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代运气最差的爷孙俩——李广和李陵

若论汉代运气最差的将军,不用说也知道,非李广莫属,故事还得从汉武帝与霍去病说起。

当我们回望汉武帝的天马情结,回头考量霍去病的丰功伟绩,吃瓜群众自然也会疑惑:霍去病能够势如破竹,难道仅仅因为优质战马?难道有了优质战马,汉帝国就能有效控制河西、经略西域?显然,历史的发展不可能如此简单:作为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河西走廊的地理位置如此特殊,匈奴人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从大将军卫青开始,在霍去病涤荡匈奴的胜利背后,自然也离不开诸多军事将领的浴血奋战,以及无数前线将士的前赴后继。其中,有一对汉代历史上运气最差的爷孙俩,不应被历史忘记,他俩的故事令人扼腕叹息,他俩的的举动更关乎中国历史的传承与记忆——他们就是李广和李陵。

在卫青和霍去病征战匈奴的过程中,李广这个名字经常出现,却一直没有被详细描述,也总是被当做配角,照耀在卫、霍二人的光环之下。李广是陇西成纪人,即今甘肃天水秦安县,他善于骑射,自汉文帝时就开始从军抗击匈奴。李广多次跟随汉文帝出猎,格杀猛兽,文帝也曾慨叹,“可惜啊,你生不逢时。假如你生在高祖时期,封万户侯简直轻而易举!”

汉文帝漫不经心的一句话似乎一语成谶,在接下来的军事生涯中,李广果真生不逢时,他一生与匈奴作战,却没能封侯,似乎注定成为一个悲情人物。李广的一生,前后与匈奴斗争四十余年,大小七十余战,每逢汉匈作战,都能看见李广的身影。当诸多昔日部属建功封侯之时,他却仍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纵使经历过这么多的坎坷之后,李广最终没有屈服,他为自己选择了一个传奇式的结局,以抗击不公的命运。

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大军进攻匈奴,汉武帝以李广年老,未加启用。李广多次强烈恳求,才被任命为前将军,跟随卫青征战。出塞之后,卫青得知单于驻地,决定自率部队正面袭击匈奴,命李广与右将军赵食其出东道夹击。东道迂回且远,水草极少,不利于行军,故而李广不大情愿,希望能够成为前锋正面作战。

试想,自己和匈奴较量了半辈子,好不容易才与单于正面遭遇,李广自然不愿错失良机,于是拒绝调动。大将军卫青并没有接受他的请求,命长史修书,让李广按命令赶到所属部队。无奈之下,李广没向卫青告辞就动身了,满怀愤懑地回到营中,会合赵食其从东道出发。“屋漏偏遭连夜雨,船破又遇打头风”,东路大军因向导死亡,迷失了道路,延误了军期,因而在漠北大战中没能及时接应中军主帅。卫青凯旋班师南下,与东路大军在漠南会合。

由于要向汉武帝汇报战事经过,卫青派长史持干粮、酒食送给李广,并问起迷路情况,李广不屑回答,于是大将军命长史催促李广到幕府对簿。此时,李广毫不犹豫地担负起责任,称“各将领无罪,是我自己迷了路。如今我自己会解释清楚。”李广回到军中,对部下交代了一番遗言,认为自己六十多岁的人,再不能忍受刀笔吏的羞辱,横刀自刎。

图1 甘肃天水李广墓(图片源自网络)

做了四十多年的大官,李广却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他将满腔热血投入到对抗匈奴,就连匈奴人也尊称他一声“飞将军”。然而,在大大小小的对匈战役中,李广总是遭遇各种各样的意外,这使得汉武帝本人也对他失去了必胜的信心。飞将军固然以身作则、鞠躬尽瘁,却总是无法摆脱多舛的命运,成为千百年来时运不济的典型。时隔八百多年之后,忆及汉武帝时期的对匈战役,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七绝圣手”王昌龄曾赋诗一首,以为凭吊,“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首诗就史实而言,歌颂的应是公元前129年卫青的“茏城大捷”,然而后人在品读的时候,往往将该诗的主角误认为李广。这在某种层面上反映出飞将军勇抗匈奴的形象已深入人心,并没有因历史的演变而被遗忘,在汉代画像石中就经常出现“李广射虎”的英勇场面。

图2 陕西神木大保当汉墓出土“李广射虎”画像石(图片源自网络)

李广固然没能封侯,但他也没有向命运低头,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敏行讷言的他选择了横刀自刎,以这种无言的方式,明证自己的一片冰心。“李广难封”的遭遇也得到了无数人的惋惜,历代文人在哀其不幸的同时,还与自身的不如意遭遇发生共鸣,成为一种宣泄愤懑不满、报国无门情怀的窗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司马迁所给予了的高度评价。

相对于霍去病的“燕然勒石”,李广的结局显得格外凄凉,他的一生正应验了唐朝大诗人王勃的那句老话,“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从这一点而言,他和王勃同是难兄难弟,因而后者也为发出了“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时至今日,在甘肃天水李广墓前,两匹汉代石雕骏马依旧庄严伫立,造型粗犷、风格古朴,这是飞将军戎马一生的象征,又是其豪迈不屈的写照,以至于该墓所在地也被称作“石马坪”。

图3 甘肃天水李广墓前石马(图片源自网络)

天水的这座墓虽然只是李广的衣冠冢,但其坐落于远离京畿的陇右,似乎也在诉说着李广远望河西、涤荡匈奴的内心期望。这项未尽的事业无疑是李广的遗志,也自然落在了李家后辈俊彦的身上——这就是李陵。

李广有子三人,名当户、椒、敢,李当户和李椒都比李广先死,李陵为李当户的遗腹子。李陵幼时,李氏家族正面临巨大危难,李敢更因李广的死怨恨卫青,而被霍去病射杀。李陵继承了祖父李广的优良品质,善于射箭,关爱士卒,刚成年的时候,就曾深入匈奴二千余里,来到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旗东南)视察地形,后被拜为骑都尉,率领五千丹阳楚人,在酒泉、张掖演练骑射,同时屯戍以防备匈奴。

公元前99年,贰师将军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出敦煌至天山,进攻匈奴右贤王。李陵率部属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以作配合,分散匈奴兵力。不想在按期回防的途中,却与匈奴且鞮侯单于的部队遭遇。且鞮侯单于以八万兵力,围攻李陵的五千人。面对相当不利的局面,李陵奋勇反击,且占且退,尽管损失惨重,却也大伤匈奴士气。在敌人的强大攻势下,李陵部顽强坚守了八天,在离居延百余里的时候,匈奴放火隔绝了撤退道路。食物极其短缺、救兵迟迟不至,李陵知道大势已去,无力回天,无奈中只能慨叹,“无面目报陛下”。于是他投降了匈奴,部属兵士几乎全军覆没。

匈奴人在降服李陵后,对他相当重视,犹如当年对待张骞那样,匈奴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两年之后,因杅将军公孙敖在出征匈奴的行动中也没有斩获,无功而返,此时李陵已沦陷匈奴有段时间。或许是为了规避罪责,公孙敖将战役的失利归咎为李陵的原因,认为是他出卖了朝廷。汉武帝龙颜大怒,李家由此遭来了灭族之祸。李陵的回归之路彻底断绝,他也仅仅因为无名俘虏的一句话而背了黑锅,再也难以返回故乡。

李陵不仅在戎马骑射上有李广遗风,也继承了祖父的糟糕运气,这注定他将拥有同样的悲剧色彩。投降事件发生之后,普通人哪有胆子不管皇帝脸色,大都选择了见风使舵、人云亦云,因为“成王败寇”历来就是官场上的不变真理。在这个时候,有一个不识趣的“书呆子”站了出来,为李陵打抱不平——他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认为:李陵的投降仅仅是权宜之计,是因为爱惜士卒性命、保存有限实力;李陵以五千步卒与匈奴数万大军抗衡,转战千里,拼死杀敌,直至弹尽粮绝,即便古之名将也不过如此;他之所以不一死以谢天下,只不过是曲线报国,希望将来找机会报答朝廷。可是,战争的失利已让汉武帝大失方寸,司马迁的辩护不仅没能平息汉武帝内心的愤怒,反而引来了不测之祸。公元前98年,汉武帝将满腔怨气发泄在了司马迁身上,司马迁因此被捕入狱,处以宫刑。

腐刑对于所有男人而言,都是无法忍受的耻辱,可是太史公却并没有自暴自弃,倒是以惊人的毅力战胜身体的缺陷。他秉承先父遗愿,发愤著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创作出了名垂千古的《史记》。《史记》作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黄帝写到汉武帝时期,时间跨度长达三千余年,名列“二十五史”之首,史料价值极高,分析鞭辟入里,也与《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鲁迅先生更颂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图4 陕西韩城司马迁墓(图片源自网络)

历史似乎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汉帝国在河西的一场小小军事失利,不仅关乎陇右李家的命运,也为后世留下了说不清、道不完的历史话题。李陵成为归国无门的异客,他的国仇家恨成为千百年来争论不休的谈资。十三年后,公元前86年,汉昭帝即位,大将军霍光等人非常同情李陵的遭遇,派老朋友前往匈奴招降李陵,却遭到李陵的毅然回绝,“丈夫不能再辱!”

“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最终李陵选择了胡服匈奴,漂泊二十余年,并于公元前74年客死异乡。李陵与他的爷爷一样,尽管运气差得要命,却都以尊严为重,宁愿埋骨边陲,任由他人评说,正所谓“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河西的军事失利并非李陵一人过错,无关汉匈形势大局,因而司马迁抗颜强辩,为他鸣冤叫屈。汉武帝的冲动使得太史公遭受了非人的待遇,也在无意中促使了《史记》诞生。这既是李家的不幸,或许也是历史的幸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广一门三代的悲剧告诉我们:别惹“关系户”
李陵碑——说一说李家祖孙
《资治通鉴》笔记49:汉武帝的四大名将都有谁?
李陵:有志难酬 有口难辩
浚稽山血战,李陵失败在哪里?
让匈奴畏惧的“飞将军”李广, 父子三代是如何一步步背离大汉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