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夭”字小考

  【摘  要】许慎《说文》释“走”为从夭、从止。从造字理论看,走为会意字。走“从止”之意尚可解,“从夭”之意则甚是难懂。通过系统梳理甲骨文、金文、简帛文献中出现的“走”“夭”二字的字形,同时结合传世文献相关材料,本文认为甲骨文出现的两例央字应释为“走”,正与传世文献《诗经》“走马”、《礼记》“趣马”相印证。金文中“夭”字仅出现一例,作 ,其字形与甲文失宇,字形相似,也当释为“走”。战国简帛文献中频繁出现的食当释为“夭”,并由此得出真正意羲上的“夭”字出现在战国时期。

  【作  者】杨蕾

  【作者单位】北京语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部,100083

  【期  刊】《汉字文化》 中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要览 2017年第6期

  【关 键 词】“走”字 “夭”字 古文字字形 字形演变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16YCX205)成果.

 

  一、传统小学对“走”“夭”字形的解读

  研读《说文解字》卷二走部时,“走”的小篆字形碴引起了我的注意。仔细观察该字字形,其上半部分看起来像挥舞手臂,迈着大步奋力奔跑的人形,下半部分的“止”形则是其增加的表意构件,但是其上半部分表示人形头部的笔画,不是直笔,却是向右倾斜的曲笔。《说文解字·序》中提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走”字字形上半部分明显是“近取诸身”而得到的一个象形字,联系生活中人的跑步姿势,无一不是抬头挺胸目视前方,然后挥动手臂奋力奔跑。《说文》的小篆形体中却选用了向右倾斜的曲笔来表现人形头部。这是为什么呢?

  许慎在《说文》中对“走”字形的说解日:“走,趋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属皆从走。”

  许慎认为走字“从天、止”,因而“走”字上半部分字形为“天”之小篆字形“天”。此后段玉裁、王筠等诸多学者就许说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其观点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以段玉裁为代表,认为人疾行的时候足与小腿会弯曲,故而许说从天;另一类以王筠为代表认为走继哭之后应该从犬,且犬善走,以会走字字义。以下是所引诸家观点: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走部曰:“天,屈也。止部日:止为足。从天、止者,安步则足居行较直;趋则屈多。”

  饶炯的《说文解字部首订》日:“炯案古文以止为足,天下说屈也。凡人举步则足屈,走者行之疾,其足愈屈也”。

  而王筠《说文句读》则认为:“走部继哭部,字当从犬,犬善走也??然则‘从天、止者,屈也’,乃篆既谣之后人加之也。”

  《说文解字笺注》引顾霭吉《隶变》日:“走隶变从犬,《说文》次第字相继贯,走在哭下,则当上蒙犬字。或作

,耦从大亦作走,灞从土,顾说是也。犬善走故取象焉,犹狡、狯等字同例。”

  朱骏声则对以往诸家说解产生了怀疑,其在《说文通训定声》“走”字条下日:“天、止者,屈也。凡趋则趾多屈,与奔同意。按此字顾霭吉《隶变》订正从犬、从止,存参。”朱骏声虽然认为以往学者解释是有问题的,但未因见到更多新材料,朱氏也无法对“走”字形作出更加合理的解释。

  徐灏在其所作《说文解字笺注》中则提出自己的见解。他一方面否定了前人认为“走”字字形应为从天、止,或从犬的说法,另一方面又认为“天、止者,屈也。五字后人增之。”

  就以上材料来看,运用传统小学方法对走字字形进行考证之时,诸家说解终因传世文献材料缺乏未能突破《说文》对“走”字字形的说解,将“走”与“天”紧密联系在一起,试图对《说文》释义给出一个更为合理的解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体字在线转换
王献之行书《余杭帖》欣赏
汉字趣谈: 幻(522)
说文解字——禸
为什么《说文解字》要用小篆书写?
有人相信吗?于竟然是大圆规?甲骨文台历说字——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