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传统式插花小史

中国插花艺术始于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近3000年历史,是东方插花艺术的源头和杰出代表,其重形尚义的核心理念,讲究自然美,线条美,意境美和整体美的艺术特征,使之在世界插花艺术殿堂中独树一帜,风采卓绝。

2008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株奇葩,传统插花艺术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开启了传统插花艺术传承复兴的新篇章。在2009年第七届和2013年第八届花博会上,中国传统插花大放异彩,吸引了中国花艺人的众多目光。2014年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一场以中国传统插花为主题的专题展演,掀起了一股浓郁的中国风。

中国传统插花讲求自然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其最高宗旨。其自然美体现在依照植物材料本身的特性来创作,在创作中力求不露人工痕迹;花材排布要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崇尚自然,师法自然,又高于自然。此外,中国传统插花注重线条美,善用曲折的线条来体现悠远的意境。

中国传统插花按照容器类型可以分:缸花、碗花、瓶花、筒花、盘花和篮花。作品的制作都应该遵循用花材来表现主题,又与容器和环境相适合的原则,忌喧宾夺主。这点也是中国插花与西方花艺的显著差异,西方花艺注重构架,不隐瞒器材的本身的属性,往往出现花材被沦为配角的情况。

中国传统插花按照作品形式又可分为:直立式、倾斜式、水平式和下垂式。第一主枝的倾斜角度通常决定作品的形式,每一个形式的作品在插制时都对花材的比例和角度有不同的要求,这也是传统插花的突出特点之一。

一、中国插花艺术的起源

中国传统插花起源远流长,它的根源是民间生活习俗,大致时间在公元前11—3世纪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有《诗经》、《楚辞》为证。

《诗经—溱洧篇》“溱与洧, 方涣涣兮。士与女, 方秉蕑兮。……维士与女, 伊其相谑, 赠之以芍药”,意为描述当时未婚男女青年手持花枝香草到溱河、洧水边踏青祭祀,谈情说爱,互赠芍药花以表达爱慕思念之情的风俗。

《诗经—东门之枌》“视尔如荍, 贻我握椒”,荍即锦葵花, 椒即一种香草。其意是“我看你像锦葵花般的美丽, 你就送我一把鲜花椒吧”。

《楚辞—九歌·湘君》“薜荔柏兮蕙绸, 荪挠兮兰旌”,这是指在柏木船上装饰许多薜荔香草, 船的绸帐上挂满兰蕙, 用荪草饰桨, 兰花饰旌, 乘坐这美丽的花船去寻觅、迎接爱侣。花船迎爱人,美哉!

《楚辞—九歌·湘夫人》“桂栋兮兰僚, 辛夷楣兮药房……”,这是描述用芬芳的花草装饰屋栋、门楣和门庭, 期盼和等待心上人到来的情景。用鲜花装饰好门、屋,等候爱人归来,企盼之情真是情深意切。

从这些的诗句里不难发现这个时候的人们脑海中已经有了用芳草鲜花来装饰美好生活的概念了,并且应用的方式还多彩多样,不拘一格。古人心中的这种意念便为后来插花的欣荣繁盛埋下了最初的种子。

二、中国插花艺术的发展

先秦是传统插花的萌芽时期,此时出现的还是广义上的插花形式(非容器插花),距今至少有3000余年。那时候古人们在节气之日,串亲访友时以及祭祀活动中常会佩戴头花、胸花、或者寄于腰间、或者成束相赠。

初级发展阶段是在汉、魏和南北朝。

这时出现原始的插花容器,并且容器插花、文人插花形成,距今已有2000多年。在这段时间插花史上有三件大事:

一是出现了集古代先民智慧与艺术创造于一身的汉代插花容器,说明此时已有了容器插花。

第二件大事是东汉末年佛经的汉文译本问世,其中有很多描述插花的经文。受这些经文的影响,民间插花通过与佛事活动相结合而增添了很多宗教色彩, 佛前供花渐兴, 寺庙插花得以发展。

《修行本起经》中写到:“须臾佛到, 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 佛度光明, 彻照花瓶, 变为琉璃……。”(瓶花供佛)

《道行经·昙无竭品》记有:“其像端正姝好, 如佛无有异, 人见莫不称叹, 莫不持花、香、缯来供养者……。”(持花供佛)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有献莲华供佛者, 众僧以铜罂盛水, 渍其茎, 欲华不萎。”(水养插花)

第三件事是文人插花渐露头角。

三国时期和南北朝时期,因为战事频繁政局动荡,文人雅士们都纷纷趋于隐居避世或者皈依宗教。这个时候山水花草成为了他们最好的朋友,因此也流传出不少脍炙人口的插花诗、画。

(南朝)宋·陆凯《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 寄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 聊赠一枝春。”北周·庚信《杏花诗》“春色方盈野, 枝枝绽翠英。依稀映村坞, 烂漫开山城。好折待宾客, 金盘衬红琼。”文人雅士的积极参与极大的丰富了插花的文化内涵和品味。

三、隋、唐、五代为插花艺术兴盛发展阶段。

“莫怪杏园憔悴去,满城多少插花人”正是当时盛况的写照。这段时期国泰民安,经济繁荣,又加之君王大力推崇,爱花、种花、赏花几乎是全民参与的。达到了“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的狂热程度。

后唐主李煜就十分热爱插花,也是他开创了大型插花展览会的先河。《清异录》记载:“李后主每春盛时, 梁栋窗壁, 柱拱阶砌, 并作隔筒, 密插杂花, 榜曰锦洞天。”这是讲述李后主于每年的“花朝日” (2 月15 日)定时举办盛大的插花展览会, 在梁栋、窗户、墙壁、柱子上等能利用的场地都插上花, 有悬吊的, 摆放的, 挂置的…..琳琅满目, 锦绣灿烂, 还题名曰“锦洞天”以吸引观众。实为我国最早的大型专题插花展览会。此时的中国传统插花瓶、盘、蓝、缸、筒、碗六大容器插花形式已经齐全;民间插花、寺庙插花、文人插花以及宫廷插花都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和定式。

隋唐时代正值中日文化交流最盛之时,也是日本传统插花艺术萌芽时期。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在此时首次传到日本去,并对日本的传统插花艺术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日本最古老的插花流派——池坊流也是形成于此时。

宋朝是传统插花的全盛时期。宋朝经济繁荣, 文化艺术迅速发展, 插花艺术也获得普及与进步, 成就辉煌。举国上下插花之风亦然盛行。形式多样,技艺精湛,意境深邃,成为“生活四艺”之一。

《墨庄漫录》中:“西京(今洛阳)牡丹闻名天下, 花盛时, 太守作万花会(花卉展览)。宴集之所, 以花为屏障, 至梁、栋、柱、拱, 以筒储水,簪花钉挂, 举目皆花。”《东坡志林》记有:“柏州芍药为天下冠, 蔡凡卿太守始作万花会, 用花十余万枝。”可见当时的官府插花规模之宏大。

民间插花也是异常繁荣,欧阳修记载洛阳城每到春天都要举行大花会,《洛阳牡丹记》中所述:“洛阳之俗, 大抵好花; 春时, 城中无贵贱皆插花。”文人插花更是别有情趣,除琴棋书画外又形成插花、挂画、点茶和燃香的“生活四艺”, 撰写的插花诗作不胜枚举。

除了插花形式越来越成熟和丰富,宋朝时人们更注重花品的寓意和内涵。另外发达的陶瓷业也带动了插花容器的制作与改良,很多精良的插花容器相继出现。

插花艺术发展到宋朝已经是达到历史上的顶峰状态,不论高低贵贱,满城尽插花。宋朝插花艺术受理学影响,在追求怡情娱乐的基础上,更注重理性意念。在形式、内涵和花材上都倾注了创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深入思考,注重花品花德及人伦教化之意,内涵重于形式。构图上追求线条美,突出“清”、“疏”的自然风格。现代的中国传统插花注重内涵、线条美和亲近自然的风格亦是从此延续而来的。

四、元朝是传统插花的沉滞期。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是个开疆辟壤之主,元代时我国幅员辽阔,但社会并不稳定,文化艺术不振。插花艺术因此也陷入低谷,一般平民老百姓少有插花的闲情逸致,仅在宫廷和文士中流行较多。宫廷插花依旧继承宋朝时的风格,以瓶花为主。而此时的文人插花出现新的风潮,元代文人们避世思想滋生,逐渐摆脱理学思想,追求清净和自由自在,插花时注重个人内心的冥想和情意表达,没有固定造型。表现出随意挥洒, 无拘无束, 轻巧秀丽, 潇洒飘逸的风格, 史称自由花。

元代的插花还出现了一个特色,善用花材的象征寓意和谐音来表现主题,抒发内心感情。这也为中国插花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五、传统插花在明-清中叶开始成熟完善,开始系统化和理论化。

步入明朝,花事及插花活动已不如唐、宋时普及和繁盛,明朝当政者提倡节俭,宫廷插花仅限于重要节庆日。但是明朝时科技进步促使花卉种植业达到空前发达的状态,文人雅士插花盛极一时,大大的推动了插花艺术的进步。成为我国插花史上的璀璨明珠。

明朝时的插花艺术开始日趋成熟和系统化了。当时插花最主要的特点是在形式上以瓶花为主流, 技巧成熟精练, 构图布局、比例、尺度皆有严谨的章法与美学原则;对于花材、容器的选用以及对作品的品评(茗赏), 环境的要求都注重品位和高雅的艺术效果。在创作上内容重于形式, 具浓厚的理性意念,追求天然神韵与书画情趣, 注重作者思想情意的表达, 以清、疏、淡、远为主要风格。

插花的类别常有两种:“堂花”作品高大,花材繁多,并以高格韵胜、富美好寓意为主,陈于厅堂。“斋花”作品清秀,形态巧小,随意点插,颇有清新俊逸之风,陈于书斋闺房。

这段时期里出现的花学研究书籍非常多,袁宏道的《瓶史》、张谦德的《瓶花谱》、屠隆的《考盘余事》、《山斋清供笺》、文震亨的《长物志》、《清斋位置》、何仙郎的《花案》、屠本畯《瓶史月表》、程羽文的《花历》及《花小名》、夏日的《药圃同春》……这些古籍著作汇集了先人的智慧,亦是中国传统插花在当时世界卓尔不群的印证,都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传承至今,我们应当让它再次闪耀在世界文明之巅。

明朝插花艺术无论在技艺上还是理论上都已经达到成熟和完善,确立了中国传统插花的主要特点和风格,建立了中国传统插花的理论体系。

清朝前期花事盛况也不逊前朝。宫廷插花延续明朝堂花风格,而且更加注重华丽丰硕,善取格高韵胜的牡丹、芍药、梅、菊、松等, 并用多种配件如如意、香炉、灵芝等进行装饰。民间插花受盆景艺术的影响,流行写景式插花和谐音式插花,风格追求自然美。

六、清朝中期以后,传统插花开始衰微。

清嘉庆以后,国势衰微,战乱频繁,外强侵辱,花事和插花也趋于萧条。这种情势延续了140余年,严重阻滞我国的传统插花花艺的发展。此时的西方插花花艺和日本花道也开始日趋兴盛,引领世界潮流。

这段时间中国传统插花在插花技艺上有诸多创新。“撒”发明(最初是用于瓶花插花固定的技法)、剑山雏形的出现以及提出“起把宜紧、瓶口宜清”的插花法则。

七、改革开放之后,传统插花步入快速复苏的发展阶段: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文化事业快速发展,沉滞压抑百余年的中国传统插花迎来新的春天。如同春芽一般欣欣向荣、茁壮生长。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传统插花史,有几件大事是需要提及的:

一是以中国插花协会为首的相关插花协会的成立。插花协会大多是以宣传插花花艺,弘扬插花文化为己任的公益组织。组织插花花艺研究、交流以及展演,大大的促进了插花艺术的发展,扩大了插花花艺的影响。

二是插花工作者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认可。1992年,国家级的《插花员职业标准》编写完成,插花首次被国家认可为国民经济的工种之一,相关插花员职业培训教材出版。

三是2008年传统插花申报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说明其重大的史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了解我国插花各阶段的发展历史,不难发现“国兴花荣”的道理。现在我国正在步入一个新的盛世,相信我国的插花事业也会随之走向新的高潮。传统插花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星,新时代的插花人应当在发掘它、学习它、研究它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创立新,踏入新的高度。作为这个瑰宝的“传承人”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这样做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茶席上的花艺之美
“那些花儿”
花 艺 与 花 意?
传统插花艺术作品欣赏(一)(原创)
一花一世界丨浅谈插花、花道、花艺的区别
插一瓶花,把日子過成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