斬人的下半身,與表示以戈斬首的『伐』有別。(唐蘭、謝明文)
【衊】《說文》:『污血也。从血,蔑聲。』(1)汙血。(2)捏造罪名,陷害他人。如:『汙衊』、『誣衊』。(3)塗抹。新唐書.卷二○五.列女傳.崔繪妻盧傳:『是夕,出自竇,糞穢衊面。』
表示輕蔑、蔑視等義時用『蔑』,由汙血義引申出的『汙衊』等義用『衊』。『蔑』亦有陷害之義,故『誣衊』也可作『誣蔑』。
辟、闢
苹、蘋
【苹】píng,《說文》:『蓱也。無根,浮水而生者。从艸,平聲。』(1)在水面飄浮生長的一種植物。同『萍』。說文解字:『苹,萍也,無根,浮水而生者。』(2)藾蕭,一種古書上的植物,屬白蒿類。詩經.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苹。』(3)『苹果』同『蘋果』。
【蘋】píng,從『艸』,『頻』聲。『蘋』是一種水草,又稱『四葉菜』、『田字草』,屬多年生蕨類植物,生於淺水中,可入藥。後亦表示蘋果。
撲、扑
【菐】一說『丵』象多齒鋒利的武器,下加『大』即左右兩手,表示雙手持武器,是『撲』的初文。
【扑】pū,《說文》無。(1)擊打。如:『鞭扑』。史記.卷八十六.刺客傳.荊軻傳:『(高漸離)舉筑扑秦皇帝,不中。』(2)擊敗。通『仆』。史記.卷四.周本紀:『秦破韓魏,扑師武。』裴駰.集解引徐廣曰:『扑,一作仆。』(3)戒尺或刑杖。書經.舜典:『鞭作官刑,扑作教刑。』漢書.卷三十一.陳勝項籍傳:『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扑以鞭笞天下。』
【撲】pū,『扑』字只在前述意義中可替換『撲』字。
僕、仆
【仆】pū、fù,(1)跌倒而伏在地上。漢書.卷四十七.梁孝王傳:『貪生畏死,即詐僵仆陽病。』(2)傾倒、橫陳。唐.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或立或仆。』宋.王安石.遊褒禪山記:『有碑仆道,其文漫滅。』
【僕】pú,表示奴僕、我的謙稱、官職名(太僕、僕射)。和『仆』的意義不重疊。
樸、朴
【朴】讀pò時,(1)樹木之外皮。漢.王褒《洞簫賦》:『秋蜩不食,抱樸而長吟。』(2)植物名。榆科樸樹屬,落葉喬木。讀pō時,朴刀,古代一種武器,窄長有短把的刀,雙手使用。讀piáo時,姓,明代有朴素。
【樸】pǔ,(1)未加工成器的木材。(2)本真。老子.第二十八章:『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3)貨物的成本。商君書.墾令:『貴酒肉之價,重其租,令十倍其樸。』(3)篤厚、簡而厚重的。如:『樸素』、『簡樸』、『樸拙』。
古時,『朴』也通『樸』的『樸素』義。
棲、栖
簽、籤
鞦韆、秋千
球、毬
【球】從『玉』,『求』聲,本義為美玉。
【毬】《說文》:『鞠丸也。从毛,求聲。』(1)一種古代遊戲時所用的圓球。以皮為之,中實以毛,供拍擊、投擲、踢蹴之用。唐.白居易.洛橋寒食日作十韻:『蹴毬塵不起,潑火雨新晴。』(2)泛指圓形成團的物體。如:『花毬』、『絲毬』。唐.姚合.對月詩:『一片黑雲何處起,皁羅籠卻水精毬。』元.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誰家美女顏如玉,綵毬偏愛擲貧儒。』
古時,特指這種花毬、繡毬時用『毬』字。
纖、縴
曲、麴麯
确、確
舍、捨
【舍】shè,金文『舍』從『口』,『余』亦聲。『余』象簡易的房屋,『口』是分化符號,還象房屋的下基。本義是房舍。古亦通『捨』。
【捨】shě,《說文》:『釋也。从手,舍聲。』放棄、離開、不顧慮等義。
詞例:宿舍、房舍、捨得、捨棄、捨近求遠、捨大路,走小路。
沈、瀋
勝、胜
適、适
松、鬆
蘇、囌
【蘇】從『艸』,『穌』聲,本義為桂荏,即現在的紫蘇。古書中又多用作國名與姓氏。
【穌】sū,金文從『木』,『魚』聲,『木』、『禾』作為偏旁可以通用,故小篆從『禾』。許慎認為『穌』的本義是取禾。
【囌】sū,(1)說話嘮叨不休。如:『趕緊走吧!別嚕囌個沒完沒了。』亦作『囉囌』。(2)事情繁雜瑣碎。如:『原以為簡單的事,沒想到做起來卻這麼嚕囌。』
尸、屍
朮、術
台、臺、檯、颱
【台】金文從『口』,『㠯』聲,『台』與『㠯』(『以』)音義同,故陳夢家曰:『『台』者『以』之孳乳字也,東周金文始增口為台。』金文用作虛詞。『台』字始見於春秋金文,金文中『台』的用法與『以』相同。讀yí時:(1)喜悅。通『怡』。(2)第一人稱代詞。《爾雅.釋詁下》:『卬、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書經.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3)疑問代詞,表示疑問的意思。相當於『何』、『什麼』。《書經.湯誓》:『今汝其曰:『夏罪其如台?』』宋.王偊偁《奠故節度使文》:『魂且有知,察台深意。』(4)姓。如明代有台元。讀tāi時:浙江省台州、天台山等地名。
『台』作爲『臺』的俗字在港臺地區普遍使用,好像香港直接定『台』爲正體,沒有查證過,只是看它幾乎所有地方都用『台』不用『臺』。
【臺】《說文》:『觀四方而高者。从至从之从高省,與室、屋同意。』後『高』形發生訛變。詞例:高臺、平臺、一臺機器、兄臺、臺灣。
【檯】tái,《說文》無。(1)木名。《佩觿.卷中》:『檯,木名。』(2)桌子或像桌子具有平臺之器物。如:『寫字檯』、『梳妝檯』。
【颱】tái,此字不見於各類字書,是後起的形聲字。『颱風』指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熱帶氣旋,常於夏季和秋季吹襲沿岸地區,是一種極猛烈的風暴。明代以前古書稱颱風為『颶風』,明代以後或按風力大小分為颱風和颶風。
壇、罈罎
【壇】從『土』,『亶』聲。本義是高台,古代多用於祭祀、會盟、拜將等。
【罈】tán,《說文》無。(1)口小肚大之瓦製容器。(2)量詞。計算罈裝物之單位。如:一罈酒。
【罎】tán,《說文》無。『罈』之異體。
詞例:百家講壇、祭壇、天壇、論壇、罈子、罈罈罐罐。
體、体
聽、听
涂、塗
【涂】tú,甲金文從『水』,『余』聲,本義為地名。篆文與甲金文同形,本義為水名。(1)道路。通『塗』、『途』。(2)姓。如宋代有涂天明。
【塗】tú,《說文》:『泥也。从土,涂聲。』(1)泥土。如:『泥塗』。(2)抹畫、敷抹。如:『塗色』、『塗飾』。(3)擦去、抹去。如:『塗改』。(4)隨意畫、寫。如:『塗鴉』。(5)玷汙、汙染。《莊子.讓王》:『其並乎周以塗吾身也,不如避之以絜吾行。』(6)堵塞。《莊子.天運》:『塗郤守神,以物為量。』(7)解凍。《詩經.小雅.出車》:『今我來思,雨雪載塗。』漢.毛亨.傳:『塗,凍釋也。』(8)道路。通『途』。《孟子.梁惠王上》:『塗有餓莩而不知發。』(9)姓。如漢代有塗禪。
簡化字將『塗』和『涂』合併,『涂』較少使用。
團、糰
洼、窪
【洼】《說文》:『深池也。从水,圭聲。』(1)wā,窪下有水的地方。水滸傳.第五十五回:『小可分兵攻打,務要肅清山寨,掃盡水洼,擒獲眾賊,拆毀巢穴。』(2)guī,姓。如漢代有洼丹。
【窪】wā,《說文》無。(1)低下、凹陷之地。如:『水窪』、『低窪』。《新唐書.卷二二二.南蠻傳下.扶南傳》:『扶南,在日南之南七千里,地卑窪。』(2)深。唐.白居易《奉和思黯相公以李蘇州所寄太湖石奇狀絕倫因題二十韻見示兼呈夢得》詩:『尖削琅玕筍,窪剜瑪瑙罍。』唐.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其高下之勢,岈然窪然。』
感覺兩字通用,『窪』專指凹陷,『洼』則是水洼。
襪、袜
【襪】《說文》無。wà,穿在腳上,用來保護或保暖之衣物。
【袜】《說文》無。mò,婦女所使用的抹胸、肚兜。隋.煬帝.喜春遊歌:『錦袖淮南舞,寶袜楚宮腰。』或稱為『袜胸』、『袜腹』。
萬、万
系、係、繫
陜、陝
咸、鹹
閒、閑
向、嚮
须、鬚
旋、鏇
【旋】甲金文從『止』從『㫃』。字象人足隨旌旗指麾而轉動,本義是轉動、周旋。
【鏇】xuàn,《說文》:『圜鑪也。从金,旋聲。』(1)圓形爐子。(2)轉軸裁器。如:鏇刀。(3)溫酒器。如:『金鏇』、『酒鏇』。(4)用鏇子溫酒。《水滸傳》第七二回:『你自去與我鏇一杯熱酒來吃。』(5)銅錫盤。(6)以機器或刀旋轉著削切。如:『鏇陀螺』、『鏇螺絲釘』、『把蘿蔔皮鏇下來』。
煙、烟、菸
【煙】從『火』,『垔』聲,本義為物質燃燒時產生的混合氣狀物。『煙』、『烟』二字古通用。
【菸】《說文》:『鬱也。从艸,於聲。一曰:𣨙也。』(1)yú,枯萎。《說文解字.艸部》:『菸,鬱也。』宋.司馬光《論張堯佐除宣徽史狀》:『盛夏日方中而灌之,瓜不旋踵而菸敗。』(2)yān,植物名。茄科菸草屬,一年生草本。即製作香煙的菸葉。
特指製作香菸的菸葉時用『菸』字,表示成品香菸時可用『煙』字。
癢、痒
樣、样
【樣】從『木』,『羕』聲,本義為櫟果,後常用『橡』字表示櫟果,『樣』則多表示樣式。
【羕】金文從『羊』從『永』,『羊』、『永』皆是聲符,『永』象河流很長,表示長久,從『羊』的字有美善之意,本義是河水源遠流長,引申為長久。
【样】yáng,《說文》無。槌,即懸蠶箔之柱。見《廣韻.平聲.陽韻》。
藥、葯
葉、叶
傭、佣
游、遊
【斿】甲金文從『㫃』從『子』,或不從『子』而從『人』,象小孩子執旌旗出行之形。本義為出遊,是『游』、『遊』的初文。
【游】從『水』,『斿』亦聲,『游』是『斿』的後起字,春秋後增『水』旁,表示在水中游泳,引申有出游、游樂之意。
【遊】從『辵』,『斿』亦聲。甲骨文及早期金文寫作『斿』,象小孩執旌旗出遊。『遊』是『斿』的後起字,春秋以後增『彳』(象道路)或『辵』(象腳在路上走),表示出遊。
根據字源可知,『遊』和『游』側重點不同,一般意義的遊,多用『遊』字,比如:遊刃有餘;側重與水有關的,比如:游泳,上游、下游等義時用『游』;表示遊蕩等引申義時,二者互通。
猶、犹
余、餘
【余】甲金文象古人搭建的簡易茅屋之形,『余』是『舍』的初文,本義是房舍。後借用來第一人稱代詞。
【餘】從『食』,『余』聲。表示多出來的、殘留的。
古時『余』也通『餘』。
御、禦
【御】甲骨文從『卩』、『午』聲,『午』是『杵』的初文,『卩』象跪坐人形的側面。象人持杵治事之形(季旭昇),本義為治理。這個字在甲骨文中除從『卩』『午』外,還有加從『行』和『止』等形的。
【禦】甲金文從『示』從『午』從『卩』,『御』象人持杵治事,增『示』旁以表示與祭祀有關。(1)祭祀。《說文解字.示部》:『禦,祀也。』(2)抵抗、抵擋。如:『防禦』、『禦寒』。(3)阻止、禁止。《周禮.秋官.司寤氏》:『禦晨行者,禁宵行者。』(4)強權、暴虐。《孟子.萬章下》:『今之諸侯取之於民也,猶禦也。』(5)侍衛、衛兵。《隋書.卷二八.百官志下》:『改領軍為左右屯衛,加置左右禦。』
『御』的字源解說我沒有找到詳細的,從甲骨文字形看,有的字形是一人舉起一手對着另一隻手所持的棍棒,可能是防禦的『禦』的初文。不管字源如何,現今『御』和『禦』已經有所分工了,『禦』承擔抵禦、防禦的意義。
吁、籲
郁、鬱
蕓、芸
贊、讚
【讚】《說文》無。(1)稱美、頌揚。如:『讚譽』、『讚不絕口』。(2)稱揚佛教三寶之偈頌。(3)佐助。通『贊』。文體名。旨在稱頌人物功德事蹟。通『贊』。《後漢書.卷五四.楊震列傳》:『修所著賦、頌、碑、讚、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
【贊】《說文》:『見也。从貝从兟。』除『稱揚佛教三寶之偈頌』之義外,包含『讚』的所有意義。『讚』之所以列爲正體,實爲慣用字而已。
臓、髒
灶、竈
沾、霑
【沾】從『水』,『占』聲,本義為淇水支流,源於山西省壺關縣南。《說文》:『水,出壺關,東入淇。一曰:沾,益也。从水,占聲。』(1)浸溼。唐.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詩:『望君煙水闊,揮手淚沾巾。』(2)接觸、接近。如:『滴酒不沾』、『這些話一點也沾不上邊。』(3)感染、染上。如:『沾染惡習』。(4)藉別人的關係而得到好處、利益。如:『沾光』、『沾便宜』。(5)帶、有。如:『我和他既不沾親,也不帶故。』
【霑】《說文》:『雨𩃵也。从雨,沾聲。』(1)雨水浸潤。唐.韓偓《春盡日》詩:『樹頭初日照西簷,樹底蔫花夜雨霑。』(2)浸溼、沾溼。同『沾』。(3)南朝梁.江淹《恨賦》:『此人但聞悲風汩起,血下霑衿。』(4)比喻受人恩惠、得到好處。如:『法雨均霑』。唐.吳融《送廣利大師東歸》詩:『紫殿久霑恩,東歸過海門。』
占、佔
【占】甲骨從『卜』從『口』,或從『𡆥』(兆)從『口』,會觀看卜兆而判斷吉凶之意。
【佔】從『人』,『占』聲,近現代漢語表示佔據,如:佔領、侵佔。古時用『占』字表示此意。
折、摺
征、徵
症、癥
只、隻、祇
【只】從『口』,象徵『氣向下引之形』,用作語氣詞。
【祇】《說文》:『地祇,提出萬物者也。从示,氏聲。』讀qí時,(1)地神。(2)泛指神明。(3)安心。《詩經.小雅.何人斯》:『壹者之來,俾我祇也。』讀zhǐ時,正、恰、只。《詩經.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祇攪我心。』三國.魏.曹丕《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誠,祇令事敗。』
致、緻
制、製
【制】金文從『木』從『刀』,或不從『木』而從『未』,『木』、『未』皆象樹木形,會以刀砍劈木材之意。王子午鼎『木』形右邊中部加兩短橫,以示斧斤折斷草木之處。本指剪裁、切斷樹木,引申指根據法度而作出的決斷、制裁、控制等,再引申指制度、體制。
【製】從『衣』,『制』聲,本義為剪裁。(1)剪裁。後漢書.卷八十六.南蠻西南夷傳.南蠻傳:『好五色衣服,製裁皆有尾形。』(2)造作。如:製作。(3)詩文、作品。唐.杜甫.贈祕書監江夏李公邕詩:『聲華當健筆,灑落富清製。』(4)法式、樣式。漢書.卷四十三.叔孫通傳:『通儒服,漢王憎之,乃變其服,服短衣,楚製。漢王喜。』
表『製作』義時,古也用『制』。
志、誌
【志】金文從『㞢』(之)從『心』,『之』者往也,故志疑會心之所往之意,或言心意之所趣向,亦即志向。故『之』不只標聲,亦是意符。(1)意向、抱負、決心。如:『意志』、『志同道合』。論語.公冶長:『盍各言爾志。』(2)記錄事物的書。如:『府志』、『三國志』。周禮.春官.小史:『小史掌邦國之志。』(3)姓。如元代有志能。(4)記載、記錄。通『誌』。周禮.春官.保章氏:『掌天星,以志日月星辰之變動。』(5)牢記。如:『永志不忘』。荀子.子道:『孔子曰:『由志之,吾語汝。』』
【誌】從『言』,『志』聲。本義是記錄。(1)記住、記憶。如:『永誌不忘』。(2)記錄、記載。列子.楊朱:『太古之事滅矣,孰誌之哉?』(3)表示。如:『誌哀』、『誌慶』。(4)文體名。一種記事文。如:『碑誌』、『讀書誌』。(5)標識、記號。南齊書.卷五十五.孝義傳.韓係伯傳:『襄陽土俗,鄰居種桑樹於界上為誌。』(6)皮膚上所生的微凸小點。通『痣』。
鐘、鍾
種、种
朱、硃
【朱】是『株』的初文,本義是露出地面的樹根、樹幹或樹樁。假借為赤色、紅色。甲金文從『木』從一圓點,顯示樹幹、樹根之所在,構形取義與『本』、『末』同理。
【硃】zhū,(1)水銀與硫黃之天然化合物。成分為硫化汞。即硃砂。(2)朱墨、或用朱墨寫的文字、記號。如:『硃卷』。(3)紅色。明.湯顯祖《牡丹亭.駭變》:『咳呀!這草窩裏不是硃漆板頭?』
筑、築
準、准
【準】從『水』,『隼』聲,本義為水之平。
【准】俗『準』字,但現今部分意義上習用此字,因此也列爲正體。(1)允許。如:『准許』、『上課不准遲到。』(2)確定。如:『准於某日上任。』(3)依據。如:『准某部公函。』(4)比照。如:『准前例科罪。』(5)折算、相抵。元.關漢卿《竇娥冤.楔子》:『我有心看上他與我家做個媳婦,就准了這四十兩銀子,豈不兩得其便。』(6)類比、即將成為。通『準』。如:『准尉』、『准將』。
用『准』的地方皆可用『準』字替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辰”字相解
粲 字源 字形演变 甲骨文 金文 说文小篆
十二生肖的来历
漢字邏輯
祥字
書法史述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