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转载)汉画像砖资料

     汉画像砖是一种表面有模印、彩绘或雕刻图像的建筑用砖,它形制多样、图案精彩、主题丰富,深刻反映了汉代的社会风情和审美风格,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许多汉画像砖陆续在中原一带出现,这些砖上绘有阙楼桥梁、车骑仪仗、舞乐百戏、祥瑞异兽、神话典故、奇葩异卉等,内容珍奇,画技古朴,成为研究我国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民俗的宝贵文物。若干年来,画像砖一直为学界、艺界、藏界所珍视,许多硕儒名士收罗品题,殊为雅事,汉画像拓片也成为一纸难求的“宝物”。





















































































































































 

出行

狩猎

舞蹈

投壶

官箴

孔圣

有鱼

行善

  1964年,我初到青海乐都县工作,无意间溜达到城西的文庙内,但见几棵古柏已枯死,倒地的石兽半埋在土内,露出脑袋被人们践踏得油滑而光亮,墙角的茵蒿散发出辛辣味的芳香;在一截残碑上,字里行间揭示出这是一座“神庙”。东西两厢房的墙壁上镶嵌着多幅古代人物:有孔子、老子、孟子、黄道婆、张衡、张仲景、唐僧师徒,更有多幅残损模糊者,已不能辨析。我走访了当地的老人得知:这座庙原是皇庙,供奉着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曾香火旺盛,是远近闻名的大庙。元朝末年,不明原因的一场大火将皇庙化为灰烬。明朝中期,在遗址上重修成文庙,在东西两壁庙镶嵌着多幅古代人物雕像。

  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庙内先后办过学校、建过仓库,庙内外一切雕像都不复存在。唯独镶嵌在墙壁上的画像砖没被人们挖走,但大多数也被恶作剧的人用刀刻划得乱七八糟。有的给女像添上胡须、挖掉武士的眼睛。

  1964年,乐都县政府机关改造,水利局暂搬文庙内办公,墙壁都被推倒。我听房东徐焙贞老人讲,文庙内的雕砖全刨倒了,去现场查看,在一片废墟中找到了孔子和老子的残缺不全的雕像,其它均已碎骨粉身。画像砖被我寄存房东家。从那时起,我真的迷上了画像砖。

  1975年,一场洪水,将曲昙寺的灵塔冲倒,并冲出一个马厂文化后期的古墓,彩色的红陶碎片遍地都是,这个消息传到我耳朵里已是两个月后。在曲昙寺周边的住户家中均发现有古墓中的陶罐。有的喂鸡,有的盛水,有的栽花,更有甚者他们还用古陶充当小便壶,叹息之余,我独自来到古墓现场。其中一座应是汉中期的圈堂墓,一色的青砖,在墓壁的四周,都雕有图案:聚宝盆、摇钱树、铜镜、玉壶的造型。其中墓门的开口处,有一个“镇”样的雕砖引起我极大兴趣。杂草丛生的墓道内,深处尚有清水,我用改锥试着挖掘:在挖“天镇”状雕砖的瞬间,突然一下刺痛,我顿时警觉起来,一条拇指粗的花蛇,钻进古墓的砖缝里,尚有小半截身躯留在外面。心有余悸的我,立刻想到是毒蛇咬伤了我的中指,求生的本能,立刻展开自救,用玻璃片忍着巨痛切开伤口排血毒,用小便冲洗伤口,在草丛中拔一棵野甘草用嘴嚼碎敷在伤口上,虽然做了医学上该做的急救处理,但心中还是不放心,生怕蛇毒进入心脏,死在旦夕。越想越怕的我,用手帕缠在伤口上,一路小跑来到曲昙寺院,向方丈说明了蛇咬过程,让其找个车送我去医院。方丈解开被血染红的手帕,笑着说:“没事,这不是毒蛇,是这里的一种青草蛇,在磠山地区才有毒蛇呢!否则,你的手指早就青紫坏死啦!”悬着的心终于落下来。方丈的话但愿是真的。雕像砖没掘出来,反被草蛇咬伤,很是气恼的我,又一次来到古墓现场,寻找那条让我受伤的蛇,真倒霉,蛇没找到,反被一个野刺猥刺伤了已受伤的右臂。本不信鬼神的我,此刻,胡思乱想起来,难道这是墓主人的报复吗?古墓的砖不能再挖了,我怏怏地离开古墓现场,驻进附近一个私人旅店,反复追思着这几天发生的事情,竟然没有丝毫睡意,深思再三,还是不相信有鬼神,这或是事件的巧合而已。天还没大亮,我又去了古墓,非把那块“天镇”的画像砖挖出来不可;那一次共获得七块很不错的雕砖,“天镇”砖是世上孤品,是很有说词的神话故事。

  1979年,同事告诉我,甘肃省武威市岭南在修水渠时,挖出一座大墓,几百件青铜器、玉器和陶器,墓内仍有大量雕像砖,被当地群众挖出来,垒围墙、盖鸡舍,还有的用于修复厕所。按同事提供的线索,一个出差的机会去了岭南姚北氏家,不大的小山村,住着十几户人家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简陋的土平房周边,竖着几棵剪掉头的老柳树,孤零零地站在那里。我以喝水为借口敲开了姚家的大门,说明来意,听老人说,大墓遭盗掘时,被村民发现后告知了政府,墓中的好东西都拉走了。三天后,一场大雨,洪水灌满了墓道,墓顶塌出一个洞,里面很多青砖,还有带花纹的呢!均被当地群众挖走砌了墙。在老人的带领下,来到古墓。天啊!一片狼藉,整个墓室翻了个底朝天,我拍下了这个瞬间。在一个老婆婆家的牛圈墙上,有一块雕满人物的画像砖,呈被沉渍的碳酸钙包围,仍能看出鲜活的人物形象。黄婆婆家这块全人物雕像砖已镶在牛棚的墙上,总不能拆掉人家的墙吧!然而,事情就是这样,必须拆墙,两天时间给垒好了墙,全人物雕像砖从壁墙取下,给黄婆婆用部分新砖换下来。

  今天这事,我有点不知所措,老汉家这块全是文字画像砖,很少见到,很可能是孤品,这块砖就盖在腌咸菜的陶罐上,老人看出我的心思就说:还有类似的几块被政府拿走了,这块是残破的人家不要了,我出于好奇,拿回家来。你要喜欢就拿去吧!反正我放着也没有用。没想到老人这么痛快,一口答应送给我,我怎么随便要人家的东西呢?我随手从包内取出10元钱递给老人,推来搡去老人家就是不要。眼看时至中午,我得请老汉吃顿饭,本村供销社开了一个小饭店,我给老人要一大碗牛肉面,我要了一小碗。饭后又给老汉买两条黄金叶香烟。从此后,我们成了好朋友。在以后的日子里,老人在本村又给找到八块画像砖。

  几十年来,我利用各种机会收藏画像砖360多块,其中有空心砖,实心砖,小的有28—32厘米长,大的1.5米长,两个人才能抬动。

 汉画艺术是综合了绘画、书法、雕刻为一体的艺术形式。它再现了两汉时期的神话、信仰及宗教的图腾以及种种生活场景。每幅画都有独立的创意和主题,内涵十分丰富。从文可以了解汉代社会的各个层面。画像砖所携带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是一本活的历史教科书,是研究人类文化与自然科学的佐证,其文献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孔昭金)

 

    汉代画像砖画像石是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艺术遗产的一部分,全国各地出土甚多.其中山东、河南、四川画像石画像砖成就最高,个性也最为鲜明.山东画像内涵深厚;南阳画像奇诡浪漫;四川画像则轻松灵动.认真研究、学习、借鉴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当今社会显得格外重要.

 

    汉代画像砖、石上的形式与内容除反映现实生活以外,祥瑞辟邪、羽化升仙、神话故事、舞乐百戏表演艺术等无所不包,无奇不有,但其中许多画面几乎都与人们所参与的各种社会活动有关,其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些运动项目与舞蹈造型为今天的体育运动提供了可教、可学之素材。有些活动内容与今天近似相仿,有些可为今天所借鉴。汉代人的艺术创造象征非画像莫属,汉画像是汉代人表现他们艺术天才的地方。汉代人在砖、石上众多的画像艺术表现手法,使后代的艺术家们受用不尽。汉代的社会生活活动有着丰富的内容,从家庭到户外,从宫廷到百姓无所不在。除少量书中记载和文学作品外,各种社会活动内容在刻画生动、图像逼真的汉画像砖中几乎都得以充分的体现。

  一、汉画像砖、石中有关

  社会活动内容产生的历史背景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崇信道教,爱好巫术崇尚鬼神之风极浓。统治者不仅生前恣欲享乐,还梦想死后也继续这样生活,所以在墓室中就刻画着宾客宴饮、伎乐游戏、出行狩猎等图像,如实地反映了汉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糜烂生活。这些都是汉代社会政治与相思意识的真实写照,是对当时社会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与追求的真实反映。汉代刻画艺术家们已经开始从真实且自然的社会生活中捕捉艺术素材。把社会生活中的内容在汉画像砖、石中得以渲染与体现。汉代画像砖、石以其巨大的画卷,包罗万象的内容向我们展示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及人们的思想意识。汉画像砖、石的内容是通常是墓主人日常生活,包括衣食住行、荣耀和富贵在地下的缩影,是死者生前生活记录的写照。

  二、 社会活动内容类型画像砖的构图艺术

  1.无论关于立意(主题),还是构图与技巧。一幅好的汉画像就是一幅优秀的绘画作品,就是一个娓娓道来的动人故事。不仅图案匀称、内容丰富,具有浓郁的装饰性和艺术性,且笔法简练、动作逼真,非常贴近生活。如舞乐图中:有的回首张望,有的悠闲自得,有的倒立嘻戏,有的翩翩起舞,好像有场外指导,一声号令,合音齐拍,各显神通。再如:狩猎图中,骑马飞奔射猎有多种运动场面和动作,行为对象也非常复杂,但都能表现出狩猎的热闹场面和主题,给人以无穷的遐想。

  2.汉画像砖、石的构图还表现在它特别注重装饰图案的完美效果

  运动类型的画像砖、石每个故事连贯,动作协调,并附以许多人物或动植物作背景以烘托气氛,或为了不使画面单薄无力,还会用纹饰点缀装饰周围或边缘。

  三、 汉画像砖中的社会活动内容与表现手法

  画像砖中汉代人们社会活动的涉及内容有:宴饮、张弓涉猎、车骑出行、舞乐百戏、杂技、搏击格斗等。表面手法是:真实、形象、直观、抑或夸张的刻绘。如田猎中运动的场面:有的单骑持驽,奔驰旷野,或猎虎,或射鹿,惊心动魄,气氛紧张,有群骑围猎,与困兽搏斗,还有的徒步持械深入山林,寻求猎物。各种动物有的狂奔,有的隐蔽,有的惊慌失措,有的无动于衷,平静的山林顿时沸腾起来,舞乐百戏的画面更为精彩,有柔和缠绵的长袖舞,有矫健奋发的建鼓舞,有平步流云的七盘舞、杯盘舞,有疾风如旋、缓如飞雪的踏鼓舞,技艺高超,婀娜多姿。这些歌舞往往伴以乐队,乐队中有的吹箎、鼓瑟、击鼓,莺歌燕舞,一片欢腾。更有运动场面宏大的,如:格斗角抵画面,无论徒手斗兽,还是持械搏击(或持盾、握剑,或拔弓握拳),场面都是惊心动魄,栩栩如生。

  汉画砖、石中所描绘的宴饮观舞、散乐杂剧等画面形象生动,对人们研究汉代生活习俗、戏剧,日常体育运动等提供了重要的图片实物资料。像洛阳发掘的很多汉画砖,无论从内容或表现手法分析,都是由身份低下的民间技人制作的,因技工所处的社会地位低下,可他们同民间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在画像的做工上深受世俗风尚的影响,再加上工匠艺人对多种壁画技法的刻意追求,它就会真实地反映出汉时期中原地区生活的一个侧面,从技巧看,民间技工对画面有着周到的构思,熟练运用正面透视的手法使画面有很强的立体感与空间感。由于技工们很熟悉他们所描绘与制作的事物,并能细微地观察生活,抓住了事物瞬息万变的细节加以刻画,从而使画面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汉画像中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形式

  当今的社会娱乐活动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有些项目比如射箭、马术等可谓历史悠久。其追根溯源我们可以从古代的很多画像造型中找到它的发展痕迹。汉画是反映汉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在文字史籍中所不能找出的广泛的生活场景。

  (一)宴饮活动:从宴饮图像反映的内容看,汉代的饮食结构十分丰富。宴饮庖厨图在画像中有不同形式的反映,主体肉食类(包括山珍海味)、瓜果蔬菜、五谷杂粮在汉代已经具备。蔬菜类有韭菜等、水产类有鱼、鳖、虾等,烹饪方法多种多样:大抵有煎、炙、烩、炸等。肉类有:猪、狗、羊、鸡、鸭、鹅、兔、鹿、牛、蝉、雁、驴等肉制品。烹饪方法大致有烧烤与烹饪两种,品种繁多、花样齐全。汉代已开展把美食、营养与娱乐融为一体的活动。瓜果蔬肉是宴饮必备的一部分,饮品主要是酒类,有时旁边还会有乐舞相伴。如:四川彭州出土的画像砖宴饮图,帷幄之中,一排四人,皆高冠长服。左三人席地而坐,面前放有案、樽、杯、勺、盘等物,其中二人正猜拳饮酒,右一人背向三人正弯腰取酒。画面场景生活形象动感十分。

  (二)射猎活动

  汉代社会,上自天子诸侯,下至贵族豪强,走马牵犬,田猎成风。田猎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娱乐形式被统治者广泛提倡,使其成为了皇帝、贵戚、富豪们骄奢淫逸生活的一种形式,汉画像上田猎活动的内容正是他们这种奢侈生活的反映。射猎活动在汉画史料的表现中占有重要地位。汉画像中表现的射猎活动很多,猎获物也很丰富。从画面上见到的使用捕猎的器物有箭、戈、弓、矛、戟等,除此还有各种捕兽的专用工具和猎犬、猎车等;被猎动物有虎、牛、鹿、兔、野猪、雁鱼等,这与文献中所记载的猎物种类大体相近。

  汉代的射猎活动使射箭技术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无论在经济生活、军事斗争和体育教育等方面,汉代的射箭都在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射箭,是我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项目。弓箭的发明源于远古人类进行狩猎和保护自身安全的需要。椐有关考古发现,至今约二万八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开始使用弓箭了。在石器时代射箭活动主要是作为人们猎取生活资料的手段而盛行的,随经济的发展,社会进步,射箭在军事和体育方面开始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汉代,射箭活动在经济生活、军事斗争和体育教育等方面的功能也日渐重要,成为一项颇具特色的传统活动形式。它在汉画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汉画中所反映的射箭活动,就其特征来讲又分为两大类型。

  1.步射。步射在汉代画像中是指射者徒步使弓箭而射。这种射术在汉代比较流行且广泛。从射箭者步射的姿势和特点看,其又分为立射、跪射和弋射三种形式。

  (1)立射。立射是步射射术中的一种主要形式,这一形式内容较为丰富。有进行专业射箭比赛的,有正在山林中狩猎的立射者形象。而射术无论在足法上,身法上还是手法上,可谓我国传统射箭形式的主流,从汉代至今,这种形式的射术一直长盛不衰。

  (2)跪射。跪射在汉画中执弓者的表现形式一般为一膝着地,另一膝竖起,左手握弓,右手拉弦。这种形式的射术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早。汉画中跪射技术的出现,与春秋战国以来跪射技术的发达分不开。洛阳有一块阴线刻画像砖,上面刻一武士单膝跪地,左手握弓,右手拉弦,回身向后欲射,很有力度。从汉画的表现中可以看出,跪射这种技术在实用价值上,是步射类型中仅次于立射的一种射术。

  (3)弋射。弋射在古代是指以绳索系矢而射的一种射术。即射猎时箭上系丝绳使飞禽中箭后而不能逃走。射猎的主要目标是天空中的飞鸟。弋射虽然是以弓或弩而发,但发的不是长箭,而是一种“矰”,即短矢。弋射实际上也是步射的一种形式,但就其射者姿态而言,既有立射的弋射也有跪射的弋射。弋射活动是继承了战国的形式,并发展成为人们漁猎生活的重要手段和娱乐活动之一。

  2.骑射。骑射相对于步射而言,也称马射,即骑马使弓箭而射击。这种射术原为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战国时,赵武灵王进行军事改革,改穿胡服,习骑射,后遂被列国仿效。汉代骑射较为盛行,常常成为人们狩猎的重要手段和体育娱乐的主要形式。可以说汉代骑射的高深技艺,在汉画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从汉画像中不难看出汉代的射猎活动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作为军事活动的手段。(2)成为一种娱乐休闲的活动项目。(3)汉画中所表现的射箭技术为现代的射箭运动所继承,对研究不同形式的射击技术和方法以及规范要领起着重要的作用。

  (三) 画像砖、石中丰富多彩的舞乐百戏活动

  在山东南部、河南南阳、四川成都等地区积累了相当数量的舞乐百戏的画像石和画像砖。汉画像中有大量豪华盛大的歌舞百戏活动场面,歌舞百戏图几乎是墓室装饰不可缺少的内容。后人在墓室中为亡灵所安排的生活内容,常常也是现实生活的再现。这在汉代的文献和诗文的描绘中,也可得到证实。由于民间匠师的精心雕琢设计,使静止画面上的伎人的表演姿态无不充满着动感,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不过汉时期的百戏不是一种成形的、完整的、规范的艺术形式,而是混杂了竞技、杂耍、歌舞、幻形诸种表演的大杂绘。若按今天的观点对汉画像砖、石中的舞乐百戏进行粗略分类,大约可分为四部分:

  1. 杂技。有马技、舞轮、扛鼎、吐火、顶碗、跳丸、踘鞠等。

  杂技在我国汉代已很流行,杂技演员往往身兼数伎。《西京杂记》载:“京兆有古生者,学纵横、揣摩、弄矢、摇丸、樗蒲之术……”。如掸国所献大秦幻人就兼能“变化吐火,自支解,易马牛头”及跳丸等众伎。

  2. 舞蹈。有巾舞、男女对舞、盘鼓舞、长袖舞等。

  汉乐舞画像砖、石数量较多,反映出汉舞蹈生活广泛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仅我们现所知道的汉乐舞画像砖、石就有两百余块之多。从汉画像上分析:巾舞有持短柄舞的,也有无柄的;有双巾,也有单巾;有男子舞,也有女子舞;还有结合盘鼓的,形式多样,造型优美。

  汉乐舞画像反映了汉舞蹈的成就,在中国舞蹈史上有重要作用。文献记载中的汉代舞蹈盛况,可以在众多的汉代舞蹈画像中得到印证。同时,在许多乐舞动作与服饰等方面汉画像还弥补了文献记载的不足。如汉代的 “建鼓舞”并不见于文献记载。却在汉画像中表现出来。又如“七盘舞”,史料上虽有记载,却无具体说明,只说有踏盘、还有踏鼓,但盘、鼓怎么排,如何放?是否是七盘?在文献中并无记载,而汉画却形象地把这一细节得以展现与描绘。通过汉乐舞画像砖、石那生动抑或夸张的刻绘,使人们强烈地感受到歌舞艺术在汉代社会生活中的盛行。

  3. 假形扮饰。有戏龙、戏凤、戏车、戏鱼、戏豹等。

  画像上假形扮饰中的戏车,伎人在车上表演走索和寻僮,动作惊险、演技精湛。如:1988年在南阳市新野县出土的画像砖《戏车图》,被文物专家称之中国最早的车上杂技图。汉画砖61×32厘米,画面上两辆飞马奔驰的戏车,前车杆上伎人两手各握一索,左手握索的另一端由另一伎右手力挽,这位伎人的左手拽着前面的奔马之尾,使绳索成直线状态,两索下有伎人或倒挂、或双手抓索作翻滚表演。后车杆上顶部蹲一伎人,与前车舆内之人共抓一索,一伎人做走索表演。这是在双车联索戏车上所表演的惊人的技艺,绝妙的表演,可说是中国古代杂技的精华所在。史料记载的履索都为地上固定设索,而这些画像说明其已由平地上升到空中,由固定的形式变为飞动的形态,是研究中国艺术史不可多得的材料。

  4. 竞技。如角抵等。

  汉代仲长统就有“目极角抵之观,耳穷郑卫之声”的说法。竞技中的角抵,有两人手搏、二人械斗、人与虎(熊、牛等)搏斗,场面壮观,形式多样。这些图像表现的不一定完全是角抵戏,有些是生活中体育、武术活动的反映,有些是当时斗兽风习的写照。但它若是在百戏中夹杂演出的,则无疑是角抵戏也。

  两汉时盛行舞乐百戏可谓风靡城乡,无论五族官家,还是庶民百姓,都酷爱百戏。皇家、豪门贵戚的百戏更是规模浩大,场面壮观。成帝时乐府中“凡有典领倡优伎乐盖千人之多”(桓潭《新论》)。“倡讴伎乐,列乎深堂”(仲长统《昌言·理乱篇》)。至于民间也是善爱歌舞“齐童唱合列赵女,坐南歌合起郑舞”(张衡《南都赋》)。

  汉画像砖、石中舞乐百戏的场面与内容丰富多彩,刻画出了社会生活中各种景象。如:舞蹈中的舞技轻盈拂袖,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若竦若倾,神态生动;杂技中的跳丸者,挥弄丸剑,循环往复,上下飞舞;弄壶者,置壶臂上,或滚或抛,或旋或止,踏跃雀跳,技艺娴熟;蹴鞠者,边踢边舞,体态轻盈,优美潇洒;表演无不柔和妩媚。汉画像中这些舞乐百戏,原为汉代贵族们幻想死后到了另一个世界后,继续驱使歌舞伎人供他们享受生前之乐。但它也给我们再现了汉代伟大的艺术成就。它仿佛使我们身临其境,看到汉时“临迥望之广场,呈角抵之妙戏”的繁闹景象。

  汉画像砖、石中的舞乐百戏体现了汉代气势雄伟、兼收并蓄、包罗万象的时代特性,对后世的表演艺术的各个分支产生了极深远的影响。我国自汉代就涌现出大量的歌舞伎人,歌舞活动的盛行与普及有着坚实的群众基础,这在山东、四川、河南等地出土的汉画像砖、石或壁画中都得到了完美的显现。

  (四)车骑出行活动

  随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与交往的密切,汉代社会活动的内容也日渐增多,出行访友及外出涉猎等也成了人们喜爱的休闲娱乐的社会活动内容。但这类活动仅限于上流社会中的达官贵人。汉时期有“车骑出行”画像砖、石出土的墓葬,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绅。

  车骑出行图在各地汉画中普遍出现,“车马出行图”主要由马、古马车、人组成。有文官出行图也有武官出行图,还有携家带友出行图。其画面:有声势浩大的车马行列在行进中骏马奔跑的姿态;也有马之悠闲扬蹄,车之滚滚慢行,人之从容驾驭的场面。这些画像中的生活气息被技工们表现得淋漓尽致,好像能听到马蹄声和车轮滚动声,体现出当时人们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汉画像砖、石中画像制作之干净洗练,确实令人难忘。至今看来仍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和生活气息,其中不少作品都达到同一历史时期最高水平,并且对后代美术的发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并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作者工作单位:河南省洛阳市文物工作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绘画简介(四):画像石、画像砖
汉画像石的题材
河南地区画像砖研究
汉画像, 砖上涌动的生命气息
中国壁画2-----秦砖汉瓦
四川蒲江九莲村东汉画像砖墓发掘简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