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8届名校月考作文选7

 1、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云南省曲靖市曲靖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12月考)

大连万达集团董事长、拥有2150亿财富的中国首富王健林在谈及对创业者的建议时,表示想做首富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此语一出,“小目标”一词立即刷爆了互联网社交平台。对王健林的建议,你怎么看?人生需要小目标吗?你有自己的小目标吗?

请以“我看小目标”或“我的小目标”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请自定立意,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我看小目标

人生是什么?人生的目的是什么?目的不能说不重要,目的决定了人生的走向,但人生不等于目的,人生还是向着目的运行的整个过程,人生是过程!啊,这是一个最简单但又最不为人注意的错误。人生目标是我们永远的明天,我们的人生永远是今天,是此刻,是转瞬即逝的现在!

有目标的人是活得有意义的人,能看重人生本身这一过程并把握住过程的人是活得充实而真实的人——“没白活一辈子!”应该是目的和过程两方面都有质量。目的好说,志存高远,从省事开始,人们就会得到理想的教育。然而许多人活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没有得到人生过程的乐趣,没有享受人生,这是一种生命自觉与自省的缺乏。沉浮动静皆人生,体悟每种境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失沉浮皆是人生所获的赐予。  

沉浮动静皆人生。而我们却常用一种效益坐标来判别人生的状况。前进为正,后退为负,上升为优,下沉为劣。其实,人生远比这个坐标复杂,进退沉浮所含的人生情趣也远不是正负优劣的单一。

人们渴望升迁,珍爱名声,还期待到达目标的速度。这样,人生的过程越来越被忽视,人生成为一种期待回报的付出,变为目标实现的成本,甚至是电脑上可以删除的多余文件,只是因为需要提速!王维有名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生命闪光处,不一定是莺飞草长时;人生得意时,不一定是踏花归来处。同样道理,杜甫的名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于平淡舒缓之中,写出了人生的怡然淡静,也写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喜悦。一生蹉跎的杜甫,生前没有飞黄腾达,而他这舒缓平和的人生感悟,却穿透了千年岁月,缓如细雨,润泽我们的心田。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命题作文。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我看小目标”或“我的小目标”为题,结合材料内容分析,理解“小目标”的含义,心和舞台是一个逐渐放大的过程,很多学生上来就说要当首富,但是却没有目标。“想做世界首富,这个奋斗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最好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如我先挣它一个亿。你看看能用几年挣到一个亿。王健林所说的“小目标”是先赚一个亿。那么,我们的“小目标”呢?先定一个小目标,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是最符合人性的。先定一个小目标,是现代人面对复杂事物的一个最佳策略。你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是你的愿景,而要实现这个愿景,就先要从一个小目标开始。以《我看小目标》为题的,可以写成议论文,谈人生是否需要小目标,小目标有何作用,王健林建议“先赚一个亿”的小目标是否过于物质化、是否好高骛远等。以《我的小目标》为题的,可以写成记叙文或散文,比如讲述自己设定人生阶段性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的故事及感悟等。

点睛:命题作文,一般是指出题者给出一个既定的题目,要求应试者根据这个给定题目进行写作。它包含事件,人物,场面等要素。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题眼是文章所需要着力表现的内容,是确定中心思想的主要依据。材料有时蕴含着跟题目有关的丰富的信息。审题时就是充分探究材料,分清层次与角度,结合追问法、添枝加叶法等,明确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如本题需要理解“小目标”的内涵,两个题目选择其中一个立意。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的,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选择议论文,应小切口,深分析。写散文或记叙文,应情感饱满,写得形象、具体、生动,有灵性。

 

2、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真相还没有来得及展开,便被人们丢到脑后了,真想变得越来越次要。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答案】“后真相”时代真相何在

“后真相”,这个词当前在西方引起很多学者的议论,德国语言协会还将这个词评为德国2016年度热词。在近日闭幕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以下简称慕安会)中,这一热词不仅是慕安会年度安全报告的主题词之一,也成为会议讨论的热点议题。

过去一年,德国总理默克尔曾多次提及这个词。她说:“我们生在‘后真相’时代,也就是说,人们所感兴趣的不是客观事实,而是自己的主观感受。”德国语言协会也提到这一点。换而言之,比起基于新闻事实引发个人思考,人们更愿意从主观臆断去“重塑”甚至“扭曲”新闻事实。

正是在大众“后真相”心理的驱使下,主观想法压过了客观事实。随着社交网络的兴起,自媒体纷纷涌现。人人都可报道事件、表达观点,借由社交网络的便利,迅速掀起话题。而由此带来的后果是,舆论极易朝着不理性的方向发展。

政治家和学者们对社交媒体上的各种政治话题讨论感到忧心。以脸谱网上的讨论为例,频繁可见“肆意的放纵言语”,“缺乏理性的沟通基础”。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认为,更令人担忧的是,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讨论的内容甚至还未核实,“很多人把自己的观点当作了证据”。

在这一大背景下,网络社交媒体的真实性已经引起大众质疑。去年底,德国期刊出版商协会委托阿伦斯巴赫民意研究所,就了解媒体的重要性和可信度对1458人进行了民意调查。调查显示,传统期刊的可信度要远远大于诸如脸谱网和推特等社交网络媒体。在16岁以上的调查者中,69%选择阅读不同的报纸杂志就同一事件进行的报道,综合理解后形成自己的看法;另有8%的受访者选择相信社交媒体的相关信息。此外,调查显示,大多数受访者认为,阅读报纸和杂志最有助于个人对政治、社会事件形成公允评价。54%认为,报纸杂志的评论文章最为务实客观、言语文明;45%则支持电视讨论;只有4%认为网络上的事实辩论尊重客观事实。

但必须注意到的是,社交网络最大的用户群,为是非明辨能力尚未成熟的年轻人。社交网络上的“事实与谎言越来越难以区分”,德国政治家们已发出呼吁,必须重新将年轻一代的关注点吸引过来,通过恪守新闻真实性的媒体了解事实。否则,年轻人的政治观念无法正确塑造,未来“民主的基石会最终崩塌”。

面对虚假新闻泛滥的现象该怎么办?法律规约是一种办法。德国司法部拟对持续未改善情况的脸谱网等社交网络进行严惩,推进新的社交媒体平台假新闻惩罚机制。惩罚机制草案内容包括,经核实后确认为假新闻的信息只要在24小时内未被移除,假新闻所在社交媒体将受到每条新闻50万欧元的高额罚款。

这种方式能否实现对虚假新闻泛滥的扭转,人们恐怕也只能拭目以待。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是一则材料作文,审题难度不大,材料以简洁的语言说出了现实社会的一种现象:网络时代,信息更新快,传播速度快,往往真假难辨,很多真相被淹没,人们也似乎不再关注真相。题干要求考生面对这种现象谈出自己的思考,也就是让考生说一说真相是否真的不重要,如何面对这种现象。这则材料的立意是多向的,普世道理之下,真相是重要的,对任何人来说,任何情况下真相都是重要的,从这个角度,考生可以谈真相的重要性,提出在网络时代找出真相的方法,谈如何面对真假混杂的世界等;可是从另一角度来看,“真相”并不是绝对重要,某些情况下,隐藏真相也是必须的,不然怎么会有“善意的谎言”一说,还有一些特殊工作领域,暂时是不可以以真相示人的,据此又可以辩证地谈如何看待真相,什么情况下需要真相,什么情况下不需要或不能穷追真相。

参考立意:真相最重要,后真相时代依然需要真相,做真相的挖掘者,真相也许并不重要,真相会因时因地而生,真相需要辩证看,等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本题所给材料是一种社会现象,写作时要联系现实进行思考立意。

 

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百校联盟2018届TOP20十二月联考)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阅读”的讨论。

中学生“云中孤雁”我很喜欢读书;可是我不喜欢读老师推荐的书目;我喜欢看《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书,有趣味,又能轻松掌握历史知识。

大学生“疏影笛客”:我也很喜欢看书,不过我不喜欢看纸质图书,我喜欢在手机、电脑上看书,可以随时随地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而且内容非常丰富,多方便啊!

都市白领“锦衣夜行”: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哪有那么多时间读书,要是读也是大体读一下,了解一下必要的信息就可以了,有必要抱着一本大书认真研究吗?多浪费啊!

针对以上观点,你如何看?请就其中一方的观点,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要求:①自选角度,自行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答案】读书伴我成长

还记得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曾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爱读书,却没敢说的那么有气魄;又记起古人“金榜题名”的荣耀,我爱读书,却没敢想的那么远大;只是为了耳边常回响的话语:“儿啊!好好读书,学会了做人才会有出息啊!”

从小,母亲就要求我好好读书。《三字经》是我的第一个伙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里面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可那三字一组的小短句却够我受用一生。

百善孝为先,鸦有反哺情,羊有跪乳恩。《木兰诗》中的花木兰,为了年迈的老父,不惜掩饰自己的女儿身,替余从军。今日的我们虽不能做的这般壮烈,也应在北风凛凛的寒冬为自己的父母端上一回洗脚水吧!也应在炎炎夏日为自己的父母捧上一杯凉开水吧!

渐渐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读书视野越来越广。我迷上了书中那刀光血影的古代,为那些为国捐躯的忠义之士所折服。想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骨气,诵着屈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诗句,读着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壮美秋景,我感慨万千。生于和平年代的我们,虽不能为国杀敌,虽不能感天动地,却可以在内心深入呼吁我要为祖国的明天更努力的读书。书赋予我最神圣的使命——爱与责任。

当我开始懂得怎么去爱一个人时,我就不可自拔的爱上《巴黎圣母院》中的那个丑陋的敲钟人,为还滴水之恩,甘愿为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南出自己宝贵的生命。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爱的定义就是奉献给予。

十六七岁是一个多梦的年龄,我在书的海洋中幻想着自己的未来。池田大作说:“没有思想的人生就像没有舵的船。”人就应该追求自己的梦,因为梦想会在你的成功的道路上加油呐喊。简爱曾经说过:“虽然我不美,又贫穷,但我们是平等的,就像我们死后都会经由墓地,平等的跪在上帝面前一样。”这段感人的语言,就是她追求平等的梦,她永不停歇地追求,感染着我,催促着我追求自己的梦想,永不言弃。

我记起巴金先生写给侄儿李致的四句话:“读书的时候用功读书,玩耍的时候放心玩耍,说话要说真话,做人得做好人。”这四句时时鞭策我好好读书,争做好人,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我曾许诺母亲好好读书,好好做人。书教会我规矩,教会我忠义,更教会我奉献、责任。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我会让那充满墨香的书如影子一样永远陪着我,我会让书中那些充满神圣的心灵如清泉一般流淌在我的胸膛。“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座书山,我上定了,因为我爱读书,我要成长!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属于多材料作文。首先阅读几则材料,把握其关系,找出共性。这几则材料的中心话题都是“阅读”,都阐述了自己对阅读的态度和喜好,如中学生“云中孤雁”,他的态度是“喜欢阅读”,但不喜欢“老师推荐的书目”,而是喜好“《明朝那些事儿》之类的书”,理由是“有趣味,又能轻松掌握历史知识”;如大学生“疏影笛客”,他也是“喜欢读书”,但不喜欢看“纸质图书”,而是喜欢“在手机、电脑上看书”,理由是“可以随时随地读,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内容非常丰富,多方便”;如都市白领“锦衣夜行”,他认为没有那么多时间“读书”,就是读,也是“大体读一下,了解一下必要的信息”,认为没有必要抱着一本大书认真研究,觉得这是浪费,理由是“现在生活节奏这么快”。对于中学生的做法,可以认可他根据个人兴趣选取健康书目的做法,也可以从老师推荐书目的价值角度来谈阅读的必要性。对于大学生,可以从内容丰富阅读方便的角度肯定手机电脑阅读的可取之处,还可以从纸质图书的价值角度谈经典图书的意义。对于都市白领,可以从阅读对生活的价值角度来谈阅读的必要性。“阅读”这个话题与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最为紧密,也能直接体现我们的语文素养,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好写的题目。考生可以从“阅读”的内容来谈,也可以从阅读的作用,主要是陶冶情操,启迪思想方面来谈。

参考如下:

在阅读中收获真善美

沿路有你

阅读与生活

与阅读同行

读书,生命飞翔的羽翼

读书是一种味道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根据材料看,作文给出的关键词是“阅读”,考生可以结合自己对材料中三个人物对于阅读的态度和看法谈自己的认识,可以谈“阅读”对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思想品味等方面的价值。

 

4、(湖北省稳派教育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

②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陶渊明

③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李世民

④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雪莱

⑤一切过去了的都会变成亲切的怀念。——普希金

⑥一切都会过去的,惟有真理长存。——陀思妥耶夫斯基

请从这些句子中选择两到三个,来表达你对“过去”的认识。要求选好句子,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向后看向前走

向后看才懂得生活,向前看才能生活。向后看苦楚,能体味生活的辛酸,而翘首梦想,即是为生活保驾护航即是为生活保驾护航。

奥尔柯德曾说:“心因饱经磨难而愈温厚,眼因流多泪水而愈清明。”当曾经的生活如同老电影镜头在脑海中播映时,也牵出了那一丝丝泛黄的记忆。当我们细细品味这些片段时,过去的生活就如同杯杯浓郁的咖啡,即使苦楚在往,梦想在望苦楚在往,梦想在望只剩下杯底的残渣,那温馨的香气依旧使人回味无穷。记忆的咖啡滑过咽喉,越是苦涩,流下的香气就越是浓郁长久。我们能懂其中的滋味,因为那时的分分秒秒都是自己亲自酝酿。即使下一秒的收获,也懂得它的珍贵,受用多时;即使一秒钟的失去,也懂得它的遗憾,铭记在心。

回望岁月,若经不住岁月的侵蚀,生命便在如梭的时空中荡然无存。海子火热的青春在轨道下寂灭;茨威格怒放的生命被含在口中的猎枪终结,伍尔芙带着满心疮痍跳入湖心……参透不了生命的真谛,承受不了生活的磨砺,怎能懂得生活?而正如歌者所唱:“不管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不能绝望。”当我们踮起脚尖,向远方望去,下一秒是什么都将呈现在眼前,是平坦的平原等待我们走过,留下美丽的身影,或是高耸的山峰需要我们翻越,留下山顶胜利的呐喊,甚至是一片冰凉的沼泽或荆棘丛生的灌木丛,等待着我们书写激情与勇气的篇章?不管会有什么等着我们去经历,我们都不能停下脚步,因为停滞的生活是虚度的。若是只把目光放在脚下,你将只能看到脚下的土地,而错失前面需要你奔跑的草原。有梦想的人总是在世界的最前沿。刘翔有梦,超越约翰逊摘取跨栏头筹;李安有梦,凭借《断背山》加冕奥斯卡最佳导演奖;刘禹锡有梦,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诗人的诗情早已冲破碧霄。全世界都在下雨时,有梦如他,早已在自己编制的大伞之下,依旧快乐地生活。

苦楚在往,尝一下心酸,懂一点生活;梦想在望,找准方向,学会生活。让我们感思苦楚,举起胸中块垒与雷霆碰杯,让我们怀揣梦想,倾尽满腔热血与朝阳争辉!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题干要求从这些句子中选择两到三个,来表达你对“过去”的认识。材料围绕“过去”这一话题设置了六则名言,立意之前,应先理解这六则名言的意思。第一则源自课本中的《兰亭集序》,王羲之通过这则名言告诉人们,要珍惜当下,做点实事;第二则源自课本中的《归去来兮辞》,这是陶渊明辞官之后的感悟,他认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要珍惜未来;第三则是李世民的名言,他认为过去的可以作为镜子,让后人总结教训,懂得历史的兴亡;第四则是英国诗人雪莱的名言,意思是忘记过去,抓住未来;第五则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名言,意思是过去的一切,无论美好还是丑恶,都是亲切的怀念;第六则是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名言,他认为只有真理永恒。根据题目要求,可以选择其中的两则或者三则并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比如,选择第一、二、三则,可以立意“过去的虽然过去了,但并不是没有价值的,要面向未来,活在当下”。如果只是选择一个句子,或者所选的句子没有形成有机的关联,这都不符合写作的要求。

点睛:高考写作对材料作文增加了任务型指令,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材料引导学生写作的重要功能,使写作更具有针对性,进而使学生在材料给予的真实、简短的情境中快速理解关键内容,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说理与论证的能力。对于这类材料作文,考生立意选择范围比较宽泛,可以从六则材料中做多种组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理解,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立足“这”几则材料,综合其思想情感无疑是展开联想和想象的根本。同时,结合现实,将材料综合内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切入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考作文备考】2022年全国名校模拟高考作文题立意专家解析4
高中语文高考议论文作文——《看淡凸凹,成就人生》
高考作文练习题集锦十一
材料作文分析及例文 作文指导(九年级下册)
2022届济宁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作文:下棋的道理
19年高考作文预测:我的人生规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