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2

   三、解题(可以略)
   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又因为《离骚》乃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又称骚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长于言幽怨之情
   四、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自由朗读——提名朗读(正音;注意语气、语调及语顿)——集体朗读
   自由朗读时多读几遍:
   1、一读——正字音。一字一词地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
   2、二读--断句读。
   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遥遥//轻飏,风/飘飘//吹衣。问/征夫//前路,恨/晨光//熹微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3、三读--明白音乐美
   读出语调——升调、降调;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
   读出语气——疑问、反问、感叹和陈述语气;
   读出语速——快、中、慢;
   朗朗上口的音乐美,主要源自于骈偶的运用。
   A找出各个自然段中的韵脚
   B找出对偶对比句(可以涉及整句、骈体文),引导学生初步背诵这些零散句子。只有在这基础上才能讲究背诵,否则,就是死记硬背了。
   C找出本文双声词、叠韵词、叠字,双声如惆怅”“崎岖,叠韵如盘桓”“窈窕 叠字如遥遥”“飘飘” “欣欣”“涓涓。(对比《荷塘月色》)
   4、四读--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如:
   每段段首那三句话读法(可让学生分析探讨读法)
   第一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豪迈,因为作者释放了所有做官的闷气,大呼一声回去吧
   第二段的归去来兮,要读得愉悦而平静,因为它承上启下,承上,归家很高兴;启下,作者心里很轻松
   第三段已矣乎!有些无奈。
   另外还要五读六读--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五、疏通字词并完成练习三
   六、布置作业
   1、反复诵读课文,试着背诵;
  2、完成练习一、二。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背诵课文
   一、检查复习
  说说本文各段用韵情况。
  明确:第一段用一韵,押UI韵,韵脚有:归、悲、追、非。
  
   第二段三韵。I/UI韵:衣、微。UN韵:奔、门、存、樽。AN韵: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一韵,OU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除曷不委以任去留以上几句外,其余押I韵:之、期、籽、诗、疑。
   文章多换韵,避免单一。
   二、理清层次,分析课文
   (一)总体把握
   一、归家之因
   二、归家之乐
   三、综述情态
   (二)具体分析
   1、第一段,申述归去来兮的缘由。
   开头一句,开门见山地喊出久郁心中之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俨然抒发一口闷气,顿觉自在坦荡、轻松畅快。反问,表明其志已决,不容持疑、犹豫。
   接下来,说明归隐的原因。两个:一是田园荒芜,二是心为形役(真正原因)。心为形役,为衣食所迫而出来做官,既如此,那就没有什么惆怅悲伤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轻松。过去的事情无法追悔,未来的日子是可以自我掌握的。违心的官场日子即将结束,未来的顺心的生活即将开始,那就按照自我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过去是迷途,昨日是,那么今天的抉择就是,是正确的。迷途未远,悔悟与庆幸之情溢于言表!
   背诵第一段。
   2、第二段,想象归家路途的轻快与归家后的情状。
   分三层。
   写归心似箭。以行动、心理表现的。前二句:先乘船,后上路,和风拂衣,小舟飘荡,而心情的愉快也尽显其中。这在阅读时需要注意。后二句:问征夫,暗自计程;恨熹微,嫌天亮太迟。更写出作者急盼归家之情。
   写入家门时的热闹场面,满是浓郁的亲情和欢跃的气氛。作者的急迫,在到家时完全变成孩子般的欢呼与雀跃--乃瞻衡宇,载欣载奔,是一派狂喜之态。然后写家人相迎、幽雅环境。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家人主仆共同欢迎主人归来。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举家欢宴,主人开怀畅饮的情状。其中松菊犹存有喻义,松菊喻作者高洁的品格,喻坚韧芬芳之节操仍在。(可以补充岁寒三友)
   写归家以后闲适有趣的田园生活。饮酒赏树,扶杖游览,自得其乐。再接下来由居室转到庭园及高处、远处,这里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从字面流露出来,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时而环顾,时而远望,白云行走,飞鸟投林,都摄入他的眼帘。出岫之云”“倦飞之鸟,既写自然景物,又写诗人出仕与归隐。(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做官本是无心,官场确使他厌倦。写抚孤松其实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坚贞之志。
   背诵该段。
   3、第三段,想象定居下来后农村生活的乐趣。
   第一句与文章首句呼应。再表要与世相忘,谢绝交游--主要是与世俗官场的人谢绝交往,并非所有人,点出与官场格格不入是归隐的原因。然后补充上段再写自由自在的生活:谈心、弹琴、读书、躬耕田地、徜徉山水,无不是乐事。末二句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暂短的感伤,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匆促。
   此段是转承段。从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与山溪,更广阔地描绘了一个和美、充满生机的隐居世界。最后一段的议论与抒怀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背诵本段。
  
   4、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时间没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随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张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虑那么多的生死、为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禄不是我所求的,寻访仙境也不是可以如愿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在良辰美景独自出游,亲身参加农事劳动,在高岗上高声放歌,在清流旁纵情赋诗。最后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结束全文,随着生命的自然变化一直到死,乐天安命还有什么疑虑呢!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结论与处世哲学。文章最后是上升到哲理高度,卒章显志。
   (三)总结思想内容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可以把本文看为是作者辞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作者描写了脱离官场的喜悦和田园生活的乐趣,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完成练习二,评论思想内容。
   对这样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们不能笼统、简单、肤浅地把作者的这两句话打上消极二字就算。确实消极了些,我们不宜倡导这种思想。但是我们应该深入一层地理解。这是作者历经曲折的人生后的真实而复杂的感慨,作者曾经品尝过官场人心的险恶、官场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归隐后平民生活的质朴、真率、自然、自由,确实愤激于官场的龌龊,眷恋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来,在官场那种看别人脸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种生命的扭曲与糟蹋,只有在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误太久了、久违了,所以这是一种真率的抒发,是一种复杂的感慨,是一种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体验。作者并没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这种率真、愤激的抒发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矫揉造作的高义谈玄更有意义些。
   再说,中国已有一个投汨罗江以明志的英雄屈原,为什么还要强迫陶潜去做一个没意义的时代悲剧英雄?历史的轮子是滚滚向前的非人力所能阻挡的,况陶潜一人乎?且陶潜本不愿当官,为什么又要强迫自己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三、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作者的感慨、喜悦、遗憾,不是直接生发,而是在描景绘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借助于对景物的形象生动的描绘。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影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诗情画意充溢字里行间。
   2,语言朴素,音节和谐,用词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饰,呈现出一片天然的和谐纯净之美。这与作者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完全一致。
   四、研究性学习
   本文序文说,本文写在乙巳岁十一月。但具体的时间有争论。有人说本文写在陶潜辞官归隐之初(如课本注释就如是说),是追叙和实录之作,到家前是追叙,到家后是实录;有人说写在辞官归隐之前、将归之际,也就是说,本文是在荫生退意后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写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辞官归隐的。请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写作时间,你觉得哪种说法更合理?更有利于对文章的理解。
   参考答案:后者更有道理。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对此,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钱先生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yang”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我以为这样来体会《归去来兮辞》的谋篇特点是确当而深刻的。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
   五、朗读、背诵全文
   六、布置作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这样教《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并序
文本细读《归去来兮辞》:船要沉了,最要紧的是先救出自己?
孙东霞4《归去来兮辞》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并序)逐字稿/教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综合复习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