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题解:文与可,宋代著名画家,苏轼的表兄。筼筜(yúndāng):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筼筜谷,地名,在陕西省洋县,以盛产筼筜竹出名。偃竹,仰斜的竹子。这一篇杂记,记叙了苏轼和文与可之间的深厚情谊,并阐述了文与可的画论,是一篇有叙有议、深情缅怀亡友的文章。

3个同学朗读课文,每人读一段。正音见课文注音。

认真阅读注释,然后补充知识,赏析课文

一、词语解释:

1.萌:动词,草木发芽。引为开始、发生。智者见于未萌。名词,草木的嫩芽。一寸之萌耳。时尚语言为可爱的意思。

2.蜩(tiáo),古书上指蝉。蜩腹蛇蚹。 《庄子》:佝偻者承蜩

3.蚹(),蛇腹下的横鳞。 

4.寻。多义词。古代长度单位,八尺长为一寻。下文:世间亦有千寻竹。寻找。寻向所志。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不久。未果,寻病终。

5.鹘(hú),一种猛禽。兔起鹘落。《过小孤山大孤山》:俊鹘抟水禽。

6.中,指内心。《短歌行》: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7.平居:双音词,平时、平日、平素。国家养士于平居之时,士当効力于有事之日。

8.与:多义词。给予,给。动词。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结交,交好,亲附。动词。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孟子》:天下莫不与也。赞许,允许,认可。动词。而读书者与之。《论语》:吾与点也。参与(yù)。动词。蹇叔之子与师。和,跟,同。介词或连词。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庄子》: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同“欤”,语气助词。是鲁孔丘与?

9.缣(jin)素:绢之白色者曰素,黄色者曰缣。均可供书画用。

10.口实:话柄(留下攻击他的根据)。成语:贻人口实。

11.彭城:徐州的古称。

12.辩:此为形容词,能言善辩。辩才(善于辞令的人才)。辩捷(能言善辩,口才敏捷)。成语:辩才无碍。

13.蓬:蓬草,蓬蒿,低贱的植物。常用作自谦。《客至》: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蓬荜生辉。征蓬(飞蓬)又是古代诗歌的常见意象,古人常以蓬草、转蓬、飞蓬、飘蓬、征蓬、孤蓬等来比喻飘零的生活。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14.斤斧:斧头,同义复用。也作斧斤。《石钟山记》: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15.箨(tuò):笋壳。杜甫《咏竹》: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箨龙:竹笋的美称。苏辙 《喜雨》:时向林间数新竹,籜龙腾上欲迎秋。

16.发函得诗:发,打开。打开信看到这首诗。《荆轲刺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促织》:窥父不在,窃发盆。

17. 喷饭:狂笑。吃饭时因某事突然发笑,把嘴里的饭喷出来。今有成语“令人喷饭”(形容事情可笑)。

18. 没:通“殁”。死。与可没于陈州。《过秦论》: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19. 曝():晒(用强烈阳光照晒)。成语:一曝十寒。《满井游记》:曝沙之鸟,呷浪之鳞。老翁曝背。

20. 废:废弃,搁置,停止。成语:废寝忘食,半途而废。

 

【成语】出自本文的成语有4个:

1.      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也说“成竹在胸”。英语:Havea well-thought-out plan(有周密的计划)。

2.      兔起鹘落:意思是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形容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3.      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4.      令人喷饭:形容事情或说话十分可笑。

后两个成语还可以连用。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事如兔起鹘落,稍纵即逝,此媪亦捷疾若神矣。(还有人把本文中的庖丁解牛、轮扁斫轮也当作苏轼发明的成语。)苏轼发明的成语很多,我们学过的就有:河东狮吼,明日黄花,水落石出,淡妆浓抹,江山如画,人生如梦,水波不兴,庐山真面。

 

一、赏析第一段:

(1)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简介了文与可的绘画理论,以及对自己的影响。

(2)题目提示了文与可什么身份?答:画家的身份,那么文在绘画方面有怎样的贡献?

提示:注释里提到文与可开创了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文中提到他哪些贡献?

提示:根据“与可之教予如此”来理解。文与可的绘画理论在这句话的前面。“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一理论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的灵感和整体形象的把握,追求神似。

(3)苏轼批评了在绘画创作中哪种画法?这种画法问题在哪里?

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脱离现实,背离自然规律,只追求形似的画法。

(4)文与可的绘画理论是对作者的教诲,在这一层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既表明了二人绘画见解的一致,又体现了苏轼的谦虚、好学。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作者在艺术上对自己严格要求。由自己的不足来衬托表兄的高超的画技,同时也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情。

(5)引用其弟苏辙送给文与可的《墨竹赋》的作用是什么?

一是借弟弟之口,肯定了文兄在画竹中寄托了人生理想,他不是单纯地绘画,有更高的追求。二是说弟弟不会画画,只是领会了文兄通过绘画所表达的道理。至于自己,则是不单领会了他画竹的用意,同时也学到了他画墨竹的艺术技巧。用这种方法表达了自己对文兄的敬佩,受益匪浅。

(6)教师小结:这一段通过叙述文兄的画论,不仅写出了文兄画技的高妙和见解的卓越,而且也道出了自己对文兄的敬仰、赞扬之情和知己之感。本段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夹有描写、叙述,灵活多变。

二、赏析第二段:

文中第二段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记叙了文与可的三件事情:

一是把求画者之缣素扔地并说拿去做袜;二是写两人以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竹开玩笑,并忆《筼筜谷偃竹》图之由来。记述苏轼与表兄以论竹为话题来斗趣这事,主要是写表兄画技和画论的。三是追述文兄夫妇在洋州时因苏轼的“筼筜谷诗”失笑喷饭满案的事。这三件事分别从文兄的为人,为画,为官来赞扬的。板书:

为人:漠视名利,恬淡、疏狂

为画:画技精湛,讲究神似(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

才情过人、无拘率直(表兄弟以诗斗趣)

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小结:文与可是北宋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开后世“湖州竹派”,技艺精湛,被称为“墨竹画大师”。为人高尚风雅,漠视名利,恬淡、狂放、脱俗淡泊,为官清廉、不贪图奢侈享乐。

三、赏析第三段

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而前人评此作“戏笑成文”。这篇散文的主要部分确实颇多诙谐之语,写得妙趣横生,作者为什么偏偏要记叙一些趣事呢?

苏轼引经据典地解释说:曹操的祭文中也曾有“车过”“腹痛”的诙谐之语,自己也记载下往日的幽默、戏笑之谈,正是为了说明与表兄情感的深厚、关系的亲密无间。唯其如此,才可见作者和表兄的“亲厚无间”,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往日表兄的“骂”“笑”与作者的“废卷”、“失声”形成鲜明对比。尽情地写往昔两个人从真挚的友情中得到的快乐,正是为了极写现在失去挚友的悲痛。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 ,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

筼筜谷在洋洲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

如兔起落,少纵则逝矣     素而请者

斤斧何曾赦             与可以书

解释(注音略):一种竹子,这里为地名。蝉。一种猛禽。黄色的丝织品。笋壳。送给,赠送,寄送。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而读书者与之   与:赞同             B.苏子辩矣       辩:辩驳

C.月落庭空影许长 许:如此,这般       D.废卷而哭失声   废:放下

 课堂练习

3.解释多义词在不同句中的含义

熟:执笔熟视;而操之不熟者

语:近语士大夫;有车过腹痛之语

为:子由为《墨竹赋》以遗与可;而余为徐州

实:余因而实之;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A轮扁,斫轮者也,读书者与之/此竹数尺耳,而有万尺之势

B.今画者乃节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执笔熟视,见其所欲画者

C与可书遗余曰/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D.予不能然也/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A(均表转折)。B(前乃:竟然;后乃:才);C(前以:把;后以:用来,以便,连词);D(前然:这样;后然:表转折,然而)

 

5.根据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

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形容动作敏捷。也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形容事情或说话十分可笑。

形容十分亲密,没有任何隔阂。

答案:稍纵即逝。胸有成竹。兔起鹘落。令人喷饭。亲密无间。

6.根据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意,写出相关的成语

示例:予在湖州曝书画一曝十寒

苏子辩矣→辩才无碍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情动于中、秀外慧中、怒火中烧、

投诸地而骂曰→诉诸武力、反求诸己、藏诸名山、公诸同好

废卷而哭失声→废寝忘食、半途而废

 

7.下列加线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B

A.废卷而哭失声

B.烧笋晚食,发函得诗。

C.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D.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8.解释下列句中“过”的不同含意

不学之过也 。(     

有车过腹痛之语 。(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求,无乃尔是过与?(     

故尝与过宋将军。(      

不迁怒,不贰过(   

答案:过错。经过。超过。指责。拜访。犯错误。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文章开头引述了文与可的一大段画论。作者意在通过对文与可绘画理论的推崇来表达自己对文与可的怀念之情。

B.文中写到“袜材萃于子”“万尺竹之辩”“太守馋笋”等,这些调侃打趣戏笑,恰好反映了作者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深挚感情。

C.文中叙写文与可拒人求画、以绢为袜和转荐他人之事,表现了文与可的淡泊率真。作者的用意是在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

D.本文为悼念亡友之作,可第二段尽是戏笑,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是以乐写哀,与下文的“哀哭”映照,更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收到了倍增其哀的效果。

解析:C(“颂扬文与可的道德人品”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寄托怀念之情。)

10.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文中通过三件轶事表现文与可的个性:(1)将求画者送来的缣素视为袜材,对求画者多不感自豪而觉讨厌--脱俗,淡泊。(2)作者与文与可关于“万尺竹”之辩,由诗书画往来之中,可见其多才艺,重友情,又见其风趣,旷达。(3)与可赠画给作者,作者还之以诗,可见对挚友情谊之深,为人的无拘、率直。(或:与可与妻在山谷中烧笋当晚饭,生活俭朴,不贪图享受。)

 

7.翻译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答案:

我不能做到这样,但心里明白这样做的道理。

平常自己认为很清楚,可事到临头忽然又忘记了,这种现象难道仅仅是画竹有吗?

苏先生真会说呀,但(我要有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它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

我的文章也记载了与可从前跟我开玩笑的话,从中可以看出与可跟我这样地亲密无间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年最新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课件
【华夏书画讲堂】俞丰| 古谱画竹秘要(十)
吴镇《墨竹谱》中的笔墨关系
《竹谱详录》节选?[元]李衎?著
浅谈苏东坡画论对传统文人画的影响
每天古书画:宋 苏轼 绘画三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