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湖南道县濂溪故里

       道县濂溪故里


   离开玉蟾岩遗址已是下午3点。不过,在回道县县城的途中我们还要游览一处“濂溪故里”的景点。

濂溪古称营水,系潇水一级支流,发源于都庞岭东侧月岩林场天岭冲东北,流经清塘、营江等乡,至道县县城西关桥汇入潇水。因北宋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出生在濂溪流经的清塘乡楼田村,故周敦颐世称濂溪先生,其所创学派也被称为濂溪学派

离开玉蟾岩便按导航仪引导的方向朝着清塘乡前进,在小山丘陵间行驶了20多分钟,忽然面前出现一片开阔的平地,左右两座青山,逶迤起伏,形态优美。看着眼前的景色不禁想起《徐霞客游记·楚游日记》中写到的“随之二里,又北入小径,沿石山之嘴,共四里而转出平畴,则道州西来大道也。又一里而濂溪祠在焉。祠北向,左为龙山,右有象山,皆后山,象形,从祠后小分支而环突于前者也。其龙山则前转嘴而出者,象山则月岩之道所由渡濂溪者也。祠环于山间而不临水,其前扩然,可容万马,乃元公所生之地,今止一二后生守其间,而旁无人焉。无从索炊,乃西行。”今天所见濂溪故里地形地貌似乎与徐霞客当年所见相同,但当年濂溪祠孤寂的景象如今却变成人口稠密,生活富庶的湘南山村。有介绍称,楼田村依山而建,呈带形分布,全村280余户人家均为周氏后裔。

不一会,汽车行驶到一座高大的牌坊前,坊额上刻着“濂溪故里”四个大字。我们在路边停好车,下车参观。我一边照相,一边细细端详这座牌坊。原来“濂溪故里”四个字是前湖南省委副书记文选德先生所题。坊柱上刻有一幅长联周庭举世皆尊,元公哲学,鲁迅文章,恩来开国总理;风景这边独好,濂水湛蓝,都庞苍翠,道岩湘南奇观。“元公”指的是周敦颐,原来浙江绍兴周家也是周敦颐后裔。濂水即濂溪,都庞指湘桂交界的都庞岭,道岩则是濂溪祠旁边的一处景点。这副对联概括了理学鼻祖周敦颐后裔的繁衍发达和濂溪故里周围的自然景观。

牌坊左侧是一排新建的民房,旁边田里种植大片红花草。红花草在我们家乡也有,是作为绿肥栽培的,后来用上了化肥,就不种了。我们这些在农村长大的人,看到这种开满红花的嫩草,顿时生出怀旧之情,老伴兴致勃勃地坐到草地上照相,


田畴之间文塔、五星礅(即周敦颐命名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土墩)、大富桥(周敦颐儿时游玩钓鱼之处)等濂溪故里人文景观一并收入镜头。

在农田里照过相,听说濂溪博物馆和周敦颐故居在老村上,便上车向老村驶去。到了村口,首先看到一座“濂溪博物馆”,便停下车来参观。下了车,停车场旁边建有四座坟墓。走近细看,一块墓碑上刻的是“宋周敦颐衣冠墓”,另外三块分别是周敦颐父亲“谏议大夫周辅成”及兄长周厉、兄嫂周吴氏的墓碑。四块墓碑



除周辅成的墓碑是光绪年间立的旧碑外,其余皆为新刻的碑。

坟墓旁边就是“周敦颐博物馆”。博物馆外围搭满脚手架正在进行维修。走进


博物馆大门,首先看到的一副柱联是朱熹题写的千年道学兴吾宋;万世宗师首此翁,评价不可谓不高。大厅正面立有一尊周敦颐石膏像,只见他头戴学士冠,身着长袍,双手作揖,长须飘髯,面容慈祥。背景墙上画的是几支莲花,清新淡雅,儒风荡漾。堂上匾额“周敦颐纪念馆”;两侧对联“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说的是湖湘文化、宋明理学与周敦颐的源渊关系。大厅中有篇纪念馆《前言》介绍周敦颐生平事迹。细细读来对周敦颐方有了些了解。周

敦颐(10171073),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湖南道州营道楼田堡(今道县清塘镇楼田村)人。我国古代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宋明理学开山鼻祖,湖湘文化先驱。先生博学力行,闻道甚早。24岁入仕,历任司隶参军、知县、转运判官、提点刑狱等职。先生主张重德治,立人极,讲官德,一生光明磊落,廉洁奉公,如光风霁月。其学术思想“上承孔孟,下启程朱”,纳佛道之长,将先期的政治儒学,即理学(道学)或新儒学,以“天人合一”为论证主题。著有《太极图》、《通书》、《爱莲说》等哲学、文学著作。《宋史》赞誉其文章“言约而道大,文质而义精,得孔孟之本源,大有功于学者”。其学识捍卫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在封建社会中后期的最高表现。由此他被誉为“孔孟后第一人”“理学鼻祖”“道学宗师”。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被赐为“元”,世称“元公”;南宋淳祐元年(1241年)被追封为“汝南伯”,从祀孔庙;元朝延祐六年(1319年)加封“道国公”;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升宋儒周敦颐称先贤于国学;清顺治元年(1644年)升宋儒周敦颐称先贤,把天下学宫。国人为纪念周敦颐而建的濂溪祠、濂溪书院遍布大江南北,在朝鲜、日本、新加坡、越南等国周敦颐的影响也甚为深远。当我们想进入第二进展馆参观时,听得有人在喊:“关门了,不要进去了。”原来周敦颐纪念馆维修时不接待游客。在我们之前正巧有一档重要客人前来参观,便临时开了门。待我们要到后面展厅参观时,那档客人游完出门了。于是,我们只得跟着那档客人离开纪念馆。

到了门外,听导游说要带着他们去游览周敦颐故居,我们便紧跟着前去参观。一路上,我们看到村中保存着不少明清时的古建筑,石板小巷,曲径通幽,屋连瓦望,庭院深深。每幢古房旧屋上的窗棂、飞檐、屋脊、地沟,石墩等无声无息地透露着楼田村的历史信息。周敦颐故居建在村中一座山坡前,三间三进平房,式样古

 

朴典雅。前厅为过道,走过天井是二进客堂,堂上屏风雕刻有仙鹤、莲花图案。三进内宅,堂上匾额为“文献世家”。左右为卧室布置。据说,周敦颐故居是在旧宅基地上新建的。因周敦颐纪念馆里已布置了他的生平事迹,故居内只是按湘南民宅风格进行布置的,未看到关于周敦颐的遗物遗迹。走出周敦颐故居,左右两侧原有一些旧院落也都作了整修,并在门楣上挂了堂名,分别是“特恩堂”和“崇本


堂”。看得出来那是当地政府为推出“周敦颐故居”旅游景点而做的配套项目。

游览过“周敦颐故居”,听导游说村南头还有一处“圣脉”、“道岩”可以参观。我们步行来到村头,见山脚一方水井,井水清澈透明,井边岩石上刻着“圣脉”“寻源”两幅大字。井口不断有清水外溢,溢出的泉水流进一条水沟,水沟通到一块荷塘中。早春时节气候已经回暖,残荷败叶间已见嫩芽萌动,莲池里充满生机。我们站在井边欣赏清泉时,正好有位村民前来挑水,只见他站在长条石上,弯下腰把一只水桶朝井里一舀再顺手一拎,把盛满水的桶放在长条石上。再弯下腰去把另一只水桶朝井里一舀,便挑着满满两桶水站了起来。我问村民:“你挑水回去做什么?”村民一边踏着台阶走上来,一边说:“挑回去吃啊!”“村上人都饮此井的水吗?”我接着问。村民回答:“是的,我们村上都吃这井里的水。”何凤娟、王幼瑜看着清澈的泉水,便蹲下去捧起水来就喝,抬起头来笑着说:“井水有




点甜!”

当我们要返回村中时,有位村民说,山腰还有一个溶洞,洞内曲曲折折很深,并布满钟乳石。抗日战争时,日寇侵入濂溪一带,周氏族人逃到岩洞中避难,残酷的日军便在洞口架起火堆用烟熏,在洞中避难的周氏族人及附近村民568人被活活熏死,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楼田惨案。我见山路较陡,距离较远,看时间已经不早,便没有登山上去参观。四个人回到车上,驱车向永州零陵区前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濂溪故里,爱莲说人人都能背诵,却不知周敦颐原为理学开山鼻祖
湖南一县通两省,曾为“湘南四州”之一,还是理学鼻祖周敦颐故里
《永州传》连载17 濂溪先生周敦颐与永州
道县访周敦颐故居
【讲述永州故事】历史厚重深远与复修浅薄无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阿尼亚房车伴我潇湘行:周敦颐故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