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史建筑《再别康桥》教学实录(转载)

 

教学目标:

 

1、领悟诗歌的意象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并进行诵读训练。

 

教学整体设想:

 

1、体现“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期达到“学生——教材——教师”三者的和谐统一。

 

2、文学鉴赏的过程必然会见仁见智,所以文学鉴赏课更应该把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带入课堂,既营造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又突出学生的个性。

 

3、遵循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体现新诗教学的特点,重视意象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以及诵读的训练。

 

4、体现文学鉴赏课的特色,创设艺术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教学过程:

 

一、整体把握

 

(教师出示诗歌的课题和作者)

 

师:同学们第一次见到“再别康桥”这一标题会产生哪些疑问?

 

生:“康桥”在什么地方?它是什么样子?

 

生:诗人为什么要离开“康桥”?

 

生:诗人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别”和“再别”康桥的?

 

生:诗人离开康桥时心情是怎样的?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很好,有的问题我们马上就可以解决,有的问题在诗歌鉴赏的过程中能够解决,有的问题可能需要在课后继续探讨。

 

(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以下内容:

 

1、徐志摩及剑桥大学的图像资料。2、“康桥”的文字简介。3、关于“再”别康桥:1918年,诗人徐志摩留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诗人离开“康桥”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了“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自己的惜别之情。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诗人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写成了《再别康桥》。)

 

(教师布置和指导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朗读:学生自由读——指生读——推荐生读——教师范读——生齐读。

 

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品基调;

 

教师对语调、语速、重音、停顿等技巧给予及时指导;

 

教师帮助学生正音:荇、藻、溯)

 

二、品味鉴赏

 

师:同学们,“康桥”让诗人如此留恋,她一定美得迷人,诗中直接描绘“康桥”景色的诗节有哪些?

 

生:是诗的第2、3、4节。

 

师:请大家根据这些诗节的内容,再融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现在,请每一位同学都扛起自己的“摄像机”,到“康桥”去捕捉你认为最美的镜头,然后向大家介绍你的创意和镜头的内容。

 

生1:我拍摄的镜头里有夕阳的余晖,婀娜的杨柳,河床上绿油油的水草,河面上轻轻荡漾的涟漪。

 

师:这些画面太美了。

 

生2:我想先拍摄夕阳西下的全景,然后以对比的手法拍摄波光粼粼的河面和如镜子般平静的湖面,最后,用“特写”镜头捕捉河边轻拂的柳枝和河中自在游动的小鱼。

 

师:你的拍摄方案很有创意。

 

生3:我在这几节诗中,读到了一个色彩绚丽的康桥,所以我的镜头里有:泛着红晕的夕阳、镶着金边儿的晚云、笼罩着金光的绿叶、流淌着青翠的水草……

 

师:你的“康桥”涌动着诗情画意。

 

(学生反复诵读第2、3、4节诗)

 

师:在“揉碎的浮藻间"沉淀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梦"的具体内容有哪些?

 

生1:诗人想成为像拜伦一样杰出的诗人。

 

生2:诗人想在“康桥”留校任教,培养出更多杰出的人才。

 

生3:诗人想在学成归国后,以自己的才学为国效力,建设一个自由、民主、独立的国家。

 

生4:诗人在“康桥”学习期间,有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就像彩虹一样美丽而短暂。

 

师:同学们对“梦”的理解,可谓仁智各见,在文学赏析过程中有一句话叫做“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大家理解得都很好,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的阅读思路也更开阔了,我们的阅读情感也更丰富了。

 

师:诗人既然有那么多“彩虹似的梦”,就不禁在潺潺流动的河水中撑篙漫溯,追寻自己的梦想了。与此相似的意境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就有,请同学们看《诗经·蒹葭》的第一节。

 

(课件展示:《诗经·蒹葭》(第一节)及描述性文字: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

 

—— 《诗经·蒹葭》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大地上铺着薄薄的霜花,诗人透过一片茂密浓郁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她)意中人居住的地方。逆流而上吧,道路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吧,那人又仿佛在水的中央……)

 

师:请同学们就以上意境谈一下自己对“寻梦”的理解。

 

生:“伊人”就像诗人的理想与追求,诗人故地重游,不免感慨万千,循着昔日的足迹去追寻,但已是物是人非,就像《蒹葭》中的“伊人”一样可望不可即。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非常好,表达的语言也非常优美。

 

(让学生自由品读“撑篙寻梦”的诗节)

 

师:在诗的第6节中,诗人将“悄悄”与能奏出声响的“笙箫”连缀在一起,将“沉默”与喧嚣热闹的“夏虫”连缀在一起,这些有反常理的组合意象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学生讨论交流)

 

生1:特殊的意象可以表达特殊的情感。

 

生2:诗人面对故地重游的欣喜和难以遂愿的现实,内心有无法表达的苦楚,就借一些复杂的意象表现复杂的心情。

 

师:对,诗人复杂的心情都高度浓缩在这些别致的意象之中。

 

(教师指导学生确定朗读基调,让学生仔细品读第6节中的意象)

 

师:正是因为康桥带给了诗人独特的感受,才决定了诗人独特的来去方式。诗人来去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生:“轻轻”“悄悄”地来,“轻轻”“悄悄”地去。

 

师:诗人对康桥有那么浓烈的情感,为什么采取了这样宁静的方式呢?

 

生1:有一句诗描写诗人此时的心情最恰当,“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2:康桥太美了,诗人不愿意打破她的宁静。

 

(教师指导朗读诗的首尾两节,“轻轻”“悄悄”应处理为重音轻读。)

 

师:一般人离开自己魂牵梦绕的故地时,恨不能把那里的一切都带走,但诗人离开康桥时,却连“一片云彩”都不带走,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审美情趣?

 

生1:这表现了诗人的洒脱,他不会见到美好的东西就据为己有。

 

生2:诗人想让康桥这个令他魂牵梦绕的精神家园完好无损地定格在自己心里。

 

师:通过大家的回答,我感到同学们都是出色的诗人。

 

(师生齐读全诗)

 

师:诗人离开令他魂牵梦绕的康桥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当诗人离开这个令他无限留恋的世界时,也没有带走“一片云彩”。1931年11月19日,年仅35岁的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噩耗传来,成千上万的年轻读者,一边流着泪,一边读着他的《再别康桥》,以寄托对这位年轻诗人的哀思。当时,著名学者胡适先生饱蘸着感情的泪水为徐志摩写下了一篇祭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他在我们这些朋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他常说:‘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我们也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可是在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我们的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走了,永远不回来了……

 

诗人离开这个世界已经70年了,70年过去了,诗人徐志摩却永远飘逸在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心中,诗坛精品《再别康桥》也将永远散发着她独特的艺术魅力。让我们一齐背诵这首诗,再一次走进康桥,走近徐志摩。

 

(师生齐背全诗。下课)

 

 

 

 

 

在诗的王国里自由飞翔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整体设想:

 

一、体现“人本”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以期达到“学生——教材——教师”三者的和谐统一。

 

二、文学鉴赏的过程必然会见仁见智,所以文学鉴赏课更应该把研究性学习的意识带入课堂,既营造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学习氛围,又突出学生的个性。

 

三、遵循诗歌创作的艺术规律,体现新诗教学的特点,重视意象的挖掘、情感的把握、语言的品味以及诵读的训练。

 

四、体现文学鉴赏课的特色,创设艺术情境,增加文化含量。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整体把握诗歌

 

【环节1】教师出示课题和作者后设问:同学们第一次见到“再别康桥”这一标题会产生哪些疑问?

 

【学生情况预测】

 

(1)“康桥”是什么地方?

 

(2)诗人为什么要离开“康桥”?他是在什么情况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离开“康桥”的?

 

(3)为什么是“再别”康桥?诗人“两次”离开康桥的情形各是怎样的?

 

【教学内容准备】

 

(1)徐志摩及剑桥大学的图像资料。

 

(2)“康桥”:又名剑桥,英国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建校迄今已有近800年的历史,在各个领域培养了大批卓越的人才,例如哲学家斯宾塞、罗素、培根,诗人华兹华斯、拜伦,生物学家达尔文,物理学家牛顿、霍金等。在这所享誉世界的大学里已经走出了80多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这是世界上其他大学所难以企及的。

 

(3)1918年,诗人徐志摩留学英国剑桥大学,1922年,诗人离开“康桥”回国,临行时,诗人留给了“康桥”一首诗——《康桥,再会吧》,以倾诉自己的惜别之情。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心潮澎湃,在归国途中,诗人用饱含感情的笔墨写成了《再别康桥》。

 

【环节设计说明】

 

这一环节从学生阅读实际出发,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实际操作中,学生自主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有的马上就能解决,有的在教学过程中能够解决,有的可能要留到课下去研讨,这需要教师区别对待,适时点拨。

 

【环节2】分层次朗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指生读——推荐生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学生情况预测】

 

(1)初读时,学生可能对诗歌的基调把握不到位,以致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出现不妥,教师应及时予以指导。

 

(2)学生可能对部分字音把握不准,如“荇”“藻”“溯”等,教师应及时订正。

 

【教学准备】要想向学生展示《再别康桥》的艺术魅力,要想指导好学生的朗读,教师的朗读必须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教师应仔细揣摩,潜心推敲,反复训练,通过范读把学生带入诗歌艺术的殿堂。

 

【环节设计说明】

 

(1)这一环节是整体把握诗歌的重要环节,可以使学生由浅入深地走入诗歌的意境,逐步产生鉴赏品味的艺术冲动,为具体鉴赏全诗打下良好基础。

 

(2)这一环节中的朗读顺序是按照认知规律和鉴赏规律设计的,不应随意改动。

 

二、鉴赏品味诗歌

 

【环节1】(这一环节含三个步骤)

 

(1)教师设问:“康桥”让诗人如此留恋,它的景色一定美得迷人,诗中直接描绘“康桥”景色的诗节有哪些?(学生思考并明确)

 

(2)教师布置任务:根据以上诗节的内容,加上同学们自己的想象和创造,请每一位同学都扛起自己的“摄像机”,到“康桥”去捕捉你认为最美的镜头,然后向大家介绍你的创意和镜头的主要内容。(学生表述并交流)

 

(3)根据学生的“再创造”,教师及时指导2至4节诗的朗读,读出意境,读出情感。

 

【教学准备】

 

(1)这一环节要求教师对“画面”的理解和把握要到位,否则难以居高临下地指导学生。

 

(2)当学生的拍摄方案比较单一时,可指导学生分清主次,调整视角,远近搭配,动静结合等等。

 

(3)教师对学生描述性的语言要及时评价,力求使学生做到以美的语言描述美的意境。

 

【环节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主要教学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把从语言中读得的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这是诗歌鉴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同时,诗歌语言散文化也是一种有效的训练语言的方法,我们的诗歌教学不能只让学生“意会”,还应让学生“言传”。

 

【环节2】(此环节包含两个步骤)

 

(1)教师设问:在读“揉碎的浮藻间”沉淀着诗人“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梦”的具体内容有哪些?(学生思考并交流)

 

(2)结合《诗经·蒹葭》,让学生感悟“撑篙漫溯寻梦”的意境。

 

【教学准备】

 

(1)教师对“梦”的多元理解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知识准备,因为学生的理解仁智各见,诸如求知的梦、情感的梦、文学创作的梦、报效祖国的梦等等,不一而足。

 

(2)《诗经·蒹葭》(节选)及其意境的表述性文字,(课件展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回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在一个深秋的清晨,大地铺着薄薄的霜花,诗人透过一片茂密浓郁的芦苇丛,久久地凝视着河的对岸,那大概是他(她)意中人居住的地方,逆流而上吧,道路崎岖而遥远;顺流而下吧,那人又仿佛在水中央

 

【环节设计说明】

 

(1)通过多元地理解“彩虹似的梦”,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去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去感知诗人的呼吸和心跳。

 

(2)联系古代诗歌鉴赏新诗,可以拓展学生思路,激活学生思维,让学生更深刻地去把握诗歌的意境,同时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诗歌长河声声不息的艺术魅力,也增加了课堂的文化含量。

 

【环节3】教师就诗歌的第6节设问:“悄悄——笙箫”“夏虫——沉默”,诗人为什么把这些表面上看似不可调和的事物连缀起来?这样的意象适合抒发诗人什么样的心情?(学生讨论并交流)

 

【教学准备】鉴于这一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可多提示学生,例如:特殊的意象可表达特殊的情感;“故地重游的欣喜”与“物是人非的怅惘”交织在诗人心头;《荷塘月色》中作者复杂的心情等,都可用来启发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思路应该开阔一些,并及时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理解。

 

【环节设计说明】

 

(1)通过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意象,尤其是一些较难理解的意象,使学生理解诗歌表情谊达意的独特的艺术手法,并逐渐掌握使用。

 

(2)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走进诗人深层的感情世界,以便进一步把握全诗的基调。

 

【环节4】教师针对首尾两节设问:“康桥”不仅有美丽如画的景色,更有让诗人割舍不下的情感世界,如此魂牵梦绕的地方,诗人为什么选择了“轻轻”“悄悄”的来去方式呢?诗人在离去的时候连“一片云彩”都不曾带走,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指导学生读好首尾两节诗。)

 

【教学准备】在启发学生时,教师可将一般人感情冲动的离别与诗人的离别相比较,可将“康桥”的艺术氛围与诗人崇高而独特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诗人情感细腻、襟怀洒脱,丝毫不会破坏“康桥”在自己感情世界中的美好形象,会让它永远完整地定格在自己的心中。

 

【环节设计说明】全诗的第一句就出现了“轻轻的”,这往往会成为初读者的一个思考点,而在没有任何关于“康桥”的感性认识之前处理这一问题,就有些舍本逐末,并且耗时费力,所以教者在整体教学设计中先“中心开花”,到了作品鉴赏的最后环节再来处理首尾两节,这符合认知规律和鉴赏原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拓展深化

 

教师富有感情地讲述以下内容:诗人离开令他魂牵梦绕的“康桥”没有带走“一片云彩”,当诗人离开这个令他无限留恋的世界时,也没有带走“一片云彩”。1931年11月19日,年仅35岁的诗人徐志摩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噩耗传来,成千上万的年轻读者一边里流着泪,一边背诵着他的《再别康桥》,以寄托对这位年轻诗人的哀思。当时,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为徐志摩写了一篇祭文,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志摩走了,我们这个世界里被他带走了不少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他常说:‘我们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我们也不知道风是在哪个方向吹,可是在狂风过去之后,我们的天空变惨淡了,变寂寞了,我们才感觉到我们天上的一片最可爱的云彩被狂风卷走了,永远不回来了!”

 

诗人离开这个世界已经70年了,70年过去了,诗人徐志摩却永远飘逸在每一个文学爱好者的心中,诗苑奇葩《再别康桥》也将永远散发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

 

让我们一齐背诵《再别康桥》,再一次走进“康桥”,走近徐志摩。

 

(师生齐背诵全诗,下课)

 

 

 

 

 

真情淋湿的诗行

 

——《再别康桥》精要词句赏析

 

 

 

《再别康桥》作为中国现代诗歌中脍炙人口的精品,其别致的意象、细腻的情感、精美的语言一直为世人所称道,现就诗作中部分精要的词句做一下赏析。

 

“轻轻”“悄悄”:

 

独特的康桥给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诗人独特的感受给康桥罩上了独特的色彩。徐志摩曾多次表达过这种感受:是康桥张开了我诗人的眼睛,是康桥澄清了我诗人的心灵。诗人在宁谧的氛围中故地重游,重温昔日的梦想,然而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片刻的欣喜过后,弥漫在诗人心头的是挥之不去的怅惘和愁绪。尽管如此,诗人仍然以他独特的审美方式去观照康桥,无论是匆匆而来,还是惆怅而去,诗人都不愿打破那份宁静,只是“轻轻”而来,“悄悄”而去,一切尽在不言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荡漾”“甘心”:

 

这两个词凸现出诗人对康桥的无限留恋。暮色苍茫中,康河波光的艳影“荡漾”在诗人的心头,读者仿佛感觉到诗人的那颗多情的心都融化在那一河清水之中,令人陶醉,令人神往。“甘心”一词更是将诗人对康河的依恋表现得淋漓尽致,只要能与康河朝夕相伴,诗人可以物化为康桥的一草一木,沐浴那份澄澈,享受那份静谧,品味那份柔美……

 

“彩虹似的梦”:

 

昔日的康桥给了诗人太多的梦想,这里有他治学的梦,有他诗人的梦,有他救国的梦,有他情感的梦,不一而足,然而这些梦大多被回国后的现实击得粉碎,中西文化的龃龉、经济的悬殊、社会的差异都让诗人在巨大的反差中苦闷彷徨,痛苦不已,因此,诗人故地重游,就像朝花夕拾,旧梦重温。此时的诗人品味昔日的愿望和理想,就像遥望天边的彩虹,绚丽无比却又遥不可及,有瞬间的享受却又稍纵即逝……

 

“悄悄——笙箫”“夏虫——沉默”:

 

这种看似矛盾的意象组合,其实正好契合了诗人当时复杂的心情。此时的诗人与其说是探望母校,不如说是重温旧梦,那么多梦想既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那就只好以另一种方式聊以慰藉,多种感受堆积心头,剪不断,理不清,挥不去,走不出……喧嚣热闹的“笙箫”“夏虫”也会变得“悄悄”“沉默”

 

读者能在平静的字面下读到诗人那颗不平静的心。

 

“不带走一片云彩”:

 

尽管现实让诗人品尝了太多的苦涩,但康桥却给了诗人太多美的理解与感悟,诗人感激康桥,依恋康桥,“轻轻”而来,“悄悄”而去,诗人不愿惊扰康桥,就像不去打搅一个美梦一样。同时,康桥在诗人的心目中是那样的完美,一棵小草、一片云彩都是她密不可分的枝枝叶叶,诗人会用独特的方式去呵护她,当然更不会破坏康桥的整体美,即使是“一片云彩”也不能随意带走,就让康桥完美地定格在自己的心目中,况且,康桥的“一片云彩”只有在康桥的怀抱中,才会飘逸出独特的风韵,在诗人的心目中,那片云彩如果离开了康桥,也就毫无审美价值可言了。

 

美诗美读,但愿我们能以诗人的视角、诗人的思想、诗人的情怀去咀嚼涵泳,从中汲取丰富的文学营养润泽我们的心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课堂教学之六说课
高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语文教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出错类型及应对策略
《登高》教学反思
张丽娟:诗歌教学不应文言化、小说化、艺术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