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非遗中国:崖州民歌|民歌|非遗

  本文由新浪文化综合整理发布

  崖州民歌是海南省地方民歌的古老歌种之一,流行在三亚、乐东黄流及古崖州属地。客家方言咏唱、格律异常严谨且自成一体、蔚起于古崖州“西六里”乡间并向四周传播的一种汉语民谣。古老的崖州民歌,至今仍在传唱。没有任何花哨的修饰,民歌歌手将热情的曲调注入吟唱中,把对生活的热爱用质朴的语言淋漓畅快地一一释放。

  2006年5月20日,崖州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所谓“崖州民歌”,指的是用客语方言咏唱、格律异常严谨且自成一体、蔚起于古崖州“西六里”乡间并向四周传播的一种汉语民谣。《崖州志》指出:“崖语有六种。”其中写到“客语,与闽音相似,永宁里、临川里、保平里及西六里言之。与郡语同。”这里所说的“客语”,就是用于咏唱崖州民歌的汉语方言。它属闽南语系;是福建移民在晚些时候才带来的,故沾了个“客”字。

  起源宋太祖开宝五年(972)置崖州,州治设于今三亚市之崖城镇,领宁远、吉阳两县(今三亚、黄流一带)。产生、流传在这一带的民歌统称崖州民歌。

  崖州民歌形成有两大要素:一是中原移民不断迁入,把各地民歌传入崖州;二是移民迁入崖州经过长期共处,形成了崖州的乡音方言,民风民俗,随之便演化或产生语言通俗、乡音浓重、又相当具有地方特色的崖州民歌。

  《崖州志》上没有明确记载崖州民歌的来源出处,但是从所搜集的崖州民歌年代推断,民歌相传兴起于宋代,繁盛于清朝后期。起初只是文人墨客之间为了表达感情而吟唱,慢慢传入民间在劳动人民中自由吟唱。

  艺术特色

  崖州民歌有明显的佛教“斋歌”和唐诗的印记。唐代佛教传入海南,最早在今三亚市崖城镇(即古崖州)建有佛庙“大云寺”,唐僧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因台风袭击漂泊至振州时(即后来的崖州),就住在该寺,传播佛教文化,念唱“斋歌”(俗称)。崖州民歌的嗟叹调就出自斋歌,崖州民歌的歌词接近七言唐诗,显然是受了唐诗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三七句”、“长藤句”等演唱形式打破了崖州民歌原来4句28字的框架结构,慢慢发展为30-40字不等。民歌演唱的场合不限,田间地头、屋前院后都能尽情放歌。

  崖东不如崖西兴盛

  作为一种民俗现象,崖州民歌主要风行于古称“西六里”的乡间,也即今乐东沿海一带的农村。因此,体现了崖歌最高水平的代表作和著名歌手,都出自崖西。崖城以东也有操客语方言的移民聚落,何以歌谣在这里未能像崖西那样兴盛?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东部的客语移民来得较早,大都是宋元时期就到此定居了,而那时候,崖歌尚未在这块土地上生根;二是他们的定居点较散,过去仅落脚于永宁、临川、保平三地,曾一度处于其他民族或族群的“分割包围”中,难以形成强势的语言与文化。而“西六里”则不同,这六个里是连成片的,并且几乎属客语方言群的一统天下。此地总体上比崖东更为贫瘠,故来得较晚的闽南移民只能在这里栖身。此时已值明清之际,崖州歌谣应早定型,因客语群在崖西人多势众,这种歌谣在当地的兴盛也就理所当然了。

  崖州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歌词多为七言,从人文历史、风光景色到生产劳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无不涉及。已发现的叙事长诗不下百首,是崖州民歌中的瑰宝。崖州民歌曲调优美动听,有号子、叫卖调、拉大调、柔情调、嗟叹调、哼小调等。常见的曲目有《十送情郎》、《梁生歌》、《张生歌》、《孟丽君》、《驻春园》等。

  这种以口头传唱和手抄文本流传至今的民间歌谣,是崖州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抒发感情、唱颂美好生活的民歌,是樵夫平民渔翁百姓之歌。

  崖州民歌的内容一般有长篇叙事歌,生活长歌,短歌和对歌四大部分。长篇叙事歌(俗称歌封或大朝歌),这一题材的民歌每部都是一部叙事长诗;长歌(俗称歌牌),这类民歌的代表作有《贫家织女怨》、《十道情郎》等;短歌(俗称歌仔)以七言四句体为一首,短歌多为即兴吟唱歌,精品极多,传唱范围广,如《观音填海歌》;除此之外,还有对歌(俗称答歌),民间对歌艺人具有很强的口头即兴创作能力和应变能力,对歌内容随意,即兴唱答通宵达旦对唱不停,在民间文化中堪称一绝。

  崖州民歌格律严谨,在每一首(或每一段)的四句歌辞中,要求第一、二、四句的尾音都要押韵(首句亦不许脱韵)。四句尾音的音调,也顺次严格规定为入声(或阴平)、阴平、入声、阳平。即除第一句的尾音稍可通融外,其余三句的尾音音调都不许更改。除了尾音,别的字音也须尽可能符合平仄。而对各句第四个字的音调要求尤严。此外,每一首(或每一段)中的四个尾音均不准彼此重复。总之,就韵律而言,它比绝句或竹枝词还严格。

  传承意义

  崖州民歌为群众所喜闻乐见,长期以来依靠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由于民间艺术根植的土壤就是广大群众,民间对民歌的改造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民间歌者借物咏怀,将当地的风土人情全部注入歌曲之中,为民歌形式和内容增添了新鲜血液和活力。

  但是由于很少掺杂市场因素,缺乏市场推广使得包括崖州民歌等艺术形式的推广之路越走越窄。如同我国众多古老民间艺术文化一样,崖州民歌同样面临着严峻的艺术传承问题。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这种民间音乐难与来势汹涌的流行音乐相抗衡,如不及时抢救保护,就会随着传人的离去而消失。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崖州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谭文娟 SN19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畲族民歌
海南军话民歌的历史形态及艺术价值概述
花儿的起源研究
一个黎族民歌手身后的历史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汇集(二十一)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丨雷州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