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学笔记:此心光明
第九讲
王阳明心学
此心光明——心体的自我澄明与价值实现表达
本讲核心内容:
1、“四句教”是否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
2、“良知现成”与思想解放;
3、心体的自我澄明;
4、自我期盼与自我价值的实现。
王阳明心学最后一个问题,上节课我们提到了王阳明四句教的问题,那么按照我的理解,或者按照我个人的阐述,这个四句话实际上是不属于同一个意义层面的。那实际上我想说的意思,就是这个四句话不存在一个内在的逻辑关系。不存在一个大前提、小前提的相互推演的关系。因为四句话它是就四个不同的层面来讲。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那是就良知本身的存在状态而言,实际上那是什么?那是一个纯粹的形而上的层面,而有善有恶意之动,那实际上就是由形而上往形而下的经验界转换,是不一样的。它在不同的层面上的问题,有善有恶意之动而且是在经验状态就我们的意这个意义上面来说,就我们的意和相对于一种独特的境这种关系之下,在这个意义上面来说,还是讲的我们的内在的一种意的状态。那知善知恶是良知,同样的是良知自身之用在经验状态当中的功能发越,它是知善知恶。而为善去恶是在我们的实践工夫这个层面上来说的。所以四句话按照我的理解那就不存在一个好像无善无恶是心之体那是大前提,然后有下面一个逻辑推导,如果把它看做是一个有四句话有一个内在逻辑关系的这么样一个整体来看的话,那么就会发生像王龙溪当年所提出的问题,那就会觉得矛盾了,有问题了。你那个无善无恶的心怎么会推导出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出来。因为意为心之所动,意为心之所发,对不对。你这个无善无恶的心怎么会发出一个有善有恶的意呢?好像发生问题,但是我说,如果说像我上一节课所谈到的那样,如果我们把它了解为是一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就不会有这个问题,但是事情的另外一方面是王阳明既然说汝中所说,就是王龙溪王畿的讲法,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那么至少表明,王阳明这个态度是怎么样?他也赞同王龙溪的这样一种所谓的即本体即工夫的这个做法,这种理解。也就是说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四句话也不妨把它了解为一个具有内在逻辑完整性的一个问题,无恶无善的心之发也一定是无善无恶的意,既然是无善无恶的意那一定是无善无恶的知,一定是无善无恶的知那也一定是无善无恶的物,那就有王龙溪的四无之说。那么问题来了,这个四无之说合理不合理,可靠不可靠,就会有这个问题。按照王阳明的理解他对王龙溪所讲的四无之说并没有给予断然否定,而是有点拖泥带水,是说汝中所说原本是我这里接利根人的,那实际上在这个意义上面来说,那王阳明的意思对于那些利根人我们假定,比如说像我董平现在所面对着那都是利根人,对不对,那就不妨讲四无。那是什么意思,一悟本体即是工夫,直契本体。每一个人,我们每一个人都意识到我们的心体原本是无善无恶的,那叫做原来无一物,原本是无善无恶的,原本是通体透明的,原本是晶莹剔透的,原本是光明无限的,那我们就会时时、事事、处处都把我们这个光明无限的心本体自然而然的呈现出来,那叫做一了百了。还用的着那么复杂的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吗,不需要。那叫做直契本原,从本原处解决问题,本原处这个问题就解决掉。但是这样的一种理解不是不可以,是可以的,但是很糟糕的是,这样的一种理解,我们的确很难把它和禅宗等等这些方面在意义层面给它明确地区分开。正因为如此,钱德洪王畿之后王阳明的学派开始发生分化,我上节课提到过。王龙溪继续讲他的四无,所以我们会渐渐看到到了王阳明学的后期后代,尤其是王龙溪这一派,浙中王门这一派会出现一种什么状况,所谓的束书不观,所谓的有蹈虚之弊,一天到晚讲良知,好像是我怎么样,满大街都是圣人,会有这种情况。但是这一个现象我个人的意见是,同样需要做两方面的考察,从王阳明的思想学术本身来说,很可能王龙溪的这一派比较来讲是偏离了王阳明原本的良知之说稍微远了一点。但是它由此带来的效果,的的确确带来了一种思想解放的风气,这个也是由王龙溪他们这一派特别造就的,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事情的一方面,而不看到事情的另外一方面。正因为人人都诉诸自己的良知,任何事物在它经由良知的考察之前,经由良知的观审之前,都是值得怀疑的,不论是在存在的状态上,还是在存在价值上都是可以质疑的。唯有经过良知的审查之后,是的还便它是,非的便还它非,善的便还它善,恶的便还它恶,那么才是值得坚持的,所以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阳明的良知之说实际上也恰好是或者说正好是要求我们,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身,我们的口,我们的意去进行,所有这一切东西都放到良知面前去做一个观审,一个判断,这叫做什么,我想到苏格拉底的那句话了,未经理性审查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只有经由我们的良知的审察,经由良知的观审,我们才能够确立对我们的价值,我们的自我的主体性得以确立起来,我们的价值也在这个过程当中被建立起来。也因为如此它能够导向思想解放的新风气,王阳明也就讲过这个意思。在良知面前哪怕是孔圣人,哪怕是孔夫子讲的,也不一定都对,对不对。我也可以去观审它,也可以去审察它,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而以良知之是非为是非。话讲到这个份上,不思想解放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看到事情的另外一个方面。所以王阳明的学说在后代的传承来说,它真正带来的是这个思想界的革命性的影响。发生最大的反而是像王龙溪他们这一派,但是事情都有限度,任何事物都有限度,当它过了那个度恐怕就会成为问题。真理往前跨一步,恐怕就导向他的反面,一个道理。当我们过度强调这一点变成了什么?就像我记得上几次课的时候,有同学提到那个问题,好像就变成了我的率性而为,那就可能会所谓的有虚空,陷入虚无,陷入虚空,陷入以意见为真理的这么一个谬误的状态,这个我们同样是必须要指出来的。另外一个问题,从王龙溪的理解和钱德洪的理解中还涉及一个问题,在王门也是很重要的,就是所谓的本体和工夫之间的关系问题。这个我们实际上讲的不多,整个王阳明我们讲下来,我们很少专门讲这个本体和工夫的问题。那大致说来什么叫做本体和工夫呢,本体我们还是讲王阳明,比如说良知是心之本体,也是我们存在的本体,但我们如何把这个本体显现出来,用一种生命途径一种什么办法去到达这个本体,去开明我们的本体,是我们原本澄明的心,澄明的心体能够显现给大家,能够显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那就是有工夫的问题。工夫大致是相当于所谓的方法、途径、方法论什么等等这一类的东西。而本体是关于价值的存在本身,这个问题,这个两者之间是有个关系,我们先将钱德洪,按钱德洪的理解,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就是工夫,为善去恶就是工夫。就是落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是在事上磨炼事情的那个事,是在事情上面磨炼。因为我们这个心也好心之动也好,最容易发生偏差的,不是它不接物的状态,正是当它接物之际才会发生动的偏移,才会发生动,然后这个动才有可能落实于善,落实于恶。正是当这个寂感动静之际最为重要,最为关键。我们才要实落为善去恶的工夫,这叫做正心,这叫做诚意,这叫做格物,这叫做工夫。这一个工夫我们不断的练,不断地磨,最后会怎样?最后会达到一个非常纯熟的状态,很熟练,很熟练。一来我寂感神应,不会错了,到那个状态,我们同时也就实现了自我心体的最后澄明,实现了自我心体的开显。所以工夫总是相对于本体而言,并且总是相对于本体的开显而言,它才叫做工夫。但是按照王龙溪的理解,工夫要不要,要,要不要那么麻烦去为善去恶,不必要,不必要。要不要那么复杂,在事上磨炼,那对不起,不需要,为什么,我当下悟入无善无恶心之体这就是工夫,这就是本体,这叫做即本体即工夫,即本体工夫,当下悟入即是。王龙溪强调的是如果你真正明白了这个道理,你悟入了这个道理,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意也是无善无恶的意,知也是无善无恶的知,物也是无善无恶的物,所以什么呀,不需要那么太复杂,良知现成,什么叫做良知现成,因为我们的心体,良知本身原本就是无善无恶的,当寂感神应之际,在当下这个情况,良知突然呈现,马上显现,并且马上按照它自己原本的样子来显现,一点问题都没有,不会有问题,这叫做良知现成。既然这个叫做良知现成,现成本身是什么?即是本体也是工夫,现成本身即是本体也是工夫,所以要不要致良知,王龙溪讲到最后就是说不要致良知,良知本顺致之则逆,这句一讲那就有点,我们毫无疑问,我们仅仅在这个语言的形式来说,毫无疑问已经偏离王阳明比较远一点。王阳明是一天到晚讲致良知,他我讲到什么程度,有那么个很好玩的事情,因为他一天到晚给学生讲学,总是讲致良知,讲学总是讲良知,有一天一位朋友问他,王先生除了良知还有什么说的,然后王阳明的回答:除了良知还有什么说的。所以你看看王阳明讲致良知讲到什么程度,结果到了王龙溪那里,他突然来一句,良知本顺致之则逆,距离大了。因为在王阳明看来,那一切学问那就是圣人学问之大头脑,大宗旨。离开这个无所谓圣人之学,既然是要讲圣人之学,那毫无疑问只有致良知,王阳明还非常强调在事上磨练的,它是非常强调要实实在在地落实为善去恶的工夫,在这一点上,在本体和工夫这个关系上来看,我们可以看到,关于四句话不同的理解所导向的本体和工夫关系的不同理解。并且正是这种不同的理解,实际上导向王阳明学说的最后分化,这个同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了解这个,要了解这四句教之间的这个关系。那么我的意思是如果说我个人,我今天再讲阳明学,恐怕也有一些同学会问我,我坚持哪个观点或者我赞同哪个观点,我很坦率地告诉大家,我还是赞同钱德洪的观点或者说更赞同钱德洪所理解的那个意思。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良知作为无善无恶的本原存在,它作为善的价值的绝对者,作为价值的绝对者,作为绝对的价值原点或者说价值的中立,它是作为一个东西悬在那里,是放在那里。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这样的一种绝对的本体,在日常生活当中,它是在日常生活当中的表达,是有可能发生问题的,我们的这个所谓的心,我们的本然之心,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刚刚讲过,心体的发,发表为意,心之动发为意,这种意才会有善有恶,这是我们生活的常态,这才是我们生活的常态。在我们生活当中不论是什么时代,我想这个意思是一致的。生活当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欲望。我们有各种各样诱人的东西,我们正是在各种各样的诱惑物面前,我们往往容易偏离我们自我的心灵指导,也正是在这个意思上面来说,当这个之际,我们每一个人的的确确都需要像王阳明说,我们反观内省一番,应该采取一种什么样的正确的态度,阳明的思想按照我自己的理解,千言万语只教一点,每个人都要明确的知道,我们自己的良知原本是如此之光明,如此之浩瀚,需要有这么一点,当我们每一个人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我们的心灵世界才有可能广大,我们的良知是如此之浩瀚,我们可以容纳宇宙间的一切万物。我们的良知原本是如此美妙,它可以判断一切人世间的价值的善恶美丑,基于这样一种了解我们才有可能在天地间堂堂的做人。王阳明临死时他的学生问他还有什么遗言没有,王阳明只讲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因为我的心体是光明的,虽然在我过去所做的一切事情受到了人们各种各样的误解,各种各样有意无意的诽谤,各种各样的有意无意的猜疑,各种各样的有意无意的猜忌和排斥。所有这一切东西对我来说都只不过像浮云一般,因为我的心体是光明的,此心光明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如果我们今天对王阳明的这个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八个字能够真正给予一种深刻的领会的话,那么我想我们就同样可以对现实的生活稍微超然一点点,我不是叫大家脱离生活,而是要疏离生活,现实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斗争也好,角逐也好,什么是是非非也好,如果我们以一种相对疏离的态度去观望它,可能正是这种疏离的态度,导致了我们精神境界的高尚,不是在生活当中,实际上不是我们的那种对于欲望的追求,对于欲望的满足,对于物质利益的角逐使我们人变的高尚,恰恰相反,是对于欲望的疏离,对于利益的看淡,使我们人变得高尚。使我们高尚的不是我们的本能,是我们的什么?是我们的德性,是我们的良知,一个真正懂得致良知的人,才会享有崇高的道德生命境界,如果将王阳明的这个观点,我想讲到最后,大概也就这一点,所有这一切理论的分辨可能是学究的,甚至并没有最终的太大的意义。而唯有一种精神体魄的养成,一种人格的养成,才是真正对我们的生命富有意义。我至今相信,尽管我相信事物这个物质的世界,自有它存在的客观性,它是存在于我的主观世界之外的,我相信这一点,但是我同时也相信,只有客观事物进入到我的主观世界之后,它的存在这个客观物的存在才获得意义,才获得对于我的意义。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状态,在本质上决定了我们对于事物的态度,而我们的态度在决定着我们对于事物的行动方式,我们的这个行动方式也就直接决定了我们这个行动的结果,而我们这一个行动的结果又一定需要我们自己去把它承担起来。我们不能说事情是我干的,对不起,这个结果我是不承担的。据我了解世界上没有这回事,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们取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我们自己,去对待这个世界,去对待我们所从事于其中的事。用王阳明的说法,那叫做物,那就成为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只有我们的心体是光明的,我们的心体还归它本然的澄明的状态,我们相信我们的态度才会是公的,才会是公正的,才会是公平的。君子坦荡荡,孔夫子讲的这个意思也在这里。只有出以公心,以衡准之心,以公天下之心,以原本是光明剔透的良知之本然状态去对待这个世界,去承接这个世界,那我想我们的态度就会是公平的。我们所处的结果就会是公正的,那就叫做正义。脱离了这一点谈不上正义,那都是私心私欲在起作用。只有我们的心体光明,我们的世界才光明,这就是我想说的最后的意思。讲王阳明的这个思想,一切理论的研究推导如果不落实到我们的生活本身,不落实到我们的生活实践当中,所有这一切理论对我来说同样没有意义。因为跟我不关心,所有我们要真正地把这些东西使我关起心来,我们就要把它转换到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用这样的一些观点来拓展我们自己的生活世界,用这样子的一些观点来建构我们自己的思想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阳明的《传习录》名言,句句透露心学的玄机,耐人寻味
王阳明对中国心性哲学的诠释
心友原创 | “四句教”与王学分裂
王学认识方法的核心思想:“致良知”
传习录注疏讲稿
吾心自有光明月 须有恩威化梗顽(上)——记王阳明从“天泉证道”到“广西成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