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引领教师走向课程的“师本化”


课程观察·韩相福
引领教师走向课程的“师本化”
  
   韩相福在齐鲁是一个名校长,人们对他的印象是“教育思想新”“与教师心连心”。“心”与“新”的连接,让他把教育教学做得风生水起。如今,作为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校长的韩相福也是几所师范院校对外培训的专家组成员。从自己实践到指导同行实践,韩相福把多年的观察和经验浓缩在专栏中,愿与读者碰撞交流。

  我一直关注着教师的工作生活状态。有人说,教师有职业倦怠。我不认可这种说法。教师群体非常敬业,也能吃苦耐劳,只是许多教师的努力与考试相关。但是在教学上,教师往往习惯性、循规蹈矩地把课本上的知识硬灌给学生。

  这样的教师怎么了?追问原因,我发现教师不能站在课程的高位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由此带来了实施课程的能力差。

  一是目标意识的缺失。许多教师心中无目标,不知道课堂上应该完成什么任务。甚至,许多教师每天都在备课,每天写学习目标,却不知道该怎么写。这不是危言耸听。我曾经把一个学习目标的行为主体、行为程度、行为方式故意写错,让教师找出目标叙写中的问题,竟然看不出来。

  二是资源意识的缺失。许多教师不是把天地万物当成育人的资源,而是把薄薄的教材当成学生的整个世界。总有一些“热心”的班主任与学生谈心:“你天天鼓捣那些玩意儿,不影响学习吗?学习成绩下降,将来能考上大学吗?”一次谈话,社团辅导教师眼见着一个个特长学生渐去渐远,无能为力。这种资源意识的缺失,是在害学生。

  三是效能意识的缺失。小学学科门类多,教师兼任学科教学是常态。不少教师总是偷偷地把兼任的非考试学科上成考试学科。以小学语文为例,每周规定6-8课时,许多语文教师都上到15课时以上,教学质量仍然一塌糊涂,浪费学生时间。

  四是评价意识的缺失。许多教师头脑中没有评价这根弦,也意识不到:要什么,就评什么;评什么,才会有什么。还有一个问题更严重:许多学科教师对学科的评价竟然来自于考试。一次,我向一名教师请教语文“有趣的汉字”怎么讲,这位教师却说,这一单元不用讲,因为从来不考。只有与语文考试有关的,才是与语文教师相关的。

  如此种种,我把教师的这些现象理解为教师缺少课程智慧。只有教师拥有课程智慧,才能真正走入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拥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本身就是最重要的课程。教师的知识、教师的能力、教师的故事就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即使是对知识本身,也需要教师内化之后才能引领和启迪孩子去探究。山东二七一教育集团总校长赵丰平就喊出了“我教的英语学科的名字就叫赵丰平”的口号,提醒教师关注自身智慧、自身价值观和自身生命状态对学科和学生的影响,引领教师走向课程的师本化。

  拥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才能实现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核心素养时代,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绝不是学科的简单相加。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建设必然是跨界的,而跨界的本质是整合。所以,课程整合应该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常态。

  拥有课程智慧的教师才能拥有真正的职业幸福。做课程,是创造性的工作。高品质的课程,才能带来学生的自由、快乐和深刻;高水平的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才能带给教师更多的成就感、自豪感、实现感。而这种自我实现前提下的幸福,才是真正而持久的幸福。

  如何提升教师的课程智慧?的确有点难。学校必须让教师参加课程开发、课程整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全过程,在过程中体验与反思。

  一是研究人的发展需求。课程的本位功能是育人,人到底是什么?人的发展需要哪些品格和能力?我们应当怎样培养这些品格和能力?当我们真正把人的需求置于课程的中央,课程智慧随之而来。

  二是研究标准,吃透标准。教师要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细化为学科目标细目。研究学习目标的设计方法、实施路径和评价方法,真正让课程标准成为教学的起点、过程和归宿。

  三是研究教材,超越教材。教材凝聚着优秀教育专家和教师的心血和智慧,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但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围绕目标拓展教材、重构教材,更要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打通生活与知识的联系。超越教材,才能打开课程的新天地。

   (作者系山东省潍坊市峡山双语小学执行校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师的智慧
教学智慧
【观点】课程能力:让我们真正成为课程高手
教学改革立足创新
基于学生发展的学校课程统整研究
读《中小学有效教学模式》体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