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兴化市郑板桥故居及纪念馆

                兴化郑板桥故居与纪念馆 


     1020日下午在管阮村瞻仰郑板桥墓时天色已暗了下来,遂驱车来到兴化城里,在英武路如家快捷酒店登记住宿。吃过晚饭到街上散步时发现,我们就住在板桥西路,郑板桥故居位于板桥东路,离我们住的地方不远。第二天早晨起来用过早餐,便沿着板桥路去寻找郑板桥故居。

  750分就到了郑板桥故居停车场。下了车,见郑板桥故居是板桥东路北侧一组青砖砌筑的平房,那组建筑后退马路十多米,平面呈折角形。从东到西有三间樘门,分别是板桥东路515355三个门牌号码。51号门头镶着一块白石板,上刻“郑板桥故居”,由赵朴初先生题写。55号坐西朝东,门头镶着一块“拥绿”二字


砖雕。有介绍说,拥绿园为板桥晚年居所,位于古城内升仙荡东北隅,南与李鱓浮沤山庄相接,再南为王国栋之秋吟阁,其时处处“河渠映带,竹树森森”,为邑中佳胜。郑板桥曾为自家门上所写过一副对联:东邻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

站在故居门前看,房前屋旁栽有数丛绿竹,颇有几分板桥雅意。正要推门进去参观时,发现三樘门全都关着。见门前有个保洁员在打扫卫生,上前询问,保洁员说:“拥绿园8点半开门。”于是,只得在门前徘徊等待。82553号门开了,从屋内走出一位中年妇女。朱岳林上前询问:“板桥故居可以开门了吧?”中年妇女转身回屋拿出钥匙,打开“拥绿园”大门,收门票10/人,示意让我们进去。

  走进拥绿园大门,过道梁上挂着一块匾额“郑板桥故居”,由当代书画大师刘海


栗题写。过道后面是个小院。院中以青砖“人”字侧铺,墙角栽有绿竹一丛,置五针松、腊梅各一盆。庭院虽小,却富有生机。墙上镶着一块兴化县人民政府于1982

年立的“
郑板桥故居修复志纪”的石刻。

  走过小院,又是一个稍大的庭院,院中数丛绿竹,数盆幽兰、数盆荷花及时令花卉,虽然有些杂,却有农家小院的味道。三间正房坐北朝南,阳光充足,暖意融


融。走进室内,中间一间是客堂,摆着三副清式靠椅、茶几,大气而稳重。堂上挂着一副郑板桥的《墨荷图》,两侧配以对联:水夕苍茫残夏扇;河间红树早秋黎

两侧墙上挂有几幅郑板桥的字。两侧房间是郑家卧室,按原来的格局布置。

  走出客堂,穿过西侧一道小门,后面是个池塘。池塘边湖石、曲桥颇有雅趣;河岸上垂柳、梧桐已是秋景。池塘北岸临水建有一幢轩阁。进门看,室内摆有书桌、


琴架,墙上挂着郑板桥的书画,后梁上挂着一块横匾,上面是郑板桥题写的“聊借一枝栖”五字。这让我回想起昨天傍晚,在管阮村郑板桥墓园见到的竹枝、松枝上栖满小鸟的场景,人与小鸟其实都一样,来到这世上,不过聊借一枝栖息而已。这

或可能也是郑板桥墓园招来如此之多小鸟栖息的原因。

  穿过轩阁,池塘西岸建有一条碑廊,廊壁镶有不少名人石刻,其中有毛泽东评价


郑板桥的几句话:“你再看郑板桥的帖,就又感到苍劲有力,这种美不仅是秀丽,把一串字联起来看有震地之感,就像是奔赴沙场的一名勇猛的武将,如一派威武之势啊!郑板桥的每一个字都有份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铿锵的声音,这就是掷地有声啊!”对于书法我是门外汉,可毛泽东算得上当代的大书法家,老人家能对郑板桥的字作出如此高的评价,可见“板桥体”在我国书法史上的地位。还有一块石刻是赵朴初写的《集板桥诗句为郑板桥艺术节题》:

                 不仙不佛不贤圣,外道天魔冷眼看,

十丈长笺三斗墨,几枝修竹几枝兰

这四句都是郑板桥写过的诗句,其中“不仙不佛不贤圣”这一句出自郑板桥的《偶然作》:

                 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抒血性为文章。

                 不仙不佛不贤圣,笔墨之外有主张

反映郑板桥写诗作文全凭真情实感,不落前人旧巢。

   还一块石刻是著名画家吴作人在薛文卿收藏的郑板桥《兰竹图》上的题跋:兰竹


在中国人观念上有特殊之地位,贵其清幽,贵其高绝,写神传韵,益见画家品德。江南薛文卿道兄收藏精富,独乏板桥,非是不好,而不欲获膺品也。今携此以示,并嘱为题。卅七年十一月,泾川吴作人。旁边一块石刻是徐悲鸿写的,也题在这副《兰竹图》上的跋语: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来最卓越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书画奇。观其诗文与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慈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文卿仁兄获此奇迹,良足欣赏。卅七年始寒,悲鸿捧观日题,时句客北平

池塘南岸有幢单檐歇山式轩阁。走近看,门头挂着一块“清风轩”匾额,前柱


有联:树里灯行知客到;竹间烟起唤茶来。完全是一种隐居山林的隐士生活场景。走进室内,正面墙上挂着四卷画轴,是郑板桥画的梅、兰、竹、菊。另一侧墙上挂的是郑板桥的《兰竹图》,旁边配有板桥联句: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这副对联原是郑板桥在镇江焦山读书时题写在自己门上的,反映板桥孤芳自赏的高傲品格。

离开郑板桥故居时,听说兴化市博物馆内设有郑板桥纪念馆,距离郑板桥故居只有800米。于是,驱车去兴化市博物馆。到达兴化博物馆门前,见靠墙立有一尊郑板桥的花岗岩雕像,只见郑板桥身穿长袍马褂,留着山羊胡须,一条长辫甩在脑


后,脸上饱经风霜,双目炯炯有神,右手握书卷,左手作挥姿,如慷慨演说状。

郑板桥纪念馆设在博物馆二楼,走进序厅,绿竹丛中立有一尊郑板桥塑像,旁边写着“三绝奇才郑板桥”的标题。有篇陈列《前言》写道:郑燮(1693—


1766),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扬州八怪”杰出代表,乾隆元年进士,先后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关心民瘼,为政清廉,政绩卓著,诗、书、画成就突出,有“三绝”之称,享誉海内外

接着是一件《清史列传·文苑传》中的《郑燮传》影印件:……少颖悟,读书饶有别解。家贫,性落拓不羁,喜与禅宗尊宿及门子弟游。日放言高谈,臧否人物,以是得狂名。及居官,则又曲尽情伪,魇塞众望。官潍县时,岁欠,人相食,燮大兴修筑,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籍邑中大户,令开厂煮粥轮饲之。有积粟,责其平粜,活者无算。时有循吏之目。善诗,工书画,人以“郑虔三绝”称之。诗言情述事,测测动人,不拘体格,兴致则成,颇近香山、放翁。书画有真趣,少工楷书,晚杂篆隶,间以画法,所绘兰、竹、石亦精妙,人争宝之。……短短二百多字,郑板桥的“狂”与“怪”已跃然纸上。

下面以图文资料介绍郑板桥生平事迹。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3年)郑板桥出生在兴化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郑之本以教书维持生计。郑板桥3岁时生母汪氏去世,14岁继母郝氏去世,善良朴实的乳母费氏给了板桥无微不至的关怀。成年后的板桥曾在他的《七歌》诗中写其幼年丧母之痛:

            我生三岁我母无,叮咛难割襁中孤。

            登床索乳抱母卧,不知母殁还相呼

那是奄奄一息的病母在病榻上反复叮咛,难舍幼子,嗷嗷待哺的婴儿匍匐母尸索乳之惨状,读后令人落泪。板桥还有一首感念乳母的诗:

      平生所负恩,不独一乳母。长恨富贵迟,遂令惭恧久。

      黄泉路迂阔,白发人老丑。食禄千万钟,不如饼在手

郑板桥幼时资质聪慧,3岁识字,八九岁已能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12岁随父在真州(今仪征)毛家桥读书。16岁随本县陆种园等学填词。20岁考取秀才,23岁娶妻徐氏夫人。是年,首次赴京,在“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秋声赋》。迫于生活,26岁在真州设馆教书。郑板桥曾在一首《自嘲》诗中表白当教书先生时的苦闷:

教馆原来是下流,傍人门户过春秋。

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

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

而今幸作青云客,遮却当年一半羞

他在《七歌》诗中曾陈述他年轻时候的彷徨:

郑生三十无一营,学书学剑皆不成。

市楼饮酒拉年少,终日击鼓吹竽笙。

今年父殁遗书卖,剩卷残编看不快。

爨下荒凉告绝薪,门前剥啄来催债。

呜呼一歌兮歌逼侧,遑遽读书读不得

郑板桥30岁时父亲去世,其时已有二女一子,生活更加困苦。因而弃馆至扬州以卖画为生。在扬州期间,也穿插着一些旅游活动。32岁时出游江西,在庐山结识无方上人和满州士人保禄;出游北京时与禅宗尊宿及其门羽林诸子弟交游,放言高论,臧否人物,因而得狂名。在扬州卖画时,写过一首《和学使者于殿元枉赠之作》诗:

                    十载扬州作画师,长将赭墨当胭脂。

写本竹柏无颜色,卖与东风不合时

十载扬州,板桥结识了许多画友,金农、黄慎等都与他过往甚密,对其创作思想乃至性格都有影响。清雍正十年(1732年),40岁的郑板桥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为求得深造,赴镇江焦山继续读书。清乾隆元年(1736年),44岁的郑板桥赴京参加礼部会试,中贡士。五月,于太和殿前参加殿试,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此后,他谈起学历时便会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自得之情溢于言表。那时,他还画过一幅《秋葵石笋图》并题诗曰:

                  牡丹富贵花中王,芍药调和宰相祥。

 我亦终葵中进士,相随丹桂状元郎

考中进士后,郑板桥滞留北京一年左右,以图仕进。未果,南归扬州,得江西程羽宸资助,续娶饶氏为妻。

乾隆六年(1741年),郑板桥再次进京,候补官缺,受到康熙皇子慎郡王允禧的礼诚款待。次年春天,板桥50岁,被任命为山东范县(今属河南)县令。到任后,板桥重视农桑,体察民情,与民休息,百姓安居乐业。封建时代的县令下乡有衙役高举“肃静”、“回避”仪牌在轿前开罗喝道,郑板桥觉得有悖民情,常常微服私访,还写过一首《喝道》诗,体现爱民之心:

                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

一杯白水荒涂进,惭愧村愚百姓心

乾隆十一年(1746年)调任潍县县令。是年山东大灾,人相食。潍县本是繁华大邑,自那年起,灾荒连年,救灾成了板桥的重要工作。他开仓赈货,令民具领券


供给,并动工修建城墙,招远近饥民赴工就食。责令邑中大户开厂煮粥,救助饥民。尽封积粟之家,活万余人。秋以歉收,捐廉代轮,尽毁借条,活民无算。潍县饥民出关觅食,板桥感叹无奈作《逃荒行》。

乾隆十六年(1751年)海水上溢,沿海农田受淹,郑板桥至潍县北边的禹王台勘灾,写下一首《禹王台勘灾》诗:

         沧海茫茫水接天,草中时见一畦田。

         波涛过处皆盐卤,自古何曾说有年

乾隆十三年,大学士高斌、都御史刘统勋为特使到山东放赈,板桥随行。秋大熟,潍县灾情缓解,饥民由关外络绎返乡,板桥作《还家行》记其事。为防水浸寇扰,倡众捐资整修潍县城墙,郑板桥书《潍县修城记》。

陈列室中有块《潍县永禁烟行经纪碑》复制件(原碑藏潍坊市博物馆),碑文


说,潍县烟(鸦片)行经纪活动活跃,害民伤财,后患无穷。郑板桥决心禁绝这种恶劣风气,前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立碑禁烟。乾隆十七年(1752年),郑板桥主持修复潍县城隍庙,撰《城隍庙碑记》,碑文中力劝潍县绅民“修文洁行”,在潍县民间产生极大影响。同年,与潍县童生韩镐论文,作行书七言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倡导洁朴与创新之文风。在潍县任上,板桥作潍县

竹枝词十首
》,其中有“民于顺处皆成子,官到闲时更读书。”体现其“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潍县七年县令,郑板桥无论在吏治还是诗文、书画都达到了新的高峰。十载县令生涯,洞察了官场种种黑暗,归田之心日增。乾隆十八年(1753年),郑板桥61岁,因为民请赈而得罪上司,遂以病辞归。离潍时,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在潍城海岛自发为郑板桥立生祠。

郑板桥辞官离开潍县时,三头毛驴一车书,两袖清风潇洒去。临行前作画数幅相赠乡间父老,其中一幅《瘦竹图》,并题诗曰: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竹渔杆

还为另一幅《竹石图》,画面上是三枝瘦削的竹子,从乱石缝中挺然而立,留白处有题诗曰: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还有一幅《墨竹图》,题诗云:

          宦海归来两鬓星,春风高卧竹西亭。

          而今再种扬州竹,依旧江南一片青

  去官后,郑板桥重以卖画为生,往来于扬州、兴化之间,与同道书画往来,诗酒唱和。第二年,游览杭州,复过钱塘,至会稽,探禹穴,游兰亭,往来于山阴道上。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65岁的郑板桥参与两淮盐运使虞见曾主持的虹桥修禊,写下一首《燕和雅雨山人虹桥修禊》:

          年来修禊让今年,太液昆池在眼前。

          迥起楼台回水曲,直铺金翠到山巅。

          花内露重留蝴蝶,笛怕春归恋画船,

          多谢西南新月楼,一钩清影暗中圆

这次修禊,郑板桥结识了江宁袁枚,互以诗句赠答。这段时间,板桥所作书画极多,流传颇广。70岁时画《竹石图》,一块巨石顶天立地,数竿瘦竹几乎要撑破画面,右上角留白处题诗一首:

          七十老翁画竹石,石更凌嶒竹更直。

          乃知此老笔非凡,挺挺千寻之壁立。

这幅画象征板桥颠沛一生,不向恶势力低头,似磐石般坚强,如清竹般劲挺。乾隆三十年(1766年)腊月十二,多才多艺且古怪倔强的郑板桥悄无声息地走了,葬兴化城东管阮庄,享年73岁。

郑板桥善诗词,工书画,世称“三绝诗书画”。其诗,多为体恤民间疾苦之作。流传最广的是《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的那首题画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透过画和诗,很自然的使人联想到他的人品。郑板桥身为知县,从衙斋萧萧的竹叶声,联想到了百姓困苦的叹息声,说明他心中想着百姓,事事处处为民着想。

郑板桥早年学字从欧阳询入手,其字体工整秀劲,略显拘谨。这与当时书坛盛行匀整秀丽的馆阁体,并以此作为科举取士的标准字体有关。对此,板桥曾说“蝇头小楷太匀停,长恐工书损性灵”。在他考中进士后,就很少再写工整的楷书了。最被世人称道的是他的“六分半书”,也称“板桥体”。隶书中有一种笔划多波磔的“八分书”,所谓“六分半”,是以隶书为主,又掺杂了楷、行、篆、草等部分笔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字体。这种字体的章法很有特色,他能将大小、长短、方圆、肥瘦、疏密错落穿插,犹如“乱石铺街”。板桥的字整幅作品结字大大小小,


笔划粗粗细细,态势欹欹斜斜,点画、提捺、使转如乐行于耳,鸟飞于空,鱼游于水,在一种恣情任意的节律中显露出骨力与神采。清代著名书法家何绍基说他的字“间以兰竹意致,尤为别趣。”当然,也有人对他的字提出批评。他同时代的袁枚曾说:“板桥书法野孤禅也……乱爬蛇蚓,不足为法。”康有为也说:“乾隆之世,已厌旧学,冬心(金农)、板桥参用隶笔,然失则怪,此欲变而不知变者。”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却认为板桥书法“结体精严,笔力凝重,而运笔出之自然,点画不取矫饰。”“处处像是信手拈来的,而笔力流畅中处处有法度。”启功还在《论书绝句》中写道:

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萧寥。

朱文印小人干占,二百年前旧板桥

    郑板桥作画最爱兰、竹、石,正如他自己所说“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为之四美也。”他还说过“有兰有竹有石,有节有香有骨”,这正是他书画创作的追求。板桥画兰,不仅有独特的运笔技法,还善于表现新的内容,尤其是通过题画诗的发挥,寓意对各种事物的看法。他


借兰花的特征,隐含做人的道理,要有胜不骄,败不馁,持平常心态。他有一首兰竹题画诗:

                       兰花与竹本相关,总在青山绿水间。

霜雪不凋春不艳,笑人红紫作客顽

他还画过一幅《荆棘丛兰图》,并题诗曰:

                      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

                      看到鱼龙都混杂,方知佛法浩漫漫

他在另一幅《荆棘丛兰图》中题跋道:“满幅君子,其后以荆棘终之何也?盖君子能容小人,无小人亦不能成君子,故棘中之兰,其花更硕茂矣。”板桥匠心独运,兰花中穿插几枝荆棘,画兰花与荆棘共存,表达世上遇到小人,应虚怀若谷,和睦相处,赏画者亦得益匪浅。

郑板桥画兰竹特别,画石也不一般,自然界坚顽无情的石头到了他的笔下都被画活了。他画过一幅《柱石图》,一块孤立的峰石,占了满满一面纸,有直冲云霄的气概。四周没有背景,唯有四句题画诗:

       谁与荒斋伴寂寥,一枝柱石上云霄。

挺然直意陶元亮,五斗何能折我腰

郑板桥弃官回到扬州重新卖画时,身价已与前大不同。陈列室展出一张当年板桥开的《润格》(价格表):“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书条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盖公之所挟,未必弟之所好也。若现银,则中心喜悦,书画皆佳。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恐赖账。年老神疲,不能


陪君子作无益语言也。”然而,他对那些附庸风雅的暴发户,纵出高价,也不予理会。平时作画也要凭他的心情,高兴时马上动笔,不高兴时,不允还要骂人。有一次,为朋友作画,特地题跋以作坦率自供:“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张来,以舒其沉闷之气,此亦吾曹之贱相也。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极是不可解处。然解人于此,但听而笑之。”直率而古怪的性格跃然纸上。

郑板桥还在一幅《兰竹图》上题诗曰:

             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

任其话旧论交接,只当春风过耳边

卖画时讨价还价,明明是俗不可耐之事,出于板桥之口,反而觉得其俗得可爱,这正是板桥先生率真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板桥的楷书册_中国书法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八十八:江苏兴化郑板桥——些小吾曹州县吏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书画欣赏
“三绝奇才”郑板桥
郑板桥
郑板桥与扬州的一生情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