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析清朝文字狱

清王朝虽然以少数民族为政府主体,但汉人的数量基础过于庞大,汉人们对清王朝的看法在清朝仍然是举足轻重的,所以清朝的统治者对所谓“反清复明”的理念和运动是极为忌讳的。清朝为巩固其统治,兴起了一系列维护统治的举措,“文字狱”正是其中的一种。

之所以有“文字狱”之称,是因为这是“文”案。文字狱的惨烈可说震惊世人,惨无人道,在清朝的诸多维护举措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又因为其残酷、颠倒黑白,而臭名昭著。现在,我们就来通过一些史实来切实了解一下清朝的“文字狱”。在中国,最早出现的文字狱,大约就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可想而知,这些人既入帝王之眼,当是各行业之内的杰出人士,这斩断的已经不是这四百多人的生命,而是文化、思想的源头。

自嬴政拉开了文字狱的序幕后,历朝均有文字狱,区别只在于统治者铁腕之下的力度。南朝的宋、梁,都禁止图谶、纬书的流传,隋朝时对这个管得更严,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发使四出,搜天下书籍,与谶纬相涉者,皆焚之,为吏所纠者,至死”。宋代的文字狱被称为“右文”,其实就是篡改原文,欲毁通鉴,甚至禁止苏轼及黄廷坚的文集,更严禁范缜、沈括的杂说,焚书之举难以胜数。金、元朝也有文字狱,曾多次下发禁书令以愚民。明代时文字狱的“功力”可谓突飞猛进,历史上有好几起牵连极为广泛的冤案,但这些均是无法与清朝的的文字狱相比,前朝或许严厉,到清朝时才算是“登峰造极”。其实前朝的文字狱,除了秦始皇心狠手辣、大张旗鼓之外,历朝而来,有几分出工不出力的意思,直到明朝才呈现出急进的发展态势,在清朝之时迅速登上顶峰。

清朝虽然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但它却是兴文字狱最多的一个皇朝,且兴起来的多是文字大狱,牵连之广,手段之残酷,可说今世人震骇。而被后人认为是明君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本应反对这种荒唐的做法,但事实上恰恰相反,这三人所兴“文字狱”远较清代其他皇帝为多。对士大夫之流实行杀戮政策,世所罕见,但它仍有其历史原因在内。尽管文字狱惨烈,它仍是很值得研究的史实。清朝时期的“文字狱”背景尤其复杂,但造成的影响却与各朝的大同小异,所区别者,不过是其中影响的广泛程度罢了。

清朝现于史籍所记的文字冤狱,在七十起之上。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帝时期,创造了“康乾盛世”,此时的清朝,虽然不如世界上其它国家的发展,但其实力当远胜过当年的唐朝,疆域极其辽阔,政权也已经稳固了下来,又因为周边小国对清朝这个庞然大物仰而视之,所以边境也是稳定——没有战争,经济发展,但却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兴起文字狱,这是非常奇怪的现象。

清朝大兴文字狱,决非偶然,其原因和社会背景非常复杂,现在笔者将这些原因删繁就简,大约有以下几点。

首先,清朝“位列”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其专制主义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极为完备,清朝统治者继承了前人的制度,又在其上加上了自己的“创新”,使得清朝的专制主义君权高度集中。清朝在其立国前期,曾发起十数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如“三藩之乱”、统一台湾、对俄罗斯的斗争、改土归流、平定准噶尔叛乱、击败廓尔喀(今尼泊尔)的入侵等等。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其实对清朝时局来讲并不准确,应是“前人栽树,后人除虫”才对:康熙前的清朝皇帝通过政治斗争和战争手段,已经将中国形成了一个大一统的局面,而康熙及后来的清朝皇帝需要做的,就是维护这个局面,即前者创业,后者守业。康熙作为种族成见很深的一个皇帝,虽然也能算得上是雄才大略,但在经历了吴三桂等人先降清后叛清的事例之后,已认为汉族人是不可靠的。他觉得要维护统治,需要控制的是人们的思想,这样才能使治下百姓决不反抗,对于“上眼药”的,一定要决不姑息,才能起到杀一儆百的效用。

其次,清朝对汉族怀着戒备之心,统治者自然反复标榜“满汉一家”的口号,但种族上的偏见,岂是喊几下口号可以消除?而汉人的人口数量实在骇人,虽然坐江山的是满族,但无可否认,在中国,势力最强大的还是汉人,余子不足一哂。清统治者唯恐汉族人大举反抗。于是在平定立国之初的抗清斗争后,便积极的开始了对思想的控制。康熙登基后,对明朝皇室后裔仍然抱着警惕的态度,却在此时出现了朱三太子的传闻。康熙觉得这小子是个火星,为防其形成“燎原大火”,欲除之而后快。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700年),康熙借南巡之名,晋谒明太祖陵墓,故作宽容大度,并传旨请朱三太子入朝为官,并承诺不会加害于他。不过朱三太子也不是没有脑子的人,让这事不了了之,但逃得过初一,十五却还是来了,但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9年),朱三太子落入“法网”,被康熙以假冒明朝后裔之名“连根拔起”。此事在百姓之中引起强烈反响,文人多以著书、立说、作文写诗等,抒发自己对这种统治的不满。如沈德潜的《吟黑牡丹诗》“夺朱非正色,异种也称王”,“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等,这些诗句的作者,若是被拎了出来,那就是挨刀的货,没有二话。

第三,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思想统治,又拿了了老生常谈的“尊孔读经”。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康熙御笔书“万世师表”匾悬于孔府大成殿,雍正甚至下令避孔子讳,乾隆也曾多次祭孔。此外,清朝统治者将宋代程朱理学与孔子学说抬到等同地位,文化学术之流以孔学、程朱理学为基准,逾越者既定为犯禁。这对文字狱来讲,就是在划地为牢,这种举措,为学术活动提供了严格的界限,不怕冤,你就可以越界。对于这一点,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谢济世案”。谢济世注《大学》,从《礼记》本,不从朱子《四书集注》本,也不用程子所补《格致传》,被认定为犯禁,被顺承郡王锡保参了一本,告他毁谤程朱理学,雍正御批其“见贤而不能举”等言语是在攻讦皇帝不能识别人才以致用,判其“斩立决”。

第四点,清初汉族人不太给面子,是他们痛恨的缘由之一。清朝虽然攻陷中原,但仍然开科举选人才,为笼络人才,开“博学鸿儒科”,但一些怀念明朝、反感清朝的人士拒不参加,这种人,你要是没什么名声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如大学问家顾炎武之流,就明显是在给清朝统治者“上眼药”了。初时,这种人的安危问题不大,毕竟统治者要做出个有诚意的姿态,但时间长了,耐性也就被消磨光了,人才既然不为我用,那还是砍了痛快一些的。“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清代文字狱发疯一样的生长,当然还会有更复杂的原因在其中,但根本上,还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利益冲突的表现,只不过它的形式更为特殊,而手段更为残酷而已。

清代文字狱,不仅对当时的社会造成严重影响,对后世的影响更是恶劣、深远。无论是何种原因引起的文字狱,文化典籍都是首当其冲,从程度和规模上来说,清代的文字狱对典籍的损毁,更基于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如乾隆发起的编纂《四库全书》,更像是一场查书、毁书的运动,据史料统计,在这十年间, 毁书达二十四次,一共五百三十八种,共计13862部被毁。乾隆借编书之名,行毁书之实,可谓罪无可恕。

其次是文字狱对人们的思想进行了严重的箝制,造成了学术界的很多的“空白”,这些“空白”当然不是空白,而是人们不敢触碰的所在。再次,文字狱使人们不得不明哲保身,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整个国家处在一个人人自危的紧张的环境之下,人际关系亦受到严重破坏。这种情况,却正是一些不知廉耻之人晋位的捷径,反倒是死节之臣不受重用,朝廷官员系统被搞得千疮百孔。

正所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这文字狱一事,其实质正是要防民之口,人们虽一时之间不敢怒、不敢言,持久下来终有反弹。压迫之下,一定会引起反抗,清朝如此作为,也就难免这愤怒在“辛亥革命”中集中表现了出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满清是如何窒息中国人思想的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清朝恐怖的文字狱,来于他们深深的自卑
朱元璋和朱棣加一起,能和千古一帝康熙比吗?
寻找崇祯吊死的那棵树
【太行文史】他为什么删节了“邑人王科”的《涉县新作石城记》?
皇权的工具?浅析清代文字狱的措施及影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