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建议(已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文化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和重要意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先进的文化引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渗透着文化内涵的管理正在成为各中小学校新的目标和追求。这种局面和态势,值得欣喜,也值得期待,但是,不可否认,我们中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有的甚至走入误区,这不仅需要我们能够及时发现,更需要我们有理性的研究和思考,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为学校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一、当前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问题

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传承和积淀过程,它不仅需要显性的氛围营造,更需要一以贯之的价值引领和精神培育,但是,在我们的文化建设实践中,缺少对文化定位的思考和研究,随意性很强,总的来讲,我以为,当前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无视校园文化本来的意义和目的,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化问题比较突出。我认为,校园文化类似于物理学上的电场或磁场,其真正的力量是无形的,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受到“场”的作用,而作用力的大小取决于“场”的能量,就校园文化而言,取决于呈现校园文化的学校发展愿景、共同信守的价值观念以及被广泛认同并自觉遵守的规则等。但是,我们有些学校将建设校园文化简单地理解为对校园的“包装”,只要室内外安装一些色彩夺目、装潢精美的横幅条幅名人画像,再适当建一些文化长廊或文化墙或上档次的校园雕塑等,他们就认为自己的校园有文化、有品位、有特色,而当我们问及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或是择取一句悬挂在墙上口号让学生解释时,大都一脸茫然,有的学生和教师甚至对自己教室外墙上的“名人”是谁也说不清楚,如此等等,不能不说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仅仅只有形式,他们误认为“好看的就有文化”,确实有些让人啼笑皆非。

2、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模棱两可、含糊不清,整个学校没有一个主题旋律。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丹尼森教授认为,判断一所学校是否具有真正的文化,应从三个方面考量:第一、全体教师有没有觉得“这件事”很重要?第二、全体教师是不是每天都会想“这件事”?第三、学校中的每一个人能不能每天都用“这类方法”去做事或者每天都能表现出来?肯定地回答第一个问题,表明学校有明确的价值观;肯定地回答第二个问题,表明这种价值观已融入了大家的思想;肯定地回答第三个问题,则表明这种价值观已转化为大家的行为,学校文化得到了落实。由此,我们可以认为有些学校从本质上讲是没有真正文化的。且不说我们有些学校的办学思想、办学方略、办学目标、管理理念、校训校风等等,要么空洞无物,要么表里不一。更有甚者,思想与目标相悖,理念与方略相佐,今天与昨天相异,室内与室外相割。开始搞个励志的“远航”;过两年觉得不流行了,又搞个环保的“芳草”;再过两年,“中国梦”来了,芳草便枯了,再搞个“追梦”。搞来搞去,没搞出一样名堂。所以,“这件事”和“这类方法”才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点。

3、校园文化建设大都基于学校立场和教师立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背离学生的倾向。我们必须明白,学校因为学生而存在,学生的幸福快乐、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学校永远不变的至高追求,所以,一切背离学生的立场、观点和行为都不应在校园里存在。而现实的校园里却大量地存在着背离学生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竞争文化主导着校园生活,学校所提供的教育因为没有可选择性而不能很好地适合学生,让身在其中的教师和学生既没有和谐发展的环境,也没有个性发展的空间,要求整齐划一、评价一把尺子、机制优胜劣汰,学生似乎成了学校和教师获取名利的工具。二是受诸如“师道尊严”传统文化的影响,学校管理文化的专治色彩还很浓,对学生既没有起码的信任,也没有适度的解放,很多学校在思考管理、制定管理措施的时候,大都从“尽量减少管理难度,让管理更方便”的角度出发,忘记了管理育人的责任,严苛有余,激励不足,看似规范有序的校园,实则是学生们在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二、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学校文化建设是现代学校发展最重要的内容。学校品牌的形成不是靠制度约束,而是靠文化浸润。未来学校的竞争,将是文化的竞争。那么,如何建设校园文化呢?本文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学校文化建设要回到“人之常情”上来。在技术日新月异、崇尚开拓创新的今天,人们或有意或无意地疏离了那些“人之常情”和“人之常性”的东西,生恐自己落得个“保守主义者”的名头,所以,新理念、新口号、新方略层出不穷,叫人应接不暇。这种现象害之于教育,绝不是一个“形式主义”所能敷衍和搪塞的。教育之本分在于育人,育人之精要是遵循人的成长规律,采用符合人性的方式,而人性从古至今并没有太大变化,就像今天没有任何一个人说“我已经超过了孔子”、“我已经超过了苏格拉底”。为此,做教育就要回到“人之常情”,不必急着求新、求异、求影响力。需要我们做的是,下一些笨拙的功夫,让学生具备最基础的素养,最基本的价值的认同,并把这种对人性、对最基本的价值的认同变成学校文化的核心价值。

将“儿童立场”作为中小学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儿童立场”理应成为基础教育最基本的立场,而在诸如升学压力之类的种种客观现实面前,我们很多学校虽然在建设学校文化方面有许多堂而皇之的作为,有很多愉悦耳目的布置,有追赶时尚的说词,但是,无论从学校领导们口述的“精细化管理”,还是从各种档案资料呈现出来的“运行过程”,大都将“升学率”和“提高考试成绩”作为学校的至高追求,学生成了学校和教师实现这种追求的“工具”。这种环境冷峻严苛、管理专治简单、课堂封闭呆板,“儿童立场”明显丧失的中小学校园文化现象,与基础教育的神圣使命格格不入,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格格不入。因此,建设校园文化,必须让“解放儿童、尊重儿童、相信儿童”的“儿童立场”成为其核心价值,让每一个孩子过上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为每一个孩子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校长应成为学校文化的“范本”。对一所学校来说,校长是舵手,文化是抓手;校长是领导,文化是灵魂;校长是榜样,文化是精神;校长是领导者,文化是引领者;校长喜好什么,便有什么样的文化产生!所以,学校校长的文化修养显得特别重要,校长要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范本”。首先,校长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即用什么思想把这个学校办成什么样的学校。如果连这个思想都没有,就会使自己毫无方向。其次,校长要成为师生的“精神统领者”,没有精神统领的学校文化,至少可以说是肤浅的文化!他的文化,即使有,也是散乱的,无法显现的。第三,校长应有一些“儒雅”的管理策略,并以此催生出学校的儒雅气息,让这种气息成为“养人心、修人身”的文化养料,有了这些养料,学校才能称得上“学校”,才能真正实现“育人”之功能。

构建“以成长为核心”的教师文化。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讲过这样一段话,“站在讲台前的那个人,决定着教室里的一切,决定着教育的品质。没有教师的成长,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发展,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由此,我们可以充分认识到,构建“以成长为核心”的教师文化,是何等重要。教师成长,既有其自身内在规律,也需要合理的外在力量,其中,积极构建服务于教师自我价值实现的管理体系是最为关键的。得到尊重,实现自我价值,是每位教师所渴求的,也是他们不断发展的不竭动力。因此,在建设教师文化的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的这种心理需求,要舍得投入物力、财力,为教师搭建展示专业才能和职业成就的平台。同时,又不求全责备,宽以待人,真诚对待那些还不优秀、尚有不足的教师,努力在学校形成个人成长、同伴互助、团队合作的良好风尚和尊重专业、鼓励创新、追求真理的学校文化氛围。

“文化”本为“日月经天之纹”,进而“化育”万物之灵。建设校园文化,应在每一个日子里,应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只要我们保持回到“人之常情”的心态,坚守“儿童立场”这一核心价值,让校长成为校园文化“范本”,为教师自我实现提供服务,先进的校园文化一定会在不知不觉中自动生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校长如何玩转内涵发展的魔方
建构人本立场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的定义、特征、功能及类型
挖掘校园文化内涵,提炼学校建设核心理念
学校宣传片解说词
用校园文化引领学校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