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地名中寻找历史数字地名数徐州

在地名中寻找历史

  张瑾/文

  上周一“八里屯新解”专题引起了许多文史爱好者的兴趣。八里屯名称的种种来历,且由世人评说,然而一个地方的地名,与历史遗址文物古迹一样,是我们弥足珍贵的遗产。为此,本版特开辟“重拾老地名”这样一个系列专题,通过老地名芜杂的根须,回溯我们共同的历史。

  在以往的采访中,每当听到一个新地名,我首先会问:这个地方,为什么叫这个,而不是别的?受访者总是马上饶有兴趣地掰着手指,一五一十地说起经年往事。

  数典念祖话先贤,对于听者和说者,都是一件让人快乐的事。

  徐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更有着充满古韵、脍炙人口的地名文化。据《徐州市志》载,两千多年前,徐州境内就开始有地名记载。《尚书·禹贡》记录了关于徐州的11个自然地理实体名称,如淮、海、泗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实体名称日益增多,地名也渐复杂。

  徐州境内陆名的命名方式,有的由姓氏移民定居后形成,如黄集、潘塘等,这样的村落地名几乎占了一半;有的以地貌特征来命名的,如大坝头、太平洼;有的由古城址演变而来,如垞城、留城,有的为了纪念名人而名,如王陵路、道平路。徐州是历史军事要地,有些地名的军事色彩也很浓,如老营盘、高家营等等。

  一个城市的地名,堪称是“本地人的脸,外地人的眼”,人们对一座陌生城市的认识,往往通过地名,去认识理解,去“触景生情”。对一座老城来说,老地名是它的记忆,蕴含着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闪耀着一个城市独特的内在品格和气质。

  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许多老地名已被后来者覆盖:象征着老地名的标志性建筑纷纷倒在推土机下,记录老地名的文化名人渐渐被后人遗忘,烙印着老地名的迁民轨迹早已被新兴的商业街区抹灭。

  改名,或许是一种时代的需要。从“胜利电影院”到“人民舞台”,从“云龙公园”到“淮海公园”到“燕子楼公园”,从“鼓楼区”到“延安区”……每一次改名,都是一股波涛汹涌的时代大潮,都有一种非改不可的文化理由。

  老地名,是时间长河中的一颗水滴,浓缩着历史,积淀着风俗和文化。名字的背后,往往是这一片地方甚至一个城市来龙去脉的断面。老地名作为复活城市记忆的通道,越来越被人们认识。目前,在国内的一些城市,街道、小区重新启用老地名,已成为建设者“打造人文城市魅力城市”的一种行动。

  由是,在不断改变的城市中,那些有故事的老地名,有的,可以改,有的,真的可以不慌改。

 

数字地名数徐州

  前一阵,编写地方志的老杨、老陈两个同志搜集徐州地方民谣,说徐州地名有个“一到十”的歌谣,但是说不完整:一人巷/二眼井/三马路/四道街/五孔桥/?/七里沟/八里屯/九里山/十里铺……就是没有“六”的地名。数字地名还有很多版本,这是个有趣的“难题”。

  文字/李世明   图片/谭歌 李世明 

  一人巷

  一人巷徐州不止一处。中枢街西头有个和风化街相通的一人巷,三十多米长,两侧是高墙,没有电灯。

  石磊巷与彭城路之间有条更长的一人巷,约有60米长,两侧房屋的屋山高耸,全部是石墙,长时间的风雨淋漓,墙体班驳苍苔,荒草丛丛。因为靠近户部山,所以东高西低,路面凹凸不平,而且常年渗水潮湿。巷道狭窄,不侧身便不能通过。

  徐州还有一人巷,就是矿务局一中和煤建三街二处宿舍之间的小路,长不足50米,宽1.5米。周围中小学学生、居民甚多,每逢上下学、上下班,便出现堵塞现象。如果遇上阴雨天,这个“路不平、水不通、灯不明”的小路更是泥泞难行。此巷2008年经过整治,已经拓宽成6米的混凝土路面,双侧各设3米宽人行道,埋设了路灯。

 

  二眼井

  二眼井在中枢街,有两个井口,故称二眼井。二眼井也是井下井,明末黄河淹没城市后,人们在原地打井,恰巧打在旧井上,形成井连井的奇观。

  如今井没有了,还保留有地名“二眼井社区”,即原来井周围的居民小区。

  二开头的地名还有二府街、二坝窝,没有入列,大概因为没有井的情愫深罢。

 

  三马路

  三开头的地名不少,三马路、三民街、三道弯、三官庙等,但人们习惯把三马路扯进来。

  三马路的历史始于清末,是因为铁路开通、东车站兴旺而开设的。先有了大马路,而后有了二马路、三马路。三马路很短,从复兴路西到黄河沿这一段,百余米。早期客栈多、店铺多,也有过厂坊。徐州沦陷后,这条路的许多店面被日本人霸占,开了一些“料理”、“妓院”,西头一家工厂被日本商人强占,建成酒坊。

  解放后,三马路改称青年东路。

 

  四道街

  丰财四道街现在依然存在。它是清末徐州城新形成的居民区,后因为津浦铁路开通、靠近车站而又地扼东北闸口,逐渐兴起。

  这地区兴起与丰财街的命名,曾与徐海道尹段晓昌有关。他占据了黄金地段,开油坊、面坊,发了财,吸引四方人来,形成新庄,取名丰财。丰财丰财,财丰了,兴起一道街又一道街,直建到黄河岸为止。

  这四道街,自然以商贸、客栈、油面酒坊、餐饮摊铺为多,生意人多,四乡人多,穷苦人多,在此寻求落脚立足之地,所以自然是棚户为多。

  2008年,徐州兴建商贸服务圈,利用地利,发挥徐州火车站、汽车站、朝阳市场的集聚效应,配合四道街华厦国际商都和东站商业步行街项目开发,形成徐州东部繁华的商贸区。

 

  五孔桥

  五孔桥在建国路故黄河上,是座石桥,正式名字是利济桥。因为桥有五个大且圆的桥孔,便以五孔桥取而代之,以至淡忘了本名。往昔碧波倒映桥孔,杨柳拂岸,五孔桥是徐州河上一景。

  我在奎山认识一位88岁苗师傅,他自豪地说,这五孔桥是苗家人苗素轩主持修建的。

  苗素轩南京测绘学堂毕业,曾在上海、福州等地任职。1932年在铜山县署建设科供职,除主持疏通奎河、玉带河,还整修过中山街、道平路路面。1937年修筑利济桥、加固黄河岸坡则是其中一桩大事。桥身巨石镶砌,桥洞宽宏,桥栏杆设计别致,由铁铸的三叉戟排列而成,两端有石狮相护。

  解放后一段时间,五孔桥依然是东去天桥、铜山,西进城区的要道,负担益重。

  1996年,因市政建设需要,五孔桥拆除,新修了一座现代化大桥。

 

 

  六……

  徐州数字地名,六什么呢?询问了好几个老徐州,没有圆满答案。想了几个,如:

  原来铜山潘塘镇有个六堡村,2008年划归云龙区,在故黄河旁。

  有说是“六座楼”,在丰县。

  最多的版本是六股道,在东车站区。

 

  七里沟

  七里沟、八里屯、九里山、十里铺,这几个地名的由来,有一说法是计程而名,从旧徐州府署为起点,七里沟、十里铺在南,八里屯、九里山在北,当然计程只是约数。

  昔日七里沟,20世纪五十年代由于胡大勋的功劳,奋发图强,变沙滩成果园。随后彩印厂、果品公司迭起。九十年代又成“淮海经济区第一”规模的农副产品批发中心,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国家农业部定点市场”称号。

  现七里沟已经由国家批准立项,朝着总体规划占地380亩、“全国第一”的农贸批发市场目标前进。由七里沟市场迤俪而南,陆续建成新世纪装饰城、徐州汽车南站、淮海食品城彭祖楼、徐州国际会展中心,渐渐和新城区连接在一起。

 

  八里屯

  八里屯在徐州北九里山下,相传是汉王刘邦屯兵的地方,几十万大军,说是屯兵方圆八里。

  八里屯还有一种说法是离徐州市中心文亭街八里地。

  上周本版《八里屯新解》一文中,又有一种说法:八里屯是黄姓家族中长七治、八理二位族长的合称。

 

  九里山

  九里山又名九嶷山,是徐州城北的一道天然屏障。因东西长九里而得名。

  九里山的历史和故事,已经人皆知晓。“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枪”的民谣流传了千百年。九里山口百丈崖壁上刻有张爱萍将军书写的“九里山古战场”。

  九里山,绵延数里,山南是滚滚黄河,符合“头枕山,足踏水”的风水之地。因此,西汉历代贵族都青睐于九里山这块宝地,所以这里汉墓众多,火山汉墓、天齐汉墓、架山汉墓群和大名鼎鼎的龟山汉墓都集中在九里山附近。

 

  十里铺

  十里铺在城南,是徐州南下的古驿站。这条驿道是从府署(彭城路1号)开始,至奎山脚下。古制驿道十里一铺,十里铺是出城后的首站,尔后是二铺、三铺、四铺。

  前年,笔者从奎山出发寻找古驿道,发现十里铺外有条四五百米的土路,路旁芦苇丛丛。老农相告,这就是民国时候出进徐州城的老驿路。

  现在,土路已经被津浦铁路、高架公路所代替,原十里铺村也被开发成为矿业大学等学校的生活区。

 


当日报纸

PS:资料来源,《彭城晚报》数字版

   http://epaper.cnxz.com.cn/pcwb/html/2009-07/13/content_307497.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人巷、二眼井 、三马路、四道街……徐州老地标的前世今生!
你见过什么奇怪的中国地名?
徐州从一到十的那些事, 你知道几个?、
【江苏】徐州九里山联
徐州寺庙系列(二):平山寺,唐朝古刹,上院辉煌
老 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