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教学: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细目表(一)
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细目表
(一)高考语文命题细目表还原与仿制
(一)2017年语文命题细目表还原
1.2017年全国语文卷细目表
题号
(答案)
分值
题型
考点指向
能力立意
能力层级
错项分析
难度
1
D
3
单选
选文第1、2、3段中的重要概念和语句
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
B
A项“提出了气候正义”表述有误,一些非政府组织只是开始“伦理审视”。B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表述有误,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与国内公平问题,所涉及的问题是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C项,“为当代人设定义务”是一种主动行为,不等于选项中所说的“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
2
C
3
单选
段落结构和大意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考查分析文章结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C选项“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错误,因为从文中无论是消极方面还是积极方面,都是立足于当代而言。
3
B
3
单选
从文中重要的观点作出推理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C
B选项“后代的需求可以得到保证”表述有误,因为文中说“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只强调符合后代利益,至于后代的需求是什么无从可知。
4
B
3
单选
小说的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相关情节、主题
考查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D
B项中“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有误,说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真挚。
5
5
简答
小说谋篇布局的妙处
考查分析作品结构、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C、D
6
6
简答
小说的结尾
考查借助小说结尾,探究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
F
7
3
单选
文本材料一、三、四的重要语句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
B、C
D项“节目制作后传送给”“电视观众”表述有误,节目制作后并没有直接传送给电视观众,而是传送给康卡斯特电信公司。
8
BC
5
多选
文本材料一、四的重要语句和材料二中的图表
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阅读图表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
C
A项“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有误。从选文看,以期达到的是“规模化的播出效应”,而“主体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形式”是现在的情况。
D项“随着目标观众年龄的增加以及学历的增高、集中度的比值也在不断的攀升”有误。从图表中看,集中度在年龄的表现上55~64岁为最高值,过了这个年龄段呈下降趋势。
E选项是从材料三中相关信息做出的推理,材料三中说央视频道化运营模式受到种种限制,但不能因此说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在各方面不存在受到限制的问题。
9
4
简答
材料三、四中的重要概念频道化运营模式和制播分离模式
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并对文中信息进行筛选、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B、C
10
3
单选
文段中的某些语句
考查根据文言文句意和句式特点断句的能力
11
3
单选
文段中重要词语所包含的文化意义
考查结合文本内容分析文言文常见实词所包含的文化内涵的能力
“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错,姻亲没有血缘关系,不属于血亲
12
3
单选
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综合
考查从对重要实词的理解到文中部分内容分析与概括的能力
B、C
和谢弘微诗词唱和的还有族叔谢混,谢弘微也不是因口才得到谢混赏识,而是因为他说话简约。
13
10
翻译
文段中重要语句
考查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综合运用能力
14
BE
5
多选
古诗中语句的内容和作用
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作者态度观点的能力
B项“表现考生奋勇争先、一往无前”错,意在用“衔枚疾走”表现考场的宁静;E项“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有误,是作者的自谦之词
15
6
简答
古诗中的部分语句
考查鉴赏古诗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6
5
默写
全国卷所规定的初高中背诵篇目
考查在对古诗文理解的基础上默写的能力
17
3
单选
对一些常见成语的使用
考查辨析成语词义和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能力
重整旗鼓:比喻失败或受挫后,重新整顿组织力量;守正不阿:指人的品行正直;万无一失: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18
D
3
单选
辨析语病
考查运用语言知识辨析语句的结构性或语义性语病的能力
A项“根据”赘余;B项“三个月内”位置不当;C项“推动”和“企业广泛收益”不搭配
19
A
3
单选
语言表达的得体
本题考查语言运用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
B项“献丑”应为“抱歉”;C项“垂询”有误;D项应把“内人”和“妻子”换位置
20
6
补写
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
考查在理解语境的基础上进行简明、连贯表述的能力
21
5
简答
文段中的推理内容
考查对语段中的推理内容进行分析,指出其错误的能力
E、F
22
60
写作
根据所给材料的内容和范围作文
考查选择所给关键词,进行构思,并限时成文的
(二)高考命题规律解读
1.考查内容
(1)基本知识
2017年高考新课标语文全国卷共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写作四个部分,其中现代文阅读又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诗文阅读又分为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部分,每个部分都要求考生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论述类文本中主要是有关论点、论据、论证和逻辑推理的有关知识;小说阅读主要是人物、情节、环境和语言特色的有关知识;散文主要是有关结构、线索、写作手法的主要知识;实用类文本主要是各种实用类文本的文体特点知识。文言文阅读主要是有关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有关知识;古诗词阅读主要是意象、表现手法的有关知识。语言文字运用主要是成语、病句和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有关知识。写作主要是记叙文、议论文、实用类文章等文体知识和叙述、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相关知识。
(2)基本能力
高考语文的命题形式可能会千变万化,但对考生基本能力的考查相对稳定。高考语文主要考查考生在六个方面的能力:即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鉴赏评价能力、表达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2017年高考全国语文卷考查最多的能力依次是:
首先,对理解能力的要求贯穿始终,理解是基础,考生必须能够领会并解释词语、句子、段落的意思,才能对相应问题做更加深入地思考。
其次是分析综合能力,在理解的基础上,考生要能够从因到果、由表及里地剖析材料,然后进行归纳整合或高度概括。
然后是表达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歌阅读、语言文运用部分试题和作文,均是对表达能力的考查,考生是否能够做到文从字顺、层次分明的表述,直接显现出表达能力的高下。
另外三个能力涉及较少。在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下面出现少量的鉴赏题目,也是在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阅读材料中相关内容进行鉴别、赏析和评说。对识记和探究能力的考查最少。
(3)学科素养
全国卷语文试题并不会单纯体现为对某个知识点的考查,而是把相关知识与相关能力结合起来,综合表现为对考生运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过程的考查,即对考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考生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并在考题所提供的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它们。
②思维的发展与提升。考生必须能够从语言和文学形象中获得直觉体验,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表现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③审美欣赏与创造。考生必须能够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体验丰富情感、激发审美想象、感受思想魅力、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养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品位。
④文化传承与理解。考生必须能够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
2.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命题规律
(1)稳定性
高考语文全国卷归根结底主要是从读和写两个方面对考生的基本能力进行考查,所以今年的全国语文卷的题目设置还是以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的内容为主。
阅读方面依然是分为现代文阅读和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又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而古诗文阅读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言名句默写。阅读之外是语言应用与表达和写作。考查形式相对稳定,使考生在复习的时候有规律可循。
(2)综合性
今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在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方面都表现出综合性。它几乎所有的题目都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解答,即使是名篇名句默写也不再是简单地对古诗文上下句的填空默写,而是在正确理解古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填空。阅读中简答题和写作题目只有在理解了试卷文字所提供的信息之后,才能进行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或探究,所形成的答案又是考生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如全国Ⅰ卷第15题要求赏析“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的精妙之处,考生需要对“衔枚疾走”这个成语有所了解,还必须理解这句诗写的是作者在礼部贡院观看进士就试时的感受,才能去分析作者所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而感知诗中所寄寓的感情、赏析评价诗歌的表现手法,所以这个题是对考生识记能力、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欣赏能力、表达能力的综合考查,而要真正体会作者的愉悦心理,还需要一定的探究能力。
(3)应用性
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另一个特点表现在对语文知识的应用方面。语文学习必须为生活服务,考生所学的语文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才会显出它的价值。2017年的高考语文试题在这方面体现出灵活性,特别是语言文字应用题目,突出考查考生在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和得体等能力方面,均提供特定的语言场景;三份试卷的作文题目更是要求考生针对自己所经历的社会生活或学习生活,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很好地制止了往年考试中所出现的利用现成论据宿构和套作的现象。
(4)创新性
近几年高考试题虽然结构框架大致固定,但考查内容千变万化。今年全国Ⅰ、Ⅱ、Ⅲ卷从论述类文本阅读到写作均有重大调整,取消了选考内容,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同时作为必考内容出现。文学类文本阅读由小说一统天下的局面改为小说、散文并列的情况;实用类文本阅读把原来多年考查的人物传记换成了学术报告,而且采用非连续性文本形式,又把原来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图文转换渗透其中,灵活多变,真实地考查了考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使是看上去没什么变化的必考部分在内容上也有很大变化,这一点在论述类文本的考查上非常明显。写作方面也改变了过去的一事一议,侧重于宏大叙述和传统文化,引导考生正确认识社会和生活,体现出对考生综合素养的考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2018年高考语文命题细目表(Ⅱ)
快看!2017高考语文题型“再次变脸”:教育部考试中心公布最新《考试说明》
【权威解析】2019高考全国语文(Ⅰ、Ⅱ、Ⅲ)卷深度解读
特级教师用毕生所学告诉你:高中语文学习的秘诀
2020年语文高考的命题方向及考查重点高中语文教和学
语文:“考什么”与“怎么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