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让孩子感觉拥有特权

中国古话说得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大概为人父母者,多是为孩子心甘情愿付出的多,物质如给孩子留多少财产,小到平时的点滴给予,无不体现“孩子优先”的概念。

所谓尊老爱幼,基础就是老人和孩子都是弱者,需要格外的保护和尊重,这符合人性的基本规律。老人是成年人,他们能知道这个道理,对于所得到的照顾,他们心中有数。

但是,孩子知道么?从生理发育角度看,如果孩子感觉到的,只是“无条件的照顾”,相反,他还不能深解这种照顾背后的含义,那么,孩子是否会产生“特权阶级”的那些弱点和坏习惯,也就是,“照顾”和“宠坏”的界限,其实是很薄的。

中国的独生子女,让很多孩子都成了家庭中的核心,大概有N多大人来宠,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姑姑、姨妈……也许很多人都有这种经历,当想严格要求或者因为某种错误而需要惩罚孩子时,往往会遭到不小的阻力甚至反对,因为有太多人“护犊心切”了。

这大概是一个社会现象,普遍,但危害并不小。

朋友Y刚刚拿到签证来到澳洲,带着四岁的儿子T。小家伙在家里非常活泼,话也多,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后来,我带着他们母子一起去playgroup玩,力图早点融入当地的环境。T一改在家里的活泼,一直粘着妈妈,几乎不能独立离开妈妈去玩玩具,尽管妈妈就在同一个房间里,没有离开视野。再后来,接触多了之后,T的这种家里、外面两个人的特点越发对比明显,在外非常“腼腆”,很多人都说他是个很乖的男孩子。但在家里,却不时表现出自我中心的某些骄纵,如他想要玩什么,一定要从别人手里抢过来,不管这玩具还是别人的。如果没有如愿,就立刻耍赖,同时到妈妈那里“告状”,要妈妈去“抢来”给他玩。

仔细想来,孩子有这种表现,大概是他在家里已经有这种习惯,要什么一定要满足,要么就不成。孩子大概已经养成这种“条件反射”了,所以,尽管他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换了一拨朋友,但是本性成自然的一些东西,短时间内依然固执存在,这时的T,要用“乖巧”来形容,是很不恰当了。

当孩子养成不好习惯之前,大人的爱护往往是不自觉的,当发现有一天,孩子已经有些“宠坏”时,才会想起当初的爱护有些无原则。

孩子是幼小的,需要保护和爱待,但是在他不能懂得“感恩”“有度”“节制”等词的深意时,最好的办法是,即在行动上体现爱护,但又注意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这是一种他独享的“特权”。

小时候,在那个物质还显困乏的年代,爸爸妈妈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我和哥哥吃,我总记得他们会有意无意的说“这个鸡蛋给你和哥哥吃,因为你们还小,在长身体”之类的话,所以,在概念里,我们就大概接受了,因为小因此才有权吃好的之类的粗略道理。等到再大一些了,分享食物时,爸爸妈妈的话就变成“这碗菜要留给爸爸吃,因为他加班了,很辛苦……”,再到十来岁左右,“这些东西每个人都要吃的,你不能一个人吃太多”,演变成“平等”“互爱”。

给孩子额外的好的东西时,可以在语言上“淡化”这种特权,让孩子消除拥有特权的身份。或者,从“公平”的角度去解释这种给予,更重要的是,在给予的同时告诉他,也要给予父母、兄弟姐妹和他人你自己的东西,这才是一个快乐和善良的循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玫瑾: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金钱观?
家庭教育专家何心勇:好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为什么孩子急切想要的东西,父母总是会有各种理由拖延或者拒绝
啥记不记得,付不付出的,都别放心上
宝宝小时候有这几个优点的,将来一定是孝顺的孩子
如何让孩子在享受特权的同时承担责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