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整本书阅读”要迈三道坎

吴泓
资料图片



    得法

    所谓“得法”,是指在参考和借鉴专家、学者各种不同的阅读方法之后,尽可能得出或者确定的最适合我和学生的读书方法。

    近些年,和学生读《论语》,我主要参考和借鉴了以下专家、学者的阅读方法:如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以人物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纵读《论语》”的读法;石毓智《非常师生:孔子和他的弟子们》“解读孔子和他弟子们”的读法;钱宁《新论语》“打破《论语》原有章节顺序,以‘仁’为核心,提纲挈领”的读法,等等。

    我确定我和学生的读法是:先读出《论语》的两种结构形态,特别是后一种结构形态,然后从后一种结构形态入手,去读《论语》的整本书。

    第一种结构形态我称之为显性的、静态的“外结构形态”。可以做两件事:

    第一件,不急于读正文,先读“导言”(“导读”),看“目录”,再看正文每一篇标题下的简要说明。如《学而篇第一》下面标明的“(共十六章)”;《为政篇第二》下面标明的“(共二十四章)”,弄清楚《论语》的篇章数目。

    第二件,上网输入“论语”“结构”等词可知:《论语》上论十篇,主要讨论或展示孔子的理念,以及孔子如何用这些理念来教导弟子。下论十篇,主要讨论孔子的行道方案、行道实践,以及行道失败以后他的心态。

    弄清楚《论语》的“外结构形态”,有利于整体把握全书内容。

    第二种结构形态我称之为隐性的、动态的“内结构形态”。

    与诸子著作相比,《论语》的结构形态比较特殊,有学者认为《论语》是一本“未经整理的课堂笔记”,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本学生“追念老师”的“纪念册”。

    既是一本“未经整理的课堂笔记”或者“纪念册”,那自然是弟子甚至再传弟子的“你一句我一句”,给人“杂乱”的印象也就在所难免。《论语》一书尽管有些“杂乱”,但还是隐藏着一条孔子本人、孔子与弟子、孔子与时人(当时的国君、大夫、权臣、隐者等)交集互动的线索。弄清楚这种内在结构和线索,或许就能找到阅读《论语》的比较好的门径。如参考李零教授的孔子的一生、弟子的分期和其他人物的分类,我们将全书人物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孔子本人;二是孔子与弟子(可从“孔门十哲”切入);三是孔子与时人(可从孔子与鲁昭公、鲁定公、鲁哀公、季平子、季桓子、季康子、阳货、公山弗扰、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舆等人切入)。这样,以人带事,就事析人,在时间脉络、人事变化上就能够理出一条清晰的路径。

    经典并不好读,好读不叫经典。所以,当我们拿到这样一本经典时,最好是先读读“导言”(“导读”),看看“目录”,再查查专家、学者在读这本经典时有哪些方法和策略,有怎样的经验、教训和体会。

    入境

    叶圣陶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可见“入境”是读书的最高境界。怎样才能让学生读《论语》有“入境”的感觉呢?

    《论语》主要是一本老师和学生聊天的记录,师生一体是它最大的特点。为此,从师生的情谊、情境等进入是个极好的选择。李零教授对《论语》中出现的弟子人数做过统计:“《论语》中的弟子有29人……出现最多的是仲由(42次),其次端木赐(38次),颜回、卜商(21次),冉求(16次)。十哲以外,还有5个人也比较重要,樊须、公西赤、有若、曾参和颛孙师(子张),他们出现最多的是子张(18次)和曾参(15次),其次樊须(6次)、公西赤(5次)、有若(4次)……”

    于是,我和学生便先从出现最多的仲由(字子路)入手:先梳理《论语》中子路出现42次的语句,再整理司马迁《仲尼弟子列传》中叙述子路的文字。这样集散归类不仅能“入境”,还能有新的发现,如《公冶长篇第五》“颜渊、季路侍”和《先进篇第十一》“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章都写学生“各言其志”。子路早期志向(“愿车马衣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就颇具“野人”气息;到了后期,尽管表现出“率尔而对”的锋芒毕露和心直口快(一些译注为“轻率”,不对),但其志向(“千乘之国……可使有勇,且知方也”)较之前的“车马衣裘”却有云泥之别。所以,有人将“夫子哂之”译为老师嘲笑学生并不切当。老师既看到了学生在学业、志向上的进步与成长,也看到了学生在性格上的弱点或缺陷;这一笑,既含欣喜,也有遗憾,更有担忧,可谓用心良苦、意味深长,而这正是夫子教育的心存大爱。如再联系《论语》中“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先进篇第十一》)“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公冶长篇第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颜渊篇第十二》)“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先进篇第十一》)“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先进篇第十一》)等章,我们就更不难看出老师那既欣慰惊喜又忧心忡忡的复杂心理了。

    《论语》一书,学生和老师在一起这样“如切如磋”其乐融融的场景,在先秦诸子文字的描述里并不多见,难怪孔子有“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教育家”那么多名号。这样,学生沿子路而下,依次整理出现38次的端木赐,21次的颜回、卜商,18次的子张,16次的冉求和15次的曾参等,全书内容便可一脉贯通。

    克难

    要做好“整本书阅读”,学生仅仅“读过”是不够的,更应该“读懂”。《论语》最难读懂的是书中有109处提到的“仁”。在书中,孔子并未对“仁”下定义,只是说某种行为符合“仁”,如果某种行为不符合“仁”则为“不仁”。为此,我和学生参考和借鉴了学者钱宁《新论语》一书中“仁”的部分内容来攻克这一难关,具体如下:

    核心篇:从“仁”的定义开始,探讨“仁”是什么?不是什么?有何内涵?怎样才能做到?然后,探讨“仁”在不同社会关系中所呈现出的不同形态——孝、悌、信,以及外化为“礼”,成为人们相互间的行为规范。最后,从仁者的种种作为,展示出“仁”所具有的各种特质。

    路径篇:指明求“仁”的三种途径:学习、修身和践行。人之仁者,即是君子,指明君子之路,君子应有的言行举止;人之不仁者,就是小人,提出区分君子和小人的标准。

    实践篇:从治国和处世两个方面,讨论“仁”的实际应用。先讲仁者如何从政,包括整套的治国方略——以仁为政、以德治国、以信立国、以教兴国,以及直言、正名、选贤等;再讲仁者如何处世,怎样面对富贵、闻达,怎样做人、交友、识人,以及好德、慎言、闲居等。

    例证篇:以实例教学的方式,通过评论弟子、谈诗说乐、思辨案例、议论时政、臧否人物、评说历史来展现“仁”的深层含义,启发弟子们更具体和深入地理解和领悟“仁”的实质。

    哲思篇:将“仁”放在“天命”的层次来思考,并讨论了鬼神、生死、时光等哲学命题。“仁”下植于人性,上合于“天道”,而“性与天道”是孔子学说中最高深的部分。

    《新论语》书中列入的“核心篇”五十章,“路径篇”八十七章,“实践篇”一百一十六章,“例证篇”一百四十章,“哲思篇”二十六章,这几乎涵盖《论语》80%以上的内容,也梳理出孔子“仁”的整个思想体系。如此从理论、理念到实践、实例,有利于攻克“仁”这一难关,而学生读《论语》就不仅能“升堂”,还可以“入室”了。

    总之,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得找到好的读书方法,努力把学生带入到历史的情境,和学生一起去攻坚克难。

    作者:吴泓,单位:广东省深圳市新安中学(集团)高中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中的师生关系
子路是不是好学生
不要替德行有亏的人办事,以免被他殃及。
教师节|《论语》精华12句,重温为师之道
“有教无类”的孔子,原来也会“打是疼,骂是爱”啊!
彭放感悟《论语》的人文情怀之【11.22】孔子因材施教的实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