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啃石为餐 枕水为莲 (转)

      

                                                                            



    上海世博会福建馆推出寿山石专题展,展厅里有三件芙蓉石印章,纯净、大方、精雅。在众多华丽的参展作品中,仿佛一袭清风,超尘脱俗。它们的作者就是饮誉闽台的寿山石文化传播者——刘北山。

 

 

   刘北山,1955年生于台湾宜兰,早年毕业于台北工艺美术学校。因耽嗜篆刻而与寿山石结缘,从80年代起,从事寿山石的雕刻、设计、创意、与推广。2006年为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摄制组《中国寿山石》节目主讲嘉宾,其作品曾获西泠印社印学博览会金奖。其理念观点引起寿山石收藏界深远而广泛的反响,直接推动了寿山石热的兴起和寿山石文化的传播。

 

   



与寿山石雕刻艺术结缘 

    台湾宜兰县的渔村海天湛蓝,13岁的刘北山常常在海边看日出日落。“我是个太早熟的孩子。”他说。“那时父亲让我上船拉网捕鱼,我天生不会晕船,可打死我也不上船,我太懒了,所以只好去读书,画画,逃避又笨又累的体力活。”16岁那年,他考上台北的工艺美术学校,由于贫寒的家境,他比别的学生多了一份生存的压力,学习工艺美术之外,“凡是你们所能想到的活我几乎都干过。”

 



    毕业之后,他在一位老师的建议之下迷上了书法和篆刻,学习篆刻的过程中,他与石头卯上了劲,泰来石、巴林石都是他刀下常用的石头,随着眼界的打开,寿山石走进了他的生命。“那时候有一个机缘就是我哥哥带着一批寿山石回去以后告诉我说,在大陆这个地方有这种石头出产。我就跟朋友借了四万美金,从此就迷上这种东西了。”年轻的他对寿山石一见钟情,按照他自己的话来说这石头就是他“又爱又恨的情人”。“我想不到天底下还有这么美的石头,五彩斑斓,还有金砂、有色晕,像桃花冻石上的花纹如点点花瓣飘散在清澈的水面,实在美妙;按理说越硬的石头越透明,可它的硬度只有2.8度,却晶莹剔透,可以以刀代笔在上面描画雕琢,别的石种无法替代……”

 

 

    1987年,刘北山已经积攒了1000多件寿山石雕作品。在妻子的支持下,他在台北延吉珠宝街创办了璞石园。 生意上轨道后,刘北山开始到寿山石的原产地福州进货,就这样认识了郭懋介(石卿)、郭功森等一批寿山石雕工艺大师,将他们的作品向台湾民众大力宣传,那时的台湾正是经济蓬勃时期,收藏之风日盛,这些温润如玉的寿山石雕一下子引起了轰动。随着台湾市场的火爆,大陆的寿山石开采、雕刻和收藏也水涨船高,刘北山正是这一历史机缘中的重要推手。

 



    随着生意的兴隆,他逐渐看到了当时寿山石雕刻中的弊端。他“每趟来福州去到艺人、大师家中看到的石雕题材千篇一律,……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就那几个造型,那时候我就激发了我创作的欲望,我就开始培养人,设计我要刻的东西,把自己的东西刻好了往台湾去送。”由于深厚的工艺美术和传统文化功底,加上不惜成本地对工具和原材料进行尝试和改进,他很快成为设计和雕刻寿山石的名家,同时他在福州成立的北山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寿山石雕刻人才,许多现在从事寿山石雕艺术创作的“工艺美术大师”,其艺术创作的历程大多与“北山工作室”大有渊源。

 

         

    
         

 

      1990年,刘北山选择在福州定居,他每个月的时间分成三份:一份在台北,两份在福州。台北是他购买食品和书籍的补给站,而福州有他辛苦打拼出的大半家业,还有他此生割舍不下的寿山石情缘。


     

  

  

 

追求艺术的极致美感

    刘北山常说做事要做到极致,“工之绝,称为艺”。他迷恋一切从材料到设计制作都完美无缺的物品,不仅对石质的要求一丝不苟,对工艺的挑剔更是近乎苛刻。所有不尊重历史、缺乏文化内涵、不严谨不准确的雕品都绝对入不了刘北山的法眼。他的藏品,其雕工泰半出自他自己之手。他的“苛刻”并非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是来自他自身深厚的艺术修养。在他看来,寿山石雕创作中质好、工好是应该的,是对石头的尊重,否则就是暴殄天物;石不好工好是巧夺天工,这里头蕴含了创作者的智慧、才情,其人文价值更让人高看一眼。“只有完美的事与物,才值得去拥有,即使只有一件。否则,还不如一无所有。

 

    

 



    与雕工上要求苛刻形成反差的是,在作品题材上他钟爱秉承文化传统又有所突破的创意之作,喜欢一切充满灵感新颖独特的美妙造型,摒弃刻板雷同。寿山石雕,清初以杨玉璇之古茂、周尚均之华美并称;后又有东门、西门,各有所长,林元珠之圆雕、林清卿之薄意,各擅胜场。时至今日,从事石雕艺术的艺人们仍多沿袭古法,不敢稍有逾越;或纵不依古制,大胆创新,却常因少了文化底蕴,形或有余,神则不足。对此,刘北山认为,寿山石雕要保持其艺术的生命力,必须求“新”求“变”,而这“新”和“变”又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从中取材,不能任意妄为。

 



    追求极致美感的道路上,刘北山难免感到孤独,但是他将孤独作为一种修炼,他说:“在从事工艺美术的日子里面,孤独的滋味你必须要去创造,懂得去享受,你才会有好的作品!”

 

   



提倡精品收藏 

    刘北山坚信雕琢的必要性。“玉不琢不成器。”这句俗语的主语亦可替换成寿山石。在他看来,珍贵的石头惟有与精湛的雕艺结合得天衣无缝,才能实现最大的价值,称得上完美。“经过雕琢的石头之所以美是因为有人的精神在,被注入文化内涵后它的价值得以提升,如果不雕琢,那么它再放一百年也只是石头而已,成不了可以增值的艺术品。”

 


   “20年来,我的买家、玩家、收藏家是我很好的导师,他们对作品的苛求和需要促使我去寻找那些独一无二的精致的石雕艺术品。”总结长期的寿山石交易经验,刘北山认为寿山石保值增值、寿山石市场的兴衰都与作品的完美与否密切相关。

 



   “台湾这些年来经济起伏较大,有些人在手头宽松时附庸风雅地买进寿山石,手头紧时想脱手却卖不出,这是因为他们手上的全是一堆很不完美的物品,不论绘画、古玩、杂项(石雕)……即便是名人、年代久远的工艺品,缺乏美感就失去了市场,得不到市场上追求美感的客人的瞩目,没法让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地想拥有,这样它就不具备经济价值更惶论保值。所以收藏的极致,应该朝向完美无瑕,具有美感美质的物品才能累积经济价值。我说,只要是好物品,就没有所谓的经济不景气。”

 

                 



   至于大陆市场,刘北山认为除了鲜有创新之作外,目前最大的困扰是精品市场未能真正形成。“自改革开放后,大陆经济发展很快,有钱且有品位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是精品寿山石雕的消费者或潜在客户,然而遗憾的是大陆市场上俗滥货品仍在大行其道。如果市场一直在中低档经营上徘徊不前,不尽快提升文化品质,前景堪忧。因为寿山石生来就是半宝石,是尊贵之物,精品化是它的必由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手头财富的不断积聚,精品寿山石增值的空间相当大。眼下应是寿山石精品市场发展的大好契机。”

 

            



      



成就完美事业

   “此生剩余的热情只用来铸就一项完美的事业,那就是寿山石。我有今天,全是因为石头。其实我觉得,很难说是石成就了人,还是人为石而生。”刘北山这样描述自己的人生,“我是一个在业界不被理解的人。”但业界普遍认同他对寿山石雕艺术的贡献,觉得他品位高雅,特立独行,颇为神秘。尽管他的名字在圈内很响,但见过他的人却不多。近两年来,他回避了外面的各种聚会,把自己隐藏了起来,潜心于他所钟爱的石雕创作。他常常有一种紧迫感,“我要抓紧时间,我有太多想法要做出来。寿山石只是我表达的载体,我做的是有生命的艺术。”

 



    对于寿山石雕刻的前景,刘北山提出了最现实的构想,这其实也是他正在努力从事的一项事业。“中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流传了大量的诗歌、绘画、神话、传说,寿山石雕可以从中借鉴到取之不尽的创作题材,另外,我们还可以把老祖宗的功夫一步步、一刀刀地转化成现代意义的创作……归根结底,寿山石雕的创作者要多读书、多学习、多思考、多磨练,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潜下心来雕出精品之作而非急功近利。如此,整个行业的档次才会提升,寿山石雕艺术才有广阔的前景。”

 


     作为在寿山石雕刻界驰骋二十多年,阅石无数、作品无数的完美主义者,刘北山希望与业界同仁一起:为寿山石创作一份尊严,珍藏一份历史!!!

 



     人民日扱网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石雕无语 寿山石【七】
刘北山:挥刀问石,群峰侧耳。 | 人访
刘北山老师与寿山石的传奇
刘北山:让石头开出花儿
寿山石雕刻
手艺人||阮邦曦的石雕艺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