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只有八位大臣获“文正”谥号,有一人你特别熟悉

皇帝死后有谥号,如称为美谥的汉武帝、魏文帝,也有称为恶谥的隋炀帝。

大臣也一样,死后总要由君臣定个谥号,难听些的有谬、丑,好听的那就多了,如文、献、正、贤,但最值钱的就是“文”谥。宋朝的文臣都超级牛叉,但能谥“文”只有北宋真宗时的杨亿和王安石。而宋朝以后,大臣死后很少谥“文”了,多是两字,以“文”字开头,如文献、文恭、文忠、文显、文清、文达(纪晓岚),以及最为尊贵的文正

古代大臣要是能得到“文正”谥号,那简直比现在中了大奖还兴奋。明朝大学士李东阳死前听杨一清说武宗要给他定“文正”谥号,李东阳激动的竟给杨一清磕头,可见“文正”谥号之难得。王阳明这等允文允武的千古完人,死后也不过谥为“文成”。

到了清朝,大臣更是难得“文正”谥号了,皇帝对此谥号极为吝啬,宁给银子不给“文正”。清朝从入关到灭亡267年,大臣成千上万,但死后谥为文正的只有区区八个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和清朝大臣拼命争“文正”谥号,简直就是小巫婆见大巫婆了。

按时间顺序来,这八个清朝“文正”中排第一的名叫汤斌。汤斌现在的名字很小,但在清康熙年间那可是超一流的名臣。汤斌生于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母亲姓赵,竟然入了《明史列传》,李自成军攻入睢州,赵氏不屈遇害,遗一子,即汤斌。汤斌在清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进入仕途,从此飞黄腾达。汤达为官清廉,而且是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研究天理人情。康熙对汤斌非常看重,拔为江宁巡抚(江苏巡抚),并让汤斌总修《明史》,其母入《列女传》,可他的这层身份可能有点关系。咱们知道皇太子胤礽有个老师叫王掞,其实汤斌也是胤礽的师傅。为了让胤礽成才,汤斌耗费了大量心血,但无奈胤礽不是人主之才,

最终白费功夫。

汤斌死于康熙二十六(公元1687年),时任工部尚书。康熙非常痛惜汤斌之才,不惜下血本,给了汤斌“文正”的谱号,这是多少大臣追了了一辈子都追不到的。

接下来一位名叫刘统勋。此公名声不响,但相信你一定对他的儿子耳熟能详,就是在民间大名鼎鼎的宰相刘罗锅刘墉。刘墉并没有当过宰相,真正当过宰相的其实是他老子刘统勋。刘统勋生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8年),山东高密人,但生于陕西羌州(宁强)。

刘家是官宦名家,祖、父皆是大官,但刘统勋是靠自己本事爬上来的。刘统勋是康熙举人、雍正进士,乾隆即位后授内阁学士,是乾隆最为可靠的心腹重臣。刘罗锅成天参劾和珅,这都是没有的事,而刘统勋倒是经常参劾名臣大员,张廷玉和讷亲都吃过刘统勋的瘪。刘统勋任过漕运总督、陕甘总督,并治水有功。乾隆片刻离不开刘统勋,让他在军机处行走,相当于宰相。但因为操劳过度,刘统勋于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十一月一天上朝时暴亡。乾隆对刘统勋的死痛哭流涕,并给予了刘统勋“文正”的谥号,人称刘文正(不唱歌也不说相声)。

接下来是朱珪,生于1731年,卒于1807年。其实朱珪的政绩并不突出,任过福建、湖北、山西按察使,当过礼部侍郎。而朱珪竟能得到“文正”谥号,主要还是因为他是嘉庆的老师。

嘉庆能当上皇帝,和朱珪的帮助不无关系。而且,大家都知道嘉庆最恨的就是和珅,而恰巧,朱珪对和珅也恨之入骨,君臣感情极为默契。纪晓岚和刘墉没有斗过和珅,真正与和珅斗的汉大臣,主要是朱珪和王杰。乾隆驾崩后,就是朱珪力促嘉庆抓和珅,并搜出巨额赃款。朱珪死后,按说以这样的政绩很难得到“文正”的,但因为是帝师,所以就得到了。

而下一位“文正”则是公认的“奸臣”,就是嘉庆、道光朝的大学士曹振镛(公元1755年--公元1835年)。曹振镛父亲曹文植是户部尚书,清流之家。曹振镛有一句名言,大家应该知道,就是那六字的做官法宝,“多磕头,少说话”。

当时人写了一首《一剪梅》来挖苦这个磕头宰相,“莫谈时事逞英雄,一味圆融,一味谦恭。大臣经济在从容,莫显奇功,莫说精忠,万般人事要朦胧,驳也无庸,议也无庸。”曹振镛万事不出头,磨棱两可,绝不得罪人。道光特别欣赏曹大人,曹振镛死后,道光把曹振镛夸成了一朵花,赏了“文正”谥号,让曹文正地下可以含笑九泉,继续磕头当宰相了。

第五个是杜受田(公元1788年--公元1852年),山东滨州人。杜受田和朱珪类似,政绩不算太突出,但因为他是咸丰的帝师,所以得到格外恩宠,咸丰几视之如父。道光在老四奕詝和老六奕訢之间犹豫不决,是杜受田授给四阿哥以密计,让他装忠厚蒙人,果然骗了道光,弄到帝位。邬思道辅佐四阿哥得到帝位是艺术虚构,

但杜受田辅佐四阿哥得到帝位却是货真价实。杜受田死后,咸丰非常难过,下诏谥为“文正”。

而这个杜受田,曾经差点把当时还没有发迹的慈禧置于死地,慈禧恨透老杜。老杜儿子杜翰是咸丰的顾命八大臣之一,但被慈禧干倒,罢废至死。

第六个“文正”是大家都知道的。就是这面人说千古完人道德楷模,尊称曾文正公;那面人说汉奸郐子手曾剃头的曾国藩。

曾国藩不用多介绍,至于怎么看他的功过,要看站在什么立场上了。

第七个是李鸿藻。你不要看错了,不是那个合肥李鸿章。李鸿藻和李鸿章的名字相似,读音也相似,但他们却没有任何关系。

李鸿藻是河北保定人,生于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咸丰进士。李鸿章和朱珪、杜受田又类似,他最终是辅佐咸丰朝的大阿哥载淳的,当年还不到六岁。载淳登基后年号同治,李鸿藻就发迹了。慈禧也很看重李鸿藻清流大佬的地位,累以重用,但政绩也不是很突出。不过值得肯定的是李鸿藻的爱国气节,他反对对外割地,并和翁同龢一起主张对日本强硬,却以惨败收场。因为李鸿藻人品端重,慈禧不讨厌他,1897年死后谥文正。

清朝最后一个文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文正,名叫孙家鼐,生于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安徽寿县人。孙家鼐其实也是位帝师,和那位清流的不近人间烟火的翁师傅共同当光绪的老师。不过孙家鼐和翁同龢对日本态度不同,孙因国力不够主张避免开战,先变法图强,而翁完全生活在幻想之中,因私主战,结果不言而喻。

孙家鼐力主变法,并在光绪的支持下,开创了中国人尽皆知的北京大学,当时叫京师大学堂。孙家鼐的晚年,清王朝也即将崩溃,宣统即位后,孙家鼐以83岁高龄去世,总算赶在清朝灭亡前走人,谥号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人都想要的谥号--文正
文官喜爱“身后名”,在清代文官中最高规格的谥号是什么?
清朝8位谥号文正的大臣,谁最名不副实
清朝谥号最高的汉人是谁?
公元1773年,刘统勋照例上早朝,当轿子经过东华门时,轿夫突然感
900多年的历史,19位大臣谥号文正,比“状元 宰相”概率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