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训诂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声训:也叫音训,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推求字义的来源,说明其命名的原由。(因音求义)
  注:一般是同源词互释,即使是错误的声训,也仅仅是巡视此与被训释词之间没有同源关系,声音却总是相同或相近的。
2、形训汉语训诂学术语,形训是以形说义的方法,即通过对字的形体结构的分析来寻求解释词义的释词方法。
3、义训义训是不借助字形构造、语音关系而直陈语义的训诂方法。朱宗莱《文字学形义篇》指出:“义训者,训诂之常法。通异言,辨名物,前人所以诏后,后人所以识古,胥赖乎此。其法或直言其义,或陈说其义,或以狭义释广义,或以虚义释实义,或第相为训,或增字以释,要其为析疑解纷一也。”
笔意:指能够体现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笔势:指经过演变趋向符号化,从而看不出原始造字意图的字形。
造意:造意是指字的造形意图
实义:实义是由造意中反映出来,在实际中应用的词义。
本校:本校法,即本书前后互校,比较异同,分析内容,判断正误。或参教材P108
对校:即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冤家相对“者,即此法也。或参教材P109
他校:就是用他书勘定本书,凡本书有采用前人者,则根据前人之书校之,本书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则据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事实有为同时之书所载者,则据同时或同性质之书校之。他校实际是引其他古籍中的“异文”来订征本书的文字的讹误。
理校:就是根据前后文意联系的客观情理和叙述情理推断文字的讹误。
异文:就是指同一语言环境中同一位置上的不同的文字,是训诂学上的专业术语,是狭义的异文,指同一书的不同版本及文献本文及该书在别处的引文的用字差异。(余参第八章P85-P96)
直训(就是用一个单词直接解释被释词语的意义的方式),直训式义训可分为同训、互训、递训、反训
同训(就是若干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并列在一起,用一个通用的同义词去解释。互训就是用两个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互相解释;递训几个同义词一个训释一个,递相为训;反训就是用一个与被释词意义相反的词进行解释,释词与被释词是一组反义词。义界式用下定义或对举、描写等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从而与邻近词的意义区别开来,以标示词义的特点,这种释义的方式就叫义界式。推源式、推求词的源义的释义方式叫推源式。貌是古注中用来解释表示某种性质、状态的形容词的专业术语,相当于“﹒﹒﹒样子”声是古注中用来解释叠音的拟声词的专业术语。读为、读曰是古注中用本字说明假借字的专业术语,被释词一定是假借字,释词是这个假借字的本字。读若、读如是古注中用来为被释词注音的术语,他们的作用是标明被释词的音读。言是用来串讲文意,阐明句意或说明语句的言外之意的术语。散文就是不分开说、对文相对而言浑言、析言、(浑言、统言又可称为散文,析言又可称为对文)互言、互文、互辞名称不同,作用相同,都是古注中用来训释文意常用术语,其作用是指出原文中某些语句前后参互见义,互为补充。
二、标点与翻译 (不知考什么,估计是翻译题)
(例详参教材“第十二章”)
三、重要训诂学著作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1、《尔雅》
《尔雅》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是我过第一部词典,大约成书于战国末期。书名《尔雅》,体现了该书的纂集目的,至今有多种说法。刘熙主张“近正说”。《释名 释典艺》:“尔雅:尔,昵也;昵,近也。雅,义也。五方之言不同,皆以近正为主也。”可见,刘熙认为,《尔雅》的编纂目的就是为了沟通各地的方言,使它接近于雅言。黄侃主张“近夏说”。《尔雅略说》:“雅之训正,谊属后起,其实即夏之借字。《苟子·荣辱篇》:‘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则云:‘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二文大同,独‘雅’、‘夏’错见,明‘雅’即‘夏’之假借也。明乎此者,一可知《尔雅》为诸夏之公言,二可知《尔雅》皆经典之常语,三可知《尔雅》为训诂之正义。”(《黄侃论学杂著》)。《尔雅》是一部解释古代词语的经典专著,其编纂目的是以标准语释方言俗语,以常用语释难僻语,以当代语释古语。
《汉书·文艺志》著录《尔雅》3卷20篇。今本19篇。分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原无作者主名。汉代郑玄《驳五经异义》说:“某之闻也,《尔雅》者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旨,盖不误也。”
《尔雅》的开创性贡献:是我国第一部总释群书语义的专著,是我国第一部汉语(分类)词典,是一部标志性的著作(标志训诂学的产生),它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被尊为十三经之一)
《尔雅》应用性贡献: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汇集了古代经典性的解释,保留了古代许多特有的意义,是我们学习古代文献、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
例子:
《尔雅·释训》:“如切如搓,道学也。如琢如磨,自修也。瑟兮僴兮,恂栗也。赫兮烜兮,威仪也。”
缺点:第一,所收词语及其义项都不够完备。第二,在分类方面也有些不科学的毛病。第三,在释义方法上,往往用多义词解释某些词语,意义不够明确。
《尔雅》类专著:《小尔雅》《广雅》《广雅疏证》《拾雅》《比雅》《说雅》《选雅》《尔雅翼》《俾雅》《石药尔雅》《本草尔雅》《骈雅》《叠雅》《别雅》
《尔雅》的重要注本:邵晋涵《尔雅正义》、赫懿行《尔雅义疏》
□ 《方言》
《方言》,全名是《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作者是西汉杨雄。所谓“輶轩”就是古代使臣所乘坐的轻便的车子,在汉末应劭的《风俗通义·序》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采异代方言。”《方言》书名包含了“绝代语释”和:“别国方言”两部分内容。“绝代语释”指从历时角度对前代语言的解释:“别国方言”指从共时角度对不同地域的方言所做的解释。扬雄解释方言的方法或先列举方言词,然后以通语作训释,再指出各方言词使用的地域,如:党、晓、哲,之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送之间谓之哲。
或先列举一个词作为话题,然后分别说明这个词在各地的不同称谓。如:箭:自关而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鍭,关西曰箭。
“它是开始以人民口里的活语言作对象而不以有文字记载的语言作对象的”,真可谓“中国语言史上一部‘悬日月不刊’的奇书。”(罗常培:《方言校笺及通检·序》)《方言》对汉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当然,《方言》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方言》的主要缺点是:(1)在词的分类上缺乏严格的界限,把这一万多字分成十三大卷,未免过于粗疏。(2)错误多。有的是前后错乱,有的地方有讹字衍字,也有透露哦和倒置。这里面有郭璞原本的错误,有郭璞以后到隋唐传写的错误,有宋以后传刻本的错误。(3)编排体例不够科学。倘若没有“通检”的帮助,那就是在难于检查。
重要注本:戴震《方言疏证》:钱绎、钱侗《方言笺疏》。今人《方言》集大成之作——华学诚:《扬雄方言校释汇证》(上下册)
□ 《释名》
《释名》是一部用声训方法推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作者刘熙东汉人。他在《释名·序》中说:“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可见《释名》不同于一般的训释书,它满足于简单的解释词义,而是要揭示词语音义的来源。他提出“义类”说,指的就是事物命名取义的理据。“名之于实,各有义类”,这句话说明了音义相通的道理。《释名》大量运用声训,探索了事物命名的原因,同时又证明了以声音为线索探求名源的道理。如:
山夹水曰涧。涧,间也,言在两山之间也。
五家为伍。以五为名也。
冬,终也。物终成也。
可参考教材P90(推源式:推求词的源义的释义方式叫推源式,推源式释义一般先用直训式的声训解释被释词与释词语音关系,然后用定义式义界进行推源,即说明事物命名的由来,此方式在《释名》中广泛使用。《释名》运用推源式释义,也有先用直训式的义训释义,然后用直训式的声训,最后推源的。《释名》的推源有不少是穿凿附会的,训诂实践中引用《释名》推求语源义必须细加辨析,不可盲目依从)
《释名》的理论与方法大致是正确的,因而它所揭示的名源有相当一部分是可信的。但音义相关或者音近义通的现象并不是绝对的,它必须以同源派生词为前提,非同源派生词和原始根词的音义关系应该是约定俗成的,不一定能追溯出音义之源;另一方面,也不是所有的音同音近的词都具有渊源关系。《释名》中有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甚至是错误的解释,就是没有把握好音义联系的度,在系联意义关系时缺乏证据。
重要注本:毕沅《释名疏证》、王先谦《释名疏证补》。
□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是东汉时期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撰写的,全书共收入9353个字及1163个重文,分为540部首。首创了部首检字法,以小篆的形体作为分析对象。在解体例上,“凡篆一字,先训其义,若‘始也’、‘颠也’是。次释其形,若‘从某、某声’是。次释其音,若‘某声’及‘读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书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说文》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最早的字典,它以六书为理论指导,对周秦书面语为对象,对汉代所能见到的古文字从形、音、义三方面做了综合性的研究。所以《说文》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说文·女部》:“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按:母系社会瓦解后抢婚制度的遗踪。]
《说文》说:“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 《司马法》曰:‘载献聝者。’聝者,耳也。”
重要注本:清代《说文》注家中当推断段玉载(《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证》)、王筠(《说文释例》)、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四家最为卓著,通常称他们为“《说文》四大家”。而四家中,段氏的成就又首屈一指,校订了《说文》的讹脱,阐明了《说文》的条例、说解和字本义、引申义、假借义,并著《六书音韵表》,分古韵为十七部,在每个字下都标明其古音韵部,是清儒文字、音韵、训诂研究最高水平的又一代表。朱骏声的《说文通讯定声》,变更《说文》体例,按古韵及形声声符相比,详析字形结构,考订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声音、训诂相通之理阐明《说文》,有许多独到之处。
四、问答题:
#解释训、诂、训诂、训诂学四个词的含义。
1、“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的《毛诗故训传》1,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他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诂训传者,注解之别名。毛以《尔雅》之作多为释《诗》,而篇有《释诂》、《释训》,故依《尔雅》训而为诗立传。”按孔颖达的意思而言,“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
(1)“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意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代不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2)据孔颖达所说,“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和说明。
2、对于训诂二字的解释,马瑞辰在《毛诗传笺通释》的《毛诗诂训传名义考》云:“盖散言则故训、传俱可通称,对言则诂训与传异,连言故训与分言故训者又异。盖诂训本故言,由今通古皆曰诂训,亦曰训诂;而单词则为诂,重言则为训。诂第就其字之义旨在证明之,训则兼其言之比兴而训导之。此诂与训之辨也。”
(1)“诂”和“训”散言(按:即统言、通言、浑言)时都是“解释”的意思,析言则有所区别。“诂”是释故言,“训”是道物之貌。
(2)由于散言无别,所以对语言解释可以单言“诂”,或单言“训”,也可以连言为“训诂”或“诂训”,“诂训”也称“故训”,诂、故、古字通用。
3、训诂和训诂学虽密不可分,又不是一回事,前者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和材料,后者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黄侃曾辨析如下:“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对于训诂和训诂学,学界基本达成一致的看法:“训诂是对于语言——主要是古代语言——的解释,训诂学是关于这种解释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方法、规律的理论,简言之,训诂学就是语言解释之学。
#结合例子讨论同字异义和异字同义的形义关系。参考教材P25~27。
语言中的一词多义是词义引申和分化的必然结果,在多意词的意义系统中,本义是统帅一切引申义的枢纽,因形求义首先是推求词的本义,然后根据本义所指引的引申线索推求出引申义,但由于汉语的词是用汉字记录的,有时候会出现一个字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与别的字发生意义关系,而出现同字异义的现象。如“臣”字,《说文臣部》:“臣,牵也,事君也”像屈服之形。有人认为“臣,牵也”“事君也”表示两个不同的意义都统一在“臣”的字形上。但陆宗达先生《训诂简论》中对臣的两个意义来源做了深入的分析,他说:“臣字的字形,从笔意上说像捆绑的绳子,以后整齐比划像俘虏的形象。俘虏经常逃亡,所以用绳子捆绑着,捆绑后,无法站立,所以像屈服之形。
异字同义是不同字形记录相同的词义,异字同义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在古代文献中,异字同义主要是古今字和异体字(狭义的异体字)。古今字是同一词义(义项)先后用不同的字记录。如“傍晚”这个意义,古书中用“莫”和“暮”两个字来记录它;“回来”这个意义,古书中用“反”和“返”来记录它。因形求义应根据古字的原始字形求义,不能以今字(或叫后起字)的形体求义。
#声训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谈谈你对声训的看法。P29
语音和语句不能分离。在共识中,语音和语义有严格的规定性;在语言的历史发展中,人们创造新的词语也必须利用原有的音义关系。人们通过联想造词,引起了词义的引申和发展。引申发展的结果,在语音方面有两种情况:一是语音不变,在一个词内增加新的义项;一是语音稍变,由一个词派生出新词。词的发展总是以声音为纽带的。不论是词本身的词义系统或一组词组成的词族,都由语音这一纽带联系着。词与词之间,义项与义项之间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它的系统性。抓住语音这一线索,就有可能探求出词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以及命名的由来、所属词族等;而就同一词族来说音同、音近、音转的词义往往相通。这就是“因声求义”的理论依据。
王力曾指出:“声训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是必须批判的,因为声音和意义的自然联系事实上是不存在的。”2王力还曾引用马克思的观点证实这一点,马克思说过:“任何事物的名称,跟事物的性质是没有任何共同之点的。”(或译作“物的名称,对于物的性质,全然是外在的。”)
实际上《释名》的声训也不是一无是处,其中也有一些说解十分精当。“因为声音和意义虽然原本不存在本质上的必然的联系,但事物名称一经约定俗成之后,音同或音近的词就有可能存在意义上的联系。正确地揭示这种联系就能显现词源关系。”3如《释天》:“冬,终也。物终成也。”冬为终之古字。甲金文字均用为终,不作冬季解,终是冬的后起字,冬终同源。
#形训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请谈谈你对形训的看法。
参考教材P16~27。
理论根据:汉字与音素文字、音节文字不同,它是一种表意文字系统。它的形体结构往往可以直接与某种现实现象相联系。例如:《说文 ·皿器》:“ 盥 ,澡手也。从臼,水临皿也。”这样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来寻求字义。
看法:形训的作用:推求本义.形训的作用主要是帮助我们推求词的本义,即体观在造字意图中的那个意义。如:《诗。豳风。七月》:“塞向墐户。”《周礼》:“凡祭祀,饰其牛牲。”利用形训,掌握本义,除了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古书以外,至少还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意义:A借助字形掌握本义,除了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古书以外,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引申义的由来,使我们对词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如“绥”,有安抚的意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思靖百姓,惧未能绥”,这句话是说,本想使百姓安定,担心还未能达到安抚他们。绥为什么有安抚的意思呢?如果我们通过形训得知词的本义,就有豁然开朗。绥《说文》车中把也从纟妥声,本文是车上的绳带,供人乘车时作拉手用的。人拉住这根绳带就能保持身体平衡,所以引申出“安”、“安抚”的意思。在古书里,绥的本义使用频率出现不高,经常用的是它的引申义。又如《左传·庄公十年》“又何间焉”,“间”,意思是杂在里面。毛泽东同志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引用这段话,《毛泽东选集》的注释说:“‘又何间焉’,是‘何必厕身中间’的意思。也是对的,因为这仍然是根据“间”的本义来解释。。B通过字形了解字的本义和引申义,可以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系统。如词的本义基础上能发展出好几个甚至十几个几十个的引申义,这些引申义间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性,形成了一个词义系统。在这个词义系统中本义是各项引申义产生的根据。其他意义都是在这个本义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线索发展、派生出来的。我们抓住本义,并进而正确地分析其不同的引申义,找出一个词众多意义的内在联系,根据这个内在联系,我们就可以提纲挈领,以简驭繁去掌握纷繁的词义。有助于深入领会,由本义派出的各引申义,把握词义系统的全局。C进行同源词的系联工作。D正确理解现代汉语中某些古义残留
其次,考证本字。 只有本字才能反映本义,而古书多用假借,为此,必须破其借字,读以本字,才能使形义相切合。
再次,辨正误字。误字致误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字形致误;(2)、语音致误;(3)、文义致误。刑训可以帮助我们改正由于形近而造成的错误。好处是见形而知义。
缺点是容易牵强附会,甚至随意乱说。《说文》:“为,母猴也。其为禽好爪,下腹为母猴形。”以讹传俄,垂千余年。直至罗振玉考释卜辞才辩明“为”的本义是“役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词义引申及引申推义.白兆麟
复习签到4:古汉语通论(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学笔记
古代汉语复习资料
《三字经》的“详训诂”
最全古代汉语笔记(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