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代诗歌阅读之语言与形象(练)

 

练基础

1、【18届辽宁省沈阳市交联体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乱后逢村叟

杜荀鹤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桑柘,为著乡兵绝子孙。

还似平宁征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于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本诗的题目“乱后逢村叟”,点明了写诗的起因,为诗中写战乱发生后村子遭受战争破坏的场景做铺垫。

B.第三句写了为供给修建营寨的木料,村中的桑柘树已被砍光,说明百姓靠它来养蚕织布的生计已被断送。

C.第四句写村中的青少年都被拉去当兵死于战事,家家户户绝了后嗣,诗人以写实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的残酷。

D.五六句写在战乱时期官府还像太平时期那样征敛赋税,揭露了统治者的残酷,全无一点体恤民生之意。

E.全诗围绕村叟来写,既写了几件典型的令他“伤魂”之事,也写了战乱给广大民众带来的无尽的伤痛。

【答案】 AE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村叟这一形象有怎样的社会意义?请简要分析。

【答案】表达了诗人对遭逢唐末战乱的一位孤苦无依的老人深切的同情,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的控诉以及对封建官吏不知体恤百姓的谴责。村叟这一形象具有典型的社会意义。他的遭遇正是当时千家万户遭遇的一个缩影,村落萧疏,生计无着,赋税繁重,官员盘剥,典型的反映出连年战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根据文中的具体的词语“居破村”“伤魂”“无桑柘”“绝子孙”“鸡犬”“皆星散”分析情感。

2、【18届广西南宁市高三上学期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鹧鸪天·西都作

朱敦儒

我是清都山水郎①,天教懒慢带疏狂。曾批给露支风券,累奏留云借月章。

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②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注】①清都,传说中天帝的居所。山水郎,为天帝管理山水的侍从。②慵:懒。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词开门见山地表达出词人不乐尘世、留恋山水自然的生活态度。

B. 词中作者以“斜插梅花,傲视侯王”的“山水郎”自居,傲然之情溢于言表。

C. 词人写自己能支使风云雨露是天帝批准的,可以看出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

D. “几曾着眼看侯王”句是这首词的点晴之笔,也是词人内心思想的真实写照。

E. 这首词语言含蓄蕴藉,风格诙谐风趣,想象力丰富,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答案】 CE

【解析】C项,“内心深处对权力的渴望”分析错误,这里用诙谐的手法表现自己疏狂的个性特点。E项,“语言含蓄蕴藉”分析错误,这首词语语言质朴,抒情直白。

(2)从诗歌最后两句,你读出了诗人哪些形象特点,请概括分析。

【答案】①傲视权贵,不愿在朝为官。如“玉楼金阙慵归去”,表达了就算是在华丽的天宫做官也懒得去的人生态度。②留恋自然,品行高沽。词人借品行高沽的“梅花”来象征自己的品行。③行为疏放,洒脱不羁。如“插梅花醉洛阳”一句,表现了只想插枝梅花醉倒在洛阳城中的洒脱不羁性格。

【解析】此题分析诗人的形象,答题的关键是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和周围的环境分析形象特征,此题注意抓住“慵”“且”“醉”和“梅花”的形象分析傲视权贵、品行高沽、行为疏放的特征。

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

3、【18届华中师范大学新高考联盟高三11月教学质量测评语文试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平蔡州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①无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生擒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刘禹锡满怀激情地写作这三首诗,热烈赞颂这一重大胜利。②汝南,即蔡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三句用“路旁”而不是用“路中”,实际上是在暗示读者,此刻“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

B. 第七句中的“元和十二载”交代平蔡之战发生的时间,其实这一时间也可不在诗句中出现。

C. 蔡州老人曾见过天宝盛世,享受过国家统一的太平,同时经历过蔡州沦为叛军巢穴的痛苦。

D. 面对平蔡之战,诗人写下了《平蔡州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二首,重点写平叛的巨大影响。

E. 本首诗在精炼含蓄与通俗易懂两个方面结合得较好,凸显出诗人刘禹锡高超的艺术才能。

【答案】BD

 

(2)本诗哪一联巧妙地写出了李愬夜袭蔡州、不战而胜的场景?试加以赏析。

【答案】第一联(首联)。①通过环境描写,巧妙地写出了平蔡之战雪夜奇袭,叛军猝不及防,在睡梦中就被解除了武装,而且城破后李愬号令严明,一无所犯;②运用了渲染烘托(或间接描写)的手法,作者极力渲染蔡州凌晨雄鸡报晓、鼓角不悲的和平气氛,暗含夜袭蔡州、不战而胜的欢欣,巧妙地烘托了李愬将军的神勇。

【解析】这是一道赏析诗句的题目,找到运用断骨的句子不难,诗后有注释,答题的关键是手法的赏析,重点通过“喔喔鸣”和“鼓角音和平”分析环境的渲染和烘托作用。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此题重点从渲染和烘托手法的运用额角度分析。

4、【18届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分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碧荷生幽泉

李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花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

结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注】此诗作于李白应诏入京为官之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写荷之美,先总写其“艳”、“鲜”,然后分写“花”“叶”“色”“香”,并用“幽泉”“朝日”“绿水”“青烟”加以衬托。

B.三四两句中“冒”“罗”二字用得巧妙:“冒”赋予出水芙蓉以动态美;“罗”将青烟笼罩绿叶的形态写得生动传神。

C.诗中“秋花”对“密叶”,“绿水”对“青烟”,对仗工整,这正体现了古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而这一点正与近体诗中律诗对对仗的要求相反。

D.“坐看飞霜满,凋此红芳年”用了拟人的手法,写芬芳艳丽的荷花,尽管无比美丽,也只能在满天飞霜中无奈凋零。

E. 诗歌感情强烈、想象奇特、夸张大胆,体现了李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答案】CE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

(2)这首咏物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托物言志,①表达了对自己高洁品性的自信。写荷花秀丽的花容,清香的气息,绝世空前,暗示了自己才高道洁。②怀才不遇、空任时光流逝的慨叹。写荷花,纵然有绝世的美丽,因“结根未得所”,无人为它传递馨香,只能凋零,表达自己空有才华,却因没人举荐不能建功立业,坐看年华流逝,心生感慨。③对得到朝廷重用的渴望。结尾“愿托华池边”表达了自己也像荷花希望生长在华美的池子里一样,期盼得到举荐和朝廷垂青(重用)。

 

点睛: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5、【18届宁夏银川一中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 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D. 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E.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2)请结合全诗赏析首联的作用。

【答案】①点题。出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内容,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②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出句一个“乱”字已显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逃”则传出漂泊无家的愤激之情。③统领全诗,引出颔联和颈联。颔联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④呼应尾联,尾联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

【解析】注意答出“点题”“奠定全诗情感基调”“统领全诗”的作用,然后联系诗歌的内容分析。

点睛:分析诗句的作用的题目,首先明确诗句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上分析作用,分析时注意诗句的位置,开头主要是统领全诗,奠定情感基调,和标题、结尾相照应,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主要是承上启下;结尾主要是照应标题、开头和卒章显志等。答题时结合具体的题目具体分析,此题是开头,注意从开头的作用分析。

练提升

1、【18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第二次验收】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筿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中“故人”指严武,杜甫初到成都时,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②筿:xiǎo,小竹,细竹。③:裛:yì,通“浥”,沾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即沧浪”三字,用《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典故,暗示诗人操守。“即”字有知足意味,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

B.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饶有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

C.颔联对仗工整,“含”“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含”字感情色彩很浓,有小心爱护意味;“裛”字尽显轻柔,有“润物细无声”之感。

D.颈联写严武音书断绝,作者失去了经济支持,饥饿波及幼子,以至形于颜色,则家人忍饥挨饿的情形可以想见,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E.尾联“填沟壑”本为悲哀之事,而诗人却能以“疏放”的态度对待,而这样的人生态度却使世俗中人耻笑其“老来更狂”。

【答案】 CE

【解析】C项,“二字运用拟人手法”错误。E项,“自笑狂夫老更狂”是诗人自嘲,选项解释错误。

(2)本诗塑造了“狂夫”怎样的形象,主要运用哪种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①写出了生计潦倒却仍能赞赏自然景物之美,潦倒穷愁中“疏放”“自笑”、开愁遣闷的狂夫形象,表现了狂夫疏狂和贫困不能移的精神。②反衬(乐景写哀情)。前两联描写了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这样的赏心悦目之景;后两联写的却是忍饥挨饿、濒临死亡的可悲可叹之事,反差鲜明。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借景抒情”或“反衬”的手法。

2、【18届四川省遂宁市高中高三上学期零诊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路六侍御入朝①

杜甫

童稚情亲四十年, 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 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②桃花红似锦, 生憎③柳絮白于棉。

剑南春色还无赖, 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避乱流寓四川梓州时,此时安史之乱告一段落。路六侍御是杜甫儿时旧友,两人重见,杜甫已51岁。②不分:犹言不满,嫌恶的意思。“分”,一作“忿”。③生憎:犹言偏憎、最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诗的首联既写出了与儿时朋友分别时间之久,又表明两人童年时代的友情之深。

B. 颔联写久别重逢之欢,又写乍逢又别之愁,还猜想再相聚之地,慨叹人事难料。

C. 诗的前四句由过去想到未来,再由未来回到眼前,如天外奇峰,化板滞为飞动。

D. 诗人恼怒剑南春色无赖,是因为后会无期,离怀难遣,加重了诗人的离愁别感。

E. 此诗写法独特,是先抒情后写景,与诗人杜甫《登高》的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

【答案】BE

【解析】B项,“慨叹人事难料”错,应是“慨叹人生苦短”,再度相聚难有期,极度表现离别之痛。E项,“与诗人杜甫《登高》的表现手法有相似之处”错,杜甫《登高》是先写景后抒情。

(2)本诗颈联“不分桃花红似锦, 生憎柳絮白于棉”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答案】①用乐景写哀情(用乐景反衬哀情),②桃花盛开红似锦、柳絮纷飞白于棉的绚丽春景本应让人喜悦,而作者用“不分”“生憎”表示反感,③强化了作者与路六侍御离别的悲哀之情。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内容和形式的角度分析,内容上从意象的选取、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形式上从遣词造句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分析。此题从“以乐景衬哀情”的手法的角度分析。

3、【18届湖南省株洲市醴陵第二中学、醴陵第四中学高三上学期两校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送别杜审言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 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 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 流落在丰城。

注:1.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2.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3、《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双剑,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

(1)下列对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直起直落,抒写自如。写出作者卧病在家,社会交往甚少,自不免孤零寂寞之感;偏偏这时又传来了友人因贬谪而远行的消息,那更是惆怅倍增。

B.第四句写作者想象送别情景:友人去远了,而江边垂柳,临风依依,惜别之情,似无穷尽,历时既久而难以逝去。

C.律诗要求中间两联对仗,但这首诗的第二联对偶却不工致,说明作者过于看重达意抒情,因而格律上出现了明显不足。

D.“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既暗点友人的贬谪,交代其行踪,更是以孙楚、屈原的身世遭遇,喻友人才学之高超,仕途之坎坷,以及世道之不平,寄托了作者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

E.结尾用典,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表现自身的怀才不遇,同时也发展了上联的思想: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那么自己也终将再得起用,暗含了对个人美好未来的热切期望。

【答案】 CE

【解析】C项,第二联对偶虽不甚工致,但流走匀称,宛转如意,说明作者于此重在达意抒情,而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刻意求工。E项,应该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相信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2)首联中“嗟”字用得极好,请结合全诗分析,“嗟”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答案】“嗟”字用得好,自然而又蕴藉:一是颔联“河桥不相送, 江树远含情”句借江树含情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颈联用孙楚、屈原的典故表达伤怀之情,为故人被贬而感伤.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4、【18届湖北省重点高中联考协作体高三秋季期中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和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巨人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黑客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B.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诗人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C.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愉悦心情。

D.颔联用比喻的手法既作了形象上的暗示,又指出了精神上的契合:当桃李春风之日,群芳争奇斗艳,占尽春色,而官舍竹仍一身青衣,独守坚贞,只愿在岁暮天寒之际,让漫天的冰霜来检验自己贞洁不渝的操守。

E.尾联以想象作结:即使明年贬谪到更远的更荒僻的地方,今年已将岁暮,犹能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雪里看”翠竹,既具骚人之风致,又照应了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

【答案】CD

 

(2)颈联中有两个动词非常传神,请找出来,并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拂”和“侵”。都用了拟人的写法。“拂”即吹拂,竹声萧萧“拂琴”,写出竹声的美妙和含情,令人神往;“影侵棋局”,是写竹的影子映在棋局上,使人感受到竹似欲与诗人同乐,营造出一个物我同趣的意境。这两句对仗工稳,动静结合,用“拂”和“侵”两字将句子写得富有动感,有声有色,饶有雅趣。(若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点睛: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主要是“拂”和“侵”两个字用得好,拂(轻轻吹过活擦过),竹声萧萧拂琴,写出了竹声的轻柔,含情脉脉;侵,(超出行事的范围和限度),写出了竹子似乎不甘于旁观,似乎要支招、要参与到下棋中,营造了一种物我为友、物我同趣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5、【18届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高三9月份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登夏州城楼

罗隐①

寒城猎猎戍旗风,独倚危楼怅望中。

万里山河唐土地,千年魂魄晋英雄②。

离心不忍听边马,往事应须问塞鸿。

好脱儒冠从校尉,一枝长戟六钧弓。

【注】①罗隐:新城(今浙江富阳)人,才华出众,然历十余年不第。夏州:今陕西靖边县,唐代属边塞要地。②晋英雄:五胡乱华,大夏建国于夏州后,晋朝与之战于夏州,边塞战士死伤极多。

(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诗人在猎猎旗风中登上夏州城楼,有感于屡试不第而凭栏远眺,心中一片怅然。“寒”字和“独”字渲染了边关苍凉寒冷的气氛,凸显诗人孤独寂寞之感。

B.颔联由“唐土地”联想到“魏晋魂”,指出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晋朝与大夏国的战斗,以此表达对大唐万里山河的赞美及对英雄为国奋战沙场的称颂。

C.颈联由追怀英雄而自悲自叹,往事不堪回首,连战马的嘶鸣也不忍听,只能将一腔心事托付塞外的鸿雁,诗句沉郁有味,有无穷牢愁见于言外。

D.尾联诗人渴望脱去儒生冠服,执戟上战场,表达了投笔从戎、弃文就武的壮志和决心,一反之前的沉郁,充满了壮怀,慷慨激昂。

【答案】BD

 

(2)这首诗第二句中“怅”字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是全诗的诗眼,点明旨意;(2)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因屡试不第而登楼远眺的激愤惆怅(3)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4)统领全诗,为下文吊古伤今,抒写羁旅之愁、怀才不遇之苦做铺垫.

【解析】注意从结构的角度答出“是全诗的诗眼”“做铺垫”“统领全诗”;从内容的角度答出“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点明主旨”抒写羁旅之愁、怀才不遇之苦的作用。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境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诗眼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和炼结构方面考虑。

练高考

1.【2016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登裴秀才迪小台

[唐]王维

端居不出户,满目望云山。落日鸟边下,秋原人外闲。

遥知远林际,不见此檐间。好客多乘月,应门莫上关。

(选自《全唐诗》)

(1)“满目望云山”句中“望”字一作“空”,你认为这两个字用哪个更好?请说明理由。(2分)

【答案】“望”:照应题目中的“登台”,引出后面描写的景物。

或“空”:①营造空旷的意境;②流露出超然心态。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炼字”的题目,考生作答时应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和结构说明理由。重点注意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回答。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炼意和炼境的方面考虑。

(2)请结合诗句说明颔联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3分)

【答案】①动静结合。落日与鸟,是动态描写;秋日原野,是静态描写。②寓情于景。通过描写秋原的空阔,表现出诗人闲适的心境。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从借景抒情和动静结合的角度回答。

(3)你如何理解诗中的“闲”字?(3分)

【答案】一个“闲”字,点出闲景、闲人、闲心,写出了闲境之美、闲适之情。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诗中词语并表明情感的题目,首先答出表层的含义,然后分析暗含的情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分析诗歌的情感主要从诗歌的抒情方式和诗中的重点词语入手,题目所选王维的这首诗歌,其表明情感的词语就是“闲”,所以从词语的角度很难找到突破口,因此要从抒情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借景抒情,从景物的特征“闲景”,进而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情感为“闲心”和“闲情”。

2.【2016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三吴不足观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答案】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3分)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案】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试题分析:回答本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后关于“任公子”的注释,结合全诗内容进行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充分利用标题和注解答题。

3.【2016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题目。

内宴奉诏作  曹翰

三十年前学六韬,英名常得预时髦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

臂健尚嫌弓力软,眼明犹识阵云高

庭前昨夜秋风起,羞见盘花旧战袍。

【注】①曹翰(923~992),宋初名将。 ②六韬:古代兵书。 ③时髦:指当代俊杰。  ④阵云:战争中的云气,这里有战阵之意。

(1)诗的颈联又作“臂弱尚嫌弓力软,眼昏犹识阵云高”,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观点一:作“弱”“昏”好。①“臂弱”“眼昏”表明作者承认自己已年老体衰的客观现实,但强调即便如此,也还是能够冲锋陷阵;②更强烈地表现出作者只要一息尚存,就不忘杀敌报国的刚毅精神。 

观点二:作“健”“明”好。①“臂健”“眼明”表明作者认为虽然岁月流逝,但身体依然强健,当然还可以冲锋陷阵,为国驱驰;②表现作者心存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坚定信念,而忘记自己老之将至。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值得重视的词,这些词使全诗增色不少。那么,哪些词是作者有意锤炼,用得传神的呢?一般说来,有动词、形容词、叠韵词、运用修辞手法的词、词性改变的词、副词及数量词。炼字类答题: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么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需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本题如用“弱”“昏”,抓住“尚”“犹”分析;而用“健”“明”,可以结合“三十年前”这个语境分析。

(2)这首诗与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题材相似,但情感基调却有所不同,请指出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

【答案】①曹诗写自己虽已年老,但报国之心犹存,重在表达“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情;②辛词通过追怀金戈铁马的往事,表达英雄白首,功业未成的悲慨。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像杜牧(唐)《过华清宫》与杜常(宋)《题华清宫》的异同比较,畅当(唐)《登鹳雀楼》与王之涣(唐)《登鹳雀楼》优劣的比较。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蕴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如本题就是选择课内学过的一首词,作者也是熟知的辛弃疾,难度降低。

4. 【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西村

陆游

乱山深处小桃源,往岁求浆忆叩门。

高柳簇桥初转马,数家临水自成村。

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

一首清诗记今夕,细云新月耿【1】黄昏。

注释:【1】耿:微明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在清风吹拂、新月初现的黄昏时分。

B.“初转马”与“小乔初嫁了”中的“初”都是“才”“刚刚”的意思。

C.“茂林风送幽禽语”意谓清风送来茂林深处的鸟鸣,衬出西村的幽静。

D.“坏壁苔侵醉墨痕”意谓残壁上青苔侵蚀了昔日醉后留下的字迹。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可根据对诗歌整体内容的感知与理解,抓住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可判断出时间的不同,因此选A。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此题从选项设置来看,分别是从词语、诗句、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分析判断。例如诗歌中的关键词“往岁”“记今夕”已经表明了作者到西村“叩门求浆”是往昔的回忆。所以选A。

(2)“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3分)

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

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

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

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

【答案】B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古代诗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是复杂多样的。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借古喻今等;在表现手法上,多用比兴、对比、象征、虚实结合、动静相衬等;此外,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衬托(以乐衬哀、以哀衬乐、以静写动、以动写静、欲扬先抑、欲扬先抑。)例如本题就是考查写景的角度,即视觉和听觉。思考时,应从选项诗句是从哪些写景角度来写的,是否体现出这两个角度来判断。

(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是陆游的另一首纪游诗《游山西村》。结合具体诗句,比较这首诗和《西村》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答案】相同点:都写乡村风光和对乡村的热爱之情。不同点:①《西村》侧重写自然风光,《游山西村》侧重写乡村人情和古民风俗。②《游山西村》还体现出深刻的哲理。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本题,便可根据作者苏轼、题目及关键词语及诗句分析作答。

5.(2015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

清 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案】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分析诗歌情感和手法的题目,综合性较强但难度不大,关键是诗歌的一些答题思路和方向,只要方向正确,很容易得分。情感要注意诗歌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炼字”注意从手法、内容和结构的角度切入。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答案】“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内容理解的题目,注意读懂诗歌,不要把词语理解为真正的“悬崖”,要结合前句“仔细”分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诗歌内容的题目,关键是对诗歌的理解能力,体现诗歌的考核点是基础的赏析,但也有一定的难度。要结合诗歌的情境作答。此题关键是对诗歌的意象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诗意进行分析,注意和全诗的情感结合体会诗歌意象的内涵。

6.(2015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9分)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 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2分)

【答案】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

【解析】

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找出诗歌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明确绘景意象,然后结合诗句总结。题干中要求的是“雨后的哪些景象”,故本题的答题区域在二、三、四、五、六句,抓住第二句中的“净无车马尘”、第三句中的“渐散紫烟”、第四句中“回晴日丽”、第五句中“花飞”“衣袖”“ 湿”、第六句中“柳”“ 绿色匀”等,即可整理出答案。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小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但是出题者避开了“本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的常规提问方式,而是从诗歌景物描写的最基本处考查,降低了难度,又考查了学生的鉴赏实力。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分)

【答案】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属于诗歌鉴赏中重要的内容,难度适中,有区分度,一般学生根据律诗特点,能比较容易的答出“对仗”;由“拂”字也能轻易判断出“比拟”技巧;第三点,部分学生可能考虑不到。诗歌表达技巧因其内容繁多,一直是复习中的难点,也是高考出题的重点,本题既能让学生有答案可写,又能考查学生的能力。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

【答案】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

     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一定要全面理解诗歌,要读题目题目“雨过至城中苏家”点明诗人是拜访朋友;读作者,知人论世,黄庭坚师从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读诗句,诗歌前三联描写了雨后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美景,景由情生,可知诗人喜悦之情,尾联发出感叹,抒发情感,踌躇满志或者忙中偷闲之乐。读注释,可知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整合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诗歌鉴赏题分三个小题完成,在前两个小题的引导之下,第三个小题水到渠成。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理解全诗是基础,遵从“四读”原则(读题目、读作者、读诗句、读注释),全面把握诗歌的情感。本诗歌鉴赏的三个小题的顺序符合学生诗歌鉴赏的逻辑思维,注释内容给学生思考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出题者选材精准,既考查了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又符合考试大纲的要求,难度适中。

7.(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7分)

木兰花慢 

赠弹琵琶者

爱当垆年少,将雅调,寄幽情。尽百喙春和,群喧夜寂,老凤孤鸣。都来四条弦里,有无穷、旧谱与新声。写出天然律吕,扫空眼底蓁筝。

落红。天气暖犹轻。洗耳为渠听。想关塞风寒,浔阳月色,似醉还醒。轩窗静来偏好,到曲终、怀抱转分明。相见今朝何处,语溪乍雨初晴。

注:律吕,此指乐律或音律。蓁,一种弦乐器,如筝。语溪,溪水名,在今浙江桐乡。

21.下片“浔阳月色”语出白居易《琵琶行》,写出白诗中与此句匹配的相关诗句。(2分)

【答案】①浔阳江头夜送客(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

②别时茫茫江浸月(唯见江心秋月白/绕船月明江水寒/春江花朝秋月夜)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本题实际上是变相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根据题干要求,可以看出答题范围是白居易《琵琶行》,这篇文章要求全文背诵,所以此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关键是写出和“浔阳”“月”相关的诗句,需要学生对所记忆的知识进行筛选。因此学生在平时的记忆名句过程中,不可死记硬背,一定要理解记忆。

22.分析上片与下片对琵琶演奏描写角度的差异。(5分)

【答案】①上片从乐曲方面来描写(乐曲的演奏者、乐曲旋律的复杂变化、乐曲声律的高雅等),侧重正面描写、直接描写。

②下片从听者方面来描写(气氛感受、典故联想、景色渲染等),侧重侧面描写、间接描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诗歌鉴赏写作手法鉴赏,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知道描写角度有哪些,然后再结合原诗分析判断。描写角度有从描写景物的空间角度、色彩角度、感官角度,从写作手法的动静角度、虚实角度、正侧面角度、直接间接角度等。本题描写琵琶演奏的角度,结合原诗分析应属于写作手法中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此题不仅需要判断正确描写角度,还要结合诗句分析出。关键是写出“正面描写角度”或“直接描写角度”“乐曲本身”和“侧面描写角度”或“间接描写角度”“听者角度”。因此学生平时要掌握诗歌的写作手法,同时学会结合诗句分析。学科.网

8. (2015年高考新课标2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残春旅舍 

韩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侑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8.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5分)

【答案】①构思巧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赏析诗句的切入点一般为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此题主要的就是“花须落”“柳絮行”“蜂抱”“鱼吹”的结合,手法上注意“抱”“吹”的运用。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课标卷重视诗歌内容的考核已经坚持很多年,主要是分析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词语的运用,今年也不例外,这充分体现诗歌降低难度的趋势。赏析诗句主要的切入点是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其中手法的运用往往伴随“炼字”而出现。

9.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内心孤寂愁苦,但仍忠于大唐、心系故国之情。通过参禅才使自己平静,通过饮酒化解“愁阵”,表明他内心孤寂愁苦;避免染“尘埃”,整理朝冠期待“眼明”,表明他不愿依附奸佞,对大唐一片忠心。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课标卷考核诗歌的情感是大家都知道的,一般都在诗歌中和注释中能够找到相关的信息,不会太难。答题有两种方式:第一,先总体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整体分析;第二是逐句的分析诗句,点明情感。答题时注意,虽然题干给的是分析某句表达的情感,但答题时要结合全诗,从整体上把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3年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诗歌鉴赏教案:诗词鉴赏术语的运用
高考易错题解题方法(5)古诗鉴赏答题技巧规律总结
诗歌鉴赏 第 3 节 鉴赏表达技巧 板块(考题)精练
201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难点突破:古代诗歌鉴赏(二)
2016年中考试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