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学笔记:“心即理”

王阳明心学

第二讲

“心即理”——王阳明心学的逻辑思维

本讲核心内容:

1、宋代理学的发生;

2、理学的三种基本思想形态;

3、朱陆之争;

4、阳明对陆学的基本观点;

5、“心即理”在阳明心学结构中的地位与作用。

 

 

 

 

 

 

 

今天讲王阳明最基础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所谓的“心即理”。在王阳明整个心学结构中“心即理”这个命题或者说这个观点,是王阳明心学全部思想得意建立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讲,“心即理”之说就是阳明学的逻辑起点。“心即理”的首创者不是王阳明,是宋朝的陆九渊,象山先生,陆象山。理学大致是怎么回事?简单说下,理学首先是一次中国历史上历史悠久、规模也最为巨大,而思想成果也最为丰富的一次思想文化运动。这一运动的起点应该是在唐代的韩愈,因为韩愈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问题,就是道统问题,韩愈为什么会提出这个问题?简单讲,佛教在唐代,在韩愈那个时代过度繁荣,佛教的过度繁荣,统治阶级在讲佛教,士大夫阶级在讲佛教,读书人也在讲佛教,使韩愈感到了一种我们中国本土文化的忧虑。所以他提出道统问题。就是说我们中国的文化,我们是有一个独特的圣人传统,我们是原有自身传统的,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这是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现在你上上下下都一窝蜂去谈论佛教,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要不要?所以韩愈提出道统问题,表达了他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深沉的忧虑。韩愈尽管坚定地反佛。但他并没有真正改变当时在唐代那个时候的整个思想格局,到了宋朝时候,佛教的繁荣依旧,北宋这些思想家,通常讲北宋五子,周濂溪、邵雍、二程,张载这些人,同样面对佛教巨大的挑战。感觉到了一种深沉的文化忧虑。但北宋五子这些思想家他们对于佛教的态度,从本质上和韩愈是一致的,试图使儒家思想突出佛家的重围,使它获得新生。他们采取的办法和韩愈是完全不同。韩愈当年对佛教的态度提出了三大政策是什么?焚其书,庐其居,人其人,坚决予以排斥,但北宋的这些思想家他们做法不同,五子他们没有一个不是耗费了大量时间,去研究佛教的,你读他们的传记,几乎基本上都会读到一句话,“出入于老释者数十年”,他们对佛教的深刻地领会、精深的研究,北宋这些思想家这一点做得极好。他们真正深刻的去研究佛教,去领会佛教,基于反佛的、对于佛教思想的据斥,又基于对佛教的深入研究,北宋的思想家们开始重新追溯先秦儒家的文本,对先秦儒家文本给予重新的解释。对于他们的思想给予重新建构,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面来说,所谓理学,同时也是儒家思想的一种重建。所以你会看到很有意思,有很多观点,儒家思想原本包含着的,但并不是那么显明的一些观点,在理学时代,在宋明理学家那里,很多观点就变的非常突出。比如一个性的问题,人性的问题,但是像宋代理学家那样子,如此这般的去谈论性,是完全超越了先秦儒家本身的。所以在个意义上面来说,我们怎样总体来看这个理学呢?我的大致想法是:它实际上是当中国的本土文化或者以儒家为典范的中国本土文化面临佛教思想的巨大冲击,巨大压力这么个前提下,它开始实现的一种自我更新。所以在这个意思上面说,理学思想、理学作为一个思想形态,实际上是对儒家思想的重新建构。但请注意,在这个建构的过程中它是汲取佛教,包括道教很多思想精髓的。汲取佛教包括道教的一些理论内核的。刚开始甚至在形式上都是借鉴。比的如说静坐,北宋理学家、思想家,几乎没有不教学生静坐的,但有毫无疑问,静坐尽管我们先秦的儒家文本当中,比如《大学》静定安虑之说,但并没有教人静坐,但理学家开始教人静坐,至少在形式上我觉得那是对佛教、道教的一种借鉴。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种借鉴情况,但的的确确更为重要的一点,理学它也经过了一个发展的过程,特别是到了朱熹时代,也就是南宋前期,通常讲乾道淳熙之间,乾淳之际,也就是十二世纪中叶,理学它作为一个思想形态,已经开始完成。我们如果追溯理学的过程,把它作为一个运动来说,既然是运动,加入的人很多,运动的方向可以大致一致的,但最终的结果不一定一致。

    我们把理学到了南宋乾淳之际这个时候,我们把它看做是一个理学运动基本的完成的话,那么它就形成了不同的思想形态。理学只是一个通盘的说法,一个笼统的说法。理学的本身或者说它的内部还有不同的思想形态。哪几种形态?我这个说法有点特别,大致归纳三种,一是以朱熹为典范的一派思想,我们暂且把它叫做理学,这个在朱熹那里它是基本上循沿着二程,主要的小程程颐的思想。大致讲,认为理作为是他们的最高范畴,理是朱熹思想的最高、最核心的范畴。既有一本治理,也有分殊之理。所以我们要成为圣人,如果我们要试图通过学习而成为圣人,最本质的东西,最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对于理那个一本治理有终极体认。这样我们才能优入圣域。第二种就是江西陆象山,陆九渊,他觉得理没错,理就是最高范畴,理就是道,但是理不在那里,理在哪?理在我心里!他提出一个命题,就是心即理。而且明确提出一句话:圣人之学心学也。这句话王阳明也在重复讲,不论理学,还是朱熹,还是陆九渊,当时朱熹和陆九渊不断的有过激烈争吵,但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观点很不一样。打个比方,朱熹和陆九渊的区别究竟在哪里?朱熹大致告诉我们,理在哪里?在那里?我们可以向着它不断的前进,最后可以拥抱它,和它融为一体。陆象山的意思是什么,理在哪里?在不在?在哪?在心。所以你只要反观内省,明白自己的心,就是最高实在本身就可以了。所有朱熹说的那么复杂的一系列的格物致知等等,都不显得那么过分重要了,我们可以看到朱熹和陆九渊之间的差别,用现在的说法来说,实际上是关于最高实在本身存在性的终极预设发生了歧异。由于这一个预设的差别,所以在逻辑形成上有差别,除此两家之外,我还说一个特别的,那就是所谓的浙东学派,典范的人物是吕祖谦,当朱熹在理论上去追寻那个理的时候,当陆象山在心本身去追寻那个理的时候,浙东学派的这些学者以吕祖谦为典范的浙东学派,认为道在哪里,理在哪里?在人类的生活中,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请注意,我们的日常生活不是一个片段的东西,它是什么的?它是有自己的过程的,我们的日常过程那就是我们的社会史,生活史,我们的历史。浙东学派也追寻理,也追寻道,但他们追法是通过历史学的研究来追寻,他开始把对于道的追寻贯彻到人类生活的过程之中。不论是永嘉,还是金华这边,浙东学派作为一个整体,没有不重视历史的。但他们重视的方向不同,金华这边重人物,因为历史活动的主体是人,人的活动决定历史事件的实际样态,并且在决定着历史前进的实际方向,所以人物很重要。永嘉这边学者认为制度很重要,因为制度是对人群生活的基本规范。制度搞清楚了,我们才可以真正把这个道理追寻清楚。所以他们看重制度史的研究。到了十二世纪中叶,也就是到了南宋,理学作为一个运动在这里结出硕果,形成了思想的三大枝。理学的,心学的,历史学的。

心即理这一说法,从陆象山提出来之后,在当时就和朱熹发生了理论上的冲突,朱熹的思想由于各种缘故,元朝以后再科举的考试中,占据了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所以朱熹的思想由此而风靡读书界,这是历史的基本情况。陆象山的思想,他的后代有传承,但是影响不如朱熹那么大。讲到这我们就会问,王阳明讲心即理和陆象山讲心即理有没有不同?很坦率的讲,没有。在心即理本身这个意思来讲,没有不同。那么王阳明和陆象山究竟有什么区别?用王阳明自己的话来讲比较好,学生问王阳明,陆象山讲的怎么样?王阳明答:大段也是,只是粗了。什么意思?基本上就是对的,正确的,就是比较粗糙。为什么王阳明说陆象山比较粗糙,大概是因为在陆象山那里讲心即理,讲我这个心放之四海而皆准,无论是古是今,东西南北有圣人出。都是同此心,同此理。讲到这个地方为止,并没有就心即理这个观点本身开展很细致的论述。更没有展开一个关于心即理的实践系统。用后来理学家本身的话来说,就是这个功夫论方面,功夫论系统是相对缺乏的。而恰好不同的是在王阳明那里这个功夫系统非常完整。并且他也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心即理这一个论述。后来把它发展成为良知学说,良知致良知。那比陆象山的确完善的多,细致的多,系统的多。顺便说一下,任何一种思想,哪怕是在历史上来说,它是具有创造性的,创新性的思想。实际上它也是有来源的,只有在继承的过程当中,才有可能实现创新,没有继承的创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像王阳明这样实际上他的思想也有继承。他不仅继承了陆象山的东西,也有朱熹的东西。顺便提一句,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种不同的思想形态,他们这些思想家之间可能观点都是不一样的,千万注意,我经常讲这个意思,绝不是说,比如我赞同王阳明的观点,就绝不是说朱熹错了,没这回事。这个只是一个不同的视域,一个不同的视域它所显现给我们的视野是不同的。对不对,在这个独特的视野当中,我们所能看到的景象是不一样的,只不过是视域不同,所呈现出来的视域当中,视野当中实际的景象有不同而已。并不意味着是错的,那王阳明讲心即理是怎么回事?我们一定要提到几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我们上一节课也刚刚提到就是他16岁格竹子这件事,实际是对王阳明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一件事。因为在朱熹的思想的教导之下,他当时是遍读朱熹的作品,他读了那么多关于朱熹的作品,他怎么会不受影响?但他觉得朱熹告诉他的一件事就是天下万物各有各的理,所以我们要格物,今天格清楚一件事,明天格一物,终究有一天我们把天下事物之理都能够穷尽,到一定的时候,就能够豁然贯通。王明阳想既然是一草一木皆含至理,那我这个院子的那一丛竹子,是不是也含至理啊?看看它包含着什么天理,所以他就格竹子,最后格出毛病,格出问题来了。然后他大为感慨,他说圣人看起来是做不好的,不能做的。我格一件情都格的如此困难,把我要把天下的事物都格尽,那格到什么时候?太困难了。毫无疑问,我们可以说少年时代的王阳明误会了朱熹格物致知之说,误会了这个意思,他的做法是错误的,我们可以这样批评王阳明,但对王阳明自己来说他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说法错误,不会有意识。他所产生的一种观点反而是朱熹的格物致知有问题,他首先得到是这个。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他在龙场,我们刚刚也提到过这个事情,他在龙场时,实际上就是因为生命面临这死亡的巨大威胁。生活处于极度的艰难困苦之中,而且他眼前就看到实实在在的死亡之例。所以他一天到晚都在琢磨着,他当时给自己的一个想法,人处于那个情况当中,一切功名富贵、荣辱等,所有这些都可以淡然而去,不再挂怀了。但是只是什么?只是生命一念还横亘在心中,不能化去。你想这个生死问题到了一个什么程度?正因为处在这样一个艰难困苦之中。他不是12岁就开始要做圣人吗?所以他不断的给自己提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那是什么意思?就是说,如果说一个真正的圣人他处在今日和我王守仁一样的境况之中,圣人会怎么做。请注意这一个提问是很重要的、很重要的,重要性在哪里?因为他这么提到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在转换了他自己的心态,他已经在实现着一种心灵境界的转换。他已经在把自己当做是圣人,他一天到晚琢磨这件事,圣人怎么做?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断的追索,使他产生了思想的飞跃。他突然意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圣人不是说有了一个楷模在那个地方,然后我们要做成那个样子。而是什么?我们每个人的心当中,原本就是具备圣人的品质,每个人都具备,只不过你愿不愿意而已,问题仅仅在于你是否愿意而已。王阳明当时观点是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所以在所谓的居于这样的独特的困难之中,我的心灵境界的升华。就意味着我的世界的改变。人是在这一个世界当中生活的,但是人的行为是受我们的思想和观念的主导,而思想观念的主导,我们的行为是直接决定着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观点的。这就是我们的观点,观点改变了,很可能你的感觉也就改变了,这个就是所谓的龙城悟道。龙城悟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关于心即理的体悟。那这里有一个问题,什么叫做心?按照王阳明后来他在给学生讲课时不断提到这个字,他通常把它叫做本心。毫无疑问这个心既然把它叫做本心,就不是一个心脏,心脏是一团血肉,所以王阳明很明确地跟学生讲,他说我说的心,不是那团血肉,如果是那团血肉,那如今已死的人,那团血肉还在,缘何不能视听言动?我所说的心是那能使你视听言动的,那是什么?那是我们的精神,是我们的意识,不是这个东西,不是心脏。所以他经常把那个叫做本心。本心就是所谓的心之本体。像这些概念我们会不断出现。心是我们身体的主宰,是主宰着我们身体的视听言动的。眼睛如何看,耳朵如何听,身体如何动?是凭着我们这个心灵去主宰的。王阳明的这个心,他讲的这个意思实际是在指出这一点,我们人的日常生活,我们的行为方式,是凭借着我们的心灵在主宰着的。所以如何使心灵回归到他主宰的本位,这才是问题。因为按王阳明的观点,我们的日常生活恰恰是领会不到这一点的。我们的日常生活实际上是处在一种心灵缺位的状态。只要能够使心灵回归它自身的主宰地位,那么我们的本心,就会如它自己原本那个样子呈现出来。我们的生活,我们的行动,就会按照心灵本身所呈现的那个样子去行动。而这样我们的境界自然高尚。我们原本善的,因为本心是至善的,心之本体原本就是至善的。这样我们的生活也有可能转进于至善的境界。至于讲那个理是什么?理就是道,即是二程以来朱熹等等他们所讲的宇宙的最高原理把它叫做理也就是道。那么讲心即理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把这两个东西放到一起来那实际的意思就是说,宇宙的最高真理,最高原理,最高的天道,原本和我们人本身的本质是怎么样的?纯然一致。原本就是同一个东西,所以我们的本心是什么?是最高者宇宙的最高之道,在人本身的实在状态,所以人不要把自己看小了,如果把自己看小了,我们就把它看做仅仅看做是一个会视听言动的物质躯体,太小了。所以人要怎么样?要大其心。张载最早开始讲大心之说,我们要大其心,唯有明白了自身的本质和天道原本是一致的,人的本质原本就是天道在人这个层面的实在状态,这叫本质上的天人合一。在这个意义上面讲天人合一,我们才可能真正实现我们一种本质的转进,所以在王阳明看要成为圣人最重要的是开显本心,使我们原本和最高之理相符合的相一致的本心。以它自己原本的样子显现出来而一但要达到那个境界,毫无疑问,那就不仅仅是人道价值的最高实现。同时也是天道的最高实现,天道在人这里的实现,所以他经常讲,最重要的一件事。我们要去私欲,把私欲去掉,我们的心就不断的会明起来,心明的同时便是理明。心明即是理明,即是道明。这完全是同一回事。而当我们的心真正能够回归到它自己原本那个状态,那就应该像镜子一般,里头什么都没有,但是它什么都照,他本是什么都没有,但它能如实的一丝一毫都不差的反映事物;如实的去从事一个事情;如实地去处理我们日常生活事务。按本心的自身要求那样子去做。那就是圣人事业的现实开拓。所以在王阳明那里,心即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那么心即理的理论意义实际上我们刚才提到过,在王阳明的整个思想当中,它首先从它本质上,在本质的意义上,肯定了人的本质和天道本质是同一的。这一个人的本质和天的本质同一性的确认和肯定就为人道,人的现实生活转进于圣人的境界,造成理论前提,同时它也为人通过不断的学习这种方式,学习圣人之道,而转进于实际的圣人的境界,造就了理论前提,所以在整个意思上面来说,王阳明的的心即理是他整个思想结构的逻辑起点。

——圣人之道就是以公天下之心,行公天下之事,以天下万物为一体。

——当今青年,要立足中国,放眼全球,放眼世界。更加需要有一种世界的眼光,有一种世界的观点,更加需要一种大心。大其心拓展我们的心胸,不要局限在某一狭隘的领域,大心的前提,脚踏实地,知行合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简述理学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和理学全解
胡赳赳:陆九渊心学大要
董平:道在何处?理解阳明心学有几个可能误区
龙场悟道悟出了心学的逻辑基础
专访董平:道在何处?理解阳明心学有几个可能误区
听牛弹琴(诗0295):咏史(九五、陆九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