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津博物馆——“草原丝路上的民族”契丹文物精华展(一)

         在中国北方辽阔草原上曾经创造了辉煌草原文明的诸游牧民族,随着时间的流逝,多数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曾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契丹族就是其中的一个杰出代表。绚丽多彩的辽文化是契丹族与汉族及其他各民族相互交流和吸收的成果,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中国北方民族文化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辽时期考古的诸多重大发现,向我们展示了契丹民族在公元10世纪前后由兴起到逐渐发展壮大,直至成为纵横欧亚草原,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过程。天津博物馆携手内蒙古博物院举办的《“草原丝路”上的民族——契丹文物精华展》通过这些族属契丹的文物,带我们一同领略其创造的辉煌的、独具特色的契丹文明。

     




    北魏  镂空圈足铁釜   鄂尔多斯地区征集   内蒙古博物院藏 高47,腹径38厘米

除了锤揲、錾刻外,镂空也是器物装饰的一种手法,指在物体上雕刻出穿透物体的花纹或文字。辽代契丹民族的镂空技术十分高超,这源于北魏鲜卑族人对镂空装饰的崇尚。这种技艺多出现在金银器、铁器、陶器和玉器之上,装饰风格与中原民族略有不同。此釜分范合铸而成,折沿鼓腹,口两侧附方形扳耳,镂空高圈足,口沿下饰线条纹饰。青铜釜是北方青铜器的代表器物之一,是游牧民族特有的炊具,因其构造多为深腹、立耳、高圈足,非常适用于野外生活,受到北方民族特别是匈奴和鲜卑人的喜爱,并把他们喜欢的纹饰装饰在上面,更具民族色彩。


辽镶玉银络头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银络头宽1.5,厚0.05厘米;架长50,宽30厘米

马络头即马笼头,由项带、额带、颊带、咽带、鼻带组成。各条带均用薄银片制作。带上缀圆雕马形、狻猊形等玉饰。络头的组装方法是:先将每条小带部件做好,再按部位连接起来,最后钉缀玉饰件。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出土2套18副完备的马具,相当精美。马具蕴涵了契丹民族与马上生活不可分割的关系,并成为贵族统治者身份的象征。


东汉  涡纹条形金饰件    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征集 内蒙古博物院藏  长41.7,宽3.5厘米

条形饰件,残留一片瓜棱形金坠。长条上錾刻连续涡纹一排,涡纹内以细密的鱼子纹勾勒出变形鸟纹。从涡纹和联珠纹运用分析,此类金器带有明显的中亚、西亚装饰风格,或为与北方草原文化交融之产物,或为泊来品。联珠纹是匈奴文化中的典型要素,多发现于鄂尔多斯和赤峰地区匈奴墓葬中的饰品上,时代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以联珠纹勾勒动物形象的传统,也一直影响了鲜卑民族的装饰之中。



辽镶玉银胸带、鎏金铁马镫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胸带周长170,宽1.6厘米;马镫通高19.5,宽15厘米

胸带也称攀胸,马胸部用具,由两条长银带和两条短银带用玉节约连接组成,连接部位钉有银带扣。玉节约主要供牢系横直交汇的两条革带而设。胸带两侧各套马镫带一条,带下垂马镫。胸带、马镫上钉缀马形玉饰等。以玉马饰于银马带上,乃是作陪葬之用。


晋双马形金饰牌      乌兰察布凉城县小坝子滩窖藏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长9.65,宽4厘米

从现存的文献图像、人物俑等形象上看,鲜卑人普遍使用腰带,从考古出土的实物中虽然尚未出土完整的腰带实物,但有不少带扣、腰带牌等遗存,使我们能够从侧面了解鲜卑的腰饰。该腰饰牌由黄金铸造成形。双马纹是鲜卑腰牌中的典型纹饰。小马立于大马背上,寓意母子平安。鲜卑人在生产、生活、战争和民族迁徙中,主要依靠的对象是马,马与人的安全互为相依。因此,马在草原民族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类风格的饰牌在欧亚大陆草原上十分流行,展示了游牧民族艺术上的交流与共同的文化背景,是人们崇马尚马的心理表现。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腰饰牌在早期鲜卑墓葬中多有发现,但进入北朝后,饰牌相对减少。而鲜卑民族的头饰始终经久不衰,一直延续至北魏时期。

西晋金步摇冠饰        包头市达茂旗西河子窖藏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高18.5,宽12厘米

“步摇”是鲜卑民族最具特色的头饰之一。“步摇”,意即佩戴者行动时叶片摇摆发出声响。公元前1世纪左右自西亚传入中国,经与中原汉式步摇结合,流行于魏晋时期,尤在慕容鲜卑部最为盛行。该头饰锤揲并錾刻而成,鹿首造型,取材于草原上常见之动物。其形制在方形基座(或称山题)上饰放射状枝干,梢部垂饰叶片。此摇叶后来见于装饰马具,并成为鲜卑文化中自成一体、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约在5至6世纪这一文化继续东传,曾对朝鲜和日本产生过深远影响。


辽鎏金铜弩机       赤峰市征集     内蒙古博物院藏长10.5-12.6,宽2.7,高4.5-7.6厘米

古代作战器械。铜弩机起源于战国时期,传至汉代及三国,军中已普遍使用。它体积小,携带方便;金属铸成,牢固而耐用;连续发射,以一当十;操作简便,容易掌握。射手将箭矢置于机槽,扣动扳机,箭矢立即射出,与现代的枪炮射击方式大致相仿。所谓“千斤之力挂于一寸之牙,发乎半指之力,其妙无以复加矣”,就是对这种兵器的性能的描述。该铜弩机制作精巧,有的镶嵌装饰有花纹。辽代已经发展十分成熟,得到广泛运用,成为当时战争中的重要杀伤性武器。


辽几何纹灰陶砖      呼和浩特白塔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长65,宽35,厚10厘米

契丹佛塔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砖、石塔的建筑,契丹有了空前的发展,形式繁多,手法和技巧更加细腻、娴熟。和隋、唐佛塔相比,契丹佛塔装饰华丽、结构简练、雕刻细致、仿木结构形式逼真。灰陶方砖,上饰几何纹饰,有红色釉,为辽代建筑构件,雕刻精美,工艺精湛,可见辽代物质文明的发展以及与其他各民族相互交流的文化特色。


辽灰陶龙头建筑构件      呼和浩特白塔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长55,高56厘米 

灰陶质地,龙首形,装饰于塔基上。造型夸张,威武庄严,为辽代建筑艺术高度体现,也是在建筑风格上汲取中原文化的例证。  


辽 石卧狮     赤峰市辽中京遗址出土(宁城县大明城)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通高10.7,底长24厘米

该器为压帷账或席角之用镇。石制狮子的形象是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的传入把狮子形象神化,认为它是佛法的拥护者和守护者,人们对狮子寄托了神通广大的遐想。狮子是威猛和吉祥的象征,希望用狮子威猛的形象驱魔辟邪。

辽白瓷单孔鸡冠壶    赤峰市大营子村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内蒙古博物院藏口径2.6,底径11,高26厘米

辽代早期制作的盛酒器具,因壶体上部装饰酷似鸡冠而被称为鸡冠壶。该壶也称“皮囊壶”,具有典型的契丹文化特征,器形源头是北方少数民族的皮质容器,易于扎捆固定,便于携带,非常适用于骑马涉猎生活的需要。辽代早期的鸡冠壶较多的保留了皮囊的式样,装饰简朴,形状浑圆,壶面上有仿皮子缝制的凸棱、皮绳、皮扣和缝线纹饰。

    辽白釉绿彩提梁壶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辽耶律元宁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口径3.4,底径10,通高33.8厘米 

  辽代中晚期,壶身逐渐变为瘦长,大多已经不具有皮囊式样,可以看出契丹人从游牧向定居转化的进程。


辽代绿釉穿带扁壶,出土于通辽二林场辽墓,内蒙古博物院藏。口径5.3,腹径24.5,底径7.6,高26.1厘米。器物整体呈龟形。两侧装饰六道桥型穿系并作出仿针脚凹槽,通过壶体底部,以便于皮绳穿系。通体施绿釉,釉质较厚,胎质细腻、坚硬。此壶为契丹风格器物,穿带与扁体更适应马上携带,深深的烙上了游牧文化的烙印。

辽代茶叶末釉牛腿瓶,黄褐色粗砂质缸胎,器内外饰茶叶末釉。瓶肩部刻有两个契丹文字。牛腿瓶为辽代典型器物,牛腿的造型当为契丹民族游牧文化的产物。

辽代绿釉刻花凤首瓶,出土于兴安盟突泉县,由内蒙古博物院藏,口径9.5,底径6.9,高37厘米。这是一件用于盛奶或酒的容器,液体在其内不易洒落,便于携带,很受契丹人喜爱。凤首瓶最早流行于西域,唐代已有类似制品,多采用注壶的形制。辽代发展出高体凤首瓶,晚期流行凤首壶,以细长颈及花式杯口为特征,将生动形象的凤首与器型巧妙结合,打破了一般盘口瓶单调呆板的造型,集装饰性和实用性为一体。
黄釉葫芦形壶,由通辽市库伦旗水泉乡昆都岭征集,内蒙古通辽市博物馆藏,口径3.2,底径8.3,高26.7厘米。腹部饰弦纹,环形扁执柄,饰缠枝花卉纹。釉面均匀、润亮,施釉不到底。黄釉的烧制成功反映了辽瓷在单色釉烧制方面的成就。而葫芦的造型多伴有平安吉祥的寓意,也反映出了中原道教文化对辽文化的影响。


堆花玻璃执壶      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桑根达赉征集      内蒙古博物院藏 长7,宽5.4,通高12.5厘米。

蓝色玻璃酒壶,流口呈鸭嘴状,流口后方有一半圆形挡,深腹呈圆筒状,腹部装饰一周突起的波折形花带,腹部有一扁圆柱形耳。足底内凹,留有粘棒痕,带有浓郁的的西亚、中亚风格,为伊斯兰地区常见的器型,反映了辽与西方频繁的经济文化往来。


辽定窑摩羯形壶    赤峰市巴林左旗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通长19.5,底径7.5,高16厘米

此壶器型为辽代独有的摩羯造型,将人、鱼、龙、鸟、螭等混为一体,构思绝妙,造型奇特,是辽瓷中罕见的精品。摩羯本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动物,有吞噬一切烦恼的法力,大约在东汉与佛教一起传入我国。摩羯造型在唐代非常流行,辽代在继承中加以创新,是契丹民族开放、进取的表现。


辽鎏金鋬耳银壶      通辽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口径7.8,底径7.5,高16.4厘米

银壶通体鎏金,一鋬耳上饰联珠纹,通体装饰凤鸟、花草等纹饰,此杯具有波斯金器的典型风格。其华贵的质地、精美的纹饰,反映出墓主人高贵的地位和当时金银器制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辽鎏金錾花八棱银杯     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辽耶律羽之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口径7.3,底径3.9,高6.4厘米

盛茶酒用具。该杯造型源于中亚粟特系统器型。杯身平錾表情闲适、神态各异的高士,有明显的唐代风格。杯柄装饰简约,柄部下不封口,联珠棱为焊接的做法又与唐代金银器有别,是契丹人的创新与发展。


辽荷叶形银杯    赤峰市巴林右旗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口径10,底径4.6,通高3.8厘米

整体作荷叶形,斜壁浅腹,环壁精匀,口为五叶复形花瓣,大敞口。均为银片捶制,下焊圈足,足之外壁錾羽状纹饰。杯内通錾荷叶脉花附五叶,造型古朴,为辽代银器珍品。这件荷叶纹敞口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折光原理,使杯内荷叶茎脉的曲线纹,在注入水酒后,给人以清澈荡漾的艺术效果,表现了辽代制银匠师独特的艺术技巧。


 辽 摩羯纹金花银盘 通辽科尔沁左翼后旗吐尔基山辽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盘径14-19.8,底径8.9-13.5,高3.8厘米

盛食用具。略呈菱形,沿面模压缠枝花纹,盘内底錾刻两摩羯戏火焰宝珠纹,花纹处鎏金,为金银辉映的金花银器。金银器是辽代贵族宴会上常用的饮食器,也是皇帝赏赐臣下、契丹与其他民族间互赠的珍贵礼品。



辽 乳钉纹玻璃盘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口径22.5,底径10,高6.8厘米     此盘为无色透明玻璃质,盘表面有侵蚀的虹彩现象,盘外壁凸饰28个四棱锥状乳钉。这种造型及装饰方法的玻璃器在西方常可见到,可能为罗马地区的产品。



辽 缠枝菊花纹青瓷花口盘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口径17,底径10.7,高4.6厘米

盛放佳肴或果品的器具。六瓣花口,绽放精致生活;压印菊花,传承中华文化;底刻“官”字,彰显皇家身份。釉层丰润,釉色青碧,光泽柔和,晶莹滋润,当为宋龙泉窑输辽瓷器中的精品。从器型到纹饰,从釉色到款识,无不折射出辽人对中原审美情趣的追求,也反映当时辽宋之间的文化与商品交流。


辽 三彩方形盘 赤峰市宁城县榆林乡小刘仗子村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口径12.5,底径8,高2.8厘米

器外壁至底无釉,内壁施黄、绿、白三色釉,正中饰一朵菊花,四角衬以花叶。辽三彩汲取唐三彩的精华,而又独具匠心、自成风格,反映了辽代陶瓷工艺的高度发展。



辽 鎏金龙纹银捍腰 呼和浩特市征集 内蒙古博物院藏 长70,宽20厘米

捍腰是契丹服饰的重要配饰,而双凤戏珠纹饰、如意云纹是宋朝汉族贵族服饰的装饰纹样,说明了中原文化对契丹的广泛影响。


辽 鱼形盒玉佩 通辽市奈曼旗青龙山辽陈国公主墓出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通长23.5厘米.腰饰。由白玉饰、玉坠、珍珠、琥珀珠、绿松石珠、水晶珠用细金丝穿系而成。玉饰为如意结,玉坠为相互扣合的鱼形盒,可装纳随身携带的香粉等细小物品,集装饰与实用功能为一体,适应了契丹人游牧生活的需要,反映了辽代玉器的特色。



辽 四蝶联珠纹铜镜 赤峰市大营子村辽驸马赠卫国王墓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直径29厘米

镜背装饰联珠纹、钱纹、方格纹、联珠双圈纹、联珠方框纹,并在方框纹内四角饰以展翅蝶纹。铸造精湛,纹饰清晰,直径较大,在辽镜中较为罕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契丹人的发型都是“地中海”?有壁画为证
塞北风采,草原雄风——内蒙古博物院馆藏25件珍宝
黄金旺族——大辽文明展之一
中国古代金器大赏:辽代
皮囊壶,为什么不是皮制的?今天终于破案了!
还没被重视的辽代瓷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