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

 

[考纲要求]

2017年《考试大纲》对“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的考查内容及相应的能力层级作了如下规定:

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理解 B

(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 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4.探究 F

(1)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卷分析]

  

  

 

[备考指导]

纵览近三年全国新课标卷文学类文本的命题,都紧扣文体的基本特征,重点突出;各小题针对的考点具体明确,设题角度小而巧,易于答题;尽可能全面覆盖考点。

12017年《考试说明》已将文学类文本阅读调整为必考内容,题量减少,分值降低,题型基本未变。这一修订意味着增大了考场阅读总量,加大了对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语文学科综合能力的区分度得到进一步体现。

2.考情变化要求在备考时不仅要训练快速筛选、整合、加工信息的能力,而且还要注重鉴赏能力的提升,即精选训练素材,做好“内容类”试题和“鉴赏类”试题的针对性训练。

3.注重基础和转化。即引导学生将学科主干知识有效转化为实际应试能力,如熟悉小说的文体特征、各种表达技巧,并熟练运用到解题过程中。

4.不可忽视选择题的解法。

 

 

一、小说分类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按篇幅分:微型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等。

按题材分:武侠小说,推理小说,历史小说,科幻小说,讽刺小说,神怪小说,笔记小说等。

按流派分:古典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浪漫主义小说,表现主义小说,存在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等。

二、小说的文体特征

1.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1)人 物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小说中的人物是作家经过典型化处理的“人”。所谓“典型化”,就是作家以反映现实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的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现象进行分析选择,集中概括,剔除其中非本质的东西,突出其中本质的主要方面,并加以充分的想象和合理的虚构,以此创造出具有鲜明独特个性而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从而达到反映生活、表达作者主观情感的目的。

(2)情 节

情节是指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题的。故事情节来源于生活,但它经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和矛盾是有始有终、有起有伏,并有一定发展过程的,因而小说情节的展开,也是有段落、有过程的,这个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在小说作品中,情节的安排决定于作者的艺术构思,并不一定按照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编排,有时可以省略某一部分,有时也可颠倒或交错事件发展的顺序。

(3)环 境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环境和事件发生的背景作描写。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气候及花草鸟虫的描写,作用是渲染故事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作品主题;社会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背景、处所、氛围以及人际关系等作描写,作用是交代人物的生活环境、交代人物的社会关系、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也可从侧面刻画人物,显示作品主题。

2.主 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小说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叙述和描写、对艺术形象的塑造所表现出来的主题思想,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

3.高考小说文本的特点

全国新课标卷多年来选择微型小说作为文学类文本考查的文体,这类文本的特点有:

(1)短小精悍,以小见大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最多千余字。它撷取的多半是具有典型意义和概括力的某个场景、某个细节、某个侧面,或者是生活中的一帧速写、一幅剪影、一个镜头、几段妙趣横生的对话,细小而有代表性的事件,从中折射出重大的主题,寓含丰富的意蕴,从而反映大千世界、时代风云。

(2)人物典型,情节紧凑

典型的人物形象是微型小说凸显主题的主要载体。曲折的命运、激烈的冲突、白描的手法等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受篇幅限制,微型小说大多浓墨重彩地描写人物在某一特定时间的某一侧面,很少铺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过程。

微型小说的情节一般发展比较快,前后事件较为紧凑,整个情节常突破思维定式,给读者以惊异感。

(3)结构严密,结尾新奇

微型小说尽管篇幅短小,但结构严谨。它通常不是靠情节的复杂取胜,而是靠精心布局,做到主次分明。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是微型小说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微型小说的结尾讲究语结而意不结,意在言外,给读者留下回味和思考的空间,这点是受命题者青睐的命题点。 

 学案1 整体阅读指导 

小说具有艺术作品间接、隐晦、曲折地反映生活的共性,考场上要快速、准确获取小说文本的信息,必须有“入”和“出”的过程,完成这一“入”“出”过程的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抓文体特征,整体阅读。大体分为以下三步:①浏览全篇,理清要素;②析取各要素的意义,明确作品的意图和主旨;③研读题干,比对文本,整合前两步结论作答。

 

[真题文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指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考试说明》题型示例]

玻  璃

贾平凹

①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去了却没看到他。我踅进一家小茶馆里一边吃茶一边盯着电杆。旁边新盖了一家酒店,还未完工,正有人用白粉写“注意玻璃”的字样。

②我回到家,妻子说王有福来电话了,他病了,能否明日上午在德比街再见,仍是路南第十个电杆下。第二天我赶到德比街,电杆下果然坐着一个老头,额头上包着一块纱布。

③我把得贵捎的钱交给他,让给娘好好治病。他将钱装进裤兜里,转身往街西走去,又回来给我鞠了一躬。我问他家远吗,他说就在德巴街南的胡同里。我说从这里过去不是更近吗,老头笑了一下,说:“我不走德巴街。”

④他不去德巴街,我却要去,昨日那家茶馆不错。走过那家酒店,玻璃墙上却贴出了一张布告——

昨天因装修的玻璃上未作标志,致使一过路人误撞受伤。

敬请受伤者速来我店接受我们的歉意并领取赔偿费。

⑤我很快想到王有福是不是撞了玻璃受的伤呢,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何不去法院上告,趁机索赔更大一笔钱呢?第二天便给王有福打电话,约他到红星饭店边吃边谈。

⑥红星饭店也是玻璃装修。他见了我,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步履却小心翼翼,到了门口还用手摸,证实是门口了,一倾一倾地摇晃着小脑袋走进来。

⑦我给他倒了一杯酒,他赶忙说:“我不敢喝的,我有伤。”

⑧“大伯,你是在德巴街酒店撞伤的吗?”

⑨“那酒店怎么啦?”

⑩“这么说,你真的在那儿撞的!”

“这……”

老头似乎要抵赖,脸色赤红,压低了声音说:“是在那儿撞的。”

“这就好。”

“我不是故意的。”老头急起来。“那日感冒,头晕晕的,接到你的电话出来,经过那里,明明看着没有什么,走过去,咚,便撞上了。”

“你撞伤了,怎么走了?”

“三个姑娘出来扶我,血流了一脸,把她们吓坏了,要给我包扎伤口,我爬起来跑了。我赔不起那玻璃呀!”

“他们到处找你哩。”

“是吗?我几天没敢去德巴街了,他们是在街口认人吗?”

“他们贴了布告……”

老头哭丧下脸来,在腰里掏钱,问我一块玻璃多少钱。

21我嘿嘿笑起来。

22“不是你给他们赔,是他们给你赔!”

23“赔我?”

24“是赔你。”我说,“但他们能赔多少钱?上法院告他们,就不是几百几千了!”

25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说:“你大伯是有私心,害怕赔偿才溜掉的,可我也经了一辈子世事,再也不受骗了!”

26“没骗你,你去看布告嘛!”

27“你不骗我,那酒店也骗我哩,我一去不是投案自首了吗?”

28“大伯,你听我说……”

29老头掏出一卷软沓沓的钱来,放在桌上:“你要肯认我是大伯,求你把这些钱交给人家。不够的话,让得贵补齐。你能答应我,这事不要再给外人说吗?”

30“答应。”

31老头眼泪花花的,给我又鞠了下躬,扭身离开了饭桌。

32我怎么叫他,他也不回头。

33他走到玻璃墙边,看着玻璃上有个门,伸手摸了摸,没有玻璃,走了出去。

34我坐在那里喝完了一壶酒,一口菜也没吃,从饭馆出来往德巴街去。趁无人理会,我揭下了那张布告。顺街往东走,照相馆的橱窗下又是一堆碎玻璃,经理在大声骂:谁撞的,眼睛瞎了吗?!

35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

(有删改)按以下步骤把握全文:

第一步 迅速浏览全文,把握小说基本信息

(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人?

王有福。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

当下社会转型时期的德巴街。

(3)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基本情节是:

①—③段,写“我”与王有福在德比街见面,但他不敢从德巴街走回家。

④⑤段,写“我”见到布告,心想可以帮被玻璃墙撞伤的王有福索赔。

⑥—○33段,“我”提议上法院去告,但王有福害怕被骗而作罢。

34—○35段,“我”揭下那张布告后,又遇上类似的事件。

(4)故事的结尾是怎样的?

小说以“我走出了狭窄的德巴街”一句戛然而止,耐人寻味。

第二步 结合考题,分析小说的主旨和写作目的

主要是针对第(1)小题设题(见文本后紧接的“真题体验”),选项里包含的信息很多。而第(3)小题也不可忽视。

小说主要是围绕“我”与主要人物王有福的矛盾冲突展开情节的。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我”也习染了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比如打官司趁机敲诈一笔等,可王有福却不这么想。他先是担心赔不起玻璃,后又害怕被骗而不敢向法院起诉肇事方。也就是说,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产生了分歧。这就要深入地探究他们的不同“态度”,解答第(3)小题。

“我”与王有福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两人在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的反映。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准确把握小说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从而也能判定第(1)小题D项表述的正确性。

第三步 认真研读题干,逐词逐句分解研读,结合文本、前两步的结论以及其他相关知识,问什么,答什么,整理出答案

 

[真题体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本见2017·《考试说明》题型示例《玻璃》]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

A.“约好在德巴街路南第十个电杆下会面”,是对地下斗争题材影视作品的模仿,为后文悬念丛生的情节做出铺垫。

B.发现王有福正是受伤的路人后,“我”劝他到法院上告酒店,寻求更多赔偿,因为“我”不仅热心帮助朋友,也有打官司的经验。

C.“我”经过照相馆时,见经理面对碎玻璃大骂,这一细节说明此地这类纠纷不少,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

D.玻璃墙伤人事件的背后,交织着伦理观念、法治观念、诚信意识等不同理念的矛盾、困惑与冲突,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A.根据文意,“我”约王有福在电线杆下会面,是因为“我”不认识王有福,不是选项所说的模仿。B.“也有打官司的经验”于文无据。C.尽管“此地纠纷不少”,也不能说明“王有福担心的‘投案自首’之事是经常发生的”,两者没有必然联系。  答案:D

(2)“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作答时,首先要分清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我”是次要人物;其次要明确小说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大致有以下几种:衬托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更好地叙述故事;最后要联系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我”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参考答案:①讲述故事:小说故事是由“我”叙述出来的,真实可信。②推进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提议,情节得以发展变化。③衬托人物:小说主人公王有福的性格,由于“我”的存在而更加鲜明。(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点给3分,答出三点给5分。)

(3)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6)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此题需要对小说主体事件表明自己的态度并阐述理由。首先,要明确“我”和王有福的态度分别是什么:“我”鼓励状告酒店获取更多赔偿,王有福不愿状告酒店,不要赔偿。其次,要从文中寻找和两人态度相关的言行心理,如“我”认为酒店理亏,应该去法院上告,索赔一大笔钱;王有福害怕受骗,“不是投案自首了吗”。然后对二人的行为思想进行合理延伸,得出结论。  参考答案:认同王有福的态度。①王有福受伤与酒店管理有关,但他是有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负一定责任。②王有福害怕赔偿溜走,逃避责任在先,索赔的理由不够正当充分。③王有福害怕被骗而拒绝索赔,在当时情况下,未尝不是理性的选择。∥认同“我”的态度。①酒店失误导致王有福受伤,要求赔偿正当合理。②王有福放弃赔偿是担心被骗,说明他缺乏法律意识,更应进行法律启蒙。③王有福的宽容是对不良行为的纵容,有害无益。(每点2

 学案2 题型梳理及解题方法 

一、赏析故事情节

对小说情节的考查,既可能考查某一情节、某一细节的作用,也可能考查某种情节安排的技巧、某种线索的作用。

[题型1] 概述故事情节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3·重庆卷 徐树建

《枪口下的人格》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011·安徽卷[哥伦比亚]加卡列尔·

加西亚·马尔克斯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概括故事情节,考查的是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概括情节是分析人物形象的基础和前提,建议在平时训练中就养成“分层阅读”的习惯,从时间节点、地点变换、对象转换、事物发展、线索等角度分层。概述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关键是把握情节发展的变化,组织语言时,各阶段的表述形式力求一致,追求简而明。

 

[答题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1418题。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①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②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

③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自豪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④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前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不动声色地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傲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我鄙视你。”迈尔听了暴跳如雷,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揍他,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⑤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⑥贝尔蒂呵斥道:“收起你那一套吧。你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⑦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又被德军重新占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⑧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⑨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⑩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他的目光,大家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片。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霍夫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问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21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地把腰弯了下去。

(有删改)题:16.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1.先审题。审读题干,包括两部分:“围绕主人公贝尔蒂”,可以理解为要求归纳“贝尔蒂做了些什么”;任务是“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2.先把情节发展的阶段性弄清楚,再找出写贝尔蒂言行的段落,并加以归纳,主语自然都是贝尔蒂。

①②段:俘虏霍夫曼。

③段:宣布起义。

⑤段:阻拦迈尔侮辱。

⑦段:被德军俘虏(这一点很重要,虽然没有直接写贝尔蒂,但根据上下文可知,一定有贝尔蒂。)

⑪⑫段:被放过。

段:站出来承认是自己俘虏了霍夫曼。

21段:就义。

3.整理答案,规范作答。

参考答案:(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赴死。

 

[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故事情节有以下两种方法:

1.小标题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

(1)围绕小说中的某一线索进行概括。如鲁迅的小说《故乡》,按地点线索可概括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可概括为: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按时间线索可概括为:上学路上→上课之前→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2)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过程可概括为:背景(引子)→护送(开端)→受伤(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2.表述式概括(适用于篇幅较短的小说)

针对情节各部分内容,用具体的语言进行概括。特别是对高潮、结局部分的概括,考查较为常见。概括时,一般要用简洁、完整的句子进行表述。 

 

答题规范:

依据线索,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答题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语言,不可纠缠于细节,不求面面俱到。故事较复杂、关涉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依据题干要求明确概括的对象和范围,做到问与答一致,前后贯通。

 

[题型2] 分析情节作用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迈尔尼

《战争》 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6·江苏卷 沈从文

《会明》 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2016·山东卷 裘山山

《琴声何来》 小说写吴秋明讲述“绒布妈妈”实验,有什么作用?

2015·浙江卷 汪曾祺

《捡烂纸的老头》作者在第四段中通过虚拟的旁观者来评说“老头”的行为,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小说情节的精心安排,可以收到如下几方面的效果:①对情节发展而言,其目的,或使情节更曲折生动,或引出下文,或埋下伏笔,或作铺垫,或设置悬念,或推动情节发展;②对人物塑造而言,更好地表现人物某种性格,完善人物形象;③对环境描写而言,使环境更有典型性;④对主题展现而言,丰富和深化主题;⑤从作者构思和读者阅读角度分析,如,行文有节奏感,制造波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等;⑥结构上的作用,“呼应标题”“照应文段”“卒章显志”“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等。

 

[答题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会  明

沈从文

①会明是三十三连一个火夫。提起三十三连,很容易使人记起国民军讨袁时在黔湘边界一带的血战。事情已十年了。如今的三十三连,全连中只剩会明一人同一面旗帜,十年前参加过革命战争,光荣的三十三连俨然只是为他一人而有了。旗在会明身上谨谨慎慎地缠裹着,他忘不了蔡锷都督说过“把你的军旗插到堡上去”那一句话。

②这十年来的纪录是流一些愚人的血,升一些聪明人的官。这一次,三十三连被调到黄州前线。会明老早就编好了三双草鞋,绳子、铁饭碗、成束的草烟,都预备得完完全全。他算定热闹快来了。在开向前防的路上,他肩上的重量不下一百二十斤,但他还唱歌,一歇息,就大喉咙说话。

③驻到前线三天,一切却无动静。白天累了,草堆里一倒就睡死,可是忽然在半夜醒来,他就想,或者这时候前哨已有命令到了?或者有夜袭的事发生了?或者有些地方已动了手?他打了一个冷战,爬起身来,悄悄走出去望了一望帐篷外的天气,走近哨兵旁边,问:“大爷,怎么样,没有事情么?”“没有。”“我好像听见枪声。”“说鬼话。”他身上也有点发冷,就又钻进帐篷去了。他还记得去年鄂西战役,时间正是六月,人一倒下,气还不断,糜烂处就发了臭,再过一天,全身就有小蛆在爬。为了那太难看、与鼻子太不相宜的六月情形,他愿意动手的命令即刻就下。

④然而前线的光景和平了许多。这和平倘若当真成了事实,真是一件使他不大高兴的事情。人人都并不欢喜打仗,但期望从战事中得到一种解决:打赢了,就奏凯;败了,退下。总而言之,一到冲突,真的和平也就很快了。于是,他逢人就问究竟什么时候开火,他那样关心,好像一开火就可以擢升营长。可是这事谁也不清楚,看样子,非要在此过六月不可了。

⑤去他们驻防处不远是一个小村落,看看情形不甚紧张,就有乡下人敢拿鸡蛋之类陈列在荒凉的村前大路旁,同这些军人冒险做生意。会明常常到村子里去,一面是代连上的弟兄买一点东西,一面是找个把乡下上年纪的人谈一谈话。他一到村落里,找到谈话的人,就很风光地说及十年前的故事。有时也不免小小吹了一点无害于事的牛皮,譬如本来只见过蔡锷两次,说顺了口,就说是四五次。他随后把腰间缠的小小三角旗取了下来。“看,这个!”看的人露出吃惊的神气,他得意了。“看,这是他送我们的,他说‘嗨,勇敢点,插到那个地方去!’你明白插到哪个地方去吗?”听的人自然是摇头,他就慢慢地一面含着烟管一面说……

⑥因为这慷慨的谈论,他得到一个人赠送的一只母鸡,带回帐篷,用一个无用处的白木子弹箱安置了它。到第二天一早,木箱中多了一个鸡卵,第三天又是一个。他为一种新的兴味所牵引,把战事的一切完全忘却了。他同别人讨论这只鸡时,也像一个母亲与人讨论儿女一样。他夜间做梦,就梦到有二十只小鸡旋绕脚边吱吱地叫。鸡卵到后当真积到了二十枚,就孵小鸡。小鸡从薄薄的蛋壳里出到日光下,一身嫩黄乳白的茸毛,啁啾地叫喊,把会明欢喜到快成疯子。白天有太阳,他就把小鸡雏同母鸡从木箱中倒出来,尽这母子在帐篷附近玩,自己却赤了膊子咬着烟管看鸡玩,或者举起斧头劈柴,把新劈的柴堆成塔形。遇到进村里去,他把这笼鸡也带去,给原来的主人看,像那人是他的亲家。从旧主人口中得到一些动人的称赞后,他就非常荣耀骄傲还极谦虚地说:“这完全是鸡好,它太懂事了,它太乖巧了。”看样子,为了这一群鸡雏发育的方便,会明已渐渐地倾向于“非战主义”了。

⑦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有删改)题:15.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

1.首先是审题。题干分为两部分:“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这是题目概括的信息,主要起提示性作用。关键是后半部分“请说明这个细节在全文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说“既要指出作用有哪些方面的,又要联系具体内容加以佐证”。

2.通过审题可知,这里考查的是小说线索和情节的作用。首先要迅速梳理小说情节的一般作用: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环境描写、主题展现、文章结构、作者构思和读者阅读的作用等。

3.逐条分析核对本篇小说是否具有某种作用。“文中多处写到‘插军旗’”这一细节应从线索和内容(主题)的角度来思考其作用。小说有三次写到“插军旗”,分别在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部分,可见这一细节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完整。再从内容上看,前两处写“插军旗”,会明充满了自豪感,而最后一处写“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此时,会明因一笼鸡感到很幸福,可见他对“插军旗”的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者通过对比表现的是会明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4.组织答案,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这个细节贯穿全篇,前后呼应,体现小说的整体性;会明对插军旗由渴望到不抱希望,形成一种反差的艺术效果。

 

[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的情节主要有两大方面的作用:一是内容上为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服务;二是结构上呼应标题、设置悬念、照应文段、埋下伏笔、为后文故事的展开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位置不同,作用亦不同:

1.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分析时既要把握该段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又要结合下文的故事情节。

小说开头常用的两种方式及各自的作用:

(1)悬念式 在作品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思考,吸引读者阅读下去;或者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主题。

(2)写景式 作用主要是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感情基调,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铺垫。

2.小说中间段的作用

小说中间段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虑:①考虑某个情节与前后情节的关系;②考虑情节与主题的关系;③考虑情节与人物性格的关系。

3.小说结尾段的作用

值得玩味的两种结尾方式及其作用:

(1)出人意料式 这种结尾,从结构安排上看,能使平淡的故事突起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

(2)卒章显志式 这种结尾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另外,在分析情节作用时,要注意情节与标题的关系。下面附上“标题的作用”。

标题的作用:

(1) 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往往具有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情境、渲染气氛的作用。

(2) 以物件(物象)为题,往往具有贯穿全文、概括故事情节、揭示主题、隐含多重含义、寄托作者情感等作用。

(3) 以形象特征为题,具有铺展情节、照应细节、对比讽刺、强化主旨等作用。

回答情节作用题时,要关注以下几点:

(1) 审所给文字在文中的位置,以此判定它与上下文的关联。

(2) 审问法。①是单一问(只问情节作用)还是综合问(该文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②是问某一段落的作用还是问段落中的某处文字的作用,甚至某处描写的作用。如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第11题第(2)小题:“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该题是综合问(必须答出情节、人物、主题等方面的作用),问的是小说开头细节描写的作用,而不是小说开头段的作用。

 

答题规范:

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等),推动××情节发展(进入高潮或转折)

表现了××的思想品质(心理),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表现××的主题。

二、赏析人物形象

“赏析人物形象”,是小说阅读能力考查的重头戏。近三年主要是从“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角度来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把握的。从设问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要求考生概括小说主要人物(有时也考查次要人物,如《塾师老汪》中的东家老范)的性格特点,然后加以分析。当然,有的考题只要求概括人物形象,或者概括人物形象的某一方面,然后加以分析。

 

[题型1] 分析概括形象特点

近三年“分析概括形象特点”主要考查方式: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Ⅱ[]迈尔尼

《战争》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贾平凹

《玻璃》 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Ⅰ李德霞

《马兰花》 小说在刻画马兰花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刘震云

《塾师老汪》 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叶紫

《古渡头》 作品中的渡夫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刘庆邦

《鞋》 小说中守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其他考查方式: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6·江苏卷 沈从文

《会明》 文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会明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请简要分析。

2015·安徽卷 张炜

《蓑衣》 请依据画线①处的文字,简要分析小格的心理活动。

2014·辽宁卷 李伶伶

《数学家的爱情》小说第七自然段画线句子分别写到女老板和数学家女友两次“看看”,试就此对人物心理加以分析。

分析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特点,首先要关注小说中对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的细节。另外,还要重视小说中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素,结合故事情节、跟文中其他人物的对比、小说要表现的主题、人物所处的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

 

[答题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塾师老汪

老汪在开封上过七年学,也算有学问了。老汪瘦,留个分头,穿上长衫,像个读书人;但老汪嘴笨,又有些结巴,并不适合教书。也许他肚子里有东西,但像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头几年教私塾,每到一家,教不到三个月,就被人辞退了。

人问:“老汪,你有学问吗?”

老汪红着脸:“拿纸笔来,我给你做一篇述论。”

人:“有,咋说不出来呢?”

老汪叹息:“我跟你说不清楚,躁人之辞多,吉人之辞寡。”

但不管辞之多寡,学堂上,《论语》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一句,哪有翻来覆去讲十天还讲不清楚的道理?自己讲不清楚,动不动还跟学生急:“啥叫朽木不可雕呢?圣人指的就是你们。”

四处流落七八年,老汪终于在镇上落下了脚。

老汪的私塾,设在东家老范的牛屋。老汪亲题了一块匾,“种桃书屋”,挂在牛屋的门楣上。老范自家设私塾,允许别家孩子来随听,不用交束脩,自带干粮就行了。十里八乡,便有许多孩子来随听。①由于老汪讲文讲不清楚,徒儿们十有八个与他作对,何况十有八个本也没想听学,只是借此躲开家中活计,图个安逸罢了。但老汪是个认真的人,便平添了许多烦恼,往往讲着讲着就不讲了,说:“我讲你们也不懂。”

如讲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徒儿们以为远道来了朋友,孔子高兴,而老汪说高兴个啥呀,恰恰是圣人伤了心,如果身边有朋友,心里的话都说完了,远道来个人,不是添堵吗?恰恰是身边没朋友,才把这个远道来的人当朋友呢;这个远道来的人,是不是朋友,还两说着呢;只不过借着这话儿,拐着弯骂人罢了。徒儿们都说孔子不是东西,老汪一个人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老汪教学之余,有个癖好,每月两次,阴历十五和三十,中午时分,爱一个人四处乱走。拽开大步,一路走去,见人也不打招呼。有时顺着大路,有时在野地里。夏天走出一头汗,冬天也走出一头汗。大家一开始觉得他是乱走,但月月如此,年年如此,也就不是乱走了。十五或三十,偶尔刮大风下大雨不能走了,老汪会被憋得满头青筋。一天中午,东家老范从各村起租子回来,老汪身披褂子正要出门,两人在门口碰上了。老范想起今天是阴历十五,便拦住老汪问:“老汪,这一年一年的,到底走个啥呢?”②

老汪:“东家,没法给你说,说也说不清。”

这年端午节,老范招待老汪吃饭,吃着吃着,又说到走上。②老汪喝多了,趴到桌角上哭着说:“总想一个人。半个月积得憋得慌,走走散散,也就好了。”

这下老范明白了:“怕不是你爹吧,当年供你上学不容易。”

老汪哭着摇头:“不会是他。”

老范:“如果是活着的人,想谁,找谁一趟不就完了?”

老汪摇头:“找不得,找不得,当年就是因为个找,我差点丢了命。”

老范心里一惊,不再问了,只是说:“大中午的,野地里不干净,别碰着无常。”②

老汪摇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又说:“碰到无常也不怕,他要让我走,我就跟他走了。”

老汪的老婆叫银瓶。银瓶不识字,但跟老汪一起张罗私塾。老汪嘴笨,银瓶嘴却能说。但她说的不是学堂的事,尽是些东邻西舍的闲话。嘴像刮风似的,想起什么说什么。人劝老汪:“老汪,你是有学问的人,你老婆那个嘴,你也劝劝。”

老汪一声叹息:“一个人说正经话,说得不对可以劝他;一个人胡言乱语,何劝之有?”

银瓶除了嘴能说,还爱占人便宜,不占便宜就觉得吃亏。逛一趟集市,买人几棵葱,非拿人两头蒜;买人二尺布,非搭两绺线。夏秋两季,爱到地里拾庄稼,碰到谁家还没收的庄稼,也顺手牵羊捋上两把。从学堂出南门离东家老范的地亩最近,所以捋拿老范的庄稼最多。一次老范到后院牲口棚看牲口,管家老季跟了过来:“东家,把老汪辞了吧。”

老范:“为啥?”

老季:“老汪教书,娃儿们都听不懂。”

老范:“不懂才教,懂还教个啥?”

老季:“不为老汪。”

老范:“为啥?”

老季:“为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挥挥手:“娘们儿家。”

又说:“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③

这话被喂牲口的老宋听到了。老宋也有一个娃跟着老汪学《论语》,老宋便把这话又学给了老汪。没想到老汪潸然泪下:“啥叫有朋自远方来?这就叫有朋自远方来。”

(选自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有删改)题:(2)东家老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先审题。解读题目可以发现,概括分析的对象是“东家老范”,内容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另一个要求是“结合全文”(要关注答题范围)“简要分析”。

2.找到文中描写“东家老范”的语句(见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序号是编者所加)。要特别关注语句的上下文。

3.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社会关系、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结合情节、主题等逐条分析描写人物的语句。

①从自家设私塾,允许别人家的孩子不交学费来随听,可以看出老范是个大方的人。

②从关注老汪“乱走”,并借机开导安慰,可以看出老范的善良;老范没有追问老汪的隐情,可以看出来他尊重别人隐私,做事有分寸。

③老范不因为银瓶而辞退老汪,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识大体、宽容的人。

4.组织答案,规范作答。先答人物形象特点,然后再进行分析,有理有据。答案要简洁清晰。

参考答案:①大方。自家设私塾而允许别家孩子随听。②友善。关注老汪“乱走”,并尽力开导安慰。③有分寸。不再追问老汪的隐情。④识大体。不因银瓶而辞退老汪。

 

[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答“整体分析概括型”的试题应注意:①要求概括的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只要分点列出即可;②整体分析,要在概括的基础上结合相关文字分析。

1.判断小说的主人公

(1)主人公应贯穿小说情节的始终。主人公出场并与周围的人或事物发生矛盾冲突是小说情节的开端。主人公性格的发展推动小说情节的展开,主人公是小说中各种矛盾冲突的中心人物,是小说中主要矛盾的主导方面。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

(2)主人公的表现及其性格决定小说的主题。小说中诸多人物中最能表现主题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2.弄清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

(1)主要人物的作用。即赏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也就是要从作者塑造主要人物所反映的主题和意图考虑。

(2)次要人物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其作用一般有:①对主要人物起陪衬作用;②贯穿全文的线索,特别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我”,多起到叙述和见证人的作用,增强小说的真实性;③同主要人物一同凸显或揭示主旨;④推动情节发展。

(3)物象的作用。小说中引入的特别重要的物象,基本作用有:①突出人物性格,深化小说主题;②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全文的线索,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③衬托环境,或者具有象征意义;④丰富文章内容。

3.准确地概括人物形象

(1)读懂故事情节,了解作者对小说中的人物是赞扬还是批判,是肯定还是否定。

(2)抓住文中某处具体的人物言行,进行细节分析时不能孤立地分析,应着眼全篇、前后观照,要结合作品的大背景和具体的情境来分析。

(3)分析时要参考人物的身份、地位及所处的环境,防止任意拔高或贬损。

(4)使用概括形象特点的词语要字斟句酌,认真推敲,最好能借助文中出现的词语。

(5)注意题干用语,区别“性格特点”与“形象特点”的不同。“性格特点”包括人的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较宽泛的内容;而“形象特点”主要以“性格特点”为中心,可以把人的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考虑进去。

(6)筛选出有关人物的正面与侧面信息。人物形象特点主要通过人物自身的言行举止、所思所想表现出来。一方面,把这方面内容一点不漏地筛选出来并加以分析评判。另一方面,将有关人物的侧面信息结合起来考虑,如别人的反应、环境特点等。

(7)注意在情节中把握人物。大多数考生只注意人物的言行举止等描写性文字,但都忽略了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把握人物这一点。情节是人物的性格史,这一点恰是文中无相关文字说明而又须好好把握住的地方。

(8)注意人物的角色定位,认识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人在社会中扮演多种不同的角色。角色不同,其行为举止、个性特征也不一样。可以通过不同的角色定位来全面把握人物。 

 

答题规范:

题干若问“××是一位怎样的人”,常用的一般答题模式为:

总分: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

分总:先从几个方面做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题干若问“××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常用的一般答题模式为:

××的性格特点:①××。②××。(分条作答)

 

[题型2] 赏析形象描写的作用

近几年“赏析形象描写的作用”主要考查方式: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6·浙江卷 何家槐

《母亲》 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014·江苏卷[]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之死》 安娜投到铁轨上之后有什么样的内心活动?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2009·四川卷[]凯·杰罗姆

《想象》 这篇小说的细节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中画线部分作简要分析。

其他考查方式: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Ⅲ贾平凹

《玻璃》 “我”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08·浙江卷[]阿·马·高尔基

《乌米》 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者,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分析形象描写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某个细节的描写来分析其表现人物的作用。

典型细节描写的作用:

(1) 典型的细节可以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生存状态、思想状况、情感感受、价值追求。

(2) 典型的细节可以深化主题。

(3) 典型的细节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某种氛围,为故事发展作铺垫。

(4) 典型细节可以渲染时代气氛和地方特色。

(5) 营造典型的环境,渲染、烘托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6) 典型的细节可以暗示、影射某些情况和现象。

某个人物的描写,在小说中的主要作用:

(1) 和文中某一人物作对比,借以突出小说主题。

(2) 从侧面衬托或者描写另外一个主要人物。

(3) 成为行文的线索。

(4) 通过某个人物的描写来刻画主人公生存的社会环境。

(5) 推动情节的发展,照应上下文。

 

[答题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6·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母  亲

何家槐

看见一阵人穿得清清楚楚的打她身边走过,母亲亮着眼睛问:

“你们可是看火车去的?”

“是的,阿南婶!”

“我也想去。”

“要去就去,又没有谁阻止你。”

可是母亲摇摇头,她不能去,虽则没有谁阻止。她成年忙碌,尤其是在收豆的时候。这几天一放光她就起身,把家事料理妥当以后,她又忙着跑到天井里,扫干净了地,然后取下挂在泥墙上,屋檐下,或者枯树枝中间的豌豆,用一个笨重的木槌打豆。

这几天天气很好,虽则已是十一月了,却还是暖和和的,像春天。

母亲只穿着一身单衣,戴一顶凉帽,一天到晚的捶着豌豆,一束又一束的。豆非常干燥,所以打豆一点不费力,有许多直像灯花的爆裂,自然而然的会裂开,像珍珠似的散满一地。可是打完豆以后,她还得理清枯叶泥沙,装进大竹篓,而且亲自挑上楼去。这些本来需要男子做的事,真苦够她了。

催,催,催,催;催,催,……

她一天打豆,很少休息,连头也难得一抬。可是当她听到火车吹响汽笛的时候,她就放下了工作,忘神地抬起头来,倾听,闭着眼思索,有时还自言自语:

“唉,要是我能看一看火车!”

…… 题:12.简析“催,催,催,催;催,催,……”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1.审清题目。本题是要求考生“简析”,对象是一串“催”字,内容是赏析“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找到这句话的位置,认真研读这句话所处的语境,弄清说的是谁,什么事,什么特点,起因、经过、结果等。

3.要迅速记忆起小说人物描写的一般作用(见上文相关知识)

4.逐条分析核对哪些作用适合回答该题的问题。

5.组织答案,规范作答。答题的重心是对刻画母亲这一形象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透露了母亲内心的急迫。②表现了母亲劳作的忙碌。③反映了母亲对家庭的责任感。

 

[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锁定具体语境,抓关键词

看所给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等,锁定具体语境,抓住描写中的关键词语,看其凸显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或心理。

2.联系上下文

结合情节推进、故事相关背景,就可以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或性格。

答这一类题要多往深处思考,因为这类题的答案往往不止一个。

 


2018届第一轮复习--小说2

三、赏析环境描写

环境,是小说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所活动的特定空间,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题型1] 赏析自然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1·江苏卷 宗璞

《“这是你的战争!”》 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011·浙江卷 []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第9车厢》 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

2011·江西卷 [亚美尼亚]埃·格林

《晚秋》 请指出小说开头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

 

[答题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峡  谷

阿 城

山被直着劈开,于是当中有七八里谷地。大约是那刀有些弯,结果谷地中央高出如许,愈近峡口,便愈低。

森森冷气漫出峡口,收掉一身黏汗。峡口处,倒一棵大树,连根拔起,似谷里出了什么不测之事,把大树唬得跑,一跤仰翻在那里。峡顶一线蓝天,深得令人不敢久看。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

峭壁上草木不甚生长,石头生铁般锈着。一块巨石和百十块斗大石头,昏死在峡壁根,一动不动。巨石上伏着两只四脚蛇,眼睛眨也不眨,只偶尔吐一下舌芯子,与石头们赛呆。

因有人在峡中走,壁上时时落下些许小石,声音左右荡着升上去。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

顺路上去,有三五人家在高处。临路立一幢石屋,门开着,却像睡觉的人。门口一幅布旗静静垂着。愈近人家,便有稀松的石板垫路。

中午的阳光慢慢挤进峡谷,阴气浮开,地气熏上来,石板有些颤。似乎有了噪音,细听却什么也不响。忍不住干咳一两声,总是自讨没趣。一世界都静着,不要谁来多舌。

走近了,方才辨出布旗上有个藏文字,布色已经晒退,字色也相去不远,随旗沉甸甸地垂着。

忽然峡谷中有一点异响,却不辨来源。往身后寻去,只见来路的峡口有一匹马负一条汉,直腿走来。那马腿移得极密,蹄子踏在土路上,闷闷响成一团,骑手侧着身,并不上下颠。

愈来愈近,一到上坡,马慢下来。骑手轻轻一夹,马上了石板,蹄铁连珠般脆响。马一耸一耸向上走,骑手就一坐一坐随它。蹄声在峡谷中回转,又响又高。那只鹰又出现了,慢慢移来移去。

骑手走过眼前,结结实实一脸黑肉,直鼻紧嘴,细眼高颧,眉睫似漆。皮袍裹在身上,胸微敞,露出油灰布衣。手隐在袖中,并不拽缰。藏靴上一层细土,脚尖直翘着。眼睛遇着了,脸一短,肉横着默默一笑,随即复原,似乎咔嚓一响。马直走上去,屁股锦缎一样闪着。

到了布旗下,骑手俯身移下马,将缰绳缚在门前木桩上。马平了脖子立着,甩一甩尾巴,曲一曲前蹄,倒换一下后腿。骑手望望门,那门不算大,骑手似乎比门宽着许多,可拐着腿,左右一晃,竟进去了。

屋里极暗,不辨大小。慢慢就看出有两张粗木桌子,三四把长凳,墙里一条木柜。木柜后面一个肥脸汉子,两眼陷进肉里,渗不出光,双肘支在柜上,似在瞌睡。骑手走近柜台,捉出几张纸币,撒在柜上。肥汉也不瞧那钱,转身进了里屋,少顷拿出一大木碗干肉,一副筷,放在骑手面前的木桌上,又回去舀来一碗酒,顺手把钱划在柜里。

骑手喝一口酒,用袖擦一下嘴。又摸出刀割肉,将肉丢进嘴里,脸上凸起,腮紧紧一缩,又紧紧一缩,就咽了。把帽摘了,放在桌上,一头鬈发沉甸甸慢慢松开。手掌在桌上划一划,就有嚓嚓的声音。手指扇一样地散着,一般长短,并不拢。肥汉又端出一碗汤来,放在桌上冒气。

一刻功夫,一碗肉已不见。骑手将嘴啃进酒碗里,一仰头,喉结猛一缩,又缓缓移下来,并不出长气,就喝汤。一时满屋都是喉咙响。

不多时,骑手立起身,把帽捏在手里,脸上蒸出一团热气,向肥汉微微一咧嘴,晃出门外,肥汉梦一样呆着。

阳光又移出峡谷,风又窜来窜去。布旗上下扭着动。马鬃飘起来,马打了一串响鼻。

骑手戴上帽子,正一正,解下缰绳,马就踏起四蹄。骑手翻上去,紧一紧皮袍,用腿一夹,峡谷里响起一片脆响,不多时又闷闷响成一团,越来越小,越来越小。

耳朵一直支着,不信蹄声竟没有了,许久才辨出风声和布旗的响动。 题:11.(2)小说中三次写到鹰,分别表现了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1.审题。题干的指向明确,写鹰表现了什么意图,即分析写自然环境的要素之一——鹰——起到什么作用。“分别”二字要注意,意味着三次写鹰,作用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抓住三处写鹰的文字,并联系各处的上下文作出分析判断。

2.找到三处写鹰的文字。第一次,在第2段;第二次,在第4段;第三次,在第9段。

3.联系鹰出现的背景进行分析。第一次出现是在描写峡谷空旷僻静的环境后,鹰的出现更衬出峡谷的荒凉僻静。第二次出现,是在骑手出场前的环境描写中,鹰的“不见去向”,暗示有人(骑手)来了。第三次出现,是在骑手出场后,天上自由翱翔的鹰与地上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映衬。

4.组织答案,按行文先后顺序,用序数标明,依次作答。

 

参考答案:①“一只鹰在空中移来移去”,强化了峡谷的荒凉僻静,为骑手的出现提供了独特的背景。②“那鹰却忽地不见去向”,暗示骑手来了。③“那只鹰又出现了”,空中自由飞翔的鹰与独来独往的骑手相互比照,丰富了骑手的形象内涵。

 

[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季节、天气、景物等。其考查的重点方向是特点和作用两大方面。

分析景物特点,首先要看描写了哪些景物,再看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点,要盯准那些能揭示景物特点的形容词,若无此类词,自己应选用词语概括。

1.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具有审美价值——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2)渲染气氛,为后文刻画人物作铺垫;

(3)烘托人物性格,或揭示某种心理;

(4)展开、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

(5)深化主旨;

(6)象征或暗示主题。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到描写自然环境的具体语句,分析其特点。因为自然环境的特点与作者写此环境的作用往往是一致的。

第二步:找准分析自然环境描写作用的思维角度。分析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从人物、情节、主题以及环境本身等多个角度去考虑。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题规范:

模式一:自然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模式二:××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的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了××的情节发展。

 

[题型2] 赏析社会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4·江苏卷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之死》 第六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2014·重庆卷 何晓

《东坛井的陈皮匠》 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

 

[答题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5题。

安娜之死

[]列夫·托尔斯泰

①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

……

⑤“好,你回家去吧,”她轻轻地对米哈伊尔说。她说得很轻,因为她的心脏的急促跳动使她透不过气来。“不,我不让你折磨我了,”她想,既不是威胁他,也不是威胁她自己,而是威胁什么迫使她受苦的人。她顺着月台走过去,走过了车站。

⑥几个年轻人盯住她的脸,怪声怪气地又笑又叫,从她旁边走过。站长走过来,问她乘车不乘车。一个卖汽水的男孩目不转睛地望着她。“天哪,我这是到哪里去呀?”她想,沿着月台越走越远了。她在月台尽头停下来。几个太太和孩子来迎接一个戴眼镜的绅士,高声谈笑着,在她走过来的时候沉默下来,紧盯着她。她加快脚步,从他们身边走到月台边上。一辆货车驶近了,月台震撼起来,她觉得自己好像又坐在火车里了。

⑦突然间她回忆起和渥伦斯基初次相逢那一天被火车轧死的那个人,她醒悟到她该怎么办了。她迈着迅速而轻盈的步伐走下从水塔通到铁轨的台阶,直到匆匆开过来的火车那儿才停下来。她凝视着车厢下面,凝视着螺旋推进器、锁链和缓缓开来的第一节车的大铁轮,试着衡量前轮和后轮的中心点,估计中心点对着她的时间。

…… 题:13.第⑥段中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具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1.首先要认真审题。从题目来看,范围是“第⑥段”,对象是“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任务是分析其“特点”和“作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通过审题可以发现,要求分析的是“描写的特点”,而不是“周围人的特点”,“作用”当然也是指“描写的作用”,必须认清对象。

2.确定分析对象。找到第⑥段,逐句分析那几句“对安娜周围人的描写”,也就是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3.分析其特点:从描写的角度来看,“年轻人的怪叫”“站长的询问”“男孩的盯望”“绅士家庭的沉默”是客观描写,但所有人都在关注(盯着、盯住)她,显然是安娜的主观感受。

4.分析其作用。其作用主要是刻画安娜,重点是她死前的精神状态,不要泛泛而谈,要具体分析出其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5.组织答案,问什么,答什么。答案要简洁且具有针对性。

参考答案:(特点)既是客观描写,又体现出安娜主观的感受。(作用)从侧面写出了安娜恍惚、敏感、神经质的心理状态。

 

[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概括社会环境的特点,首先,要找到社会环境描写语句和段落,关注人物活动的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的身份、人物的对话、情节发展过程以及写作时间等。

然后,根据找出的句段,重新组合画面并在脑海中再现画面,想象、品味画面的整体特色。

最后,具体分析所写环境的特点,用几个形容词准确概括环境的特点。看有什么共同特征,选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1.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2)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3)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4)推动情节发展;

(5)象征或暗喻。

2.答题步骤

第一步:找出描写社会环境的语句。

第二步:明确分析社会环境作用的思维角度。

第三步:组织语言,规范答案。 

 

答题规范:

模式一:突出(烘托、描写、交代)了××,为××活动提供了背景,与××(情节)形成对比。

模式二:烘托(衬托、映衬)了××(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模式三:触发××思想(情感)的转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四、鉴赏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这个概念比较大,一般在命题时很少直接用到这个概念,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到底考查的是什么技巧,确定大体方向,再调动相关知识储备,结合命题所涉及的文章内容,对号入座。表达技巧包含叙事人称、人物塑造方法、叙述方式、情节安排、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题型1] 鉴赏构思表达技巧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5·全国新课标

卷Ⅰ 李德霞

《马兰花》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015·安徽卷 张炜

《蓑衣》 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2015·浙江卷 汪曾祺

《捡烂纸的老头》 本文开头两段不避其繁,结尾两段不避其简,作者为什么作这样的结构安排?

2013·湖南卷 []奥杜

《未婚妻》 作品运用了对比手法,请列举人物对比的两个例子,并分别谈谈其艺术效果。

2011·浙江卷 []米哈依尔·扎多尔诺夫

《第9车厢》 故事的主体部分采用第几人称叙述?有什么效果?

近几年对表达技巧的考查很少考查“用了什么技巧”,多是考查对技巧的赏析,谈谈表达效果等。

人称作用: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②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③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①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②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用于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特殊的效果;③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性格和主题;④间接描写,烘托、衬托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

叙述方式的作用:①顺叙,文气自然贯通,条理清晰,次序井然;②倒叙,制造悬念,激发读者兴趣,避免叙述的单调;③插叙,为下文作铺垫,照应上下文,使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内容更充实,衬托中心人物,深化文章主题;④补叙,交代清楚前因后果,使内容更丰富;⑤平叙,双线(多线)并进,拓充作品容量。

 

[答题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5·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蓑  衣

张 炜

秋天,刚刚收获过的土地湿润、疏松,可爱极了。稼禾的秸秆都拉走了,香气却遗留在田埂上。杂生在玉米和豆棵里的草叶儿显露出来,又绿又嫩。蚂蚱在草棵间蹦跳、起飞,很欢快的样子。

人们都忙着整理自己的土地,准备又一次播种。小格细心地揪掉青青的草叶,整齐地堆放在一块儿。她觉得这么嫩的草叶,扔掉怪可惜的,留着回家喂小兔子吧。那些蚂蚱碰到她手上,她就把它们逮住了;很肥大的,用一根草棒串了,别在衣襟上。

邻地里的达子走过来,搓着手上的草汁和泥巴,站在那儿笑。

……

达子站起来,活动了一下穿着“鹰鞋”的脚,说:“我是说,下了雨,你的地也快整好了,我明天雇来一辆小拖拉机,咱们一块儿耕地吧。”

……

第二天早晨,小格很早就来到了自己的田里。

②这片土地变得漂亮了,耕过,耙过,就像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一样——达子的头发倒变得蓬乱了,正在他的地上忙着。

小格知道这是达子的小拖拉机耕的。她问:“达子,你一夜都守在这地里吗?”

“一夜刚好耕完。”

“啊……达子!”

小格想:这土地要让我一个人用锨翻,不知要多少天呢!她心里感激达子,可又不知道说些什么才好……她很想说,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吧!但她就是说不出口。她怕达子笑话她小气,达子有钱呢——雇拖拉机这点钱,在他看来算不了一回事。

她在靠近他的地边上做着活儿。

达子忙了一会儿,伸着懒腰走过来。她注意地瞥了瞥他的鞋子:老鹰上沾了稀泥。他说:“趁着土湿,今天就把种播上吧……嘿嘿!明天地里就没活儿了,真棒!”

小格问:“没活了再做什么?”

“驾上我的轻骑!”

小格不作声了。

“你做什么?”

“我……”小格轻轻咳了一声,“不做什么。”

…… 题:13.画线②处运用了比喻和对比手法,请分别作简要赏析。

1.认真审题。具体任务是“赏析画线的句子”,提示是从“比喻和对比手法”两个角度赏析。

2.认真阅读上下文。上文写到达子看到小格在地里干活,说要雇一辆小拖拉机,俩人一块儿耕地。第二天,小格来到自己的田里,看到了眼前的一幕。她知道这是达子花了一夜用小拖拉机耕的。

3.分析这一句话,明确指代对象“这片土地”应指上文“自己的田”,根据下文“雇拖拉机的钱两家一起拿”看出,也包括“邻地”——达子的田。比喻句的本体是长着杂乱的草叶的田地“被耕过、耙过”,喻体是“蓬乱的头发被耐心地梳理过”。这个比喻的作用是说达子干活细致耐心。从对比的角度来看,田地的平整和达子头发的蓬乱形成对比,表现出达子专心劳作,没有停歇。这句话从侧面刻画出达子辛勤劳作了一个晚上的形象。

4.组织答案。先分析手法,后分析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把耕耙过的平整的土地比作梳理后整齐的头发,形象地写出了达子的耐心与细心。将耕耙后土地的平整与达子头发的蓬乱进行对比,鲜明地表现出达子劳作的辛苦。

 

[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说刻画人物的表现技巧灵活多变,重点应放在情节、环境、细节、人物和表现手法上。对内容和效果的分析一般要紧紧扣住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以及小说的主旨作答。另外,从表达效果切入,可从两方面考虑:一是从表达者的“表达视角”考虑,分析“表达作用”;二是从阅读者方面考虑,看作者这样写能对读者的阅读产生什么样的积极效果。

表达技巧类题目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指出小说用了什么艺术技巧。要辨明语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手法)

第二步:表达了什么内容。分析这种修辞(或表现)手法在文章中具体要表达的内容。

第三步:有何艺术效果(或作用)。结合具体语句对此种修辞(或表现)手法的一般表达效果加以说明,并注意联系主题思想。有时,还要考虑对读者阅读的作用。 

 

答题规范:指(指明所用技巧)+析(结合文句分析是如何运用的)+点(点明表达效果)

 

[题型2] 赏析语言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6·全国新课标

卷Ⅰ 李锐

《锄》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014·江苏卷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之死》 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2012·江苏卷 师陀

《邮差先生》 “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2011·四川卷 宗璞

《锈损了的铁铃铛》 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2011·安徽卷 [哥伦比亚]加卡列尔·

加西亚·马尔克斯

《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 对小说中画线①处的人物语言进行赏析。

2011·山东卷 严歌苓

《审丑》 结合文意赏析两处画线部分。

赏析小说的语言类试题,表述多为“赏析某句话的妙处(含义、意蕴)”。作答时,尤其要注重以下方面:①看这句话所在的语境,包括上下文、描述(说话、评论)的对象、小说的主旨等;②分解赏析的语句,看看能分成几部分,抓住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分析这句话有没有蕴含什么深刻含义(字面意义、语境含义、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双关义等),对于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刻画、主旨表达、情节发展等的作用;③分析所采用的表现手法(修辞格、人称、结构等),分析句子表现出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答题示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邮差先生

师 陀

邮差先生走到街上来,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在这小城里,他兼任邮务员、售票员,仍有许多剩余时间,就戴上老花眼镜,埋头在公案上剪裁花样。当邮件来到的时候,他站起来,念着将它们拣好,小心地扎成一束。

“这一封真远!”碰巧瞥见从云南或甘肃寄来的信,他便忍不住在心里叹息。他从来没有想到过比这更远的地方。其实他自己也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谁教它们处在那么远,远到使人一生也不想去吃它们的小米饭或大头菜呢?

现在,邮差先生手里拿着各种各样的信,从甘肃和云南来的邮件毕竟很少,最多的还是学生写给家长们的。

“又来催饷了,”他心里说,“足够老头子忙三四天!”

他在空旷少人的街上走着,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小城的阳光晒着他花白了的头,晒着他穿皂布马褂的背,尘土从脚下飞起,落到他的白布袜子上,他的扎腿带上。①在小城里,他用不着穿号衣。一个学生的家长又将向他诉苦:“毕业,毕我的业!”他将听到他听过无数次的,一个老人对于他的爱子所发的充满善意的怨言,他于是笑了。这些写信的人自然并不全认识他,甚至没有一个会想起他,但这没有关系,他知道他们,他们每换一回地址他都知道。

邮差先生敲门。门要是虚掩着,他走进去。

……

你能怎么办呢?对于这个好老太太。邮差先生费了半天唇舌,终于又走到街上来了。小城的阳光照在他的花白头顶上,他的模样既尊贵又从容,并有一种特别风韵,看见他你会当他是趁便出来散步的。②说实话,他又何必紧张,手里的信反正总有时间送到,又没有另外的什么事等候着他。虽然有时候他是这样抱歉,因他为小城送来——不,这种事是很少有的,但愿它不常有。

“送信的,有我的信吗?”正走间,一个爱开玩笑的小子忽然拦住他的去路。

“你的信吗?”邮差先生笑了,“你的信还没有来,这会儿正在路上睡觉呢。”

邮差先生拿着信,顺着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阳光充足地照到街道上、屋脊上和墙壁上,整个小城都在寂静的光耀中。③他身上要出汗,他心里——假使不为尊重自己的一把年纪跟好胡子,他真想大声哼唱小曲。

为此,他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一九四二年二月 题:13.“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请分析小说结尾处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

1.先审题。这道题的关键是要求“赏析”“这句话的含意和作用”。这句话是“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

2.分析这句话所在的上下文。这篇小说没有太强的故事性,写小城里邮差的日常工作。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出现,上文说邮差送信出来后,“为此,他深深赞叹”。这里的“此”指的是什么呢?根据上下文可知,应是指在小城的工作生活。这里的“他”指的是邮差,这句话是直接引用,是邮差的“深深赞叹”。

3.理解这句话的含意。根据上文三处写到的阳光(见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序号是编者所加),可以看出其字面含意——小城是晴天,天气不错。从说话人的主观感受来看,邮差的心情不错,邮差对小城生活很满意。

4.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可以从小说结构上、人物形象塑造上和小说主旨上分析。它使文章结构紧凑完整,表达了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肯定。

5.整理思路,用最简洁的语言作答。

参考答案:这句话借说天气,表达了邮差对小城生活的满意心情;写“这个小城”的天气好,说明是对生活通常状态的感受。点明了文章的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鉴赏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

不同性格的人,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说话的语言风格不一样:或幽默,或庄重;或委婉含蓄,或直来直去;或简洁,或啰唆;或羞羞答答,或大大方方;或粗野,或文雅。

2.鉴赏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

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语言特点。这里的特点有时是指作者的语言风格,如平实、朴素、华丽、冷峻、热烈、简洁、明快、晓畅、典雅、清丽、幽默、辛辣、含蓄等等;有时是指在特定的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遣词造句等修辞方面的特点,如炼字、长短句、整散句等等。另外,也包括作者语言的地域色彩、语体色彩。

特别要注意的是,小说作者的语言特点与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特点是不能等同的。

3.鉴赏语句“四角度”

角度一:从丰富内涵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语言在描摹人物时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等方面的艺术魅力。

角度二:从个性化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能表现人物独特的性格,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角度三:从表达形式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赏析语言运用的修辞,其中词语的选用特点(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等),句式特点(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等都要注意。

角度四:从语言风格的角度品味。答题要点:幽默风趣、典雅庄重、含蓄蕴藉、清新明快、自然质朴、绚丽华美等。 

 

答题规范:明确技巧(特色)+例证分析+作用效果。

五、探究作品意蕴

探究作品的意蕴,命题指向明确,题目具有开放性。解题时,要掌握两种探究思路:①表明观点+结合文本阐述理由(个别还需要联系现实等)+总结点题;②依据+结论,即通过……内容(或形式),表明……观点。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答题时不能天马行空,脱离文本。

 

[题型1] 主题意蕴的探究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6·全国新课标

卷Ⅰ 李锐

《锄》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4·浙江卷 王伟锋

《走眼》 结合赵老板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2014·重庆卷 何晓

《东坛井的陈皮匠》 文中写了陈皮匠和其他古城人面对无限商机的不同态度,请予以评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予以探讨。

2011·浙江卷 []米哈依尔·

扎多尔诺夫

《第9车厢》 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探究主题意蕴,解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认真审题,明确“范围”“对象”“内容”,找到提示性词语,揣摩命题意图;②熟记关于主题的相关知识,能通过情节、环境、人物、题目和考题迅速判断出小说主题;③结合题干的提示性词语和答题角度,得出观点,并且用文本内容分析论证;④组织答案要规范,分条作答,有针对性,语言简练,观点与材料相结合。

 

[题型2] 形象解读的探究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6·山东卷 裘山山

《琴声何来》 文中为什么要写到马骁驭的三次心理冲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2015·全国新课标

卷Ⅱ 刘震云

《塾师老汪》 老汪这一形象与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在性情气质上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二人精神困境的根源实则不同。请简要分析这种相似与不同。

2015·浙江卷 汪曾祺

《捡烂纸的老头》 你认为作者刻画“捡烂纸的老头”这一人物有什么用意?

小说形象可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考查方式也比较多元:有的从人物的某种描写来探究,也有跟教材中的人物进行比较鉴赏,还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意图谈人物形象的刻画。在作答时,要审清题干的要求,明确答题方向,须从小说情节、环境描写、写作技巧和小说主旨等角度分析思考作者是如何刻画小说形象的。

 

[题型3] 情节构思的探究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6·全国新课标

卷Ⅲ 贾平凹

《玻璃》 是否状告酒店,“我”与王有福的态度不同。你更认同谁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016·江苏卷 沈从文

《会明》 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2015·全国新课标

卷Ⅰ 李德霞

《马兰花》 小说三次写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的表现都不同,心情也不一样。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014·全国新课标

卷Ⅱ 刘庆邦

《鞋》 文末“后记”是独立于小说外的写作说明,还是属于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2014·辽宁卷 李伶伶

《数学家的爱情》 小说最后才交代一年前数学家算错了账,这样处理有何作用?结合作品加以分析。

2013·全国新课标

卷Ⅰ [阿根廷]莱·巴尔莱塔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对情节构思的意蕴的考查,探究的主要方向是:情节是否合理,更认可哪种情节,结尾该如何处理更好,等等。作答时,可思考以下一些问题:①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②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③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④情节安排是否合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在作答时,我们首先要表明观点,然后围绕观点组织恰当的材料。

 

[题型4] 标题效果的探究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6·全国新课标

卷Ⅰ 李锐

《锄》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16·全国新课标

卷Ⅱ []迈尔尼

《战争》 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2014·浙江卷 王伟锋

《走眼》 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走眼”做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命题者对于标题意蕴的探究最近几年的确有所偏爱。主要是从“标题意蕴的探究”“不同标题的比较”“拟标题的意图”等几个角度命题。作答时,可从以下角度思考:①题目本身能否使人产生联想,是否有丰富的意蕴;②题目是否与小说独特的谋篇布局和构思方式有关;③题目与主要情节是否有密切关系,是不是对主要情节的概述;④题目与主要人物性格是否密切相关;⑤题目能否表现小说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⑥题目是否暗示或揭示主题。对于题目意蕴的探究,可从小说题目本身的含意、人物形象在题目中的表现、主要情节在题目中的表现、题目对主题的暗示和总结等维度进行思考。还要考虑标题是否存在双关、象征义,是不是行文线索等方面。

 

[题型5] 表达技巧的探究

卷 别 文 本 题 干

2014·江苏卷 []列夫·托尔斯泰

《安娜之死》 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2014·湖北卷 墨中白

《六指猴》 这篇微型小说的段落都很短小,甚至大量使用一句一段的形式。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对表达技巧的探究往往偏重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考生解题时要立足文本,探讨技巧在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示例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4·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数学家的爱情

李伶伶

①数学家是朋友送他的绰号,因为他对数字特别敏感,数学运算得特别快。朋友都说他是数学天才。可是数学天才的爱情之路却一直不顺。

②一次,他跟一个交往不久的女友去饭店吃饭,结账时却跟服务员吵了起来。那天饭钱应该是79.80元,如果服务员报出准确的数值,他也不会生气。可是服务员向他要80元。他说,不对吧。服务员说,账单上这么写的。说着把手写的账单递给他。他看账单上真写着80元,就说,你们算错账了,不是80元,是79.80元。服务员说,我们这里都是按四舍五入收费的。他说,你们怎么收费我不管,但是你们这账确实算错了。服务员说,差两角钱还算差呀?数学家说,怎么不算差?79.80元和80元能画等号吗?服务员说他小气,数学家就跟她吵了起来。

③女友很尴尬,劝了半天劝不住他,索性走了。当晚就跟他分手了。女友觉得他为两角钱就能跟人吵一架,以后她可过不了。

④数学家很苦恼。朋友劝他别上火,说总能遇到理解他的人。

⑤后来他真遇到了一个这样的人。她是个会计,也喜欢计算,也是看到一组数字就把它们加起来算出结果。两个人在一起时总比赛谁算得快。跟她在一起,数学家很开心。数学家想跟她结婚,却因为一件小事又黄了。

⑥那天是情人节,数学家陪女友去逛街。看到一家新开业的咖啡厅搞打折优惠活动,就进去了。要了两杯咖啡,又要了五样小点心。吃完去结账,看到结账的队伍排得很长。原来那天收银员有事没来,女老板临时顶替。她不太会算账,借助计算器也算得很慢。要结账的人在旁边催她,越催她越着急,越着急越算不好。数学家见状走过去说,你要是信得过我们,我们帮你算。女老板抬头看看数学家和他的女友,觉得他们不像坏人,就同意了。

⑦于是,数学家帮女老板算账,女友帮核实,女老板在旁边收钱。不一会儿,结账的队伍就消失了,剩下最后一位客人。就是这最后一个人的账,让数学家和女友出现了分歧。数学家算出客人应付182元,女友说是188元。让客人自己算,结果跟数学家一样。最后让女老板算,女老板算完后,看看数学家又看看他女友,说,这位先生算得对。数学家女友说,你说谎!女老板说,我为什么要说谎?我们三个算的结果都一样,说明你确实算错了。数学家女友说,我没错,不信我重新给你算一遍。客人有点儿不高兴,说,你这人怎么这样?算错了还不承认。女老板说,您别生气,我按您算的结果收钱。客人递过来200元钱,女老板找给他18元。客人拿着找回的零钱走了。数学家女友气愤不已,她看看女老板,又看看数学家,一句话没说就走了。数学家跑出去追女友。女友说,除非你承认自己算错了,否则别再来找我。数学家觉得女友不讲道理,就没再找她。

⑧女老板很感激数学家那天帮她算账,他再去喝咖啡时,说啥也不要钱。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朋友,后来又成了恋人。女老板是个年轻的单身女人,厌倦了职场的尔虞我诈,辞职开了这家咖啡厅。数学家经常来帮女老板算账,女老板对他的计算能力崇拜得五体投地。一年后的情人节,他们结婚了。

⑨结婚那天,咖啡厅全部商品打八折。服务员问:开心果也打折吗?女老板说,当然不打,开心怎么能打折呢?数学家觉得这话耳熟,就问,开心果不打折,那去年怎么打了?女老板看着数学家笑了,说,去年也没打。最后那位客人买了一碟开心果,你算账时一并打了折,所以那天的账,你当时的女友算的是对的。数学家很意外,说,那你为什么说她算错了?女老板说,傻瓜,因为我看上你了呗!数学家很生气,说,你怎么能这样!

⑩数学家不能原谅女老板,执意跟她离了婚。女老板不理解,数学家为什么这么对她。

(选自《小说选刊》,有改动)题:(4)数学天才为什么赢得爱情又为什么失去爱情?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你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启示?

1.审题。题干的第一问有两层指向:

①为什么赢得爱情?

②为什么失去爱情?

这就意味着要从情节发展中概括出数学家的性格特征,属形象探究类题。

2.理情节,概括性格。

①与第一个女友吃饭,结账时因为2角钱与服务员发生争吵,女友分手。说明他精于计算。

②与会计女友交往很开心,喝咖啡时,帮女老板算账。说明他乐于助人。

③因一位顾客结账数额的计算与会计女友有分歧,不肯承认错误又分手。说明他固执,不善沟通。

④与女老板恋爱结婚,说明他的能力和表现得到认可。

⑤与女老板离婚,说明他不懂得圆活变通,固执得不通人情,性格有缺陷。

3.整合作结。赢得爱情:数学家做人的长处。失去爱情:数学家性格的原因。启示:从数学家性格的两方面作答。

 

参考答案:(赢得爱情的原因)精于数学计算,为人耿直,乐于助人。(失去爱情的原因)性格偏执,与人交往中缺少理解和沟通。(启示)①处理问题要坚持原则与变通并重,与人相处要善于理解和沟通。②原则就是原则,这是底线,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

 

[答题示例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3·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活  着

余 华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夏季刚刚来到。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叶子的树下,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和一头老牛。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辈子想起来也是很快就过来了,过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错人了。我啊,年轻时靠着祖上留下的钱风光了一阵子,往后就越过越落魄了,可寿命长,我家里五口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孙子死后的第二年,看看自己还得活几年,我觉得牛还是要买的。牛是半个人,它能替我干活,闲下来时我也有个伴,心里闷了就和它说说话。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跟拉着个孩子似的。

买牛那天,我把钱揣在怀里走着去新丰,那里有个很大的牛市场。路过邻近一个村庄时,看到晒场上有一群人,走过去看看,就看到了这头牛,它趴在地上,歪着脑袋吧嗒吧嗒掉眼泪。旁边一个赤膊男人蹲在地上霍霍地磨着牛刀,围着的人在说牛刀从什么地方刺进去最好。我看到这头老牛哭得那么伤心,心里怪难受的。想想做牛真是可怜。累死累活替人干了一辈子,老了,力气小了,就要被人宰了吃掉。

我不忍心看它被宰掉,便离开晒场继续往新丰去。走着走着心里总放不下这头牛,它知道自己要死了,脑袋底下都有一摊眼泪了。

我越走心里越是定不下来,后来一想,干脆把它买下来。

我赶紧往回走,走到晒场那里,他们已经绑住了牛脚,我挤上去对那个磨刀的男人说:“行行好,把这头牛卖给我吧。”

赤膊男人手指试着刀锋,看了我好一会才问:“你说什么?”我说:“我要买这牛。”

他咧开嘴嘻嘻笑了,旁边的人也哄地笑起来。我从怀里抽出钱放到他手里,说:“你数一数。”赤膊男人马上傻了,他把我看了又看,还搔搔脖子,问我:“你当真要买?”

我什么话也不去说,蹲下把牛脚上的绳子解了,站起来后拍拍牛的脑袋。这牛还真聪明,知道自己不死了,一下子站起来,也不掉眼泪了。我拉住缰绳对那个男人说:“你数数钱。”

那人把钱举到眼前像是看看有多厚,看完他说:“不数了,你拉走吧。”

我便拉着牛走去,他们在后面乱哄哄地笑,我听到那个男人说:“今天合算,今天合算。”

牛是通人性的,我拉着它往回走时,它知道是我救了它的命,身体老往我身上靠,亲热得很。我对它说:“你呀,先别这么高兴,我拉你回去是要你干活,不是把你当爹来养着的。”

我拉着牛回到村里,村里人全围上来看热闹,他们都说我老糊涂了,买了这么一头老牛回来,有个人说:“福贵,我看它年纪比你爹还大。”

会看牛的告诉我,说它最多只能活两年三年的,我想两三年足够了,我自己恐怕还活不到这么久。谁知道我们都活到了今天,村里人又惊又奇,就是前两天,还有人说我们是“两个老不死”。

牛到了家,也是我家里的成员了,该给它取个名字,想来想去还是觉得叫它福贵好。定下来叫它福贵,我左看右看都觉得它像我,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村里人也开始说像,我嘿嘿笑。

福贵是好样的,有时候嘛,也要偷偷懒,可人也常常偷懒,就不要说是牛了。我知道什么时候该让它干活,什么时候该让它歇一歇。只要我累了,我知道它也累了,就让它歇一会,我歇得来精神了,那它也该干活了。

老人说着站了起来,拍拍屁股上的尘土,向池塘旁的老牛喊了一声,那牛就走到老人身旁低下了头,老人把犁扛到肩上,拉着牛的缰绳慢慢走去。

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从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

炊烟在农舍的屋顶袅袅升起,在霞光四射的空中分散后消隐了。女人吆喝孩子的声音此起彼伏,一个男人挑着粪桶从我跟前走过,扁担吱呀吱呀一路响了过去。慢慢地,田野趋向了宁静,四周出现了模糊,霞光逐渐退去。

(节选自余华《活着》,有删改)题:22.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活着”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1.审题。题干指向很明确。这是标题探究类题。

标题探究牵涉面较广。可从题目与小说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题及艺术效果等方面分析。

2.理关系。

①与形象的关系。

两个主要形象——老人、老牛。活着是这两个形象的生存状态。小说讲述了老人怎么在活,老牛怎么在活。

②与主题的关系。

小说对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的平淡叙说引人思考——如何活着、如何对待生命。这是小说的主题。

③与情节的关系。

一个典型的情节:买牛。

买老牛的情节给读者的启示:如何对待生命。情节与表现主题有关。

④与艺术效果的关系。

梳理完几个关系,回头感悟题目:言简意丰,形象生动,意犹未尽。

3.整合作答。

 

参考答案:①“活着”概括了老人、老牛的生存状态。②让读者体味“活着”的滋味。③产生如何对待生命的思考。④形象生动,言简意丰,耐人回味。

[解题指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品意蕴探究题侧重的是小说内容、主旨层面的探究,往往会涉及情节、人物、环境等要素。因此,要善于从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多角度探究。尤其要学会从情节或人物等角度进行探究。如小说形象分人物形象、物象两类,而人物形象又分主要人物形象和次要人物形象。

不同的人物形象,同一人物形象的不同表现等等,都可作为探究切入的角度。另外,在探究小说思想意蕴时,要学会把文本中呈现出来的人或事抽象化、符号化,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宽广的普遍适用的思想意蕴。

启示感悟类探究题要求谈受到的启示和产生的感悟,题干多带有“启示”“感悟”等字眼。探究要点有两点:一是依据文本哪点()内容(有的题干给出依据,如结合“××”谈;有的未给出依据,未给出依据不是没有依据,而是要结合文本自由选择依据);二是有什么(哪些方面)启示感悟,这是最关键的一点。

有的题干限定了角度,如要求结合人生(或联系社会等)。未作限定的可以结合文本自由谈启示感悟。但多数集中在现实社会、人生、文化审美(写作)等方面。可以多角度谈启示感悟,但无论哪个角度,都必须以文本为依据。 

 

答题规范:

1.总分式。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进行分析,阐明自己的见解。

2.总分总式。亮出自己的见解(归纳主题)——从文本人物关系上引述论据分析——从文本情节安排上引述论据分析——从人物行为的效果上进行分析——综合概括自己的观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6年高考语文真题分类汇编:专题14 文学类阅读之小说(含解析)
【讲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义:小说阅读的六种抢分策略
高考小说阅读人物形象类常考题型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之—44.小说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2016高考小说
高考小说阅读技巧(转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