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津地名漫谈:大小直沽无先后

天津地名漫谈:大小直沽无先后

作者:尹树鹏   来源:《今晚报》

天津有两座天妃庙,东庙在大直沽,西庙在三岔河口的小直沽。都建在元代无疑,但是谁先谁后难以说清。册封天妃在先,直沽修庙在后,具体时间没有文献支撑。东庙与漕粮海运直接关联,故可以确定其为元世祖至元年间修建。

有人推定西庙建于更晚的元泰定年间,但拿不出任何直接证据。而天津历史博物馆研究员韩嘉谷先生则提出西庙早于东庙,时间非常接近。韩先生这一观点不但可信,还能从天津水文地理和航运规律加以佐证。

大、小直沽都是直沽的衍生物。直沽寨是天津中心城区最早出现的地名,它源于金代的漕运。当时的漕运河道基本沿隋代开挖的永济渠,其走向相当于现在的南运河。金朝对南北运河的交汇处非常重视,故设都统和副都统率兵戍守。

它的管辖范围包括了现在的武清。根据水文地理的规律,支流河道汇集到干流河道的位点必须是河床的最低点,且下游河床平缓,否则交汇点就要前移。这使得这个位点易于淤积、河水外溢,形成叫“沽”的高地。直沽寨设在这一带也就合情合理了。此处因易于淤积,导致河道不可能很宽,使海运的大型船只无法到达此地。

元代实行大规模的海运,只能在其下游河面宽广地带设置海运码头终点,自然就诞生了大直沽码头。为管理这个码头,元朝皇帝把接运厅直接设在了此处,还把和漕运有关的临清万户府移到这里。漕粮若继续运向大都(现北京),则必须改用吃水很浅的平底驳船,拉纤上行,所以三岔河口一带成了海运和河运的转换处。

因其管理任务比下游的大直沽更复杂,才有了元朝诗人张翥“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诗句。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此处还建立了一座国家级的粮库广通仓。

为使船工们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故在大、小直沽修建天妃宫保佑他们。因三岔河口的地理位置比大直沽更重要,所以西庙的修建年代稍早于东庙是完全有可能的。清代诗人汪沆到西庙内考察碑刻时,为看清字迹,将一处穹碑上的苔藓剔掉,再从头读碑文时,没有发现署年“泰定”字样。这也间接地证明了西庙也建于至元年间。

以后的漕运中枢一直以三岔河口为主,以至明代在此筑城设卫,成了天津最繁荣的位点。后来,其北还建立了南仓、北仓等成片的仓廒。在更近的地方,则建立了为它们服务的席厂。这也直接说明了三岔河口漕运中枢的地位。但离它十几里的大直沽,却是很难发展了。

由此笔者认为,大、小直沽不应该是时间先后的概念,而是空间的概念,是直沽地区的两处分层地名。

(本文刊登于2015年11月16日《今晚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说天津卫——漕运带动天津对妈祖的信仰
天津故事:三岔河口的前世今生
天津漕运文化概说(一)
津门天后崇拜及其历史流变
天津建卫600年·沽上帆樯小楼东
天津与北京最早经由大运河连通,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均与运河相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