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古塔的形式分析

中国传统建筑讲究院落组合,少有往高空发展,而惟独塔。塔的挺拔高耸的姿态,对佛寺组群甚至城市轮廓面貌都起着一定的作用,从而成为今天的地标性建筑。同时,中国建筑大都形体变化较少,惟独塔却可以采用多种结构,也有变化多端的造型,在中国建筑史中独树一帜。

1中国古塔的传入及演变

1.1“窣堵坡”到“塔”

“塔”是中国人的称呼,在印度则称为“窣堵坡”(Stupa)。窣堵坡的原意是坟墓,早期是用来埋葬国王尸体的,后用来供养佛陀之舍利(sarira,佛的遗骨)。[1]窣堵坡由下而上依次由台座、覆钵、宝闸和相轮四部分所构成的实心建筑物(见图1)。

随着西汉后期佛教传入中国,早在公元2世纪末,已出现中国式塔的萌芽。[2]据记载,我国现存最早的塔大约是建于十六国的中后期,但尺寸仅有几十厘米,因而还算不上是真正的建筑,但它的造型是最接近印度原型的塔了。它的下部是八角柱形基础,中部上断为主体,刻有八个拱券佛龛,每龛内有一佛,塔身上部刻有覆莲、相轮、华盖。以后的密檐式佛塔就是这些小石塔的相轮演化而成的。[3]

1.2塔的中国化

但是,塔进入中国后,又融入了中国建筑的形式,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塔的形象。中国的塔虽然仍藏舍利,但塔的功能、结构和形式,结合中国建筑的传统,创造了楼阁式木塔,塔内不但供奉佛像,还可以登高远眺。原来的窣堵坡缩小了,安置于塔顶之上,称为“刹”。在民族化的过程中,结合中国原有的建筑形式和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又衍化出多种形制,但最主要的有楼阁式和密檐式,还有亭式塔、华塔,以及一些复合式塔等多种式样。至于如金刚宝座式塔和藏传佛教、小乘佛教的群塔组合,则又是它们的再次衍化。[4]所以,塔到了中国,含意又有所扩大,凡贮藏佛舍利、佛像、佛经之所,或高僧坟墓上的建筑物,一般具有集中式平面和高耸的体形,同时在顶上具有一套“塔刹”装饰者,都可称之为塔。[5]

2中国古塔的结构用材与形式分析

2.1木构的楼阁式塔楼阁式塔是仿我国传统的多层木构架建筑的,它出现较早,历代沿用之数量最多,是我国佛塔中的主流。[6]据记载,这样的塔首见于东汉末年,是窣堵坡和中国东汉已有的木构楼阁相结合的产物。南北朝时虽盛行一时,数量最多,但目前无一留存。塔中使用了木建筑的柱、枋和斗,并且逐层向内收进。从结构和外观上看,都已经是中国化了。最典型实例以辽代的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为代表,是国内现存唯一最古与最完整的木塔(见图2)。

隋唐时期,修建佛塔的材料虽仍以木材和砖石为主,但由于木构架的塔易于损坏,不能长久保留,所以用砖石代替木材建塔,并模仿木塔的形式,也就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由此,材料的使用也由全部用木材,逐渐过渡到砖木混合和全部用砖石,完全用木的楼阁式塔在宋代以后已经绝迹。

2.2砖石造的密檐式塔

对于砖石结构的运用,三国除承袭汉时主要用于墓室的传统之外,已经开始用于地面建筑了,最初多是用来建筑石室和阙,这就为晋代以后用砖建造佛塔奠定了基础。中国现存最早的塔就是一座砖塔,是现存北

魏时期唯一的地面建筑,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边形平面的塔,这就是位于河南登封市的嵩岳寺塔(见图3)。整座塔除了塔刹部分用石雕以外,全部用灰黄色的砖砌成。塔的底层较高,塔身以上,用叠涩做成十五层密接的塔檐。其与楼阁式木塔不同,仅做礼拜对象,而不供登临游眺。每层檐之间只有短短的一段塔身,每面各有一个小窗,但多数仅具窗形,并不采纳光线。整个塔的总体轮廓呈饱满的抛物线形,十分秀丽。它的出现不但标志者中国砖构技术的重要进步,也说明我国密檐塔的建筑已经达到了成熟的水平。

2.3砖石塔模仿木塔

然而,在中国木结构高度发达的惰性作用下,尤其南宋以后,即使是砖砌、石造甚至铁铸、陶塑的佛塔建筑也处处模仿木塔,终于也没能发展出砖石材料本性应有的传统与风格。最典型的例子是建于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的泉州开元寺双石塔(见图4),其用石头详尽地模仿木构件,简直就是把石头当木头来使用,所有柱枋、斗、椽子以至瓦垄、瓦头,统统用石头雕出。设计者完全没有意识到不同材料对形式美的不同表达,因而使得砖石佛塔尚未表达出木楼阁佛塔造型的内在逻辑根据,已失去对其模仿的意义了。所以,砖石建筑的审美特色与风格已消失殆尽。以至于以后凡砖石佛塔以至殿堂,都处处模仿木构,而且愈来愈甚,最终中断了中国砖石建筑发展的前途和历史,实在是一种遗憾。

3佛教与中庸之道的影响

佛教来到中国一边宣传人生在世,一切皆苦,人生就是无边的苦海;一边又为人们描绘了来世的天国幸福。因此,教育人们只有一切以佛教教义为准则,修炼心性,排除欲念,方可进入“涅盘”,修成正果。“舍利塔”是用来掩埋“舍利”的,那层层向上挺拔的塔身,一反中国传统建筑向平面展开,反而将人们目光引向上苍,诉说着佛门教徒摆脱现实苦难,向往天国幸福的至诚愿望。然而,中国传统建筑多是向平面展开的组群

布局,少有强调单座建筑,甚至强调建筑高耸入云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古建筑由于受土、木结构承重力的局限,更是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所以,传统建筑均强调组群的统一、和谐,建筑单体平易、容易接近,甚至贴近地面。最终通过水平面的铺开来烘托宏伟、浩大的气势,而抑制单体建筑的凌空出世。即使对于这些不得不向高空发展的佛塔,也以多重的水平线来削弱其拔高之势。从而,在立面上取得一种垂直与水平构图的“中庸”之美。正如图5所示,在中国无论是密檐式塔、楼阁式塔,还是由此繁衍而出的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在强调垂直构图的同时又用大量的水平线条去中和、削弱它,反映了中国人矛盾、复杂、折衷的心理特征。

4结束语

总之,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正如同佛教的教义和中国的传统哲学相结合而创造出中国的佛教教义一样,佛教建筑也在中国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国特有的佛教建筑。只不过不同的是,楼阁式塔是将窣堵坡大大缩小,置于中国式的楼阁之顶;密檐式塔则是将窣堵坡的相轮特别夸大,并转化为中国式的密接屋檐。两者都是印度窣堵坡的中国化,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在吸收异域文化的同时不放弃民族化的生动创作过程。

参考文献

1萧默.建筑意(第2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3.94-95.

2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2版).[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1984.87.

3王其钧.华夏营造-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57-78.

4萧默.建筑意[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133.

5萧默.建筑意(第1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03.109-116.

6潘谷西.中国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165-177.

7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艺术[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

出版社,1998.16-19.

(责任编辑:王颖)

96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15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拙至美 -- 砖石塔』
浮屠知几级——中国古塔之谜
中华名塔(十大名塔图)
游四方,看天下佛塔(2)
剪纸收藏簿 塔文化
【解读】塔的种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