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活生生的人才是课堂的核心

 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曾在《人民日报》撰文《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他提出,坚持内涵发展,加快教育由量的增长向质的提升转变。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对于坚持课堂教学改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这就是改革的号角,令人感受到课堂改革春天的真正到来。


在新时代教育发展中,课堂教学改革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一线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活生生的人才是课堂的核心”,积极投身课堂革命,通过教学做合一,兑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真正全面发展的质量,让孩子爱上学习、快乐学习,让新时代教育在改革中不断获得长足发展,将“课堂革命”进行到底。


课堂不是用来关注的


许多教育管理人员把关注课堂作为他们重视教学、深入一线的最好佐证,殊不知这恰好暴露了这些管理者官僚思维和专业的溃乏。课堂其实不应该只是用来关注的,课堂是所有学校教育者都应该参与和研究的。


课堂是学校教育主要方式。现代学校教育以班级和课堂形式开展,即使是现在倡导的走班教学模式,弱化甚至取消行政班级,学习班级形式依然存在。课堂教学只是从内容、方式、评价、目标进行改革,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方式还难以改变。


可以说,课堂的状态决定学校的状态,课堂的效果就是学校的效果,学校的办学理念、宗旨以及学校文化的传播主要是通过课堂来实施与实现。


可是,这些教育管理者并没有把时间和精力放在课堂,而是放在了课堂外。他们思考的是用什么策略和路径去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这些策略和路径更多的是管理、评价、活动、改革。很少有人走进课堂,去体验课堂、去思考课堂、去帮助老师和学生改革和发展课堂,永远都站在课堂外去研究教学。其实只有在课堂中谈教育,才能真正地发展课堂、提升课堂。只有在课堂中体验师生教育教学真实生活状态,才能让教育管理服务教育、服务老师、服务学生。课堂不是用来关注的,而是用来践行的。


课堂是充满变化和规范的空间。课堂的主角永远是人——老师和学生。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交流是规范与变化并存。规范是课堂的基本要求、基本程序、基本目标与方法;变化是指课堂有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而这个“突发事件”是个性化的,也是不可预测的,同时也是课堂更深层次的价值。


不是每位老师都能按规范进行课堂教学的,有些老师也难以完全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课堂教学。这就要进入课堂了解、研究、寻找与帮助,而关注是不可能达到的。


课堂变化和变化课堂则是课堂教育教学的另一个层次。有些老师的课堂是没有变化的,只有预设的规范,因为他不允许变化,甚至于说害怕变化。没有课堂的变化和变化的课堂是呆板的、是没有交流互动的、是缺乏探究与生成的,这样的课堂也应该是学生不喜欢的、低效与单一的。如果拥有这样课堂,那这所学校会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如果拥有这样课堂,老师又会是一名什么样的老师;如果拥有这样课堂,学生将会是一位什么样的学生。


课堂是需要不断地探究、熟悉又有疑问的场所。课堂在老师、在教育管理者眼中再熟悉不过,但就是这个天天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课堂,还是值得我们反复、深入和专注地研究。课堂的价值在于他的普通而又伟大。普通是因为每天都在上演无数堂课;普通而又伟大是每堂课都有无数个生命渴望成长,而这种成长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选择与判断。


课堂的熟悉在于内容与程序,课堂的疑问在于人。内容与程序是可以预设和重复的,人是随时随地都有对事物不同的认识与看法,而且还有认识与看法的方式与速度的不同。这些人的区别又会反作用于课堂内容与程序,正是这些可变的因素,课堂不是固态和静止的,而是动态与变化的。而这种动态与变化的就是课堂的疑问,也是教育的疑问,这些疑问永远会成为教育者终身破解的迷。要破解这个迷需要的不是关注,而是专注与研究。


课堂不是用来关注的,每位教育者都应深入课堂,体验课堂,研究课堂,发现和寻找课堂。课堂需要教育智慧,而智慧则需要体验与思考,走进课堂,就是走进教育。



课堂互动不一定要说


课堂互动体现教与学的有效结合,课堂互动是评价课堂有效性的关键指标,也是优质课、教改课的必要条件。现在进课堂观课很难听到“静悄悄”的课,也难听到“一言堂”的课。因为“静悄悄”的、“一言堂”的课不但不合时宜,也会被贴上“传统课”“课堂没有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等标签,这个标签背后可以折射出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教学能力等方面的问题,课堂“热闹”也就顺理成章。


课堂互动可以“闹”起来。交流是学习主要方式之一,交流能了解教与学状态、教与学态度、教与学程度、教与学的路径。语言是交流的主要形式,老师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出教的内容、教的要求、教的思路,学生则通过语言表达出学的状态、学的困惑、学的思考,这样就能让教与学互动,教与学互补,教与学互助。


学生积极发言、分组讨论、师生对话、质疑反思都是课堂互动的方式。学生在互动中提升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增强思辨意识、补充思考的方式与方向等等,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主张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有序有目的地进行师生交流,让老师从讲台走向平台,让老师由导演、演员变为导演、演员和观众;让学生从观众席走向舞台,让学生从观众、学徒变成导演(小组讨论)、演员、观众。


课堂互动也可以“静”下来。师生互动除语言交流外,还有思维的互动、理性的思考。有些课程、内容需要静下来倾听、需要静下来思索、需要静下来消化与体悟。老师应根据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求而设定教学策略与路径,策略与路径应该服务于课堂内容和教学目标。只以课堂形式来判定老师教学优劣,甚至于是否是符合当前的教育方向和教育改革,有时会失偏颇。


安安静静的课堂并不表示没有师生互动,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剧院看戏、一个人静静听音乐或看书一样,并没有用语言对话、没有讨论、没有争执,但看电影的、听戏的、听音乐的、看书的可能都全神贯注地与电影、戏剧、音乐和书本在对话、在讨论、在争执,所以看电影、听戏、看书时经常会出现随影视作品中人物和故事情节或悲或喜、或愁或嗔。课堂也是如此。


课堂互动可以“多样”。课堂互动的目的就是让课堂相关人都处于课堂情景与情绪之中、思维与内容当中。 “闹”可以互动;“静”也是互动;课堂“闹中取静、静中有闹”同样都是互动。闹、静只不过是课堂的外显形式,决不是课堂的要点。我们不能以形而代神的表象思维来认识课堂,来认识互动。我们要从课堂应该是“闹”还是“静”的讨论中走出来,走向课堂为什么要“闹”、为什么又要“静”的讨论,以及应该如何“闹”、又应该如何“静”的研究。只有知道“闹与静”背后的故事,才能把握住什么样的课堂应该“闹”,“闹”到什么程度和怎么“闹”;也就知道什么样的课堂应该“静”,“静”到什么程度和怎么“静”。


课堂是如此,生活也是如此。



课堂改革还是改变课堂


围绕着教育改革的话题永远是吸引大众眼球的。教育是一个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改革又是当今最为活跃的话题,所以教育改革被大众广泛关注也是情理之中,如同“爱情”是文学作品永恒的话题一样。


从课程改革到课堂改革,从考试改革到教材改革。这些改革尤以课堂改革覆盖面广、参与人数多、影响大。课堂改革形式多样,模式众多,纵观全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特别是江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和山东杜朗口中学的“三三六”模式更是声势浩大。全国各地去洋思中学和杜朗囗中学学习取经移植的学校可以说是前赴后继。但是,至今为止没有一所学校在学习这两所学校的课堂改革方面是学有所成的。今天更甚的是,原来把他们捧上“神坛”的人又把这两所学校请下“神坛”,全盘否定洋思中学和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改革。其实,客观上说,江苏洋思中学和山东杜朗口中学的课堂改革是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尤其对他们学校本身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这两所学校校长结合自己本校实际寻找符合他们校情的课堂改革,体现了蔡林森校长和崔其升校长的教育情怀与教育智慧。至于两校的课堂改革是否能移植到其他学校,以及能否作为模式化进行推广,勿庸质疑这种模仿式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为什么当时会有那么多学校前往洋思中学和杜朗口中学去学习呢?简单地说有这么三种情况。有媒体造势式的推介和跟风;有去学习的对理想教育的期盼和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大多数教育人对教育理解的偏差和浮浅。正是这样,就出现盲目的崇拜和追捧,这些崇拜和追捧的背后暴露出我们对教育无知与片面,总认为能找到一劳永逸的、万试皆灵的公式化教育方法,以至于伸手拿来即可套在自己身上的妙方,其实这是我们对教育认识的极大错误。方法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经验可以分享但不可替代,路径可以嫁接但不可移植。教育的魅力在于同一个人用同一种方法对不同的人教育,其结果完全不同;更甚至于同一个人用同一种方法但不同的语气对同一个人教育,其效果也不同。这就是教育,充满了变化,受很多因素影响。


由此看来,我们前面膜顶式的移植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影响教育效果的因素很多。大家去洋思中学和杜朗口中学学习与其说去学习他们的课堂改革,不如说是学习他们的改变课堂或者称为改变后的课堂。我没有深入两所学校学习调研,所以并不知道他们改革初衷、改革历程、改革路径。但我可以武断地判断他们的课堂展示只是他们改革的一个环节或是整个改革文章中的一个段落。而去学习的我们误认为这就是他们改革的全部。正是基于这点认识,我们的学习看似重教学的主阵地课堂,实质上我们的学习重形式而轻逻辑。


改变课堂是站在课堂结构、课堂内容、课堂形式上来思考课堂,这样的改变也就自然而然从以上三个纬度来改。这种改变是就课堂而课堂的改革,或者说是教师认识课堂来改革。改变课堂是基于课堂效率的结构性的改变,这种改变是想以课堂形式和课堂内容的变化达到课堂效率的提高。


课堂改革是基于对课程的理解,对影响教学效果相关因素的分析,寻找课堂教学路径的思考。课堂改革更注重在课程框架下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内在教育生态关系,这种改革更加关注课堂内师生多纬度的教与学的需求。


课堂改革是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对教育终极目标思考,是把课堂作为教育改革的落脚点来思考课堂所需要的相关元素的综合性改革,可以说表现在课堂,用力在课外,如:教育目标的思考、教师专业素养、教育评价、教育生态建设等都是课堂改革的内容。改变课堂定位在课堂的变化,对课堂内容、课堂结构、课堂形式的改变,没有涉及课程、组织、评价、教师、目标等方面进行改革。课堂改变是课堂改革的展示,但不能就改变而改变,应该借改变而改革,以达到课堂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这样我们既要聚焦课堂,又要透过课堂看课堂外,使课堂改变有实效,让课堂真正成为教学改革的主阵地。


(来源:《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8年第7期;作者:方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智慧教室”提醒您:教室千万间,“智慧”第一间
杜郎口经验解读
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
让课堂动起来——江苏省盐城市明达高级中学“三动”课堂教学改革剪影
学校阶段性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课改“置之死地而后生”? 十年课改:改得怎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